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寒杂病论
- 格式:docx
- 大小:21.33 KB
- 文档页数:8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篇一:读《伤寒论》有感】我学《伤寒论》有感班别:姓名:学号:成绩:本学期跟着伤寒教研室的老师学习伤寒论,受益匪浅。
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
《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
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
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
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
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
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这就是张仲景在辨方证过程中,总结出的六类证候,也即后世所称的三阴三阳、六经,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这一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辨方证,使《伤寒论》成为六经辨证、辨方证的完整的经方理论体系。
仲景从反复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辨证的关键,药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键。
伤寒杂病论注音版
伤寒杂病论(shāng hán zá bìng lùn)是中国古代医学巨著《黄
帝内经》中的一部分,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zhāng zhòng jǐng)医师编撰而成。
这部书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分类、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伤寒的重要参考。
伤寒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由受寒、饮食不当或感染病毒等因素引起。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体酸痛等。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将伤寒病分为六经感受、表里不解、津液亏虚、格证、气滞瘀阻和寒湿困脾等六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该书还论述了除伤寒病外的其他一些杂病,如伤寒后遗证、寒湿痹证、风温病、丹毒、火热疮疡等,为医生在临床上对症施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注音版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中的内容。
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医要略》两书,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 '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初次阅读《伤寒杂病论》是在大学三年级时,刚接触到中医不久,囫囵吞枣地记了些东西,考试成绩不错,但对伤寒却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了解,只有琳琳碎碎的一知半解。
等空暇时再次拿起这本经典时,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例如治疗停饮性呕吐的茯苓泽泻汤和治疗水逆的五苓散,同样有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等药组成,但茯苓泽泻汤以茯苓半斤为君药,再加生姜甘草,治疗以呕吐不已为主症,而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药,再加猪苓,治疗以小便不利为主症。
同样的底方,不同的剂量可以对症不用的病症。
再着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和半夏干姜散,除了药物剂量的差别外,在治疗过程同样服用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
小半夏汤宜“分温再服”,生姜半夏汤应“小冷,分四服,旦三夜一服”,半夏干姜散却要“顿服之”,使药力集中而取效迅捷。
同样的药,不同的用法,却又不同的效果。
在这些小细节上给的印象特别深刻,常常会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再深入细细体会就会有新的收获,也能体会张仲景在方药上的斟酌。
对于张仲景的遣方用药遵循六经辨证,脏腑辨证。
寒热由表入里辨三阴三阳,杂病辨脏腑,辨邪气去留,有独立的一套辩证体系,结合案例可以体会到,往往可将疾病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在以后自己的辩证方式中可以将病因病机一分为二,以最能突破人体卫外致病的寒邪为代表的六经辨证,以各种内伤因素为主的脏腑辨证。
对于将经典转化为自己的临床经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人也因此受益良多。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使我们深感它的基本临床思维是深刻而正确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可否认的指导作用。
若再简化它,也许可用“诊病审因,辨证察机,随机选方,对症用药”四句话。
伤寒杂病论注音版伤寒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以寒邪侵袭人体而引发,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身体不适等。
在《伤寒杂病论》这部经典著作中,医家张仲景详细记载了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注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一重要的中医典籍。
第一章太阳病太阳病是伤寒的最常见类型之一。
太阳病的主要特点是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纳呆等症状。
太阳经是全身经络中的一条,患者在此经络出现异常表现。
太阳病的治疗方法有采取汗、吐、下等疗法,以驱散寒邪。
