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石油地质学思考题
- 格式:docx
- 大小:36.53 KB
- 文档页数:15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b.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目标c.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b.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b. 阐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能源开发中的作用教案章节二:沉积盆地与烃源岩1. 学习目标:掌握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以及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b. 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讨论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方法5. 思考题:a. 简述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阐述烃源岩的特征及其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影响教案章节三: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与聚集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掌握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探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阐述油气聚集的类型及其成因教案章节四:油气藏描述与评价1. 学习目标:掌握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3. 教学内容:a. 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实际案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掌握程度5. 思考题:a. 简述油气藏的类型及其特征b. 阐述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教案章节五: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技术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其主要应用领域。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各章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1.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地球化学类型,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2.微量元素钒和镍的石油地质意义,正烷烃分布曲线特征的石油地质意义;3.石油颜色、比重、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石油、天然气的溶解性特点,石油具有荧光性、旋光性的原因;4.天然气的主要化学组成、产状类型;;5.油气中碳、氢同位素丰度表示方法,油气中碳、氢同位素分布特点;6.油田水的基本特征、主要化学组成、水型,苏林水型划分方案7.重要名词术语:正烷烃分布曲线、生物标志化合物、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旋光性、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油藏饱和压力。
第二章思考题1.油气成因两大学派的根本分歧、两大学派的代表性观点,油气有机成因早期说和晚期说的根本分歧;2.生物有机质的类型及其成烃潜力,干酪根类型划分及各类型相关特征;3.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理化条件;4.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特征;5.烃源岩的基本地质特征,反映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的主要指标;6.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的主要特点,无机和有机成因甲烷、煤型气和油型气、有机和无机成因CO2的主要识别标志;7.油源对比的基本原理、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8.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条件的异同;9.重要名词术语:生油门限、时间-温度指数、低熟油、煤成烃、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烃源岩、油源对比、氯仿沥青A、干酪根。
2014年中考冲刺综合复习指导北京地区试题广东地区试题江苏地区试题第三章思考题1.重要名词术语:储集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有效孔隙度、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2.什么是孔隙结构?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3.碎屑岩的储集空间,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4.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渗滤通道;影响碳酸盐岩孔隙(洞)和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5.盖层的基本特征、封闭油气的机理,影响盖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和盖层封闭油气的相对性。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及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一、解释概念:石油,天然气,正烷烃分布曲线,生物标志化合物,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旋光性,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油田水,矿化度。
二、回答问题1.石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有哪些特征?2.正烷烃分布曲线的特征取决于哪些因素?3.什么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馏分组成?4.你所了解的常见生物标志化合物有哪些?5.如何对石油进行分类?试述石油的地球化学分类方案及各类的成分特点。
