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巧林的性格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了“多余人”形象系列,“多余人”的提法源于《赫尔岑论文学》,其本意为贵族社会中的“多余人”。
他们出身于贵族,因看到贵族阶级的腐朽堕落而不满于贵族,但又寄生于贵族。
可以说他们是当时的进步贵族青年:精力充沛,才智过人,怀疑不满,有所追求。
但因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生活空虚,缺乏实践的能力和毅力,不能真正走向人民,最终一事无成。
“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别尔科夫、罗亭和奥勃洛莫夫这五个典型形象,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质。
本文通过对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和第二个“多余人”毕巧林的爱情观、友情观以及对待自己痛苦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其出现的时代必然性、悲剧性和历史进步性,突显其“多余人”的形象特质。
一、奥涅金“拒而复求”的爱情与毕巧林“得而弃之”的爱情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纯朴的乡村少女塔吉亚娜主动给奥涅金写了一封真挚而炽热的求爱信,并焦急而羞怯地等待他的回应。
可年轻的奥涅金此时已对贵族上流社会逢场作戏的所谓“爱情”厌倦透顶,他虽然感到塔吉亚娜很可爱,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其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纯真的性格,只是将其视同于他以往收到的贵夫人们的“求爱信”。
同时,他也不想放弃对任何人都不负责的单身贵族的自由生活。
于是,他就用冷酷的言辞,居高临下的态度将视爱情为生命的塔吉亚娜教训了一番并断然拒绝了她的爱情。
奥涅金冷酷的态度让塔吉亚娜后来每次回忆及此就不寒而栗。
奥涅金在打死连斯基后,旅行归来,重返彼得堡,在极度孤独和绝望中与已成为将军夫人且雍容华贵的塔吉亚娜重逢,他竟然像孩子一样天真而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曾经拒绝过的塔吉亚娜。
但有高尚情操的塔吉亚娜虽然不爱自己的丈夫,但却忠实于丈夫,不愿像当时的一些贵夫人那样和情夫们私下往来。
她虽然依旧爱着奥涅金,但还是断然拒绝了奥涅金迟到的爱情,让他追悔莫及。
在《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离开了彼得堡,他的艳史已在那里闹得沸沸扬扬。
但他依旧秉性不改,无聊时在温泉疗养地百般挑逗自己并不爱的梅丽公爵小姐,并在决斗中打死了梅丽小姐的追随者葛鲁希尼茨基,利用向梅丽求爱的假象作掩护去和曾经被他抛弃且两度改嫁仍深爱他的旧情人维拉幽会。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摘要:“多余人”的产生和发展是俄国历史的产物,“多余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一些对社会制度不满、生活苦闷、厌恶当局又脱离人民无处施展抱负的先进人物的迷茫状态,“多余人”形象有其先进性和历史性,对整个世界文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俄罗斯多余人贵族爱情“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形象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奥涅金”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
之后又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一、出身“贵族”的“多余人”“多余人”都出身于贵族家挺,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根本不必为生活担心,他们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正是教育使他们开始思考社会人生。
也许人们追求财富、荣誉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出生就拥有财富的贵族地主,他们渐渐认识到正是自己的特权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
他们背离本阶级价值的标准,不再把追求功名利禄、家庭幸福当作自己人生目的,作为上流社会、贵族阶级的一员却走上了与本阶级的价值标准相背离的道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学识广博、聪明深刻的奥涅金在二十六岁时仍然是个既无公职也无家室的人,成为上流社会眼中的怪人。
《当代英雄》读后感
一直以来,人们眼中的英雄和故事中的主角几乎都是正义的化身,希望与美好的代表。
然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描绘的主角——毕巧林,却与这些词语似乎搭不上边。
毕巧林是彼得堡的一名贵族军官,但是他却对当时俄国19世纪30年代贵族社会生活感到厌倦与不满。
他渴望有所作为,摆脱庸俗与无聊至极的生活,但是却不能如愿。
他不断地希望能在生活中汲取新的刺激与挑战,不堪于平淡,于是无处施展能力的他只能把精力花费在一些卑鄙又邪恶的事情上。
他玩弄女性的感情,虚伪不真诚,以伤害他人为乐,冷酷无情,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在日记中全面冷静的分析自己,毫不避讳自己内心真实罪恶的想法。