第二章阳明病阳明病是伤寒的另一类常见类型。
它的症状表现为高热、大便秘结等。
阳明经是全身经络中的一条,阳明病表现为此经络出现异常。
治疗阳明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腑泻火,以使病情缓解。
第三章少阳病少阳病是伤寒的第三种常见类型,其主要症状是发热、口苦、苔薄黄等。
少阳经也是全身经络中的一条,少阳病反映了此经络的异常情况。
治疗少阳病的方法有清热解毒、泻热宽中等。
第四章太阴病太阴病是伤寒中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怕冷、大便溏泻等。
太阴经是全身经络中的一条,患者在此经络上出现异常症状。
治疗太阴病需要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方法调理。
第五章厥阴病厥阴病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最后一种类型。
厥阴经是全身经络中的最后一条,其特点是脉弦而细。
厥阴病的症状包括发热、黄疸、咳嗽等。
治疗厥阴病的方法有清热解毒、清肝利胆等。
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记载,中医学家们对不同类型的伤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治疗方法的探讨。
每一篇章节都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注音版的《伤寒杂病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著作。
通过对每种病症的详细解说和注音,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每个病症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医学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实践能力。
总结《伤寒杂病论注音版》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其中包括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和厥阴病等不同类型的伤寒病症。
通过对每种病症的详细讲解和注音,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学习这一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白话文《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经典之一,包含了大量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医学理论。
本文将从原文及白话文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伤寒杂病论》这一主题,带领读者了解和理解其中的精髓。
一、《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白话文解读1. 《伤寒杂病论》原文概述《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临床实践总结。
全书共分为六十篇,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 《伤寒杂病论》白话文解读翻译传统文言文的《伤寒杂病论》白话文,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医学知识和经典理论。
白话文解读的方式简单直观,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精华。
二、《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和意义《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临床经验,还对后世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并将其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今天的医学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杂病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对《伤寒杂病论》这一主题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从原文及白话文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共享了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对《伤寒杂病论》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在知识文章格式下的文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原文和白话文的解读,以及对其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帮助读者对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读者呈现了一篇全面、深刻且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总结了古代医学临床经验,还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任应秋:谈谈学习《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学习辨证施治较有系统的书,是后汉张仲景的杰出著作。
学习中医,必须要读《伤寒论》的重要意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了,但是究竟如何阅读才好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拉杂谈一下,仅供初学《伤寒论》者的参考吧。
(一)选本一般读《伤寒论》的,往往都是读注本的多,很少有从《伤寒论》白文本着手,其实这是研究伤寒论的关键问题,不应该忽略。
因为白文本是仲景《伤寒论》的基本面貌,各家注本于《伤寒论》的本来面目,或多或少都有所改变了。
当然,所谓白文本,亦只是指北宋林亿等的校刊本而言,除了林校本而外,我们不可能再看到更接近仲景原论的白文本来。
北宋刊本,亦为稀世之珍,国内还没有访到是否有这个本子的存在。
其次是明代赵开美的翻刻宋本,据《经借访古志补遗》说:“此本为仲景全书中所收,曰翻刻宋板,其字画端正,颇存宋板体貌,盖伤寒论莫善于此本。
”可惜这个刻本,亦流传甚少,不易购得。
无已,下列几个本子,还不失为《伤寒论》白文本的善本。
第一是民国元年武昌医馆列本。
其次是民国十二年恽铁樵托商务印书馆的影印本。
又其次是民国二十年上海中医书局的影印本。