6.海相油和陆相油在化学组成上有何区别?7.化学成分、温度、压力等对石油的颜色、比重、粘度等有何影响?8.石油、天然气的溶解性各有何特点?9.为什么石油具有荧光性?10.为什么石油具有旋光性?11.与常规油相比,重质油和沥青砂在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上有何特别之处?12.天然气有哪些产状类型?13.油田水的赋存状态和来源有哪些?14.油田水的主要化学组成有哪些?如何对油田水进行水型划分?水型与环境有何关系?12.碳、氢同位素丰度表示方法如何?石油、天然气的碳氢同位素组成有何特征?13. 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14.某油田水分析结果如下(毫克当量数/升): Cl :16.12, SO4:1.55, HCO3:16.05, Na 4:0.0, Mg: 0.2, Ca :0.15;试确定其水型。
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一、概念:干酪根沥青成熟温度门限深度门限温度生油窗液态窗(液态石油存生)石油的死亡线 TTI 石油热裂解石油热焦化湿气指数二次生油生油岩生油层生油层系剩余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细菌气生物气煤层气煤型气煤成气煤气发生率低熟油二、回答问题1. 石油成因说有几大学派,各自的实质是什么?2. 早晚有机成因说的区别是什么?3.生油的原始物质是什么?为什么?4.直接生油物质是什么?其结构和成分有什么特点?根据化学成分将干酪根分几种类型,各自是什么?根据干酪根的H/C,O/C你能区分其类型吗?5. 油气生成需要什么样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条件6. 细菌、催化剂和放射元素在油气生成过程中都起什么作用?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7.油气生成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什么关系?8. 自述TTI计算的基本原理、TTI计算的具体过程,并学会利用实际资料计算TTI值?9. TTI在油勘探中有何作用?10. 叙述油气生成的现代模式?11. 有哪几类生油岩评价指标,明确其作用,并熟记其数值?12. 天然气有哪几种成类型,各自的识别标志是什么?13.生物气的形成条件是什么?14.生物气的组成特点是什么?15.煤型气的组成特点是什么?16.如何识别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气?17.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1.什么是储集层?储集层具备哪些基本特性?2. 什么是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度与渗透率的表示单位、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是什么?3.什么是岩石孔隙结构?它对储集层物性有哪些影响?4 .什么是排替压力?其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5. 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砂岩体的成因类型和主要特征是什么?6. 影响碳酸盐岩孔隙(洞)和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试比较碎屑岩、碳酸盐岩、特殊岩类三类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差异。
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1.1.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有哪些?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2.2.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3.3.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1.1.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有何进展??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有何进展么?近年来有何进展?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2.2.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3.3.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可将其分为几类?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演化特征有何异同点?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4.4.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
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5.5.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TTI的基本概念和地质含义是什么?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6.6.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7.7.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8.8.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9.9.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煤成油的演化阶段有什么特点?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0.10.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1试总结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标志?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12.12.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用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指标分别有哪些?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13.13.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方法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1.1.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2.2.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结构对储集层物性有哪些影响,它与3.3.岩石孔隙结构对储集层物性有哪些影响,它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分析多相流体孔隙中影响相渗透率的因素?4.4.试分析多相流体孔隙中影响相渗透率的因素?试比较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性质的差异。
