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讲座《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指向文本秘妙坚守阅读本位【内容摘要】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只关注文本的内容,却淡化或忽视了文本形式。
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关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关注内容的同时更要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发现文本的秘妙,追求语文核心价值。
【关键词】文本个性认知理解品赏模仿运用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的。
细观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引领学生到文本中“来”,却没有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回”。
即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文本形式。
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关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语文教学的媒介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理解语言内容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
所以,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刨根问底”,“十万个为什么”。
然而对于课文是如何通过各种语言形式的组合来表现内容的,却较少甚至没有涉及。
文章学完了,留在学生记忆中的只有“××是个怎样的人”,“××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歌德曾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
那么教师要有怎样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文本的秘妙呢?一、关注文本的个性在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体系中,文本内容是显性的,相对而言,文本形式就成了隐性。
重视文本形式教学,教师首先要潜心剥离文本形式的个性,语文教材的文本有别于一般选集的文本,在选择同一内容的文本时,编写者也会尽可能考虑文本形式的独特个性。
有的通过单元提示带上一笔,有的则直接通过课后练习表示出来。
当然,许多课文的形式个性有待于教师去剥离和发掘。
只有剥离和发掘出文本形式的个性,教学才会更有效。
1.同一单元内的比较。
同一单元的文章,内容相同或相近,并不等于文本形式的相同或相近。
教育名家论坛观摩课学习心得体会教育名家论坛观摩课学习心得体会首先对局领导以及学校表示感谢,能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2019年3月9、10、11日,第八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在郑州举行,此次论坛有魏书生、吴正宪、李镇西、王崧舟、马驫、张人利、楚江亭、王敏勤等全国教育名家亲临讲座、授课和点评。
同时,我们还听取了郑州各个区的优秀教师给我们上的观摩课。
与各级各类教育名家面对面,聆听他们的经验智慧,我的心灵被他们的思想深深的触动了,也触痛了。
论坛虽然早已结束了,可是,专家们撼动人心的声音、人格的力量、睿智的魅力仍然不断的激荡着我的思想。
3月10日下午在河南工业大学南校区聆听了王崧舟先生的报告,他讲的内容是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然后给我们上了一堂观摩课,也是一节让我感到震惊的语文课,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听过的最好的一节语文课!王老师具有很好的嗓音天赋,他讲的那篇课文是《望月》,王老师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作者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反复朗读课文,层层透析文章内容,王老师那投入的表情,以及学生的表现赢得了台下几千名老师的阵阵掌声,四十多分钟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我完全陶醉了……听了他们的课,我深受启发,也感到震撼。
在这次的听觉和视觉的盛宴中,我被名师们的教育水平,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课还可以上成这样,课堂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激情,学生是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3月11日上午听取了魏书生先生的报告,当看到他第一眼时,感觉这个人很普通,可是听完他的报告,这位老师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只是感觉他所讲的触动了自己迷惑的心弦,突然发现自己还蛮适合当老师的。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魏老师那种“松、宁、匀、乐”处世态度,是的,人生短暂,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呢?不管我们干什么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为一位普通的教师,我们仍然可以在我们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所作为。
独具慧眼教语文——第五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心得体会赣县白石中心小学邹金发2011年5月7日、8日,在领导的关心下,我有幸到南昌参加全国第五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在整整两天的时间里,我聆听了多位国家特级教师的精彩纷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和讲座。
