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0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课教案|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课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六单元,第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教授学生认识人民币,以及基本的货币换算。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额,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以及实际场景中的货币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额,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货币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货币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额,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货币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民币实物、货币计算器、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人民币识别手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真实的购物场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交易过程中人民币的使用。
2. 新课导入:介绍人民币的各种面额,以及它们的名称和图案。
3. 货币换算:讲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如10元可以换成100角,1元可以换成10角等。
4. 例题讲解:用实际案例讲解人民币的计算,如:“如果小明有5元,他又买了一支3元的铅笔,他还剩下多少钱?”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人民币计算练习,每组提供一些人民币,让他们进行换算和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民币的认识与计算1. 人民币的各种面额: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2. 人民币的单位换算:10元 = 100角1元 = 10角3. 人民币的计算:例题:小明有5元,他又买了一支3元的铅笔,他还剩下多少钱?练习: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列出人民币的各种面额及其名称和图案。
小明有5元,他又买了一支3元的铅笔,他还剩下多少钱?小红有2元,她买了一支1元的铅笔,她还剩下多少钱?答案:1. 略2. 100元 = 1000角,5元 = 50角,1元 = 10角3.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真实场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认识和计算。
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支配
一、学习内容: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解决有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是在学生驾驭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它是多位数四则运算的根底。
在教学种借助直观模型,在操作过程中探究计算方法,供应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详细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学习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2.探究并驾驭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验与别人沟通各自算法的过程。
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开展估算意识,进步解决问题的实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联络,体会计算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四、教学重点:
1.驾驭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依据情境提出简洁的问题,并能依据要求运用所学学问解决有关问题。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能正确的、快速的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能应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六、课时支配:
图书馆 1课时
摘苹果 1课时
练习四 2课时
阅览室 2课时
跳绳 2课时
练习五 2课时。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一、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知识。
2、抓住重点让学生进行训练。
3、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具。
教学内容: 物体分类一、学习目标:1.提供活动机会。
让学生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别人合作的意识。
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
师:口袋里装着什么?想知道吗?不用看,怎样才能知道?出示课题:认识物体。
(物体分类)二.建构模型。
1.分一分。
师:同学们。
在你们桌子上有的各样形状的物品,请大家想一想,看一看能分成几类。
按形状分的小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分?2.寻找特征命名。
师:大家可以按物体的特征来帮它起个名字吗?(引导学生为物体改名)三.解释和应用。
1.找朋友(把物体形状相同的放进袋子,看看那组快)2.摸一摸(在袋子里摸一个物体,然后说说是什么形状,拿出来看看对不对。
)四.练习巩固(1.连一连第1题 2.小组合作用各种物体搭成一件作品,并为它起个名字。
)五.总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今天认识的形状,大家课后可以多观察,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呢?教学内容:你说我摆二、学习目标: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的几何体。
2.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3.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学习重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认识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教案|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六单元的第2课。
本节课主要教授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2. 能够识别和区分这些平面图形;3. 能够用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难点: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图形卡片;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如教室里的桌子、窗户、操场上的足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2. 认识正方形:(1)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特征,如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让学生用手势测量正方形的边长,并记录下来;(3)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正方形的实际应用,如正方形的桌面、地板等。
3. 认识长方形:(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让学生用手势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3)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长方形的实际应用,如长方形的窗户、电视等。
4. 认识圆形:(1)引导学生观察圆形的特征,如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2)让学生用彩色笔在纸上画一个圆形,并观察其特征;(3)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圆形的实际应用,如圆形的水果、车轮等。
5. 认识三角形:(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如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加等于180度;(2)让学生用手势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并记录下来;(3)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如三角形的房子、风筝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有趣的数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字的有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观察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学习数字1-100,了解数的顺序,认识相邻数,会比较大小,会数数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数、识数的基本技能,但对于相邻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的概念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数数,认识相邻数,了解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的有趣和运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数,认识相邻数,了解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相邻数的概念,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数字卡片、图片、PPT等。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套数字卡片,用于练习数数和比较大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数字1-100,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数字,并让学生观察相邻的数字。