《石油地质学》第四章复习思考题.doc第四章复习思考题讲课的知识点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1、除书上讲的五种无机成因学说外,还有哪些无机成因说?地幔脱气说、费■托合成说(nCO+(2n + l)H2^CnH2n+2+nH2O))2、什么是现代宇宙说?在太阳系某些星球的大气中,其主要成分为甲烷,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太阳系星球中碳氢化合物宇宙成因的可能性,这就是现代宇宙说3、“不同石油的成分相似,但不相同”的现象为什么能够支持石油的有机成因?石油的相似性是主要的,正好说明他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而他们在成分上的差异则可能与原始生油物质和生成环境的不尽相同、油气生成后经历的变化有关。
4、现代沉积物中的油气生成过程。
沉积物t里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晚期或后生作用初期,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物(干酪根)在温度的作用下达到成熟,通过热降(裂)解生成大量液态石油和天然气5、干酪根的类型及不同类型有机质(干酪根)的产桂率。
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来自藻类堆积物,产坯率80% I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较高,来自海相浮游生物(植物为主),产绘率60%II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低,氧含量高,来自陆地高等植物,产怪率30%6、各种类型干酪根的H/C原子比和O/C原子比。
I型干酪根H/C在1.25^1.75之间,O/C在0.026-0.12之间II型干酪根H/C在0.65-1.25之间,O/C在0.04-0.13之间Ill型干酪根H/C在0.46-0.93之间,0/C在0.05~0.30之间7、有机质与干酪根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机质包含干酪根,干酪根指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齐啲有机质,包含分散的和集中状态的。
8、沉积有机质划分为哪几种类型?腐泥型和腐殖型9、干酪根的类型与有机质的类型有什么联系?不同有机质类型形成的干酪根类型不同,I型干酪根来自藻类堆积物,II型干酪根来自海相浮游生物(植物为主),III型干酪根来自陆地高等植物。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①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②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③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④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
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
发展西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
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
进军国际石油市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苏丹、委内瑞拉、马六甲、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合作项目或股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讲课的知识点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1、除书上讲的五种无机成因学说外,还有哪些无机成因说?地幔脱气说、费-托合成说(nCO+(2n+1)H2→C n H2n+2+nH2O))2、什么是现代宇宙说?在太阳系某些星球的大气中,其主要成分为甲烷,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太阳系星球中碳氢化合物宇宙成因的可能性,这就是现代宇宙说3、“不同石油的成分相似,但不相同”的现象为什么能够支持石油的有机成因?石油的相似性是主要的,正好说明他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而他们在成分上的差异则可能与原始生油物质和生成环境的不尽相同、油气生成后经历的变化有关。
4、现代沉积物中的油气生成过程。
沉积物埋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晚期或后生作用初期,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物(干酪根)在温度的作用下达到成熟,通过热降(裂)解生成大量液态石油和天然气5、干酪根的类型及不同类型有机质(干酪根)的产烃率。
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来自藻类堆积物,产烃率80%I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较高,来自海相浮游生物(植物为主),产烃率60% II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低,氧含量高,来自陆地高等植物,产烃率30% 6、各种类型干酪根的H/C原子比和O/C原子比。
I型干酪根H/C在1.25~1.75之间,O/C在0.026~0.12之间II型干酪根H/C在0.65~1.25之间,O/C在0.04~0.13之间III型干酪根H/C在0.46~0.93之间,O/C在0.05~0.30之间7、有机质与干酪根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机质包含干酪根,干酪根指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包含分散的和集中状态的。
8、沉积有机质划分为哪几种类型?腐泥型和腐殖型9、干酪根的类型与有机质的类型有什么联系?不同有机质类型形成的干酪根类型不同,I型干酪根来自藻类堆积物,II型干酪根来自海相浮游生物(植物为主),III型干酪根来自陆地高等植物。
