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391.05 KB
- 文档页数: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讨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结论 ACEI治疗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心肌细胞、肌细胞、内皮细胞和肾脏形成神经内分泌互相作用的级联反应,从而导致对心脏的损伤。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冠心病治疗应用ACEI治疗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心肌细胞、肌细胞、内皮细胞和肾脏形成神经内分泌互相作用的级联反应,从而导致对心脏的损伤。
肾素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AT-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再催化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ACE也能催化缓激肽的降解,使其代谢物失活,缓激肽负责舒血管物质-内皮源性NO的释放。
血管紧张素Ⅱ(AT-Ⅱ)作用于特异的受体AT1(在成人占优势)和 AT2.它们存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促进血管收缩和钠的重吸收,因此可使体循环血压升高。
AT1的激活可以诱导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和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导致肥大。
AT1的激活同时还能引起炎性反应,使细胞因子和超氧化物产生增多,导致内皮损伤,使血小板增多,内皮源性的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某些情况,如高胆固醇血症时AT1表达增加。
而AT2活化后的作用目前知道得很少,可能与细胞的分化,新生血管、组织愈合和再生凋亡等有关。
90%以上的ACE存在于组织中,只有10%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无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其内皮细胞外膜管内ACE浓度很高,因为大部分组织ACE都镶嵌在血管壁腔表面的内皮细胞膜上。
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阶段,内皮细胞均受累,由于ACE大量定位于内皮细胞,它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阶段中起基础性作用,促进AT一Ⅱ和减少缓激肽的产生,对内皮细胞功能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引言过去十年中获得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证明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心血管病的价值。
ACEI已被推荐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治疗及高危人群的二级预防,并写入国内外指南之中。
但是,在临床实践与指南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指南明确列为Ⅰ类适应证的情况下,ACEI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应用仍远远不够,且剂量不足。
本专家共识的编写目的,在于将ACEI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理念以及在不同临床情况下应用的证据和使用方法等归纳为一个共识性文件,供临床医师决策时参考,以进一步改善我国广大临床工作者临床应用ACEI的状况,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本专家共识文件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指定的专家组,在认真分析ACEI临床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并参考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ACEI在心血管病应用的专家共识[1],经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编写的。
初稿完成后又广泛征求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本专家共识代表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的观点。
为了使读者清晰地了解某一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本共识文件采用国际通用的方式,对有关适应证作了推荐分类和证据水平的分级。
推荐内容的分类: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Ⅱ类:关于某诊疗措施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不一致或存在不同观点。
其中Ⅱa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Ⅱb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Ⅲ类:已证实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在有些病例中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
证据水平的分级:A级为证据来自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汇总分析,B级为证据来自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C级为专家共识和(或)证据来自小型研究。
药理学一、定义ACEI是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而发挥作用的一类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大量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仅仅是单纯降压,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为此,2015 年ACC/AHA/ASH 发表联合声明:对于合并有冠心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ACS、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ACEI作为一线首选药物。
虽然ACEI在冠心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应用仍远远不够。
为了进一步改善临床应用情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强调,冠心病患者应用ACEI应遵循3R原则,即:Right time (早期、全程和足量);Right patient(所有冠心病患者只要可以耐受,ACEI均应使用);Right drug(选择安全、依从性好的ACEI药物)。
ACEI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推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建议:●STEMI发病24h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早期应用ACEI。
●除非不能耐受,所有NSTE-ACS患者均应接受ACEI治疗。
临床应用注意点:(1)早期:AMI早期口服ACEI可降低死亡率,ACEI应在发病24h 内开始应用。
(2)长期:所有AMI后的患者都需要长期使用ACEI。
AMI早期因各种原因未使用ACEI的患者,应该尽早并长期使用。
(3)获益:合并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或前壁大面积心肌梗死等高危患者获益更大。
给药方法和剂量:ACEI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早期干预方案通常在24~48h内用到足量。
如卡托普利的用法为首剂6.25mg,能耐受者2h 后给12.5mg,10~12h后25mg,然后增至50mg bid;福辛普利初始剂量为5mg,24h后重复1次,如收缩压仍>100mmHg且无低血压表现,逐步倍增至20mg qd的目标剂量。