同时,教师讲解相邻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相邻数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数字卡片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数数练习。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数数,并找出相邻的数字。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本单元的教材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研究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竖式计算能力。
同时,通过“图书馆”、“摘苹果”、“阅览室”和“跳绳”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渗透估算意识,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估算,并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通过创设情境,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
通过不同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一步感受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我们要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正确书写竖式,并熟练地进行计算。
同时,我们也要着重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并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图书馆吗?为什么呢?生:我喜欢去图书馆,因为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漫画书。
师:是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忙碌地整理这些书,这样才能更方便同学们借阅。
看看这个书柜,里面摆了很多书,你们能从图中知道些什么吗?(出示教材第68页情境图课件)学生可能会说:最上面一层的左边有28本书,是四种书中最多的一种。
最上面一层的右边有4本书。
最下面一层的左边有9本书。
最下面一层的右边有8本书。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个书柜里面摆了四种书。
可是,你们知道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什么发愁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图书馆场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摆一摆,算一算。
师:原来工作人员想算一算上面一层的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
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谁能帮她算一算?生:应该是28+4,用加法计算。
师:好的,那你们能用小棒帮助计算吗?把你们的做法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谁的想法更好。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图书馆》教学设计【三思而后教】一思:学习内容处于什么位置?《图书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的第一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本课承接第五单元中两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内容,进一步对“竖式计算”进行巩固。
本节课预计完成两课时中的第一课时。
二思:学生认知处于什么水平?孩子们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就对数、加法关系、减法关系有着丰富的感性认知,这种认知含涵了以实物、图形、符号、数线等多种方式表征基本的数与数量关系;在本册第一单元的20以内加法中,已经有了类似8+5=13这样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第五单元在计数器的基础上又认识了竖式计算,这些对于本课的学习都是很好的铺垫和支撑。
按以往的经验来看,没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有大部分孩子已经能用竖式计算或者其他方法算出进位加法的结果。
三思:本课的能力生长点在哪里?进位加法的核心知识点是“满十进一”,将这一核心点充分展现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抓住“哪里满十?向哪进一?”这样的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进而促进知识与能力双生长。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对本课做如下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情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多元表征,在不同思路的碰撞中突出算理,理解“进位”的过程。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用各自能理解的方式理解“哪里满十、向哪进一、怎样表示”等问题。
【学习准备】教学课件、计数器(教具、学具)、小棒(教具、学具)。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发问题,模型助力思考。
“智慧老人的图书馆就要开业啦,他正在摆放各种图书,瞧,这是他摆完的一个书架!从这上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孩子发表,教师将信息逐条整理到黑板上。
)你能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孩子发表,教师根据孩子的问题用连线的方式帮助记录。
)【设计意图】简单直接的生活化情境引入,为整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做好了准备。
第三课瓜果飘香教课目的1、认识瓜果的基本形状和认识色彩运用的规则。
2、初步认识察看性绘画的基本方法。
3、增强亲密生活的热情感情。
教课过程一、游戏引入1、揭露课题(1)老师取出一块布,请一个小朋友登台,并蒙上其眼睛,拿一个水果让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水果。
(2)参加游戏的小朋友能够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去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
(3)揭露课题:瓜果飘香。
二、察看剖析:教师指引学生察看水果的形状和颜色。
(1)学生自主的形容其余吃到过的水果的形状、颜色、滋味。
(2)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水果是什么?为何?(3)说一说哪一种水果最漂亮,为何?(4)指引学生说一说自己喜爱的水果和吃到过的水1/15果。
三、品位体验1、教师取出部分水果指引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去体验和感觉。
(1)用眼睛看一看水果外形和色彩的特色;(2)用鼻子闻一闻水果的不一样的香味;(3)用嘴巴尝一尝水果的不一样口胃。
2、指引学生说一说各样不一样水果的不一样的感觉:外形、色彩、香味、口胃等。
3、学生用眼、鼻、口去感觉和体验不一样的水果,并试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直接感觉和水果内在的美。
四、自主表现作业要求:将察看剖析与想象迁徙相联系,经组合画一幅自己喜爱的瓜果。
教师巡回辅助指导。
五、小结评论。
2/15第四课快乐的小鸟教课目的认识小鸟的形态、构造、花纹、色彩;懂得用点、线、色来画小鸟。
教课过程一、课题导入(感觉与激趣)1、听一听:创建情境,教师播放一段《大自然的声音》(有小鸟的喊声)供学生赏识,而后议论:你听到了什么的喊声?2、看一看:教师播放一段小鸟的录像片或展现图片,而后议论:你看到了哪些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的形态和花纹?3、说一说:指引学生说出自己见过的、喜爱的小鸟的色彩和形态。
4、演一演:全体学生表演小鸟的各样姿态和动作,从而指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小鸟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1、教师出示课题“快乐的小鸟”,经过察看指引学生剖析小鸟的形态构造(头、眼、嘴、身体、翅膀、尾巴、3/15脚、羽毛、色彩、花纹)。
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计划
一、学习内容: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在教学种借助直观模型,在操作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提供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情境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根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能正确的、迅速的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图书馆 1课时
摘苹果 1课时
练习四 2课时
阅览室 2课时
跳绳 2课时
练习五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