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石油2.天然气3.油田水4.δ13C1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储集层2.盖层3.绝对渗透率4.相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有效渗透率7.区域性盖层8.局部性盖层9.直接盖层10.上覆盖层12.物性封闭13.超压封闭14.烃浓度封闭15.排替压力16.扩散作用二、简答题1.岩石的绝对渗透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岩石的相对渗透率与哪些因素有关?2.岩石的孔隙按孔径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哪几类?3.岩石毛细管压力的大小与哪些主要因素有关?4.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哪几类,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什么?5.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哪几类,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什么?6.什么是储集层的储集物性?7.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哪些地质作用有关?8.什么是溶蚀作用?9.对碳酸盐岩储集物性的改造有重要意义的溶蚀作用主要发生在什么环境中(或什么条件下)?10.碳酸盐岩溶蚀孔隙发育带的分布与地层不整合面有什么关系?11.除了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储集层外,还有哪些次要的储集岩类型?这些岩性的岩石成为储集层的条件是什么?12.盖层按其岩性可以划分为哪几大类?13.盖层的封闭机理主要有哪几种?14.盖层形成物性封闭的机理是什么?物性封闭用什么参数评价?15.盖层超压封闭的机理是什么?超压封闭用什么参数评价?16.盖层烃浓度封闭的机理是什么?烃浓度封闭用什么参数评价?17.盖层评价中,除上述微观封闭特征外还要考虑哪些宏观特征?三、论述题1.试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石油地质学复习思考题1.分析不同类型沉积有机质的特点2.沉积有机质生烃演化阶段及生烃特点3.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指标有哪些。
4.试从天然气的物理性质特点,分析天然气在成藏过程中的特殊性。
5.分析影响圈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6.论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7.试分析导致原油组成和性质不同的原因?它们是如何影响的?8.分析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9.确定油气成藏期次方法有哪些?10.分析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比较分析油气从油气藏溢出与泄漏后油气组成及物性的变化。
11.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如何判断地下气藏是凝析气藏?12.试比较分析砂岩储层与灰岩储层储集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
13.按照孔隙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分哪几种类型?根据它们形成的控制因素,说明不同类型储层的分布特征。
14.分析碎屑岩储集层孔隙空间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地质因素。
15.分析断层对油气藏形成演化和分布的作用。
16.分析不整合在油气藏形成和分布中的作用。
17.分析断层封闭性的影响因素。
18.分析压实作用在烃源岩排烃和储层演化中的作用。
19.分析烃源岩异常压力形成的原因;说明烃源岩异常高压排烃的基本特点。
20.分析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的影响因素;试述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研究的主要方法。
21.试分析隆起区有利的成藏条件。
22.试从源岩条件、储盖层发育、油气运移条件、圈闭发育特征等方面论述三角洲地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23.分析盆地斜坡区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
24.试从油气来源、储集体类型、输导特征、圈闭类型和保存条件等方面分析箕状断陷陡坡带油气成藏的基本特点。
25.比较分析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藏分布特点。
26.分析地层异常压力产生的因素,分析异常压力对油气藏形成条件和油气藏分布的作用。
27.非常规油气资源有哪些类型,它们分别有何特点。
28.分析不同油气聚集和分布单元间的区别和关系29.分析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30.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思想和内容。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界面张力?与油气运移有什么关系?沿着不相溶的两相(液-固、液-液、液-气)间界面垂直作用在单位长度液体表面上的表面收缩力。
界面张力差越大,即毛细管力越大,油气运移越容易2.什么是毛细管力?与油气运移有什么关系?毛细管中能使润湿其管壁的液体自然上升的作用力。
此力指向液体凹面所朝向的方向,其大小与该液体的表面张力成正比,与毛管半径成反比。
毛细管力越大,油气运移越容易。
3.什么是静水压力?如何理解静水压力的作用?静止水柱的重量产生的压力称为静水压力,地下地层的压力受上覆静水柱的影响,也可能受上覆地层重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若地下某一深度的地层压力等于或接近于静水压力则为正常压力,若明显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则为异常压力。
4.地静压力、地层压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地静压力是地下岩石的重量产生的压力,又称静岩压力;地层压力指的是地下地层岩石孔隙中流体的压力。
5.岩石的润湿性与油气运移有什么关系?岩石的润湿性不同对油气运移的难易程度产生影响,水润湿相的岩石中油难以运移,但是残留较少;油润湿相的岩石则相反。
6.石油在亲油岩石中运移与在亲水岩石中运移所受到的力有何不同?亲水岩石中,水附着在孔隙壁上,油在孔隙中心,油的运动必须克服毛细管力;亲油岩石中,油附着在孔隙壁上,水在孔隙中心,油的运动不受阻碍,但是有油残余在孔隙壁上成为不能移动的残余油。
7.油气初次运移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油气运移有什么影响?油气初次运移的环境就是烃源岩环境,是一种低孔低渗的非常致密的岩石,其孔隙十分细小狭窄,阻碍油气的运移。
8.溶解度和浓度有何区别和联系?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是溶质与溶剂质量之比;而浓度是溶质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9.石油主要是以什么相态发生初次运移的?游离油相和气溶油相。
证据是在对烃源岩进行显微观察时发现有游离相石油存在与烃源岩孔缝中,在较厚的烃源岩剖面中还可测定烃源岩对除此运移的色层效应。
⽯油地质学思考题及答案第⼀章油⽓藏中的流体——⽯油、天然⽓、油⽥⽔⼀、名词解释1.⽯油:(⼜称原油)(crude oil):⼀种存在于地下岩⽯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油的灰分:⽯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种微量元素,⽯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油的灰分。
3.组分组成:⽯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油分成若⼲部分,每⼀部分就是⼀个组分。
4.⽯油的⽐重:是指⼀⼤⽓压下,20℃⽯油与4℃纯⽔单位体积的重量⽐,⽤d420表⽰。