这三个本子都是据赵氏翻刻本而校刊或影印的。
在古旧书店时或可以买到。
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新辑宋本伤寒论》,也是据赵刻本排印的,1959年又增附索引发行,仍不失为较好的白文本,只是删节去原本的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痓湿暍病脉证、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等十二篇,以及三阴三阳各篇篇首所列诸法条文,可以称做《伤寒论》的白文节本。
(二)选注注《伤寒论》的,从宋至今,不下四百余家,要想尽读这些注本,既不可能,亦没有这个必要。
但是较好的注本。
不仅可以帮助对《伤寒论》的理解,还足以启发我们的思路。
因此,在阅读了白文之后,选几家较好的注本来看,这是非常必要的。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寒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寒论》读后感篇1“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优秀4篇)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篇1《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伤寒杂病论》是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这本书总结了之前医学的经验,提出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思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张仲景的伟大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还学习了许多实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食疗等。
同时,我也对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不仅提出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还倡导“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注重人的整体性和心理健康,这与现代医学的理念非常契合。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多种疾病的中医治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中,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感冒的治疗。
他提出的“桂枝汤”,通过发汗和解表,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同时还能改善身体疲劳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治疗方法简单有效,与现代感冒药的原理相似。
总的来说,阅读《伤寒杂病论》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张仲景的医学智慧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中医知识和治疗方法,对我以后的健康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将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篇2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也是中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包含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伤寒杂病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智慧。
他强调了“治未病”的理念,即预防疾病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
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他还提出了“六经辩证”的理论,即根据病邪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不同症状,将其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读伤寒杂病论有感对于学习伤寒,我觉得首先要把握一个纲领,也就是要知道伤寒是一部什么书。
伤寒是一部中医临床著作,就不用赘述了,有人提出,说古代的伤寒,与现今看到的病不是一回事,所谓古方今病两不相能;还有人说,伤寒只论述了“寒”邪所致的病,其它病邪,特别是“温”邪所致的病,不包括在其中。
真是这样的吗?绝对不是!以我粗浅的看法,《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大匠之作,所谓大匠示人规距,不示人以巧。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书中记录的内容,是作者对临床的理解,包含了中医理论在具体的病情下各种灵活的运用,各种法则兼备,该书的分类明细,从病因上入手,分伤寒与杂病,然后再往下逐次细分,伤寒先分为太阳病、阳明病……,然后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往下再分,在各条中,仍然是这样的分类方法,太阳病中有“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再往下,桂枝汤证,则有“荣弱卫强、卫气不和与卫气不共荣气谐和”等不同的情况;阳明病中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种种不同,等等。
阳病阴病,也有分类:“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标本缓急同样是这种分类方法:“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全书把中医理论完整的灵活运用,目的就在于示人以规距。
下面就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肤浅看法:关于病因学说仲景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后世的三因学说,把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与不内外因,看似明白,实无助于临床。
仲景的分类法,则是“为内所因”的归为杂病,“为外皮肤所中”的归为伤寒。
大凡看法,以此为别。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则是从另一层面的“病因”。
