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老年脑血管病的浅述
- 格式:pdf
- 大小:186.31 KB
- 文档页数:2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赵宝顺【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例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参考组(P<0.05).结论: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辨证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保护未受损脑组织,有助于预后的改善.【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年(卷),期】2018(031)012【总页数】2页(P1790-1791)【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作者】赵宝顺【作者单位】开封市人民医院普内科开封 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7.7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基础为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进而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产生短暂而持久局部、弥漫性脑损害,可引起脑组织坏死、神经功能缺损等系列表现。
以往临床以西药治疗为主,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在临床不同领域的推广与普及,中西医结合逐渐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新的治疗方向。
我科室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中,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辩证治疗,效果确切,现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脑部CT及MRI诊断,发现病灶区域,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2.18±5.5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h~3d,平均(0.89±0.44)d。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那些事缺血性卒中是当前常见的一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主要是患者大脑局部供血由于各种原因受到影响,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对应部位的组织受不到供给而出现坏死的情况导致的。
患者的脑组织受损会直接影响其神经功能,出现神经缺失的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较急,患者在发病后残疾和死亡的几率较高,因此必须抓紧时机进行治疗。
西医对于脑卒中治疗的手段较多,而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在临床脑卒中的治疗上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根据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将中西医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升治疗的效果。
一、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根据中医理论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和患者自身气血虚亏有关,加之劳倦、情志不舒、饮食不当等,导致肝部风火内动、气血内乱、痰瘀阻滞而发病。
在治疗上,不同的医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辨证观点为指导进行施治。
气虚血瘀型患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进行治疗,主方包括黄芪生、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
风痰上扰患者用大秦艽汤等加减进行治疗,主方包括秦艽、石膏、甘草、川芎、当归、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白芍药、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细辛等。
肝阳上亢患者可用镇肝熄风汤等进行加减治疗,其主方包括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等。
痰热腑实患者可用承气汤等进行加减治疗,其主方包括厚朴、姜、大黄、枳实、芒消等。
阴虚风动患者可用大定风珠等进行治疗,主方包括白芍、地黄、麦冬、龟板、牡蛎、鳖甲、阿胶、甘草、五味子、麻仁、鸡子黄等。
痰浊上犯患者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等进行加减治疗,主方包括黄柏、干姜、天麻、苍术、白茯苓、黄耆、泽泻、人参、白术、炒曲、半夏、大麦糵面、橘皮等。
元气亏虚患者可用地黄饮子等治疗,其成分包括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等。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治疗缺血性脑中风临床疗效分析【摘要】根据最新研究,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中展现出明显优势。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康复护理的作用,临床疗效评估方法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探讨了该疗法在临床上的有效性。
还总结了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见。
在本文给出了对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进行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该疗法将为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对于临床医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缺血性脑中风,临床疗效分析,治疗优势,作用,评估方法,注意事项,疗效分析,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缺血性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护理治疗等。
单一治疗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理脏腑气血,提倡阴阳调和,药物疗法多以中草药为主,并结合针灸、推拿等手法进行治疗。
西医则侧重于病因学说和病理生理学理论,采用药物、手术等现代医疗技术进行治疗。
将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作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综合方案,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对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护理服务。
1.2 研究意义缺血性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对于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中西医结合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神经系统中的动脉、静脉血管异常引起的损害。
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中风)、脑动脉瘤、颅内出血等。
中医药和西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各具特色。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浅谈中西医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
一、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中医认为,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的瘀阻、气滞或湿热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将脑血管疾病分为中风和头痛两大类。
中风类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
中医认为中风是气血不通,经络阻滞所致。
治疗中风的方法主要是疏通经络,通血活络。
中医药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刺、拔罐、艾灸等。
头痛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疼痛,痛来暴起或缓慢加重,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头痛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痰浊、湿热等引起的。
治疗头痛疾病的方法主要是疏通经络,舒筋活血。
中医药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推拿、针灸、中药煎剂等。
二、西医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西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主要由于脑血流供应不足引起。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西医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和手术治疗等方法,以恢复脑血流。
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和药物控制血液凝固等方法,防止继续出血。
三、中西医结合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理念是将中医药和西医学相结合,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认识方面,中西医结合充分吸收中医药和西医学的成果,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根据患者的中西医辨证施治,从整体的角度把握疾病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诊治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摘要】目的:观察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方法:从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展开论述,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讨论。
结果: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必须采取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措施,才能取得最大疗效。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中西医结合疗法;脑/病理生理学;溶栓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医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突然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分水岭梗死等。