分别是:薛法根的《二泉映月》与讲座《组块教学:为语言智能而教》、虞大明的《祖父的园子》《梦想的力量》与讲座《略读语文教学:将孩子渡向独立阅读的彼岸》、于永正的《番茄花园》、王崧舟的同课异构《与象共舞》与讲座《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大师就是大师,风格独特。
薛法根的课简约、厚实、睿智;虞大明的课大气、灵动、明朗;于永正的课幽默、开朗、自信;王崧舟的课精致、和谐、诗意。
几位大师的课听来畅快淋漓,令人沉醉其中。
听了几位大师的课,可以说收获巨大,不虚此行。
给我收获更大的是几位大师的讲座。
我觉得我能够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的首先也是大师的讲座。
大师的课不是那么容易模仿和学习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自己还没完全学会,更是无法向各位汇报。
而讲座是理论、理念,我还可以现炒现卖,当一下传声筒,虽然不是原汁原味,但是对大家应该有点帮助。
我想先向大家汇报几位大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然后向大家介绍几个应付考试的小妙招。
首先说说薛法根老师的讲座内容。
薛法根老师提出了一个教学主张: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语文智能而教。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有多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内省智能……在中小学的课程中,一种学科基本对应一种智能,而语文对应的就是语文智能。
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发现和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潜力。
语文教学要种好自己的田地。
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如何做到发现和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潜力?我们语文老师要先做到三个相信:1、无限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智慧要相信学生是有学习的能力的。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作者:吴友钧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74期打着我的提灯我在寻找一个人——“我”我冷静地观察着她“课堂教学一旦完成,执教者就已经死亡”(王崧舟语)当课被执教者演绎完后,课的意义就已经不再由执教者本人的意图所支配。
这个时候,不管你愿意与否,执教者只能将自己转换成听课者的角度重新倾听“课”的言说。
于是,我用课后的我来冷静地观察着在做课的“我”,来冷静地思考着那个“我”的教学——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一、走进文本——未成曲调先有情动笔设计《七子之歌——澳门》教案之前,我将这首早已耳熟能详的诗歌读了将近几十遍。
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读,这让我真正走进了文本,真切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除此之外,对我来说,最大的受益是发现了这首诗歌的文本秘妙——“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全诗七句话,句句深情,字字辛酸,所有感情都落脚于这句话,它统领了全诗的感情,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它是作者从心底里刨出来的深情的呼唤!这一文本秘妙引领着我一发不可收拾地迫不及待地查找了与这首诗歌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故事、细节,以及作者的生平等相关资料。
这样的过程这为我后来一气呵成地将教案设计出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现在想来,文本的解读、细读对于每个执教老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情”谈何上课?没有“情”拿什么感染、浸润学生?二、字词教学——万紫千红总是春字词教学是贯串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在这首诗歌中,重点教学了“襁褓”、“掳去”、“灵魂”、“梦寐不忘”、“乳名”这五个词语,其中“魂”和“乳”是本课的生字。
这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甚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此,我为每个词语“量身定做”了一种教学方法,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习字词,感受汉字的魅力。
阅读,指向文本秘妙——评洪丽玲老师执教的《桥》
王崧舟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 编者按rn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好的评课不会仅仅局限于技
术主义的视角,它更关注课堂的本体性意义,从而引发你对教学的深层思考.rn本刊特辟专栏,邀请王崧舟老师就典型课例进行评点.欢迎大家提供案例,并就王老师的点评发表感悟……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王崧舟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3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架设语文阅读教学高效之桥--评肖岚老师执教的《桥》 [J], 蔡智
2.挖掘文本秘妙,滋养幸福童年--评曾星星老师《母鸡》一课 [J], 刘英姿
3.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基于“例文”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 [J], 黄吉鸿;
4.进阶式阅读:为阅读理解搭建学习支架——评王爱华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J], 卢书茵
5.捕捉匠心,品鉴秘妙——指向写作的文本阅读 [J], 乔新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黄健早就被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所吸引,2011年5月份,满怀着虔诚的崇拜和许久的期待,我荣幸地参加了在南昌举办的第五届“相约名师”活动,其中就有王老师执教的《与象共舞》A与B两版,我用心聆听了他执教的这两节课及其关于文本细读的报告。
