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前已述及,《中华印刷通史》是中国印刷术的源流史,是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的印刷事业史。
因此,勾画印刷术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中国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轨迹,是本书重点内容之一。
本书"古代篇"的七、八、九三章虽多有涉及,但其内容主旨在印刷工艺技术本身及其事业的发展,尚未从整体上勾画出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轨迹。
中国发明和发展起来的印刷术,为与西方近代印刷术相区别,通常称它为"传统印刷术"。
传统印刷术主要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两大系列,而应用最多的是雕版印刷。
其间虽有孔版印刷和套版印刷,但二者均可归属于传统的雕版印刷。
原因是孔版印刷主要用于织物印染,且印版也是雕刻的;而套版印刷本身就是雕版印刷。
将传统的雕版漏印和套版印刷纳入雕版印刷系列中介绍,显得更为系统、适宜(参见表6-1)。
一、雕版印刷的发展脉络印刷术的种类繁多,工艺各异。
传统印刷中的雕版印刷、活字版印刷、套版印刷、漏版印刷,以及应用较少的蜡版、磁版和吕抚泥版印刷(图6-1);近代传入的石版印刷、珂罗版印刷、胶版印刷、凹版印刷……等,都是印刷术,但又各不相同。
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印刷术中,最先发明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
其它门类的印刷术都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雕版印刷的发明是最伟大的发明,具有开创之功。
雕版印刷从工艺技术的总体上,有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之分;从印刷形态上,则有凸印和漏印之别。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雕刻凸版和漏版早于战国时期已用于织物印花,到西汉时发展到多色分版印花,这有西汉出土的印版和印花敷彩纱为证。
以往史学界没有把它归入印刷,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以下仅按总体分类──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两大系列作简要记述。
图6-1传统印刷工艺系统示意图1.单色雕版印刷单色雕版印刷是用一块印版印刷一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具体工艺方法参见第七章第六节)。
这种工艺技术发明最早、应用最久,而且在工艺技术上始终没有多大变化。
陶瓷印花知识点总结大全一、陶瓷印花的历史陶瓷印花是一种古老的工艺,早在中国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印花技术。
当时,人们用刻板印花的方法在陶瓷上印上花纹,以增加装饰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印花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门精湛的艺术工艺。
二、陶瓷印花的工艺过程1.设计制版:首先,需要根据需要印花的图案设计相应的制版,可以通过手工绘制或者使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行设计。
2.制作印花板:设计好的图案需要制成印花板,即用来印花的模具。
通常采用光敏树脂制版、电脑制版或者机械雕刻等方式制作印花板。
3.印花:制作好的印花板被安装在印花机上,通过印花机的压力和温度控制,将颜料或釉料印在陶瓷表面上。
4.烧制:印有花纹的陶瓷经过印花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烧制工艺,以确保印花牢固不褪色。
三、陶瓷印花的原料1. 颜料:陶瓷印花所使用的颜料通常是无机颜料,如钴系颜料、铬系颜料、锰系颜料等。
这些颜料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不易褪色的特点。
2. 釉料:在陶瓷印花制作中,通常需要使用釉料来进行底釉和透明釉的印花。
釉料的配方和制作工艺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印花效果和釉面质量。
四、陶瓷印花的分类1. 技术分类:根据印花的技术和工艺,可以将陶瓷印花分为手工印花和机械印花两种。
2. 图案分类:根据印花的图案形式和风格,可以将陶瓷印花分为仿古风格、现代风格、民族风格等不同的类别。
五、陶瓷印花的应用领域1. 日常生活用品:陶瓷印花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如茶具、餐具、花瓶等。
2. 建筑装饰:陶瓷印花技术也被应用于建筑装饰领域,用于装饰墙面、地面和其他建筑材料。
3. 工艺美术品:一些陶瓷印花作品也被制作成工艺美术品,供人们欣赏和收藏。
六、陶瓷印花的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陶瓷印花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如数字印花技术、3D 印花技术等的应用,使陶瓷印花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2. 环保节能:现代陶瓷印花技术已经开始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采用无机颜料和少釉料印花技术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印花税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史一、印花税的起源印花税是一个古老的税种。
荷兰是印花税的创始国。
1624年荷兰政府在广泛征询民间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实施了一种以商事产权凭证为征收对象的印花税,由于缴税时是在凭证上用刻花滚筒推出“印花”戳记,以示完税,因此被命名为“印花税”。
1854年,奥地利政府印制发售了形似邮票的印花税票,由纳税人自行购买贴在应纳税凭证上,并规定完成纳税义务是以在票上盖戳注销为标准,世界上由此诞生了印花税票。
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印花税。
二、中国印花税发展历史印花税是中国效仿西洋税制的第一个税种。
