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课
- 格式:doc
- 大小:20.54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是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练习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
但在实际笔算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进位、退位等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计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能熟练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难点: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退位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实际意义。
2.游戏教学法:设计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笔算。
3.合作学习法: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激励评价法: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学生练习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动物比赛跳远,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问题。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题干,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进位、退位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笔算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笔算方法。
如“算术接力赛”,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案: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3.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二、新课讲解1. 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概念:当被减数的个位小于减数的个位时,需要从十位借1当10,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
2. 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从个位开始相减,如果被减数的个位小于减数的个位,则需要从十位借1当10,然后个位加10再进行减法运算;如果十位不够减,则需要从百位借1当10,然后十位加10再进行减法运算。
3. 示例讲解:以63-47为例,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三、练习题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5,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练习题6-10,让学生跟随讲解一起完成,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总结1. 总结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强调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退位和进位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退位和进位的原理,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同时,要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是非常关键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退位减法的运算,确保他们在计算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进行退位和进位。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时间(练习课)-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和巩固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课程中的“认识时间”这一知识点。
学生将通过对时间的概念、时间的读法以及时间的基本单位等方面的练习,加深对时间的理解。
教学内容将包括以下几部分:1. 时间的概念:使学生了解时间是一种用来表示事件发生顺序和持续过程的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2. 时间的读法: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地读取时间,包括整点和非整点的读法。
3. 时间的基本单位:学生将复习时间的基本单位,包括秒、分钟、小时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读取时间,包括整点和非整点。
2. 使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基本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3. 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和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意识。
教学难点:1. 非整点时间的读取: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读取非整点时间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教师耐心指导。
2.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需要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等。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时间的相关知识和练习题。
2. 闹钟或时钟模型:用于演示时间的读取和计算。
3. 练习题纸:用于学生进行时间的练习。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与时间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时间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复习时间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黑板,简要复习时间的概念,使学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知识。
3. 读取时间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闹钟或时钟模型,让学生进行读取时间的练习,包括整点和非整点。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读取时间。
4. 时间单位换算练习: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
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或口算,完成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5. 综合练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这些练习题可以包括时间的读取、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时间相关的问题解决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复习和应用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加减法、乘法口诀、长度单位、几何图形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巩固和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加减法、乘法口诀、长度单位、几何图形等。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练习题、答案等。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展示:各小组选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人教版2. 正文: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2. 口头作业:要求学生向家长复述本节课的内容,并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课题二:练习及综合练习|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课题二:练习及综合练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7单元课题二,主要内容是练习及综合练习。
我们将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
2. 学具:学生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一些数字,并尝试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 知识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与100以内数有关的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运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100以内数有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5. 综合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方法加法:subtract100 50 = 50乘法:divide100 / 2 = 50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练习本上的第110题。
2. 作业答案:(1)1+2=3(2)4+5=9(3)6+7=13(4)8+9=17(5)10+11=21(6)12+13=25(7)14+15=29(8)16+17=33(9)18+19=37(10)20+21=4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练习和综合练习,使学生巩固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方法。
数学二年级上册《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教案
课题练习课课时 1 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修改
教师
上课
日期
9.2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
具
多媒体
个人修改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同学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五第9题。
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
怎样求找您多少元?
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
2、看练习五第13题,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第(1)要求什么?怎么解决?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3、比赛完成练习五第10、11题。
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12题。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开拓提高
1、完成练习五第14题。
这道题有点难度,开动脑筋,比比看谁
最聪明?