课余看见外面有他的著作《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并得到了王老师的签名题字,如获至宝,可以说是用心地读。
我仿佛在接受先生他的开悟,仿佛在精神的领域与他坐以论道。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身在;意在:一心一意;思在:思考、思想);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个性本色);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体验把握当下,敞开心扉、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让诗意、宁静、优雅、温婉的语文成就这般的人生……”与此对照,我又该属于那种境界呢?属于我的课堂,那些规范、准则,是否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而成为自由与率性的道场。
回答是肯定,多数的课堂我投入其中,却无法生成出愉悦与幸福感,这一切都源于我的魂灵还没有真正融入课中,形成道场。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是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充满人文关怀,尊重需要、赏识个性、激励潜能);第三味是书卷味(充满浓浓的文化,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流溢着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有师生的灵气勃发、灵光闪现、别出心裁、独具慧眼、另辟蹊径)这三味在我的课堂中也有,但深度、力度、厚度还不够,从而使得课堂肤浅而苍白,师生都难以在课堂所营造的生命场中遭遇理智的挑战、文化的滋养、思想的润泽。
一学期上百堂课,自然也留不下行走而过的痕迹,很多时候甚至厌倦于枯燥的训练与强迫的规训。
“第一辑、悟课:通达灵魂的镜子(亦诗亦禅:月迹映照下的心迹;将语文意识进行到底;情到深处才反复;智慧的梳理;情教:抵达文字彼岸);第二辑、鉴课:价值的判别与皈依(质疑与感悟的视界融合;蓄势,课堂节奏的审美秘妙;诗与思的对话;一线穿珠,一唱三叹;探寻识字教学的文化底蕴);第三辑、析课:擦亮标识(灵巧、细巧、精巧;见出一种古诗教学的境界;建构生命化理解的课堂;想象,复活文字的感悟生命;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课);第四辑、品课:细微处彰显本质(有一种感动叫诗意;将快乐作文进行到底;心中生有的智慧;阅读,指向文本秘妙;一切都在境中);第五辑、赏课:课堂人生的确证(高贵的活课程;尊严来自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语文教学走进语文之门的一座界碑)”这是此书的所有的标题,从这些别具匠心的文字里,我能感应到王松舟老师魂灵里所内蕴的文化气质,正是这种气质,才让他的生命世界充满诗意与宁静,灵气与灵光凝聚成指向语文人生的无言大美。
王崧舟老师以《长城》一文为例,详尽的阐述了如何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秘妙,预设阅读教学。
一、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二、钻研分析,寻找文本秘妙。
(一)《长城》一文,共有如下秘妙。
1、结构。
从整体上看,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2、章法。
按起承转合的套路谋篇布局。
3、语言平实准确。
如:站、踏、单看……4、风格。
全文没有一个感叹号,感情凝重内敛。
5、顺序。
先写见闻,由远及近;后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
6、句法。
数据说明,还原比较。
7、长城之长,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
8、奇迹。
文章的文眼,点睛之笔,压轴之笔。
气魄雄伟,构造精巧,施工艰难,工程浩大。
9、图腾。
以长龙喻长城,既是形似又是神似,同为民族精神的基因。
10、主题。
怀古与文学传统。
(二)从不同角度研究秘妙。
1、从表达角度看,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
2、从接受角度看,是熟悉中陌生的文字,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字表现与存在。
3、从比较的角度看,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性,是文本的“这一个”。
4、从语言的角度看,是隐藏在话语背后的与众不同。
教师要学会取舍,删繁就简。
三、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
1、看有没有语文的特征。
即言语,用语言文字去表达表现。
(对以上的文本秘妙进行取舍)2、看有没有文本的特点。
即文本独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
3、看有没有统领特点。
4、看有没有迁移的特点。
(学生能否用来模仿)通过以上筛选,确立《长城》一文的语文核心价值为“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四、围绕核心价值设计教学。
第一板块:品读想象。
1、看到了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感情?2、哪些词句流露了这种感情?第二板块:追问历史。
1、想到了什么?涌起了怎样的感情?2、哪些字眼和词句流露出这种感情?3、写长城,只写看到的行吗?先写想到的行吗?第三板块:抒写英魂。
1、读文中的这些词语。
瞭望、阻击、屯兵、堡垒,你想到了什么?2、写一写,站在长城上,扶着成群的垛子,望着高耸的城台,很自然的想起了什么?如此一来,便把《长城》上成语文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内容之中。
听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讲座心得体会听王崧舟老师的讲座《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有感长乐市教师进修学校陈爱华在王崧舟工作室求学的第四天,我和几位学友一起聆听了王老师的《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的专题讲座。