毕巧林自己说:“我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疾人!”没错,他没有办法交出自己的真心,一直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面对生活,他不断地伤害别人,从别人对他付出的感情中汲取新生活的希望与刺激,但是当事情结束他又继续陷入更深的痛苦与绝望之中,久而久之,不断恶性循环,他已经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最终形成了自己冷酷极端的性格,给自己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毕巧林是俄国19世纪30年代的年轻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渴望改变生活,有所作为,但是在沙皇统治下却不能做出一点变化,失去人生目标。
毕巧林是一个集结了当时俄国所有弊病的人物,他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人们之间的缺乏真诚,虚伪冷酷的真实面貌。
正如莱蒙托夫自己所说:“您也许会辩解说没有人会如此邪恶,但我想问问您缘由。
在接受了所有悲剧和传奇故事中的恶棍形象之后,您却拒绝接受毕巧林。
您甚至曾仰慕那些比他更为穷凶极恶,作恶多端的人物,却为何对他这般冷酷无情,毕竟他只是个虚构的角色而已。
或许是因为他更接近人的本质吧。
”。
宁波工程学院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阅读与写作班级:油储14-1 学号:14402050128 姓名:李小波《当代英雄》主人公毕巧林性格分析毕巧林的主要性格是“双重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矛盾性和悲观性。
1.毕巧林性格中的矛盾性:首先是对生活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原本生活于上层阶级社会的他天资聪颖,精力充沛,是一个天赋过人的贵族青年,但是却对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的慵懒生活感到厌倦,曾渴望做一番大事业,但却又因对现实的环境的不满,而格格不入,美好的追求化为海洋的泡沫。
其次是对爱情既渴望又迷茫。
在第一篇《贝拉》中讲的是首都的花花公子毕巧林巧遇到年轻淳朴的贝拉,并千方百计地赢得贝拉的爱情,希望从对她的爱情中吸取新的活力,却又立刻对这位多情的姑娘冷淡了,这爱非但没有拯救他,反而给贝拉带来了悲痛。
在《塔曼》一篇中,他对深夜中偶遇的一位少女的行为产生了好奇,想窥探出她的生活秘密。
走私少女美人鱼般的外貌和她有点野性的美,以及她难以捉摸的性格和举止,都吸引了毕巧林,于是他便开始了大胆的爱情冒险,努力寻求和少女的接触。
直到少女一边对他说:“我爱你”,却又想把他推到水里淹死,在不断的挣扎中,获得喘息的他,此刻发现自己正在“破坏”这些走私者的平静生活。
而在《梅丽公爵小姐》一篇中,毕巧林出于对格鲁什尼茨基的嫉妒,同时也是为了接近旧情人维拉而佯装追求梅丽公爵小姐,也曾对其说:“我的没有光彩的青春都在同我自己和社会的斗争中流逝过去了;因为怕嘲笑,我便把我最好的感情埋葬在内心深处,它们都死在那里……于是我开始学会了欺骗……于是在我心底产生了绝望的情绪。
”他只想用这些纯真少女对爱的向往,寻求刺激来填补自己灵魂的空虚,这种病态的爱情观也展现毕巧林欲想追求精神的真谛,却逐步使他踏进了“毁灭自我”的坟墓。
1.毕巧林性格中的悲观性: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生价值的取向——利己主义。
毕巧林行为的卑劣和思想上的成长是相伴而行的,他的行为向外扩张,思索却面对自己。
莱蒙托夫(1814-1841)是俄罗斯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
他创作的《当代英雄》是俄罗斯文学经典长篇小说之一。
毕巧林是《当代英雄》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
“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
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毕巧林处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已传播到俄国,而沙皇尼古拉又竭力想保持封建贵族统治的农奴制时代的政治环境中。
1825年12月14日,沙皇政府对于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加以镇压,希望的明灯熄灭了。
具有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纷纷遭到迫害:有的被流放,有的被监禁,有的被送上断头台。
这是毕巧林所处的时代背景。
毕巧林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
他貌似一个高尚实质卑鄙的利己主义者,却又像是一个意志坚强,性情勇敢,但好招风惹事的人。
如果你认为他只有这两种性格,却又可以从书中得出他是一个精力旺盛但无所事事,终日拈花惹草追逐女性,折磨情人为乐的花花公子,或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进步的俄罗斯青年人的形。
毕巧林既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又与社会对立,不能融入社会。
他是当时青年一代的代表,他们找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因而进入了“多余人”的行列。
在俄罗斯文学长廊中,患这种“时代病”的人是很多的。
著名的如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罗亭》中的主人公罗亭;赫尔岑长篇小说《谁的罪过?》中的主人公别尔托夫,都是一系列“多余人”的形象。
但是毕巧林又与这些“多余人”人物形象有所不同。
奥涅金心灰意冷,毕巧林满腔怨恨。
他那种深入膏肓的“时代病”是无可救药的。
毕巧林对这种病的自我感觉很强烈:“我的思想骚乱不安,我的心永不知足。
什么事情都不能使我满足,我对悲伤就象对欢乐一样容易习惯,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空虚......”为了填补精神空虚,不满世俗现实的毕巧林玩世不恭,到处找寻刺激,无事生非,玩弄女性,用以宣泄他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章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 主要成就:启蒙主义包括: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
