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作业设计 必做: 1.将课文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2.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三
选做: 1.搜集和“月”有关的诗词,并把它摘抄下来。 2.收看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一集:贾平凹
么地方去了?用笔圈画出来。
导学单: 1.自由朗读课文,课文写了什么?
时间: 中秋的夜里 地点: 中堂、院中、河边 人物: 奶奶、我和弟妹 事件: 寻月亮
导学单: 1.自由朗读课文,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
地点、什么人物、一件什么事情? 2.边读边寻找:贾平凹笔下的月亮都跑到什
么地方去了?用笔圈画出来。(完成《练》72页 第三题)
静态描写 恬静柔美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 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作者的想象
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 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作者的想象
读了这两句话,我觉得作者的想象特别奇妙,对感受形 容的很有意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4* 月 迹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4* 月 迹
“迹”是指足迹、印迹。 “月迹”就是指月亮的足迹、印迹。
走近作者
贾平凹,当代作家,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 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主要作品有 《废都》《秦腔》《丑石》《静虚村记》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先后获得首届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施 耐庵文学奖。他的散文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常 常融社会人生的独特观察、个人内心的情绪 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于文中。
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合作,准备在全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