一个下午沉浸在王老师充满诗情、禅意的解读中,静静地听,细细地品,确有醍醐灌顶之感。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们了解了文本细读的;知晓了文本细读的四大基本特征:细读姿态的多元性、细读指向的言语性、细读结论的兼容性、细读经验的共享性;明白了文本细读的三种常见姿态:作者崇拜、读者崇拜、文本崇拜。
听王老师的讲座的确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常因王老师的慈悲情怀而感动,因王老师的博闻强记而感叹。
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
王老师认为文本细读,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
通过文本细读,老师的精神触角将会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富有诗意。
的确,文本细读需要智慧,要真正进入文本细读的堂奥,需要不断修炼。
一、练就一双慧眼,发现文本的秘妙文本细读贵在“细”,细心观察,细密分析,要对文本进行细品、玩味、赏读、评析,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
诚如王老师所言:在进入文本时,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
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文本的奥秘,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也不放过,真正做到叶老说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我们应该擦亮眼睛,关注整体,聚焦细节,在每次的语文之旅中去发现,去感悟。
1.立足整体文本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存在独特的“文本意义”。
细读文本是一个亲近和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领悟和“建构”的过程。
我们不但要借助文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还要通过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等来揣摩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文本细读,要让文本返回到原初状态去。
王崧舟老师《阅读指向表达》语文统编六下第三单元备课指导——学习笔记王崧舟【讲学简介】核心主题:提升语用能力关键言语:1.真情,看见人;2.真情表达,言语生命的确证;3.细读,指向真情表达;4.真情表达三级跳:学得、习得、用得;5.真情流露需要审美想象。
【我的印象】单元整体备课,要从教材整体考虑;教材解读要找准定位;单独的文本要抓住一两个点进行挖掘,不可面面俱到;考虑学习策略;【学习笔记】***单元功能定位指向表达学习笔记与其他单元相比,有了习作例文。
单元整体备课,从三上看整个体系。
这样的单元类型,是表达单元。
功能定位:为了表达,指向表达,学习表达。
***单元文本解读解读视角:从表达的角度来解读1.《匆匆》康辉朗诵优酷“阅读中国”对日子的一去不复返,作者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无奈哀伤惋惜困惑追悔自责害怕紧张……怎么表达出来的?方法策略抓住这个文本中最具特色的表达12个问号,一连串的问句。
集中在两个自然段。
1自然段:设问追问连问疑问表达了什么感情?无奈惋惜沮丧紧张担忧最后两个自然段:设问设问连问疑问反问疑问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真情实这样在笔尖流露的。
如果取消这些问句会怎么样?改成陈述句会怎样?从指向表达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学会取舍,抓住一个视角,寻找一个突破口。
2. 《那个星期天》在那个星期天,我的心情经历怎样的变化?表述为一条曲线早晨中午下午傍晚盼望,失望,希望,绝望怎么写出来的?学会聚焦、选择四自然段等待焦急又耐心把感情融入在叙事中;把感情融入在写景中六自然段我的神态“一声不吭”连续出现了三次有点希望,焦急,绝望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细节中《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学习笔记间接抒情***单元教学策略学得习得用得学习笔记***单元课例分析基于学本紧扣本单元功能定位,比较好的处理的教学内容,看教学片段。
《那个星期天》微课教学片段南昌南大附小红谷滩前湖分校李燕四处描写光线特点的句子把变化写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写呢?先读整句话,再来读黄色句子。
王崧舟谈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2011-03-03老师们好!很高兴有这样一次观摩研讨的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最近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新思考、新做法,我报告的题目是——《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我不知道老师们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想,您的目光可能会聚焦到“文本秘妙”这个字眼儿上。
什么叫文本秘妙?文本秘妙和阅读教学有什么关系呢?一、发现文本秘妙好的,带着这样的疑惑和期待,我们先来解剖一只“麻雀”吧。
什么叫文本秘妙呢?我们看这篇课文——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方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篇课文,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某个主持人来朗诵,你会请谁呢?有人请赵忠祥,可以;有人请朱军,肯定不行。
要我请,我就请《国宝档案》的解说人——任志宏。
为什么?因为文章的情感基调决定着任志宏凝重、内敛的声音表现力是朗诵这篇课文的最佳人选。
其实,我说的这一点,已经触及文本秘妙了。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隐藏着哪些文本秘妙呢?我觉得,“结构”是它的第一个秘妙。
从文章的整体来看,先写什么?见闻;后写什么?联想。
除了见闻和联想还有别的什么吗?没了。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篇一:高考作文题:科技改变生活?高考作文题:科技改变生活?2014年辽宁卷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
