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终稿
- 格式:pptx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42
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完整版)摘要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无公认有效预防HCC术后复发转移的辅助治疗方案。
以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系统抗肿瘤治疗和局部治疗单独或联合应用的辅助治疗策略正在积极探索中。
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订,最终形成《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旨在梳理HCC术后辅助治疗相关证据,结合临床实践,为临床医师开展术后辅助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提高HCC患者术后生存获益。
关键词肝细胞癌;专家共识;手术切除;辅助治疗;系统性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抗病毒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术后5年肿瘤复发率可高达70%,这与术前已经存在微小播散灶或多中心发生有关[1]。
肿瘤复发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目前尚无公认有效预防肝癌复发转移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
1项在全国多家综合医院、肿瘤专科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医院肝胆外科医师中开展的《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现状调研》项目提示:87.7%及85.5%的医师分别将肝癌指南和专家共识作为权威的临床治疗标准以获取术后辅助相关知识,并且81.8%的医师建议在肝癌指南和专家共识中补充最新循证研究结果,35.0%的医师建议完善和统一临床诊疗路径[2]。
因此,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者成立了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协作组,并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3]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专家的经验,借助《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现状调研》的项目成果,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订,最终形成《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以下简称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开展术后辅助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2023心脏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一、前言心脏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统一和规范心脏病的管理,我们中国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达成以下共识。
二、分类和诊断心脏病可分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类型。
诊断心脏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的结果,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原则治疗心脏病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同时,还应重视心脏病的预防和康复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干预和定期随访等。
四、药物治疗根据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凝治疗、抗心绞痛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等。
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副作用和禁忌症,并遵医嘱合理用药。
五、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于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心脏射频消融术等。
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应充分评估风险和益处,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六、手术治疗对于某些心脏病病情较重或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如冠脉搭桥术、心脏移植等。
手术治疗具有独特的风险和困难,应由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操作。
七、预防和康复管理心脏病的预防和康复管理是重要的环节。
通过行为干预、药物干预和心理干预等方法,可以减少心脏病的发生和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八、结论本文总结了2023年中国专家对心脏病管理的共识,请临床医生和相关人员遵循共识,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治疗心脏病,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九、参考文献1. XXX2. XXX...。
2023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冠脉)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短暂而急剧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通常为一过性的胸骨后、心前区等部位的不适,其特点为短暂的压迫性疼痛、沉重或窒息感(即心绞痛),可由运动、饱餐、情绪波动或其他应激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症状在数分钟内缓解。
其发生机制为在一定条件下心肌氧供与氧需不匹配,冠脉血流储备不能满足其需求,从而诱发心肌缺血缺氧。
氧需的决定因素包括心率、收缩压、心室壁张力和心肌收缩力,氧供的决定因素包括冠脉直径和张力、侧支循环血流、心率、灌注压和血氧含量等[2]。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息型心绞痛(含变异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等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在本共识讨论范围内。
稳定型心绞痛运动康复临床研究证据近年来诸多临床研究已证实运动治疗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获益。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均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指南及心脏康复学指南中,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治疗给予ⅠA或ⅠB 类推荐。
此外,很多研究也表明运动康复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肌缺血及心肌灌注,心脏运动康复的临床研究证据。