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正剧(严肃的喜剧): 1 18世纪由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
2 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
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
主要作品有狄德罗《私生子》、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哲理小说:1 18世纪由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2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
以人物活动为主线,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如孟德斯鸠《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老实人》、卢梭《爱弥尔》。
18世纪文学状况:一英国文学(现实主义小说):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报道之父):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第一人称自述方式)。
斯威夫特(激进的民主派,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主要作品:《格列佛游记》(儿童幻想剧小说)通过幻想的环境,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对英国政治、法律、议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
理查生(长于使用书信体叙述故事的作家):《克拉丽莎》书信体小说菲尔丁:(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汤姆·琼斯》(欧洲文学中的一流小说):代表了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
感伤主义:1 60年代至80年代末,在英国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
它不仅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也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2 感伤主义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
论毕巧林的形象及其意义[摘要]小说《当代英雄》以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侧面,塑造着同一个人---毕巧林。
主人公的自我剖析和日记形式,被誉为“俄国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在《当代英雄》中,莱蒙托夫嘲讽、谴责毕巧林,但他真正的仇恨是集中在那个“当代”,是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沙皇政府,这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作用。
今天,产生毕巧林的那个黑暗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我们却可以借助毕巧林这个形象去认识批判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关键词]多余人位置使命矛盾心理宿命者俄国文学中曾经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是其中最有精神深度的一个。
一般地说,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
他们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
毕巧林是《当代英雄》的中心人物。
他是19世纪三十年代的“多余人”形象。
莱蒙托夫以毕巧林的形象,概括了当代贵族青年性格的基本特征。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脱离人民,这是由他们的贵族阶级本性决定的。
十二月党人和非十二月党人的贵族青年都有这个特征。
但是,他们的政治态度又不尽一致。
其中觉醒了的一部分先进分子走上了十二月党人的道路,决心用暴力改变俄国现状,而大多数庸俗的贵族青年却仍然在上流社会里鬼混。
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既不能像十二月党人那样立志改革,奋起战斗,也不象一般贵族青年那样自甘堕落。
他们有良好的教养,聪明的头脑。
他们想有所作为。
却又脱离人民,找不到出路,而且也没有必要的毅力和能力,结果一事无成。
毕巧林就是这类贵族青年的一个典型,在俄国文学史上,人们称这种典型为“多余人”形象。
小说主人公毕巧林——这个“当代英雄”的肖像,正像莱蒙托夫一语道破的,是“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
毕巧林这个贵族青年,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他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又无法把过剩的精力用在有意义的事业上。
1、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次提出悲剧是对祭祀酒神仪式的模仿。
2、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抒情诗人,被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3、维吉尔是古罗马最重要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记》欧洲第一部文人史诗。