5.⽯油的荧光性:⽯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延缓时间不⾜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天然⽓:⼴义上指岩⽯圈中存在的⼀切天然⽣成的⽓体。
⽯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
7.⽓顶⽓:与⽯油共存于油⽓藏中呈游离⽓顶状态产出的天然⽓。
8.⽓藏⽓:单独聚集的天然⽓。
可分为⼲⽓⽓藏和湿⽓⽓藏。
9.凝析⽓(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0.固态⽓⽔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条件下由天然⽓分⼦和⽔分⼦结合⽽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煤型⽓: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成的天然⽓。
12.煤成⽓: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成的天然⽓。
13.煤层⽓: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
14.油⽥⽔:是指油⽥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即油层⽔。
15.油⽥⽔矿化度: 即⽔中各种离⼦、分⼦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加热⾄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总量来表⽰,单位ml/l、g/l或ppm。
⼆、问答题1.简述⽯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
碳含量为:84-87%,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油中⼀般占95~99%,平均为97.5%。
名词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圈闭的闭合度:指圈闭的顶点到溢出点的垂直距离。
油气藏高度:油气藏的顶点到油水界面的垂直距离,是指示油气藏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成油门限:有机质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成油门限。
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称含油气盆地。
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问答题干酪根晚期生油理论的主要内容。
碳酸盐岩储集层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断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答题要点:断层对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起完全的封闭作用即可形成断层圈闭,聚集油气就成为断层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油气层的上倾方向或各方被断层所限,对于仅在上倾方向受断层所限的油气藏来说,其下倾方向油(气)水界线与油气层顶面构造等高线相平行。
沿断层附近储集层因岩层被挤压破裂而渗透性变好;断层的发育使油气藏复杂化,构造断裂带内的油气藏被断层切割为许多断块,分隔性强,各断块内含油层位、含油高度、含油面积很不一致;油气常富集在断层靠油源一侧。
一、名词术语01.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体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02.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狭义的天然气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
03.油田水——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田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田联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04.δ13C1——05.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既包括以分散状态存在于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中的不溶有机质。
06.生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只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干酪根才开始大量生烃,这个温度界限称为干酪根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称为成熟点。
07.氯仿沥青“A”——用氯仿从岩石中抽提出来的有机质,也就是能够溶于氯仿的可溶有机质。
08.油型气——指Ⅰ型和Ⅱ1型干酪根在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它包括伴随生油过程形成的是其以及高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由于干酪根和液态石油裂解形成的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
09.煤型气——指腐殖质型有机质(包括分散的Ⅱ2型、Ⅲ型干酪根和煤等)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
10.生油窗——11.未熟-低熟油——12.生物成因气——在低温(<75℃)还原环境下,厌氧细菌对沉积有机质的生物化学作用所形成的富含甲烷的气体称为生物化学气,也称之细菌气、沼气、生物气或生物成因气。
13.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生成和排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14.生物标志化合物——15.储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存在其中渗虑的岩石(层)。
16.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成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扩散燃烧的例子【原创实用版】目录1.扩散燃烧的定义和特点2.扩散燃烧的例子3.扩散燃烧的影响和应用正文1.扩散燃烧的定义和特点扩散燃烧是指在气体或液体中,由于物质的浓度梯度引起的自发性燃烧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可燃物质与氧气混合的环境中,燃烧过程依靠物质的扩散作用进行。
扩散燃烧的特点包括:燃烧速度较慢、燃烧过程相对稳定、燃烧产物通常为气体或液体。
2.扩散燃烧的例子扩散燃烧的例子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1)气体燃烧:例如,天然气在室内的燃烧。
天然气在供应过程中,由于管道破损或者阀门失控,导致天然气泄漏。