稳定型心绞痛的康复评估与危险分层一、稳定型心绞痛的一般评估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实施运动计划前都需评估,并排除不稳定型心绞痛。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症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史及其他疾病史;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心肺和肌肉骨骼系统;最近的心血管检查结果,包括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冠脉CT和(或)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运动负荷试验、血运重建效果、起搏器或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效果;目前服用的药物,包括剂量、服用方法和不良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是否达标;日常饮食情况和运动习惯、精神心理与睡眠等。
最新:预防围产期B族链球菌病中国专家共识(全文)B族链球菌(GBS)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孕妇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GBS定植是新生儿早发型GBS病(GBS-EOD)的主要危险因素。
《预防围产期B族链球菌病(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妊娠期GBS筛查时机和检测方法、妊娠期GBS菌尿的诊治以及产时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方案,指导临床实践,预防新生儿GBS-EOD。
GBS感染的流行病学GBS又称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一种兼性厌氧的革兰阳性球菌,可间断性、一过性或持续性定植于消化道和生殖道。
GBS在新生儿中的定植和感染很大程度与分娩时母体定植相关。
GBS阳性孕妇中约50%会垂直传播给新生儿,约有1% ~2%可发展成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
除了感染新生儿,GBS还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HIV感染者)发生侵袭性感染。
此外,无脾症或功能性无脾患者(如镰状细胞病)也存在侵袭性GBS感染的风险。
在过去的20年间,未妊娠成年人群GBS 病的发病率增加了2-4倍,多数为存在潜在疾病或65岁以上人群。
妊娠期GBS 筛查1、对所有孕35~37 周的孕妇进行GBS筛查;(推荐等级1B)2、孕期患GBS 菌尿者或既往有新生儿GBS 病史者可直接按GBS 阳性处理。
(推荐等级1B)3、对于条件不足的机构,推荐基于危险因素(产时发热≥38℃、早产不可避免、未足月胎膜早破、胎膜破裂≥18 h)进行预防性治疗。
(推荐等级1B)4、GBS 筛查有效期为5 周,若GBS 阴性者超过5 周未分娩,建议重复筛查。
(推荐等级1B)5、在不使用阴道窥器的情况下,用拭子在阴道下1/3 取样,然后用同一拭子通过直肠括约肌在直肠内取样。
(推荐等级1B)围产期抗生素使用方案1、孕35~37 周GBS 筛查为阳性的孕妇,或既往有新生儿GBS 病史者,或此次孕期患GBS 菌尿者,在发生胎膜早破或进入产程后,建议针对GBS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骨科康复是针对骨关节疾病的康复治疗,其基本内容包括康复评估、康复训练、康复辅助器具使用、营养指导和心理干预等方面[10]。
康复评估是骨科康复的第一步,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情况、康复需求等方面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康复训练是骨科康复的核心内容,包括康复体育、康复运动、康复理疗等多种形式,旨在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和运动能力。
康复辅助器具使用是骨科康复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
营养指导和心理干预也是骨科康复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三、骨科康复的发展方向1.加强骨科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骨科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专业水平,增加康复医师的数量,推广康复医学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2.完善骨科康复服务体系:应加强康复机构建设,增加骨科康复专科医院的数量,提高康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康复服务体系,提高康复医疗的覆盖面和质量。
3.推广骨科康复新技术:应积极推广骨科康复新技术,如运动康复、物理治疗、康复辅助器具等,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和效率,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4.加强骨科康复研究:应加强骨科康复研究,探索康复治疗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提高康复治疗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为骨科康复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支撑。
总之,骨科康复是重要的康复医学领域,对于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骨科康复的发展,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当前骨科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骨科康复的目的是通过康复医学手段,改善或代偿患者受损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尽快、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康复治疗的基本内容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心理治疗、假肢和矫形器辅助等。
骨科医生在手术前、术中和术后都需要关注康复问题,综合管理包括减少创伤、出血、疼痛,预防感染及静脉血栓栓塞等。
骨科康复的一般评定包括疼痛评定、感觉功能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各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肌肉力量评定、步态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肢体长度/围度测量、平衡功能检查和功能测定等。
骨科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骨骼肌肉疾病的功能恢复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大量硏究证明骨科康复能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使其功能得到改善,显著降低致残率[1,234]。
在人类常见的135种疾病中,有106种与骨关节相关[5]。
骨科疾病发生率较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给社会、家庭造成了极大负担。
加强骨科疾病的临床及康复治疗, 对于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极为重要。
骨科康复现状1・国外骨科康复现状:世界先进国家及地区骨科康复实行一体化的团队治疗模式。
政策导向对康复医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美国康复医疗转诊制度引导各类康复机构迅速发展和完善,促进了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发展。