4、奥维德《变形记》被誉为“神话词典”。
5、埃思库罗斯是古希腊的“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6、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的“喜剧之父”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7、索福克勒斯把古希腊悲剧推向成熟,被誉为“戏剧界的荷马”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8、欧里庇德斯被誉为“舞台上的哲学家”,开创了“问题剧”代表作《美狄亚》。
9、中世纪的四大主要文学: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城市文学。
10、但丁是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11、《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欧洲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2、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但对封建割据。
13、人文主义文学特征;表现人文主义思想;实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继承发展了古代的各种文学体裁;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4、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意大利“诗歌之父”,创立“十四行诗”,代表作:《歌集》,最先提出人神对抗,是中世纪第一部写世俗爱情苦乐的佳作。
15、薄伽丘《十日谈》被誉为“人曲”。
16、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
17、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16C西班牙文学最高成就18、维迦是“西班牙戏剧之父”代表作《羊泉村》19、杰弗里·乔叟是“英国诗歌之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20、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1、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
即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提出“三一律”22、高乃依,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代表作《煕德》是古典主义奠基之作。
1、《伊格尔远征记》被普希金称为“具有古文献精神,我国古代文学荒漠中的一座丰碑”。
马克思说:“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大公们在入侵的一帮蒙古武士的面前真正团结起来”。
2、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是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过渡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古典主义17世纪起源于法国,在政治上拥护皇权,思想上崇尚理性,形式上要求和谐完美,语言清晰明确,体裁界限分明,分为高级体和低级体,同时讲求“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一律,代表人物有罗蒙诺索夫、康吉米尔、杰尔查文。
感伤主义代表人物有卡拉姆辛(感伤个人之怀)、拉吉舍夫(感伤大众之怀)。
3、《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是俄罗斯第一个贵族革命者拉吉舍夫的代表作,揭示了专制农奴制的黑暗,展现人民受苦受难的图景,引发对人权、法制的思考;抨击专制制度。
4、浪漫主义:主观性极强的文学形式,也是抒情的文学形式,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推捧创作自由,突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从民间故事中吸取营养。
5、茹可夫斯基,被别林斯基称为“俄罗斯文学的哥伦布,为俄罗斯文学发现了新大陆。
”他将心理描写导入诗歌,在风景描写中引用声、色、影、光、味的立体图像。
6、《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奥涅金诗行”,全诗每一节都是十四行,“三个四、一个二”,即abab、ccdd、effe、gg的形式,每节诗的最后两行是对全节内容的总结,大量运用了抑扬格,使作品充满了音乐美;大量的抒情插笔;俄国贵族生活环境和乡村自然景色的描写。
7、“自然派”:是开创于果戈理的一个文学流派,1842年果戈理逝世后,以屠格涅夫、赫尔岑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俄国作家继承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作品中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小人物的命运,讲述平凡的故事等等。
1845—1846年间,涅克拉索夫(Некрасов)将多位青年作家的若干作品汇集为两本文集:《彼得堡风貌素描》(《Физиология Петербурга》)及《彼得堡文集》(《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сборник》),标志着“自然派”(Натуральная школа)的形成。
题目:分析毕巧林的性格特征
提起毕巧林,人们总先想起的是:他是莱蒙托夫笔下的“多余人”,是继奥涅金之后那个时代里整个俄罗斯社会的“多余人”。
在《当代英雄》这本书本身的前言中,作者也曾说过这样一段:当代英雄,我尊贵的先生们,诚为肖像,可它不是某一个人的肖像,这是集我们整整一代人的陋习狂生疯长之大成的一副肖像。