男孩说,要是没有电。
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出生天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
篇二:科技改变生活听王崧舟《与象共舞》有感王崧舟,著名小学特级教师,我对其早已心仪许久,无奈缘吝一面,只是通过网络观看过他执教的视频。
这次非常庆幸的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随同校施丽团老师和王莉老师赴福州台三小参加“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得以亲身感受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艺术。
这次活动听了王崧舟老师和他的高徒们总共7人8节课和3场讲座。
第一场讲座是《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第二场是现场专家们对王崧舟老师的弟子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刷子李》的点评并进行研讨,而彭才华老师就要针对现场专家的意见二次设计《刷子李》这一课,并于次日进行第二次现场教学,第三场是王崧舟老师对6位爱徒课的精妙点评。
王老师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听王崧舟老师讲课,我忘记了掌声响起,因为太精彩。
王老师的课充满激情与浪漫!课堂之上不仅王老师本人陶醉于文本中,他所教的学生,台下听课的每一位都被他创设的优美意境、浓浓的诗意所陶醉以至于王老师喊了3次下课学生和台下的听课老师都没能反应过来。
王老师讲的哪里是课,分明就是诗,是歌,听得我们心境摇荡,热血沸腾!一、“从容镇定”也是一种理念聆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我深深的被王老师挥洒自如、从从容容、不急不躁的魅力打动了,他的语调、神态、动作,都那么舒缓自然,没有牵强附会,没有强迫学习的痕迹。
可以说老师是不动声色而学生却是渐入佳境。
我就在想:为什么王老师能够如此?思索的答案是,在王老师的心中,只有从容才能彰显对学生的尊重;只有从容才能让学生愿意听其声;只有从容才能感染学生,从而让他们冷静、深入地思考,而不是让学生在浮躁的气氛中,匆忙地、肤浅地应答老师的问题。
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本讲座为对语文的教学内容的思考。
文本的秘妙,秘即秘密,妙即巧妙精妙之处。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长城》为例:
《长城的文本秘妙》
1.结构:从整体上看,先写见闻(1、2段),后写联想(3、4段)。
据此课文分段可分为两段。
语文老师要有两只眼睛,一只是肉眼,看到文字本身,还要有一只天眼,看到文字背后的深层结构,在字里行间,在空白处,在文字的倒影深处。
语文老师要练就这样的天眼。
2.章法:按起承转合的套路谋篇布局。
第一段:起。
(远看长城,引出话题。
)
第二段:承。
(近看长城,语式与前保持一致。
)
第三段:转。
(站在长城上,睹物思人,由物及人。
)
“睹物”为见闻,“思人”为联想。
“转”是文章中最难写的部分,转得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回路转,直上云霄。
”转得不好,掉入泥坑,万劫不复。
第四段:合。
(总结概括)
从章法的角度课文分段可分为四段。
3.语言:平实、精确。
如:站、踏、扶;很自然、单看等。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乃是最高境界。
朱光潜:写文章四字要诀“精确妥帖”,做到这一点乃是极不容易的,需要极敏锐的感觉,极艰苦的挣扎。
4.风格:全文不曾出现一下叹号,感情凝重、内敛。
长城就是凝重、沧桑、内敛的,风格统一。
不光汉字有声调,语言也有声调,陈述句阴平,祈使句阳平,疑问句上声,感叹句去声。
5.顺序:写见闻,由远及近;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
有章法,有条理。
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6.句法:数据说明,还原比较。
用数据,精确,不夸张。
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不是作者目睹,而是通过想象还原的,为了和现在的科技作比较,感受长城的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7.长城:长城之“长”,既是空间(一万三千多里)的,又是时间(古代)的。
纵横十万里,上下两千年。
8.奇迹:体现在“气魄雄伟、构造精巧、施工艰难、工程浩大”等方面。
“奇迹”是中心论点,后面为证据。
按这个逻辑分段,课文可分为两段,1~3为一段,4为一段。
9.图腾:长龙喻长城,既是形似,更是神似,同为民族的精神基因。
10.主题:怀古与文学传统。
确立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一看有没有语文的特征。
“语文”其实是一个动词,即用语言文字去表达,目标为能说(出口成章),能写(下笔成文)。
从语文的特征看,《长城》的文本秘妙经过筛选只留下前6条。
二看有没有文本的特点。
从文本的特点看,《长城》的文本秘妙经过筛选只留下前2条。
三看有没有统领的特色。
四看有没有迁移的特性。
《长城》的文本秘妙第一条可指导学生写游记,不仅写见闻,而且写联想。
第二条章法对小学生来说过难,因此经过筛选只留下第一条。
这不是教材的内容,而是语文教学的内容。
因此,《长城》的基本教学构想为:
第一板块:品读形象
1.看到了什么?涌起了怎样的感情?
2.哪些字眼和语句流露着这种感情?
第二板块:追问历史
1.想到了什么?涌起了怎样的感情?
2.哪些字眼和语句流露着这种感情?
3.写长城,只写看到的行吗?(不行,缺乏深度)先写想到的行吗?(不行,违反认识逻辑)
第三板块:抒写英魂
1.读读文中的这些词语
瞭望射击屯兵打仗你联想到了什么?
2.写一写
站在长城上,扶着成排的垛子,望着高耸的城台,很自然地想起
()。
想起刀光剑影,想起血流成河,想起“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通过想起,来告慰烈士的英灵,这就是迁移。
用这种框架结构把《长城》的内容串起来,让孩子学习和揣摩“见闻-联想”这种结构。
指向文本秘妙的语文教学,是坚守语文本体的阅读教学;
指向文本秘妙的语文教学,是走向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
指向文本秘妙的语文教学,是促进专业成长的阅读教学;
指向文本秘妙的语文教学,是充满浓浓诗意的阅读教学。
2011-5-8于南大逸夫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