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中西方服饰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8.40 MB
- 文档页数:36
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状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
中国和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对中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深入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服饰文化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清朝末年的长袍马褂到民国时期的旗袍和西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山装和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服饰,中国的服饰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西方的服饰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罗马的束腰宽衣到中世纪的骑士铠甲,再到工业革命后的西装、女裙和现代设计师的创意服装,西方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现代以来,西方服饰文化成为全球流行趋势的引领者,各国的时装设计师纷纷向其学习借鉴。
中国近现代服饰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从清朝末年的长袍马褂到民国时期的旗袍和西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山装和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态度。
例如,中山装的出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追求,旗袍则成为了中国女性解放和追求平等的象征。
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的内涵同样非常丰富。
从工业革命前的传统服装到现代设计师的创意服装,西方的服饰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思潮,同时也对全球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流行音乐和青年文化催生了一批摇滚明星和他们的个性化着装,这些服饰风格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年轻人,也成为了后世众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风格。
中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现状是多元化和快速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服饰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影响。
与此同时,国内的时装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Vol 40/No 18/Westleather-11㊀-20世纪60年代中西服饰文化对比韩若梦ꎬ侯东昱作者简介:韩若梦(1993-)ꎬ女ꎬ汉族ꎬ河北石家庄人ꎬ研究生在读ꎬ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服装设计方向)ꎮ通讯作者:侯东昱(1969-)ꎬ女ꎬ汉族ꎬ北京人ꎬ研究生ꎬ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ꎬ教授ꎬ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理论ꎮ(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ꎬ河北石家庄050000)摘㊀要:20世纪60年代初期ꎬ中国受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ꎬ使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ꎮ与此同时ꎬ60年代的西方国家受到战争的影响ꎬ使这一时期的服装和革命联系在一起ꎮ从时代背景㊁审美观念以及同一时期中西方不同服装风格的对比研究ꎬ探析20世纪60年代中西服饰的差异对现代服饰的影响ꎮ关键词:20世纪60年代ꎻ中西服饰ꎻ服饰中图分类号:G125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18)18-0011-01㊀㊀20世纪60年代对于中西方国家都是不平凡的时期ꎮ当时的中国在衣食住行方面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ꎮ二战的结束促使西方经济的发展ꎬ服装行业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ꎬ尤其是成衣业得到了迅速发展ꎮ因此ꎬ这一时期被称为 成衣时期 ꎮ研究中西方背景的差异ꎬ有助于我们对这一时期服饰方面的了解ꎮ1㊀20世纪60年代中西服饰背景的对比1.1㊀时代背景的差异ꎮ60年代初期ꎬ中国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ꎬ导致棉花的减产直接影响服装行业的发展ꎮ从1966年开始ꎬ长达十年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开始了ꎮ 文革 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ꎬ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ꎮ服装行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退步ꎬ如碎花裙ꎬ高跟鞋㊁旗袍以及稍微花哨的服装都是不允许穿着的ꎮ60年代ꎬ经历了二战后的西方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出生率增加ꎬ导致一大批年轻群体的出现ꎮ新出现的这批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疾苦ꎬ所以他们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突破ꎮ摒弃了传统的观念ꎬ在时装上主张典雅的特点也统统都被舍弃ꎮ 年轻风暴 思潮的出现ꎬ导致一些新思想㊁新的服装风格的出现ꎮ1.2㊀审美观念的差异ꎮ社会背景的变化导致审美观念的变化ꎮ在这一时期ꎬ军便服㊁黄军装ꎬ黄军帽ꎬ红袖章ꎬ黄挎包成为时尚主流ꎬ在当时流行一句话 不爱红装爱武装 成为当时人们最流行的一句话ꎬ由此中国进入了无彩色服装时代ꎮ西方社会年轻群体的出现ꎬ使整个西方国家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ꎮ年轻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人群ꎬ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㊁着装方式反映出叛逆的思想ꎮ他们的着装引导着服装的流行ꎬ使服装也朝着年轻化去转变ꎮ2㊀20世纪60年代中西服饰对比2.1㊀服装风格的差异特征比较ꎮ当时的中国受到 文革 的影响军装是非常流行的ꎬ在当时能够拥有一件军装是很自豪的一件事情ꎮ男女军装色彩单一ꎬ不分男女ꎬ不分职业的军装在中国盛行ꎮ1966年ꎬ伊夫 圣 洛朗设计了 吸烟装 