临床以偏瘫、失语等急性或亚急性脑局部病变最常见。
中风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1]。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中风急性期的救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从一个方面努力很难达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减轻致残率的目的,而应该采用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1 西医治疗[2]1.1 溶栓疗法一般认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6 h内,6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 h内,无溶栓禁忌症者,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3-4]。
rt-PA是唯一由FDA(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认可的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方法。
对适宜接受静脉内rt-PA治疗者于起病3 h 内给予rt-PA 0.9 mg/kg,最大剂量90 mg。
开始使用rt-PA之前进行血压的稳定性评估,治疗前应使血压控制在≤185/110 mmHg,并在溶栓后至少24 h内将血压平稳控制在180/105 mmHg水平以下[5]。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研究组痊愈、进步比例高于对照组,无恶化病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治疗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标签:中西医结合;缺血性脑血管病;总胆固醇脑缺血、脑梗死、脑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性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及健康,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中医药学使用简便的方法以及自然界万物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人体恢复和谐平衡状态,保障人体健康,因此中医药更重视将人作为整体。
我们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中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或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缺血性疾病,无心肝肾功能不全,近期无出血病史。
排除标准:合并冠心病患者,脑外伤患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奥肿瘤患者,脑寄生虫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
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1.4±7.9)岁。
研究组患者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60.8±7.5)岁。
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61.9±7.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调血脂、抗血小板治疗,降纤抗凝治疗等。
2023-11-06•引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目录管病的理论依据•临床观察方法与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优势与不足•结论与展望目录•参考文献01引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目前,西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以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为主,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中医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且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研究背景01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02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03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对于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愈率和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中医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2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供血动脉突然或持续狭窄、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
TIA突发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无后遗症。
脑梗死局部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眩晕等。
临床表现诊断标准TIA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排除其他可导致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
脑梗死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判断是否有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TIA主要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微栓塞等原因导致局部脑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用药研究【摘要】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治疗方案包括中西医结合。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药物研究。
首先介绍了中医药和西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随后探讨了老年人心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最后总结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前景,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本文旨在为医学界提供有益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新思路,为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心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研究、优势、现状、研究进展、前景、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是指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中风等。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的特殊性,对药物的耐受性有所不同。
针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西医药则侧重于控制病情的发展和对症治疗。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药物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药物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中西医药在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病中的优势和不足,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前景;二是分析老年人心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研究进展;三是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四是探讨并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前景,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建议和展望。
脑血管病如何中西医结合治疗?听说小区李奶奶前一阵头晕、走不稳需搀扶、血压也不平稳忽高忽低、胸闷、气短,被确诊为脑血管病,最近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血压也平稳了,整个人重新焕发了活力。
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脑血管治疗有奇效。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脑血管病如何中西医结合治疗?1.什么是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多发病之一,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脑中风。
脑血管后常常伴有思维、言语、肢体瘫痪、记忆等一系列障碍,有时候还会伴有精神或行为异常。
若治疗、康复不当,还会产生后遗症,例如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给患者、家庭,甚至是社会带来痛苦和负担。
因此,及时了解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就是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1)肢体或面部突发性产生无力、麻木,尤其是身体的一侧发生这种症状,一定要重视起来。
(2)突发性意识障碍、迷惑,甚至不能说话。
(3)出现突发性头晕、身体失去平衡、行动困难。
(4)一侧或双目突然出现视觉障碍。
(5)没有明显原因的突然发生头痛。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及时警觉,意识到可能大脑发生了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就医。
1.脑血管病如何中西医结合治疗?从西方医疗技术引入我国之后,不论是在治疗方面还是疾病诊断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受到老百姓的青睐,但西医也不是万能的,可以包治百病,尤其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上,例如脑血管病,西医虽然可以很快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却无法做到将患者的疾病根除。
再来说说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相较于西药来说,中药更加温和,且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从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调整药方,以便做到对症下药,温和治疗,但相比西药来说,中药往往治疗时间较长,大多数患者会因为周期过长而选择中途放弃,导致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中西医结合作为治疗慢性疾病的新方法,两者各取所长,可以做到快速、根除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