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始,大清帝国拟开征印花税二十余年,虽先后印制了日本版和美国版印花税票,也拟定了“印花税则”十五条,但终未能正式实施。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把推行印花税作为重要的聚财之举,于1912年10月21日公布了《印花税法》,并于次年正式实施。
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法律程序公布施行的第一部印花税法,从此,印花税一直被民国政府视为重要财源。
军阀割据地区和各类伪政权,更将印花税作为筹措军饷和补给的法宝。
其间,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印制和使用了“长城图”、”嘉禾图”、“城楼图”、“六合塔图”、“孙中山像”、“复兴关图”、“联运图”等数十种印花税票。
中共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对印花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先是被作为“苛捐杂税”予以取缔,后从利国利民、取之有道的实际出发,确立并开征了印花税。
从1938年5月晋察冀边区征收开始,东北、山东、华中、陕甘宁、东江等根据地和解放区也相继开征了印花税,到1949年,随着大片国统区成为解放区,印花税开征地区越来越多,使用的印花税票除在民国印花税票上加盖之外,各根据地和解放区也自行设计印制印花税票。
如陕甘宁边区印花税票、晋察冀边区印花税票、华北人民政府印花税票,以及东北解放区的“江桥图”、“帆船图”、“工厂图”和山东解放区的“工厂图”、“运输图”印花税票等等。
西方印染发展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印度已经开始种植棉花并使用棉纺织品。
约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木模版印花的技术。
因此,印度是最早利用印染方法美化织物的国家之一。
蜡染和扎经纬染色织物是其古代主要的著名染织品,纹样都是抽象的几何图案及碎花图案。
到后来由于开发出镂花模板的印花方法,大约公元七世纪,印度的印花布图案已显得相当精美了。
印度花布最早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士等地,对那些国家所生产的印染花布纹样、色彩、风格都有很大的影响。
20世纪罗马风格时期,欧洲的纺织生产中心在位于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到了14世纪逐步转移至意大利,威尼斯成为当时的印花布设计中心。
17世纪开始纺织品生产中心又转移到法国、英国、荷兰等地。
法国的某些城市,在17世纪后期出现了印花布工场,并应用了印制金属版画的方法来改进印花技术,题材方面大都采用花卉、纹章、几何纹,主题画及一些"假东方图案".英国与法国同样受印度萨拉萨印花布的很大影响,纹样设计具有印度风格和中国风格。
直到18世经中叶、法国、德国、瑞士等地生产的印花纺织品的图案纹样题材有了明显的变化,"玫瑰花"纹样被广泛地以各种形式应用到印花布及其他丝绸,锦锻产品中,在里昂工作的杰出纺织图案设计大师菲力浦·德·拉萨尔为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作品受罗可可纤细风格影响。
18世纪“花卉纹样”样式“罗可可”作家拉萨尔的“路易⼗六样式”另⼗⼗⼗,印染技术也有了很⼗的进步:1780年苏格兰⼗詹姆⼗·贝尔发明了滚筒印花机;1830年⼗开发出⼗纹雕刻技术,同时,新的印染图案也被不断发明使⼗;1810年前的植物染料;1835年的矿物染料;1856年的合成染料相继诞⼗,为⼗产出优异的印染产品提供了技术与物质保证;19世纪的拔染印花及靛蓝印花,达到前所未有的⼗平,由于具有新奇、精美的效果,⼗今仍被⼗们津津乐道所赞崇。
图案纹样设计⼗⼗则逐渐转向本⼗的蔷薇,紫丁⼗、绣球、棕闾等写实花卉及野禽等其他题材。
中国古代印刷术发展历史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
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印刷术是工艺技术,属科学技术范畴;印刷又是工业。
当今的印刷工业,已经形成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多种学科、跨行业的庞大的工业体系;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被孙中山先生列于食、衣、住、行之后,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五大要素之一。
如此重大的工艺技术的发明,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偶然事件。
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历史上任何工艺技术的发明都不是偶然的,都要经过从设想、萌芽,到雏型,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印刷术也不例外。
印刷术从萌芽到雏型,到完善,大约经历了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朝的长达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完成了印刷材料、印刷工具、印刷技术等印刷术所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为印刷术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中国传统的印刷术而言,印刷必有印版,而印版是手工雕刻的。
可见,手工雕刻技术的出现实乃印刷之源。
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手工雕刻技术在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晚期,已经用于陶器的制作和树皮布印花。
这是印刷工艺技术的开端。
到了商朝,手工雕刻技术被广泛用于在龟甲、兽骨之上雕刻文字。
此后,手工雕刻技术日益成熟,并用于钟鼎彝器、碑文、玺印、砖瓦,从而引发出封泥、盖印、印染、拓印等与印刷术颇为近似的转印、复制技术,为印刷术的发明和完善奠定了技术基础。
印刷是复制术。
印刷通过印墨将印版上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
印墨和承印物这些原材料于印刷术是必不可少的。
印刷术的承印物主要是织物和纸张。
织物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很早很早就有了。
纸张出现较之织物为晚。