ꎬ其特点是服装中加入了女性化的元素ꎬ将男女时装完美的结合起来中性风也流行起来ꎮ同时ꎬ未来主义风格时装也开始流行ꎬ未来主义服装是以太空㊁宇航为主题设计的ꎮ2.2㊀服装款式的差异特征比较ꎮ中国60年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军便装ꎮ其特点是中山服领饰㊁门襟暗扣㊁有5粒纽扣㊁下面有两个暗袋㊁色彩为草绿色ꎬ男女都可穿用ꎮ在当时还流行红卫兵装ꎬ红卫兵装实际上就是一种黄绿色的旧军装ꎬ通过红卫兵装来显示自己是革命的后代ꎬ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ꎮ青年中流行 海魂衫 这与当时 海上英雄艇 和战斗英雄麦贤德的事迹有关ꎮ从这些服装款式中ꎬ都可以体现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ꎮ西方国家的年轻人因为受战争的影响ꎬ许多人通过留长发ꎬ蓄长须ꎬ听爵士乐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ꎬ抗拒传统ꎮ通过叛逆的行为ꎬ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满ꎮ60年代ꎬ设计师MaryQuant设计的迷你裙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ꎬ也代表了突破传统的加锁ꎮ在当时还流行连裤袜㊁平底靴和比基尼ꎮ从服装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流行印记ꎬ不管是内在思想的转变还是外在款式的变化我们都可以从服装中找到答案ꎮ2.3㊀服装色彩的差异特征比较ꎮ服装色彩是构成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ꎬ通过色彩可以表达服装的内在和外在ꎮ60年代的中国服装色彩被附上很多政治因素ꎮ因此ꎬ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服装色彩是以蓝㊁黑㊁灰颜色为主ꎬ这种色彩被称为 老三色 ꎮ而西方社会服装的颜色比较鲜艳如:嫩黄㊁红色㊁果绿色㊁鲜桔色㊁粉红㊁等颜色在服装中流行起来ꎮ2.4㊀服装配饰的差异特征比较ꎮ60年代军帽ꎬ军装ꎬ皮带ꎬ解放鞋是当时流行的服装配饰ꎮ雷锋是艰苦朴素的代表人物ꎬ雷锋帽也由此流行ꎮ随着ꎬ中国橡胶行业慢慢发展ꎬ中国人民开始穿解放鞋ꎬ一穿就是好几十年ꎮ文革开始后ꎬ制作毛主席像章进入了鼎盛时期ꎮ此后ꎬ全国各地开始大量制作毛主席像章ꎮ西方的60年代是一个黄金时代ꎬ当时的配饰都是极其夸张的ꎬ平底靴㊁黑色超大墨镜㊁金色链条㊁各种徽章㊁大太阳帽㊁等都是当时最流行的配饰ꎮ超大的配饰象征着独立㊁自我㊁特立独行的生活态度ꎮ3㊀60年代服饰文化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现代服饰设计中很多都用到了60年代的军装元素ꎬ西方的中性服装风格㊁未来主义服装的流行元素以及超短裙在现在服装中也是很流行的ꎮ尤其是PVC面料不仅用在服装中在服饰上也有很多运用ꎮ所以说ꎬ服装的流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的ꎬ在设计服装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历史ꎬ这样才使设计的服装更加有韵味ꎬ更加有内涵ꎮ4㊀结论从20世纪60年代中西服饰文化对比研究来看ꎬ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服装风格ꎮ在同一时期ꎬ中国和西方从社会背景和服装风格方面有很大的不同ꎮ中国在60年代服装的颜色和款式都是很保守和传统的ꎮ而西方的60年代受到战争的影响ꎬ导致服装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ꎮ由此来看ꎬ过去服装风格对现在服装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ꎮ参考文献:[1]㊀汤献斌.立体与平面中西服饰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ꎬ2002.6[2]㊀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M].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ꎬ2010.8。
Vol.40/No.19/Westleather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70年代流行女民兵服和补丁装。
艰苦朴素一直是当时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服装颜色越单一,款式越简洁才能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而70年代的西方家也是服装发展的过渡时期。
通过对70年代中西方服饰的背景、风格、色彩、面料的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中西方的历史和同一时期不同服装的特点和风格。
120世纪70年代中西服饰背景的对比1.1时代背景的差异70年代初期以及中后期中国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因此,中国的服装行业没有太大的发展和变化,服装的款式依旧简洁、单一。
而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服装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刚结束恐怖的战争,受到战争的影响导致整个社会失业率的提高,因此,西方国家的人们在选择服装时更加注重服装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1.2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服装的影响是巨大的。
70年代初期的中国流行的红卫兵装和补丁装。
而在1976年后文革结束了,人们的审美也随社会背景的变化而逐渐变化和丰富起来,从军装的流行慢慢的开始流行裙装等丰富时尚的服装款式。
70年代是西方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更加注重服装的适合度。
审美观念在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受到了很大的转变,在当时不是越时尚越好,而是越适合自己越好。
220世纪70年代中西服饰对比2.1服装风格的特征比较当时的中国继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服装体现出的浓厚的政治色彩。
因此,中国继续流行60年代的服装款式“老三样”,同时也流行朴素、简洁的服装。
朴素的服装风格受到人们的追捧,代表了荣誉和骄傲。
这种服装风格也符合中国的社会要求。
而西方的70年代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运动风、朋克风和中性风的服装风格逐渐在西方国家流行起立。
2.2服装款式的特征比较中国70年代初期和中后期除了流行军便装、中山装以及青年装,还流行红卫兵装和补丁装。
在70年代后期,文革的结束服装款式上逐渐丰富起来,流行西服、喇叭裤、风衣、衬衫、节约领。
引子从逻辑上看,“中国”和“西方”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前者是一个具体的国度,而后者则是一个方位。
一般应该是“中国”与“法国”或“意大利”的文化比较,或者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比较才合逻辑。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样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呢?因为这里的“西方”是与后面的“服饰文化”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即“西方服饰文化”,是指以地中海文明为基础,欧洲中世纪以来发展形成的基督教文化圈中的服饰文化。