当室内空气中的天然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燃烧。
(2)液体燃烧:例如,石油泄漏后的燃烧。
在石油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泄漏现象。
当石油泄漏到水面或土壤中,石油中的挥发性成分逐渐挥发至空气中,形成可燃气体。
当可燃气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燃烧。
(3)固体燃烧:例如,煤炭自燃。
在煤炭储存或运输过程中,由于通风不良或者煤堆内部的热量积累,可能导致煤炭自燃。
燃烧过程中,煤炭中的挥发性成分逐渐释放至空气中,形成可燃气体。
当可燃气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燃烧。
3.扩散燃烧的影响和应用扩散燃烧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工业生产、石油化工、火灾防治等。
了解扩散燃烧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火灾事故,提高生产安全。
同时,扩散燃烧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燃烧技术的效率和环保性。
例如,在石油化工领域,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可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质量。
总之,扩散燃烧作为一种常见的燃烧现象,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概念、核心问题和知识体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既包括了地质科学,也包括了许多相关应用科学技术。
从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本身可理解为它是研究地壳中的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近代石油工业发展的脉络?主要代表性进展是什么?P2-61、原始直接找油阶段2、背斜学说找油阶段3、地球物理勘探找油气阶段4、协同勘探找油气阶段5、深化勘探找油气阶段全球和我国油气资源现状如何?P6解释下列名词:油气藏、石油、石油馏分、生物标志化合物、相对密度和API度,恩氏粘度,石油荧光性油气藏:聚集并保存了油气的圈闭称为油气藏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石油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征,加热蒸馏,将原油切割成不同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经历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后被保存下来的有机化合物相对密度和API度:地表石油的相对密度,在我国和前苏联是指在1atm下,20摄氏度石油和4摄氏度纯水的密度比值P32恩氏粘度:又称相对粘度,指在恩氏粘度计中,200ml石油与20摄氏度时的同体积蒸馏水通过直径为2.8mm细管流出时间之比,常用E t表示石油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的特征,即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由哪些元素组成?其含量如何?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其次是硫、氮、氧石油的平均元素组成:碳85%、氢13%、硫+氮+氧2%石油有哪几个组分?各组分化合物类型有哪些?石油中不同组分的化合物组成如下:1、饱和烃:包括正构、异构烷烃和环烷烃;2、芳烃:包括芳烃和环烷芳烃;3、非烃即胶质和沥青质:为含硫、氮、氧的非烃化合物馏分和化合物组成关系(可用图表示)P23石油的分类石蜡型原油、芳香-中间型原油、重质降解原油(芳香-沥青型原油、芳香-环烷型原油)、石蜡-环烷型原油、环烷型原油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1、石油类型: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2、含蜡量:高含蜡是陆相石油的基本特征之一3、含硫量:海相石油一般为高硫石油4、钒和镍含量的比值:海相石油中钒、镍的含量高,且V/Ni﹥15、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第三系海相石油的13C值一般大于27,而陆相小于29石油的物理性质有哪些方面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凝固和液化、导电性、荧光性、旋光性、热值、界面现象解释下列名词:天然气、煤层气、固态气水合物、干气、湿气、天然气表观分子量、泡点和露点、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的天然气,即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要研究的天然气,仅限于地壳上部存在的各种天然气体,重点研究有工业价值的聚集型、分散型和非常规的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煤层气:指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煤矿中将这种天然气体称为瓦斯天然气表观分子量:天然气是多组份混合气体,因此天然气的分子量称表观分子量,可用下式求得:P38泡点和露点:在烃气两相系统等温的压力-体积关系图中,泡点是液体中第一个气泡逸出的点;露点是气体中第一个液滴形成的点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对于纯物质,临界温度可定义为,高于该温度时,无论压力多大,气体仍不可液化;同理,临界压力可定义为,高于此压力时,无论温度如何,液体和气体不会共存天然气的产状,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P34解释名词:油田水、吸附水、束缚水、自由水、沉积水、渗入水、转化水、渗成水P42-43 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的油气田水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吸附水:吸附水呈薄膜状被岩石颗粒表面所吸附,在一般温、压下不能自由移动束缚水:束缚水(毛细管水)存在于毛细管孔隙-裂缝中,当作用于水的外力超过毛细管力时,才能运动自由水:自由水也叫重力水,存在于超毛细管孔、洞和缝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流动沉积水:指沉积物堆积过程中保存在其中的水渗入水:来源于大气降雨时渗入到地下孔隙、渗透性岩层中的水转化水:指在沉积成岩作用和烃类生成过程中,粘土矿物转化脱出的层间水,有机质向烃类转化分解出的水深成水:又称内生水,指岩浆游离出来的初生水(原生水)和岩石变质作用过程伴生脱出的变质水油田水的产状,油田水的来源狭义的油气田水即油气层水的产状可根据水与油、气分布的相对位置,分为底水和边水。
第一章
1.什么是石油?石油由哪些物质构成?
2.什么是石油的组分?石油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组分?如何划分?
3.什么是油质、胶质、沥青质?
4.什么是苯胶质?什么是酒精-苯胶质?
3.什么是石油的族分?石油可以划分为哪几种族分?如何划分?
4.什么是石油的族组分?
