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9.74 KB
- 文档页数:2
月迹教学设计【通用4篇】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6名学生,其中男生28名,本地户口21人。
从上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情况来看,学生们学习语文兴趣较浓,积极性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较好,特别是梁俊、钟培玉、梁茜、朱邦宇等同学。
但肖梦、刘逵、陈鹏等同学学习成绩不太好,主要是基础欠佳,且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觉性不够,努力程度也不够,因此,本期教学要在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
总之,只要多想办法,注意挖掘学生潜力,学生语文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争取毕业考试能更上一层楼。
教材分析: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
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
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4—5篇课文。
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五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诗,请看大屏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来!嗯,读得真好。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你们发现,这诗都是和什么有关的?没错,就是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月有关的文章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月迹在哪里,哪里有趣。
(4)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的读音。
(4)课文写了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足迹遍布整个大地。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月迹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月迹出现在镜子上。
*读课文,说一说月亮是怎么爬上去。
*爬上穿衣镜的月亮,又有哪些变化?*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月亮?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预设:拟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它生命,把它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写。
第一篇:《月迹》教学设计三篇篇一:7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品味奶奶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张不同的月亮幻灯图片,让学生分别用一句平实话叙说图中的月亮;再分别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图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学过的几句咏月的诗句,让学生回味一下这几句诗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从另一角度来写月亮的文章《月迹》。
二、简介作者(幻灯展示)三、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音倏忽(shū)锨刃(xiān)袅袅(niǎo)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嫉妒(jìdù)掬着沙(jū)踪迹(zōng)争执(zhí)酥酥(sū)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寻月的踪迹。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时间:中秋夜里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4、这些情感的心迹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追求?明确:追求美好5、发现月亮踪迹时,孩子们是怎样想象月亮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如:“月亮是长了腿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6、文章为什么用“月迹”作为标题?用“寻月”或“赏月”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1】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一、课文内容分析《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这篇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
中秋之夜,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寻找月亮的踪迹,充满童趣。
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呢?在穿衣镜上,在院子里,在河里,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月亮不断变化,充满动态美。
《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文章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正如孙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月迹》是本单元最后的一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
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
此外,本文儿童化的语言,充满童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积累。
三、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悄、累、袅、嫦、娥、嫉、妒、瓷”,用多种方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月迹》教案3篇《月迹》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第 1 页共 19 页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顾炎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课文共分三部分:板书:(出示课件4)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第 2 页共 19 页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汤显祖》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生总结,归纳: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四、品读,赏月之美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全文的单词、短语和句式;(2)理解全文的主要结构和关键词,能在课堂和考试中正确运用;(3)掌握本文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笔下的意象;(4)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5)能初步阅读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目标(1)能鉴赏文学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迹》。
2、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shadow, outlines, crescent moon, velvet, pale, wanes, sadness, tosses。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A silver crane tosses off a shadow on the wall.(2)The outlines of the trees are clear in the velvet moonlight.(3)The crescent moon is pale with sadness and she wanes in the mist.4、课文的结构及内容:(1)描述月光下的景象。
(2)描述月亮的形状和表现。
(3)表达人们看到月亮的感受和想法。
(4)运用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体现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问题导入法。
3、读、解、析、评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语音语调基础训练法。
6、朗读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问题和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听录音,并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手势、发音等多种方式,讲解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小学语文第七册《月迹》教学设计(4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凄惨死去的故事。
教学目标学习小珊迪诚恳、和善的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小珊迪美妙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练习表达。
教学设想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阅读课文,弄懂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含义,最终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具预备投影片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时,你能想起那些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的凄惨生活吗?他们的遭受是小小的孩子难以忍受的,严寒、饥饿、死亡威逼着他们。
《小珊迪》就是发生在以前英国爱丁堡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身上凄惨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给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
三、讲读第一段。
1、小声读,点拨: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2、故事发生在一个天气很冷的日子里,向我走来的小男孩冷的可怜,课文哪些描写让你读了难过?找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3、这么可怜的一个小男孩要我买他的火柴,找出小男孩说的话,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4、当我发觉自己没零钱,说明天再买时,小男孩恳求了,不是一般的“恳求”而是“恳求”。
读时要加重语气,突出“现在就买,我饿极了”。
再读读小男孩的话。
5、孩子换零钱了,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回来,“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6、课文上说的“那种人”是什么人?7、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其次段1、自由读,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2、晚上,来的小男孩是谁?他来干什么?珊迪为什么自己不来?3、这个不幸的消息,该怎样读?读读弟弟对“我”说的。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月亮的独特感受。
2.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月亮的独特感受。
2.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课前准备】1.课前阅读描写月亮的诗文,准备材料。
2.收集有关贾平凹的资料。
3.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童年是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时光,许多作家都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怀着深深的怀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迹》就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童年时对月亮的独特感受,相信同学们学过这篇课文后,对自己童年的生活也会有更多感触。
二、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3.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4.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5.教师总结预习情况。
6.思考:作者在文中都写了哪些月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7.学生讨论、交流。
8.教师总结:童年的月亮是盼望中的月亮→院中的月亮→酒杯中的月亮→眼瞳中的月亮→沙滩上的月亮→河中的月亮→石头上的月亮→院外树梢头的月亮。
9.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盼月→寻月→议月。
10.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11.学生评议、补充。
12.教师总结:这真是一群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他们对月亮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该像这群孩子一样,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领悟生活中的哲理。
13.练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缩写课文。
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语言要简洁、流畅。
1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15.教师总结练习情况:同学们做得很棒!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领悟生活中的哲理。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三、品味语言1.导入:同学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文章的语言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吧!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月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亮运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探究热情。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事物,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月亮运行的特点和作者对月亮的情感。
2.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月亮的图片、课文朗读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月亮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月亮每天都在天空中做什么吗?