因此,见微知著,当我们去阅读《当代英雄》,去了解并尝试去理解毕巧林后,我们也就略微地了解了那曾经存在的整整一代人,同时也给予自己一个机会去判断他们是否真的多余和那“多余”的起因。
作者在前言中还说到:“各位又要对我说,一个人不可能这么坏,我却要对各位说,既然各位相信所有悲剧性的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凶神恶煞有存在的可能,为何就不相信毕巧林的真实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相信毕巧林真实的存在,而且,我并不认为他真的是一个坏人。
直到看完整本《当代英雄》我都觉得他不应该受什么特别大的批评。
甚至,在某些方面,我觉得他是一个大师;在某些方面,他真的值得我们尊敬。
首先,我觉得毕巧林是一个心理大师。
他非常懂得如何利用别人的心理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效果。
在《贝拉》一章中,当他看中王爷的小女儿贝拉,心中预谋着通过贝拉的弟弟亚扎马特来得到她时,他开始利用亚扎马特的心理。
他知道亚扎马特想要卡兹比奇的好马,并且按着亚扎马特那股烈性子,若是有机会,他会不惜一切地去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于是毕巧林故意一次次地在亚扎马特面前吹嘘卡兹比奇的好马以激起亚扎马特对得到马的强烈的渴望,然后他再要求拿这匹马同亚扎马特交换他的姐姐。
不出所料,亚扎马特同意了,毕巧林也得到了贝拉。
同样是《贝拉》这一章中,当刚来到要塞的贝拉由于胆怯害怕等各种原因不理睬毕巧林时。
毕巧林再次发挥了他观察和利用别人心理的强项。
他雇来小酒馆的老板娘,给贝拉买各种各样的礼物来获取她的信任。
但这还不算他的高明之处。
他高明的地方在于,为了最后激起贝拉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并使她心甘情愿地归顺,他佯装要留下财产离开贝拉。
于是他的孤注一掷在最后一刻就这样奏效了:贝拉搂住了他,并开心地同他在一起了。
另外,在《梅丽郡主》这章中,由于毕巧林潜在的心理大师身份,他俨然成为了一个爱情高手。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十分了解女人的男人。
他懂得如何让女人爱上自己。
他曾对葛鲁希尼茨基说:女人们就爱她们不了解的男子。
我想他并没有说谎。
因为毕巧林自己就是凭借这句话让梅丽郡主爱上他的。
他利用了梅丽的心理,在刚开始时不像其他男人一样围在梅丽身边争着献上殷勤,而是故意离得远远地,甚至还让梅丽为他生了气。
但毕巧林知道,正是这样,梅丽才会更加注意到他,更加觉得他特别甚至最后爱上他。
显然,心理大师再一
次得逞了。
只是,这种身份,有时也确实挺残忍的,因为他让女人爱上自己,最后又宣布他不爱她们,不能跟她们在一起还要抛弃她们。
至于维拉,他是早就知道她爱他的,并且毕巧林应该也爱过维拉。
维拉也许是在那么多爱过毕巧林的女人中最理解毕巧林的一个。
然而正因为理解,她承受的苦痛也变得愈发的多,谁叫她爱上的偏偏是毕巧林,又或者说,谁让毕巧林选择让维拉爱上自己了呢!但不管怎么说,在心理运用这方面,毕巧林成功的地方不仅仅是这几个例子。
在他的经历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从更多的细节里发现这位隐秘的心理大师。
其次,毕巧林值得尊敬的地方是:他这位心理大师,不仅擅于解析别人,也敢于十分真诚地剖析自己。
在他的记事簿里,我们得知他经历的另几件事情,也可以清楚地知道他本人对这些事,对自己的行为,对人生以及对社会的想法。
他在对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的自白中说:如果我是别人不幸的原因,那么自己的不幸也不亚于他人。
我觉得这话说的很对,他确实是很多人不幸的原因。
贝拉的死,维拉的痛苦,梅丽郡主的一无所得与憔悴,这些都拜他所得。
然而,我们的毕巧林并不是那种幸灾乐祸、十恶不赦的人。
贝拉临死时,他单跪在床前吻她冰凉的嘴唇,在贝拉说胡话时低头用两手捂着脸一言不发地听着,甚至在贝拉死后他也病了数月。
而对于维拉,在收到维拉最后一封信得知她要离开时,毕巧林急若星火,冷酷无情地抽打着已经筋疲力尽的马去追赶维拉。
他自己写道:“哪怕只是一分钟,哪怕只是一分钟,哪怕只是再给一分钟,让我见她一眼,与她告个别,握下她的手……我祷告,咒骂,哭,笑……不成,无论什么都表达不出我的不安和绝望!……当永远失去维拉的可能就在眼前时,她在我心中变得比普天下的所有东西都更可珍贵-----贵过生命,荣誉,幸福!”当他失去追赶上维拉的最后一线希望时,他这样写道:“我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只身孤影沦落在荒原上,我试着徒步行走-----但是两腿却难以直立;我一头倒在湿漉漉的草原上,像个孩子似的哭了起来。
”这一段自白似乎与原本我们想象中的毕巧林并不是同一个人。
但这才是真正的他,也有脆弱的时候,也有挣扎的时候,也有不幸的时候,而且他的不幸,如他所说,并不亚于他人。
由此可见,对于这些人,这些事,他并非始终无感情地对待。
其实,在毕巧林的记事簿中,他不止一次地表露过自己真正的心迹,也不止一次地抚心自问,自我责备并且心怀愧疚。
他埋怨自己一味沉湎于各种无聊而下流的欲望的诱惑之中,埋怨自己如同刑场上的刑具,常常并无憎恨,永远不知怜惜。
他埋怨自己的爱给谁都不曾带来幸福,永远那么自私。
他知道自己怀有欲壑难填的贪婪,也知道自己的虚荣心被环境所遏制。
这些缺点,虽然我们也有发现,但它们首先却是由毕巧林自己反省的,是由他自己将这些丑恶,这些陋习揭露出来的。
这样一来,他的形象就变得比原先高大了许多。
要知道,很多人都有和毕巧林一样的弊病,但他们,大多不敢如此地揭露自己。
也因此,虽然怪癖,无情,但他-----我们的毕巧林,在这方面还是应该受人尊敬的。
作者既然在一开始就说当代英雄是集我们整整一代人的陋习狂生疯长之大成的一副肖像,可见当时俄罗斯社会像毕巧林这样空虚,无情的人不在少数。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我想,毕巧林,或者说,作者,在书中已经为我们解答了:是上流社会所谓的教育与交际带给他们这一代人空虚,无聊,冷漠,虚伪。
使他们找不到应有的抱负,看不到光明的未来,感受不到心灵的充实。
但是,就算这些人有如此之多的恶习,只要他们的良心并未彻底泯灭,只要他们对世界还怀有美好的希望,那么,对于这些所谓的“多余人”,就不该一味地责备,揭露,讽刺,而是应该宽容地,努力地去将他们的心灵救赎,将他们的灵魂渐渐擦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