2、完成思考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
书设计9、
答:应找回17元。
教学反思。
5.4 练习课(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表内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表内乘法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乘法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进行乘法计算呢?2. 课堂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表内乘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检查。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 让学生尝试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倍,小红有多少个苹果?3. 巩固练习- 教师发放一些表内乘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强调易错点。
4.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表内乘法的理解。
-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后作业-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表内乘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表内乘法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进行表内乘法的测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合作交流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表内乘法的图片和例题。
2. 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教学视频: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内乘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练习课(第1课时)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进行练习,复习和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包括加减法运算、乘法口诀、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巩固和复习第六单元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运算、乘法口诀、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基本数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1. 加减法运算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2. 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3.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学课本和练习册。
2. 加减法运算卡片。
3. 乘法口诀表。
4.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复习:通过讲解和练习,复习第六单元的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3. 练习:进行加减法运算、乘法口诀、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方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练习课(第1课时)人教版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的结构,将每个环节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1. 加减法运算练习题。
2. 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题。
3.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换算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和复习,巩固了学生对第六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练习课(第1课时)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练习课(第1课时)人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的练习课。
本节课我们将复习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本节课我们将复习第六单元的内容,包括加减法运算、10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进行数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题。
2. 学具:学生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苹果,告诉学生我有3个苹果,然后我又拿出2个苹果,问学生我现在有几个苹果?2. 例题讲解:我出示例题:小明有5个橘子,小红给了小明3个橘子,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橘子?我引导学生用加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答案:8个橘子。
3. 随堂练习:我出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 数的认识和运用:我拿出100个学具,让学生观察和认识100以内的数,然后我出示一些关于100以内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运用。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运算的规则和10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加减法运算和100以内数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难。
在课后,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多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练习十七第5~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乘法口诀,能用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牢记7的乘法口诀,熟练进行计算。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导入】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七四十九六()四十二
()七十四()()三十五
()七二十八一()得七
2.小动物过河。
7×3= 6×7= 3×7=
4×6= 5×6= 1×7=
7×7= 4×7= 7×5=
7×4= 7×2= 7×1=
3.看口诀写算式。
五七三十五
三六十八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进行新课】
7的乘法口诀练习
1.看口诀表,把7的乘法口诀写完整。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
师: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是哪几句?
2.看口诀表,写出乘法表。
(1)6×7=()4×5=()5×7=()
(2)竖着看,对着7的这一行,每相邻两个数相差几?(7)6的这一行,每相邻两个数相差几?(6)
(3)在表中找一找14、15、35、42,分别说一说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
3.完成课本第73页练习十七第5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第5题图,说说图中有几只骆驼,每只骆驼运4箱,共运了多少箱,如何列式?理清题意后,独立完成。
4.完成课本第74页练习十七第6题。
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的形式进行比赛,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予以鼓励,全班算完后,集体订正。
订正的同时,抽几题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完成课本第74页练习十七第7题。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第7题图。
引导学生说说在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在柜子里摆有4排奶粉,第一排摆了5罐奶粉,其余每排摆了7罐奶粉,一共有多少罐奶粉?)
学生说出图意后,让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罐
奶粉”?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怎样列式?
6.完成课本第74页练习十七第8题。
集体背诵。
7.完成课本第74页练习十七第9题。
让学生先自行完成课本上第9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同时让学生互相出类似的题目考一考,提高对口诀的熟练程度。
8.完成课本第74页练习十七第10题。
2×7+7可用哪句口决?为什么,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再计算。
【课堂作业】
1.划船比赛,每条船坐7人,6条船共坐()人。
2.下面是某个月的日历表。
(1)第一个星期日是()号;第二个星期日是()号;第三个星期日是()号;第四个星期日是()号。
(2)仔细观察这四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
第二个星期日是()=()+7×();
第三个星期日是()=()+7×();
第四个星期日是()=()+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答案:1.42
2.(1)5 12 19 26
(2)12 5 1 19 5 2 26 5 3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牢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的练习。
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起来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巴拉根仓的特种锅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王爷总是想和他的仆人巴拉根仓斗智,结果反复几次却都败在了巴拉根仓手下。
于是,一天王爷又把巴拉根仓叫来,告诉他明天活佛就要驾临本府,让巴拉根仓为活佛准备一种既不咸又不淡、既不苦又不甜、既不辣也不酸的膳食。
听了这番话,巴拉根仓当然明白这是王爷在故意为难自己。
可聪明的巴拉根仓很快想到了一个对策,然后就笑着对王爷说:“既要制作如此讲究的膳食,那么王爷就必须为我提供一种特种材料制成的锅。
”
等到巴拉根仓说出自己需要的这口特种锅的具体特征时,王爷立
刻就明白自己又一次输给他了。
那么,巴拉根仓需要的特种锅为什么会难倒王爷呢?
答案:巴拉根仓对王爷说:“这种特种锅,它既不是金的,也不是银的;既不是铜的,也不是铝的;既不是铁制的,也不是陶烧的。
一句话,它不是金属制作的锅,也不能一点儿金银铜铁都没有;它也不是泥土制作的锅,但也不能一点儿沙石泥土都没有。
只要王爷能给我弄来这样的一口锅,那我就能制作出您说的那种膳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