5.石油主要含油哪两种元素?哪几种次要元素?多少种微量元素?
6.石油中含油钒和镍等微量元素,有何成因意义?
7.石油主要由哪几种烃类组成?
8.什么是烷烃?什么是正构烷烃?什么是异构烷烃?什么是环烷烃?什么是芳香烃?9.什么是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有哪些主要的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有何应用?
10.什么是姥鲛烷?什么是植烷?姥植比有何应用?
13.正常石油中三种烃类的比例大致是多少?陆相石油和海相石油的烃类组成有何区别?14.重油和被生物降解的石油的烃类组成有何特点?
15.高硫石油主要形成于什么环境?
16.含氮化合物咔唑有何地质应用?
17.石油荧光性是由石油中哪些成分引起的,其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8.什么是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什么是重烃气?湿气和干气如何划分?
20.什么是天然气的溶解性?什么是天然气的扩散性?
21.什么是油田水?
22.油田水的6种主要离子是什么?
23.油田水中有哪些微量元素?
24.油田水中有哪些有机组份?
1
25.油田水中的有机酸对储层的改造有何作用?
26.苏林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根据水的哪些组成对水进行分类?
27.苏林分类把地层水划分为哪4种类型?
28.不同类型地层水的离子组成有何特点?
29.不同类型的水各选出于何种环境?
30.不同类型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怎样?水型与油气保存条件有何关系?
31.油田水主要是哪几种类型的水?
33.碳元素有哪几种同位素?哪几个是稳定同位素?
34.地壳中C13和C12哪个丰度更高?用什么指标反映C13和C12的相对丰度?
35.δ13C叫什么?如何计算?
36.石油和天然气的δ13C值一般是多少?
第二章
1.什么是储集层?什么是盖层?
如果考虑非常规油气聚集,应如何定义储集层?
2.什么是孔隙?
3.什么是超毛细管孔隙?流体在超毛细管孔隙中流动需要何种条件?
4.什么是毛细管孔隙?流体在毛细管孔隙中流动需要何种条件?
5.什么是微毛细管孔隙?流体在微毛细管孔隙中流动需要何种条件?
6.什么是纳米孔隙?常规砂岩、致密砂岩、页岩各以什么级别的孔隙为主?
7.什么是孔隙度?什么是总孔隙度?什么是有效孔隙度?
8.分别用什么方法测量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9.什么是岩石的渗透性?在通常的地质条件下,哪些岩性是渗透的?哪些岩性是不渗透的?10.什么是渗透率?渗透率的单位是什么?
11.什么是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是由什么决定的?
12.对于同一种岩石,通过气体、水的绝对渗透率有无差别?
2
13.什么是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什么是相对渗透率?
14.岩石中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或相对渗透率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15.什么是孔隙流体的饱和度?流体的饱和度与其相对渗透率有何关系?
16.什么是孔隙?什么是吼道?什么是孔隙结构?
17.岩石的孔隙结构与其孔隙性和渗透性有何关系?
18.研究孔隙结构有哪些方法?
19.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岩石类型有哪些?
20.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空间有哪几种类型?
21.比较碎屑岩孔隙空间的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指出各自的适用性。
22.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发育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
23.为什么沉积相影响岩石的原生孔隙发育?再不要沉积相原生孔隙的优劣?
24.成岩作用对岩石的储集物性有哪些影响?
25.哪些成岩作用可以造成岩石原生孔隙的损失?各有哪些影响因素?
26.砂岩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机理有哪几种?各形成在什么环境(或深度)中?
27.不同机理形成的次生孔隙的分布有何特征?
29.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有哪几种类型?
30.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有哪几种岩性?
31.碳酸盐岩的原生孔隙有哪几种类型?
32.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类型有哪些?
33.溶蚀型碳酸盐岩储集层根据岩溶发育特征又分为几种类型?
34.风化壳岩溶储层(潜山岩溶储层)的孔隙发育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35.顺层岩溶的孔隙发育有何特征?
36.白云岩储集层有哪几种成因类型?如何形成?
37.简述碳酸盐岩构造裂缝的分布特征。
38.碳酸盐岩裂缝发育受哪些因素的控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