20世纪90 年代,美国的康复医院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得益于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 DRGs)计划的实施⑹。
在DRGs实施后10年中,康复病床数量翻了一番,康复专业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机构发展迅速。
2002 年1月,以功能相关分类法(FRGs)为基础的预付制正式颁布并实施[7]。
FRGs支付方式能促使医院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及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使患者功能恢复,让患者回家独立生活成为医院治疗的最终目的。
2・国内骨科康复现状:现代康复医学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2008年汶川地震的伤员救治为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促使了骨科康复的发展[8,9]。
但目前我国康复医疗仍存在以下问题:(1)康复医疗尚待发展:国内骨科康复医学起步较晚,普遍存在重手术轻康复、手术与康复脱节的现象, 使得许多患者得不到专业的康复治疗。
(2)康复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康复专业人员缺乏。
目前,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为0.4/10万,较发达国家的5/10万相差较远。
康复医疗机构也严重不足,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多半仍无康复专科医院。
而且我国康复机构大多以神经康复为主,骨科康复仅占其中很小部分。
2024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增龄性疾病。
目前全国房颤人群估算已达2 000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大约有9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罹患房颤,在老年房颤的诊疗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和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共同组织多位国内该领域知名专家,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并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医院的实际情况,就房颤的定义、分类与分期,老年房颤的临床特点,老年房颤的综合评估、治疗及共病管理,老年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治疗,老年房颤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老年房颤患者合并肿瘤的处理及老年衰弱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解析。
老年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专家建议1:老龄化及慢病共病使中国老年房颤及脑卒中风险增加,7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群的房颤生命风险比50岁以上人群增加了2倍。
共识建议老年综合评估,加强共病管理,控制复杂的血栓及出血风险,提高抗凝治疗依从性,降低房颤及其并发症。
心房颤动及危险因素筛查与整合管理1.房颤及危险因素筛查:专家建议2:基于可穿戴设备技术应用的研究证据,共识建议在老年人群,合并睡眠呼吸障碍、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中使用PPG或单导联/多导联心电图等智能设备进行房颤筛查。
3.设备检测房颤及管理专家建议3:使用房颤整合管理路径(A脑卒中/血栓防治,B症状管理,C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合并疾病管理)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其他临床事件。
经验证的移动技术支持的ABC整合管理软件辅助老年房颤管理,是临床获益优先的管理工具。
老年心房颤动的评估专家建议4:CHA2DS2-VASc评分评估老年房颤脑卒中/血栓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
此外,应对老年人群,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失能衰弱评估、步态异常与跌倒风险、认知功能、肾功能、营养状态、进食和体重变化、抑郁状态、共病及多重用药评估等。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一)心室率和节律控制治疗专家建议5:控制心室率、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2023中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在中国造成了广泛的健康负担。
为了提高中风管理的效果,我们召集了一组中国专家,共同制定了以下中风管理的专家共识。
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指导,以改善中风患者的护理。
诊断准则1. 临床医生应使用最新的中风诊断准则,例如中国《急性脑卒中诊疗指南》。
2. 中风的诊断应基于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脑血流影像学等测试结果。
3. 临床医生应尽快进行中风的诊断,并确定中风的类型(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
急性治疗和护理1. 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医生应立即评估是否适用于静脉溶栓治疗(如符合《急性脑卒中诊疗指南》中的适用标准)。
2. 对于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医生应采取措施以停止出血,并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
3. 所有中风患者应立即接受危险因素控制,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并尽可能提供早期恢复治疗。
4. 对于中风后的护理,应采用综合性康复计划,包括康复治疗、物理疗法和言语疗法等。
中期和长期管理1. 中风患者的中期和长期管理应包括定期随访和复查,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程。
2. 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应针对中风风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并提供相关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控制危险因素。
3. 对于有合并症的中风患者,应根据其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家庭成员和照顾者应得到支持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帮助和照顾中风患者。
结论本文总结了中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关键要点,旨在促进中风患者护理的标准化和优化。
这份共识将为临床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指导,为中风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机会。
请注意:该文档不具备法律效力,仅供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