本课题就是把这个对当今世界服饰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服饰文化同以黄河文明为基础形成的中国文化圈中的服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这里排除了伊斯兰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尽管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伊斯兰文化也对西方文化产生过某些影响。
从服饰方面看,当今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被来自西方的服饰文化“一统天下”,这种服饰文化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伴的价值观、审美观一起进入西方以外的人们的生活当中。
它不仅被广泛接受,而且被称为“国际化”或以“与国际接轨”的名义主动参与其流行。
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更是如此。
近些年,中国服装产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
这种以西方服饰文化为特征的“国际化”服饰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股重新珍视本民族服饰文化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人们在自强之后,更加自信;另一方面,西方人也对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崛起刮目相看,尤其是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在推出的新作当中不断导入中国服饰文化元素。
透过这些表象,不禁引起人们一连串的深思:中国服饰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到底有哪些不同?这两种文化有无相似或相同的地方?未来中国人的服饰将以“国际化”的西方服饰文化为主流,还是以中国本土的服饰文化为主流?或是两者的融合?要弄清这些问题,恐怕只有在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各自的性格特征和发展变迁过程,从中总结出某些规律,才能得到答案。
中西服饰礼仪的差异 我发现我们服装⼈最⼤的缺陷就在于不了解中西⽅⽂化的审美要求和差距在哪⾥,中西⽅审美的要素在哪⾥?有时候感觉很可惜。
下⾯店铺就为⼤家整理了关于中西⽅服饰礼仪差异,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中西服饰礼仪的差异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均有不同的典制规定和风俗习惯。
由于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占有主导地位,中国服饰着装的形式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
儒家重礼仪,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
但从整体上看,因疆⼟⼴⼤,各地的风俗不同,⾐着习惯也各异,中国的古代服饰基本上是多民族服饰特征相融合的产物。
由于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稳健持重、热爱⾃然与和平等特有的性格,以及知⾜常乐、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
在这样⼀种⾏为规范和思维⽅式的影响下,使得中国⼈着装特别讲求和谐,所谓“⽂质彬彬”,以“谦谦君⼦”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际关系。
例如:旗袍是中国⼥性着装⽂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将具有东⽅特质的装饰⼿法融⼊其中,其独特魅⼒在于它所包容的⽂化内涵。
西⽅则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明确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与“我”是相对⽴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们习惯于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并形成⼀种追求⾃然法则以获得真理的作法。
因⽽,表现出以⼀种理性的或科学性的态度对待服饰。
服饰在西⽅常被看作是⼈体艺术的⼀个组成部分,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
在结构处理上,以⽴体裁剪为本,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程度上的合体,使⾝体与纤维⾐料之间的空隙极⼩,追求⽤服饰突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饰的外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在以⼈体为中⼼进⾏服装艺术的创造中 ⼀⽅⾯使服装顺应⼈体曲线的⾛向形成不同的外轮廓;另⼀⽅⾯还可以⽤服装塑造形体,使⾃然⼈体产⽣⼈为的变化。
可以根据需要去强调、夸张⼈体的不同部位,如胸部、肩部或臀部等。
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
中国服装也在不断地与世界接轨,传统服饰设计中渐渐融入了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也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
东西方人虽然形体不同,观念不同,但在服装上追求真善美的意境是一致的愿望。
今天的服装造型设计上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使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背景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形成互补和强化,达到神智与思想上的共通,从而洋溢出新的精神和理念,传递出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
纵观中西方服装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服装与西方传统服装不论在造型、结构上,还是在局部特征、装饰、色彩、图案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
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
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
譬如《礼记·王制》说:“作淫声异服。
奇球奇器以疑众,杀!”(易·系辞》认为:…始容诲淫”。
《左传》称“贪色为淫”。
《系辞》是秦、汗间的儒生所作,其后,赵飞燕、梁冀及其妻子等在服饰上的追求奇异和生活的淫乱,更说明了“冶容诲淫”。
然而,尽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没有或者很少突出对人体美的直接赞赏,但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里不乏对人体美的描写。
从《诗经》,骚赋到明清的小说和传奇,其中都有这类描写,譬如“肌如白雪,腰如束素”。
“肤如凝脂”、“虎背熊腰”,而且更多的是人与服饰共同构成的美的形象;“著绣荚裙,事事四五通,足上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