它为什么会每天都在移动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月迹》。
”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生字词。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和情感。
3.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讨论以下问题:
+ 月亮有哪些特点?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 作者对月亮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袅、嫦”等生字,正确读写“款款、累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怀,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天空,常常能看到那一轮皎洁的明月。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描绘的对象,它承载着人们无尽的遐想和情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月迹》,看看在他的笔下,月亮有着怎样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袅、嫦、娥、嫉、妒”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3、思考: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些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默读课文,找出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盼月——寻月——议月2、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
(1)盼月时:“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孩子们盼月时的心情是急切的。
(2)寻月时:“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以下是我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说出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四、课外探究: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这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五、阅读课文"我们这些孩子'到"桂树'一段,完成下列练习: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3、"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一句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这般儿亮的。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共五--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步骤:一、导入课文: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重点字、词故常敢破格打破常规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本来应当为缘结为一体天戴其苍,地履其黄顶着踏着2、正音:恶wū澌sī硎xíng三、提出突破口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惟进取也故日新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老年人思既往照例少年人思将来破格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少年人如朝阳乳虎2、归纳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
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1)、朗读导入(2)、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月迹》这首诗词,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学生欣赏老舍的《月迹》。
分析诗歌中的诗意、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2. 诗歌分析:学生对《月迹》进行细致分析,了解其结构、诗意和主题。
3.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创作一首与《月迹》主题相关的诗歌作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月亮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和联想,引入《月迹》这首诗歌。
2. 诗歌欣赏:播放老舍的《月迹》朗诵录音,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音美和意境。
3. 诗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月迹》的诗意、意象和修辞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讨论与交流:学生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解读和想法。
5. 创作练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引导学生创作一首与《月迹》主题相关的诗歌作品。
6. 展示与评价: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交流: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深度,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诗歌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包括内容的创新性、表达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流畅性。
教学资源:1. 《月迹》的诗歌朗诵录音。
2. 显示器或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和图片。
3. 学生写作素材和工具,如纸张、笔等。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诗歌《月迹》的内容和意义;2.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表达诗歌《月迹》的情感和意义;2.运用适当的诗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诗歌《月迹》的情感和意义;2.运用适当的诗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1.诗歌《月迹》的课件或诗歌本;2.黑板、粉笔;3.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课题(10分钟)教师利用投影或写在黑板上《月迹》的标题,向学生询问是否听说过这首诗歌,是否对它感兴趣,师生简要讨论一下月亮和夜晚的意象与情感。
Step 2 学习诗歌(30分钟)1.师生共同读一遍《月迹》诗歌,细读其内容和情感,师生互动交流。
2.教师对诗歌进行分析解读,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记下重要的词句和理解的内容。
Step 3 进一步理解(15分钟)1.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出《月迹》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学生分享归纳结果,并从中选出一种观点作为课堂上的讨论对象。
Step 4 创作表达(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编写一首与《月迹》主题相关的新诗。
2.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新诗的写作。
3.学生将新诗朗读给同学听,并进行互动评价。
Step 5 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诗歌表达的重要性和方法。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在诗歌创作和表达方面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Step 6 课外拓展(10分钟)教师推荐一些其他与月亮、夜晚或自然景物相关的诗歌,以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
教学反思:本节诗歌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造力,并通过诗歌表达达到思维、情感和语言的统一、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互动、个人思考和小组合作,逐步深入理解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并通过创作和表达感受,提升自己的诗歌表达能力。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思考和创作的作用,兼顾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月迹》教案设计月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熟悉诗歌《月迹》的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感情;-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准确表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了解并分析现代诗歌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 能够感知并理解诗歌的美感;- 能够准确朗读、诠释和表达诗歌的意义;- 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喜爱;-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情感的外溢和抒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准确传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 分析诗歌的主题、用词和结构,理解诗歌的内涵; - 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细致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准确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诗歌《月迹》的复印件;- 诗歌朗读示范音频;- 诗歌分析和鉴赏的教学PPT。
2. 材料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笔记;- 诗歌《月迹》的学习手册。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 创设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播放一段与月亮相关的美丽音乐,引导学生联想到诗歌主题;- 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有没有看到过美丽的月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感受?2. 朗读和欣赏(15分钟)- 教师朗读诗歌《月迹》,并适当调整语速和语调,突出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 学生跟读和合读,感知诗歌的美感和韵律;-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用词和结构,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3. 分析和讨论(20分钟)- 展示诗歌分析和鉴赏的教学PPT,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义、文学特点和表达方式;-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点评和引导,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2、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将不懂的词语划出来,同桌互相交流,提问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
1、理解词语
悄没声儿: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满盈:全部占满、充满。
屏住气: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款款:慢慢地。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累累:本文中指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很快地;忽然。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掬:两手捧(东西)。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我们在院子里盼月亮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上寻月,并发表感慨。
2、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
2、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3、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出示课件7)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4、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5、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
6、奶奶是一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奶奶对生活充满激情,是一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同时,奶奶也是一一位高明的教育家。
她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善于调解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
她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
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神话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孩子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
7、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美好事物。
)
四、课文总结
本文记述了一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也表现出对美,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