现存最早的纸是西汉文景时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对造纸术做重大改良后,才广泛用于书写和印刷。
人工制墨出于先秦。
此前人们用天然矿物质,譬如用硃砂、黑土等矿物质书写。
丝网印刷的历史丝网印刷最早起源于中国,距现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我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夹颉印花方法。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画卷,就是西汉时期的网印品,东汉时期的夹颉腊染产品开始流行。
至隋代大业(605-611年)年间开始把绢网绷到一个框上制成镂孔花版进行印花工艺,使这一印花方法在技术上产生了飞跃,发展成为早期的丝网印花法。
唐朝宫廷用的衣裙也使用这种方法印制精美的图案进行装饰了。
后来这种方法又传到日本,日本在奈户时代就用这种方法印染衣服。
这种镂孔版印染法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到了宋朝,丝网印刷又有了发展,开始在网印用的染料里加入淀粉类的胶粉,调成浆料进行印刷,使用浆料印刷改进了原来使用的油性涂料,用这种浆料印制的印品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国外许多研究网印的学者不得不承认,丝网印刷是中国的一在发明。
美国一家丝网印刷杂志的编辑文章中曾这样介绍中国丝网印刷:“有证据证明中国人在2000年以前就使用马鬃和模板。
明朝初期的服装证明了他们的竞争精神和加工技术。
显然他们当时有市场并调研了技术知识,因为他们改用真丝而提高了印刷水平。
”可惜的是,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桎梏了生产力,限制了丝网印刷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以利用感光胶制网版为标志的现代丝网印刷中,我们落后了。
在欧洲,到了18世纪左右,模版-漏空版已大量地用于墙壁纸的生产。
1905年英国的萨姆埃鲁·希文研究出了使用丝绸网的印刷方法,并取得了专利。
这种方法,后来被传到美国后,一个叫琼·布鲁斯瓦斯的人对此又作了改进,研究出了用一张丝网进行多色印刷的方法,用于印制招牌。
此后,网印技术便获得了飞速发展。
在商业印刷中也被大量使用。
日本有一名画家叫万石氏,是日本现代网印的创始人,他16岁赴美求学,1918年回国后,即将美国的此项新的网印技术引入日本,后来他又研究了邮“聚合制版法”并获得了专利。
在1923年在东京的芝园桥建立了一所合资经营的彩色印刷工艺公司,实业家守安龙山收买了这个专利投入资金达40万日元。
印花税的起源和发展印花税,又称印花税费或印花税款,是一种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在特定文书、契约和交易等行为上征收的一种税收形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以历史为线索,介绍印花税的起源和发展,并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古代印花税的起源印花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诸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罗马等文明古国都曾采取类似印花税的形式征收税款。
在那个时代,印花税主要用于特定场合的税务征收,例如土地转让、遗嘱执行和契约签订等。
古代人们认识到,通过印花税的方式,不仅可以确保税款的准确征收,还可以提高税务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二、欧洲印花税的发展欧洲的印花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对印花税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需求的增加,印花税的范围逐渐扩大,被用于资产交易、证券发行、商业契约等各个领域。
这为国家提供了额外的财政收入,也有效地促进了交易的规范和合法性。
三、英国印花税制度的演变英国是印花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印花税制度发展得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
英国的印花税起初用于税票的制作,随着国家税收制度的变化和税种的增加,印花税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税收形式。
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对印花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行了一套新的征收标准和税率体系,使得印花税在资产转让、契约签署和证券交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印花税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随着现代金融和商业交易的复杂化,印花税在很大程度上被用于规范市场秩序和维护税收公平。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印花税的征收方式和税率设置上存在差异,但其目的都是为了确保财政收入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在一些国家,印花税被用于限制股票和债券的交易,以控制市场的过度波动和防止投机行为。
而在另一些国家,印花税则被用于鼓励房地产交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总结:印花税作为一种特定文书、契约和交易等行为上的税收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相应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过程。
对印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在服装设计中,印花元素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印花是一种传统的装饰技术,通过在面料表面印上各种花纹、图案或图案,来增加服装的艺术美感和独特性。