稳定型冠心病建议:●对于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病史等高危因素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应该长期应用ACEI进行二级预防。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于影;王桂芳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1(007)008
【摘要】近十余年来,以卡托普利为代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很多心血管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随着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发现和证实,更促进了ACEI的发展.现将ACEI在高血压、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和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阐述如下.……
【总页数】2页(P471-472)
【作者】于影;王桂芳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通辽,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通辽,0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J], 吴志涛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J], 徐成斌
3.浅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 [J], 贾岩;孙继华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J], 王锐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合理应用 [J], 余国宝;王明芳;单鲁琴;袁正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质量评价和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01 背景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最后战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最终发展为心衰,使得我国心衰患病率持续增高。
近30年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心衰已成为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为帮助医务人员在制订心衰诊治策略时基于最好的循证医学证据,多个国家(包括中国)都制定了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并不断更新,对我国临床医生进行心衰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心衰防控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治疗欠规范,治疗现状与指南推荐仍存在较大差距,不同级别的医院心衰诊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改善预后的治疗药物使用率有所提高,但目标剂量达标率很低[1];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的非药物治疗,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的比例很低[2];心脏康复和长期随访实施困难;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衰分级防治体系和双向转诊模式。
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心衰的诊疗和管理,我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17年,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起的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和认证项目,目前累计认证400余家。
2019年4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制定了《心力衰竭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心衰分级诊疗的重点任务包括建立心衰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利用医联体创新服务模式和明确心衰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临床应用特点比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是指通过竞争性的抑制ACE而发挥降压作用的一类药物。
ACEI类药物以其显著的降压作用及广泛的应用范围成为基础降压药物之一,也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线用药。
尽管ACE1.类药物作用机制相似,但在药学特性、不良反应及经济性等方面仍有差别。
广东省药学会基于《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的评价体系、结合ACE1.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建立了一套科学、客观、量化的综合评价方法,旨在为各医疗机构后续开展ACEI类药物临床快速综合评价提供参考,为药品遴选、优化用药目录提供依据。
七种已在中国上市的ACE1.类原研药,包括:卡托普利(开博通)、贝那普利(洛汀新)、依那普利(悦宁定)、培喋普利(雅施达)、雷米普利(瑞泰)、福辛普利(蒙诺)、咪达普利(达爽)。
1、适应证:根据国内说明书批准的适应证,7种ACE1.类药物均有高血压适应证,除咪达普利外,均有心衰适应证。
此外,雷米普利还可适用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及用于冠心病患者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原因死亡的风险。
注:在美国FDA批准的适应证中,卡托普利的适应证还包括预防心肌梗死后的左室功能不全,1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培喋普利还适用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或非致命性心梗风险。
日本说明书里咪达普利有1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的适应证。
2、使用方法:在给药频次的适宜性方面,卡托普利因半衰期短,通常需要每天3次给药;贝那普利、依那普利有时候需要每天2次给药,培喋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咪达普利仅需每日1次给药。
3、证据等级: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年版)》,国家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均有推荐。
2018ESC/ESH动脉高血压管理指南也将ACE1.类药物列为一线降压药物。
注:(1)在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2018中国心衰指南列出了常用的ACEI 类药物,除咪达普利外,均为推荐的常用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n生成、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及抑制缓激肤降解、增强缓激肚效应,而广泛应用于肾脏病治疗。
为了更合理、安全地应用这类药物,全国部分肾病专家于2004年4月24日在北京进行了专题研讨,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的专家建议》进行了第 2 次修订,经充分讨论,会议达成如下共识。
一、适应证1.降低系统高血压: 持续性高血压促进肾损害进展,引起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
对肾脏病患者合并的高血压(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及肾实质性高血压)应积极治疗,并力争达标。