近年来,印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越发广泛,成为了设计师们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文将对印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其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发展趋势,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印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历史与发展印花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的刺绣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将图案用印花技术印在布料上的方法也开始出现。
随后,这一技术逐渐传入印度,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印度的木版印花和苏丹灯,以及中国的裹头、披巾等服饰中,都可以看到印花元素的应用,这些传统的印花工艺在20世纪中叶被引入到了西方国家。
20世纪60年代,印花元素开始在时尚界中崭露头角,成为了时尚设计师们的创作灵感之一。
比如当时的英国设计师玛丽·昆特,她在设计中大胆地运用了各种印花元素,成为了当时的时尚风向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印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不仅在休闲装、运动装中得到了应用,甚至在高级定制服装中也能看到印花的身影。
印花元素也不断与新的材料、技术相结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服装设计中,印花元素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风格和需求进行灵活运用。
一般来说,印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 整体印花:整件服装的面料上印满了花纹、图案或图案,给人一种整体统一的印象。
这种形式的印花元素常常被运用在休闲装、运动装等舒适性较强的服装上。
2. 局部印花:将印花元素只局限在服装的某些部位,比如领口、袖口、裙摆等,与其他面料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服装的层次感和设计感。
3. 组合印花:将不同的印花元素进行组合搭配,形成新的图案或图案,以此来丰富服装的设计元素,增加服装的视觉冲击力和趣味性。
4. 数字印花: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印花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印花元素应用形式。
印花发展史
印花的定义
印花是采用特殊手段在纺织材料上按事先设定的布局部分上色,以美化织物外观。
印花的发展历程
商周时期,帝王贵族的花色服饰,是通过绘画方式增加文采,并以不同的花纹代表其社会地位的尊卑。
《周礼。
天官》中内司服所掌管的袆衣,就是画绘并用的花色制品。
秦汉时期,型版印花技术继续发展,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印花纱可以看出,用颜料的直接印花制品已有相当水平。
缬类花色制品也开始发展,根据新疆民丰县汉墓出土的蜡染花布、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绞缬绸以及于田屋于来克出土的蓝白花布等文物,说明在东汉时,经蜡绘防染的蜡缬已较为成熟。
到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大批量生产。
北朝时,蓝白花布已经运用镂空版防染。
因此在南北朝时期,各种蓝地白花的花色织物,已成为民间无分贵贱的常用服饰。
隋唐是缬类服饰的最盛时期,制版工艺和印制技术逐步革新,制品花形复杂,套色繁多。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褐地绿白双色印花绢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制品。
唐代“开元礼”制度规定用特定的夹缬,“置为行军之号,又为卫士之衣”。
宋初仍沿唐制,后即禁止民间服用缬帛和贩卖缬版,阻碍了缬类技术的发展,到南宋时才解禁。
蜡缬在西南兄弟民族地区也颇为流行,但绞缬几乎失传,只有夹缬中的型版印花一脉相承,并且还继续发展了印金、描金、贴金等工艺。
在福州南宋墓出土的纺织品中,在衣袍上普遍镶有绚丽多彩、金光闪烁的印花花边制品。
明清的型版制作更为精巧,维吾尔族还创制了印花木戳和木滚。
《木棉谱》记载,清代型版印花工艺,已分为刷印花和刮印花两种。
二十世纪初,手工印花已逐渐改用纸质或胶皮镂空型版,灰印坊用灰浆防染法生产蓝白印花产品,彩印坊应用水印法生产多彩色制品。
1919年,中国机器印花厂在上海创办,开始用机械设备印花;1920年,上海印染公司成立,此后,大部分棉布印花制品,已经由连续转印的滚筒印花机大量生产。
纺织品印花技术的发展进程古老绵长。
在人类纪元的第一个千年中,我们的祖先在织物印花技艺的发展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今常见的各种印花工艺如直接印花、防染印花以及轧染、蜡染工艺的发源地都在中国。
而在国外,古印度人在四世纪前后掌握了扎结染色,古埃及人在九至十世纪学会了蜡防染色。
这两个地区很早就已经使用模板印花。
欧洲在十二世纪以前,印花技术只在少数地区流传,如西欧的莱茵兰。
到十七世纪,德国人学会了蜡防染色,英、法、荷兰等居民学会了用茜草媒染。
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滚筒印花。
1785年,英格兰人贝尔综合前人成果研制成功滚筒印花机,使印花生产达到连续化。
苏格兰人在十七世纪发明的机器印花使织物印花步入现代化的历史变革,并由此奠定了西方工业国在现代织物印花技术领域内的领先地位。
在那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纺织品印花借助技术革命的动力,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
尤其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由于筛网印花技术的不断完善、合成纤维和新型染料的相继问世以及数码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织物印花从技艺的作坊步入了科学的殿堂,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
到十九世纪,随着印染生产进入新时期,印花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
滚筒印
花、圆网印花等机器先后投入生产。
但是某些特别精细的印花品种,仍用半自动或手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