尿蛋白<1g/d时,血压应降达130/80 mmHg(平均动脉压97 mmHg );尿蛋白>1 g/d时,血压应降达125/75 mmHg(平均动脉压92 mmHg ),其中收缩压治疗达标尤其重要。
此时,ACEI(或血管紧张素11受体拮抗剂,ARB)应为首选降压药。
2.减少尿蛋白排泄:蛋白尿、尤其大量蛋白尿有不少危害,并能促进肾损害进展,应积极治疗。
ACEI 能通过多种机制如改善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及改善肾小球滤过膜选择通透性而减少尿蛋白排泄。
蛋白尿较重时ACEI降尿蛋白效果往往更显著,应尽量将尿蛋白减少至正常或最低水平。
3.延缓肾损害进展:ACEI 除能通过上述作用保护肾脏外,还能通过减少肾脏细胞外基质蓄积(减少产生,促进降解),拮抗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而延缓肾损害进展。
ACEI 针对上述第2,3 适应症发挥的疗效,部分为非血压依赖性效应,因此,这两个适应症对无高血压的肾脏病患者也适用。
糖尿病患者(包括1 型及2 型)应从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开始即应用ACEI上述各适应症疗效已被许多临床循证医学试验验证。
二、使用方法ACEI 类药均需从低剂量开始应用,然后逐渐加量至起效,老年人尤应如此,避免降血压过度。
1.降低高血压:若非血压极高需迅速降压,一般宜首选长效ACEI治疗。
中国心衰“新四联”药物应用共识:尽早、安全、小剂量联合、分步和个体化心衰治疗已跨入“新四联”治疗时代。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 抑制剂(SGLT2i)、β 阻滞剂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为基础的“新四联”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心衰患者预后。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国心衰中心联盟组织国内临床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急诊及危重病强化救护等领域专家组成工作组制定了“新四联”药物治疗临床决策路径专家共识。
一、“新四联”启动原则尽早:无禁忌证,就应启动本共识特别强调,对所有HFrEF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尽早启动“新四联”治疗ARNI/ACEI/ARB+SGLT2i+β阻滞剂+MRA。
安全:≥ 100 mmHg为启动条件由于“新四联”药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降压作用,因此患者基线血压水平决定了启动的模式。
本共识提出收缩压≥ 100 mmHg为安全启动“新四联”的条件。
小剂量联合优先,逐渐递增剂量为尽早达成“新四联”,应优先联合药物治疗;为减少联合启动可能存在的低血压风险,强调小剂量药物联合启动。
同时也强调在患者耐受的范围内及时递增药物剂量,尤其是ARNI/ACEI/ARB和β阻滞剂,一般建议在4周内递增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分步:可先启动1~2类药物即使采用最小剂量,部分患者仍不能耐受“新四联”药物同时启动,则可以先启动 1~2类药物,若患者能够耐受,则在 2~4 周内逐渐达成“新四联”,并逐步递增剂量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个体化合并 2 型糖尿病的患者:建议优先启动 SGLT2i;合并心肌梗死的患者:建议优先启动ARNI/ACEI/ARB 和β阻滞剂;对合并蛋白尿或慢性肾病患者:长期服用ARNI/ACEI/ARB、SGLT2i 和 MRA 类药物具有降低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因此建议优先考虑这几类药物,但要特别注意肾功能波动和高钾血症的问题。
单片固定剂量复方制剂FDC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2024单片固定剂量复方制剂(FDC)是指将22种不同药理作用机制的药物活性成分以固定剂量组合成1片复合药物制剂的药物。
最新首版《单片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在心血管疾病防控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1]指出,与单药治疗相比,FDC具有提高治疗效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简化服药方式等优势。
与自由联合药物(FEC)相比,FDC能显著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增加长期服药持续性、提高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从而使患者的心血管预后改善更显著。
诸多临床研究和实践已证实,由于FDC服药便利,医疗支出较低,与FEC 降压治疗相比,FDC的降压方案更能有效地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血压控制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1]。
本文仅对FDC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作以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01、厄贝沙坦氢氯曝嗪片厄贝沙坦氢氯嘎嗪片在控制血压水平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o可促进内皮细胞前列腺素及缓激肽释放,降低醛固酶水平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从而降低血压[3]。
两药联合还可保护肾脏,协同降压,且药效平缓持久[4]。
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厄贝沙坦氢氯曝嗪片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血压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5];本药与非洛地平缓释片均不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高,但厄贝沙坦氢氯嘎嗪片更有利于控制血压水平,改善各生化指标水平,在高血压病情控制方面更具优势[6]。
用药方法:厄贝沙坦和氢氯曝嗪片(300mg∕12.5mg)口服1片,1次/d,空腹或进餐时使用,连续治疗4周评估疗效。
02氯沙坦钾氢氯嚷嗪片氯沙坦钾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受体(AT1)拮抗剂类降压药物;氢氯嘎嗪可利尿排钠,提升外周阻力血管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
二者联合应用发挥协调降压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氯沙坦钾剂量为50mg/d时在24h内能够维持血压稳定,治疗3~6周后可以取得满意效果,降压持久,可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与氢氯曝嗪联合能够进一步控制血压,避免血尿酸、血钾异常,进而预防心血管事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
识》解读
作者:徐成斌, Xu Cheng-bin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
刊名: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英文刊名:CLINICAL MEDICATION JOURNAL
年,卷(期):2007,5(5)
被引用次数:1次
1.ESH/ESC Task Force Members;A Vahanian;G Maneia office2007 Guideh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ferial Hyper fension[外文期刊] 2007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 2005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期刊论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02)
1.于胜男.吴非制备大豆降血压肽最佳用酶的筛选[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1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lcywzlzz200705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