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病的起始因素,一个是这些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综合性结果。
伤寒里所言则为后者。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伤寒体现的正是这种治疗上先机而发,故病因学并非表面现象上看到的内因与外因。
并且进一步阐明: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关于方证对应和见病知源书中有两句话,一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多数人对此熟悉。
另一句话是仲景自序中说的:“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许多伤寒名家提出方证对应,笔者觉得并不太妥当,首先方从法出,法随证变。
不管什么方,都是在见到相应的病之后才立法处方的,所以方并非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以病、以证的治疗为准则,仲景也是这样用方的,病是动态的,诊治当然也应该是动态的。
伤寒和杂病不一样,杂病相对伤寒来说,稳定性强一些,变化不大,可以方证对应,而伤寒则不能,古人有“走马看伤寒”的说法,意思就是伤寒的变化快,以不变之方对应变化之病,无异于刻舟求剑。
个人认为,学习伤寒,有几个层次,一是按证索方,一是方证对应,再就是见病知源,而见病知源可能是我们不能达到的,行医也分几种境界:一是临证时心无定见,看病摸不着头脑,这种医生几乎不会看病;二是能大体看出个所以然,然后专病专方套用;三是辩证加辩病,可以套方,也可以自己加减。
四是方证对应,能灵活使用经方,治病多有效验;五是见病知源,面对患者时,能知根知底,清楚知道病性、病位与病之轻重缓急,知道病因何而发,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它的发展趋势往什么方向,治疗上可以选择什么方案,在所有方案中,最恰当的是什么方案,能预测它将来会怎样,但这很难做到。
甚至在人没病时就可以看出将来的问题,所谓治未病是也;六是尽愈诸病,这就是理想状态了。
我们做不到高层次,不能成为“上工”所以只有下降一下台阶,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了,再不行,就方证对应算了,再不行,就用八纲辩证了,再不行,就用经验来看了,再不行,道听途说来治,还不行,杂方乱投,到了这样的层次,就失去了中医的面目。
其实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治坏病的一种方法,这里借用一下。
成了平时见招拆招的最好办法。
也就是现在说的方证对应,但离见病知源有距离,意思不一样。
《伤寒杂病论》,不只是讨论伤寒,也讨论了杂病,同样在治杂病时提出“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与治伤寒的见病知源同出一辙,都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而操作上稍有不同。
可能更接近“方证对应”。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一个病的自然过程,有其自己的属性,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见病知源,才可以预见其将来的传变或者不传,方证对应,割裂了伤寒论的整体性,和见病知源背道而驰了。
见病知源和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是一回事,见病知源能从根本上把握一个病的来去顺逆,前因后果。
见病知源是伤寒的精髓所在!同时,这也是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在伤寒的体现。
关于药量伤寒中的药量,说法有许多种,让人无所适从。
到底是什么样的药量呢,唯有验之临床,任何真理都要放在实践中检验,而伤寒的量,即使是小量用,也同样有效,会让人感觉量并不重要,其实有效和一剂治愈的距离是相当大的。
在临床实际中,也经常可以一剂而病愈,和用量有很直接的关系。
治病当依重于人体自身的功能,药只是帮助一下,为何要大量用而不是微微调整,让人自愈呢?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正气的多少与病邪的轻重,能自愈的,不必用药也可能会好,不能自愈的病,特别是伤寒,不治其皮毛,而治脏腑,就将半死半生。
病邪初犯时,抓住机会,一药而愈,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
若以所谓“安全”之量,侥幸以治,杯水车薪,贻误战机,病邪层层深入,必将束手受败。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到底伤寒中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呢?伤寒中的一升,又是多少量呢?从现代考证来看,东汉时期的一两,约等于现在的15.625克。
当然这也只是考证出来的。
具体是多少量,还得因人因地因时而具体来把握。
并且对于一两=15.625克这种说法,也还存在着疑问,毕竟伤寒也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而成书的,其中引用前人的剂量,与当时的度量衡不一致的情况也肯定存在。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一说:“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勿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调耳,今人分药,不复用此”,可见古人量药的“升”与平时用的“升”,不是同一个量具。
凡量干物与量液体的也有分别。
液体的一升,大致等于现在的200ml 到300ml。
而量干物的一升,约等于现在的70ml,临床验证也非常相符,此说仅供参考,不见得准确。
临床操作时要怎么做呢?个人认为,书中的量可以做为一个标准量,具体用量可以参照这个量来换算,但也要因人因病因时因地进行加减,体质的强羸,是一个重点考虑的参照系,成人、老人、小儿的用量,则要另外考虑。
《小品方》中论此最详“寻百病之生违和,共缓急理殊,救治不同。
缓者年月乃剧,急者不延时即剧。
缓者久而自瘥,急者不救即殒。
或有见药欲服未详之,顷而致逝者。
此比甚众寻方,学之要以验速为贵。
夫欲执术者,皆宜善识暴卒病侯,看方宜先解救急要说,次精和缓,末详辅卫,此则要矣。
是以官府有成合见药者,以备仓卒也。
凡多口数家,亦宜其然也。
夫病之根源,有风、有寒、有冷、有热、有湿、有劳、有损、有伤、有醉酒、有饮食、有惊怖恐惧怵惕忧恚、有产乳落胎捥堕吐下去血、有贪饵五石,皆为病之根源也,为患生诸枝条耳。
既不脉之本不知根源也。
但问人男女长少依方说,方说有半与病相会便可服也。
宜有增损者,一依药性也。
凡病剧者人必弱,人弱则不胜药,处方宜用分两单省者也。
病轻者人则强,胜于药,处方宜用分量重复者也。
凡久病者,日月已积,必损于食力,食力既弱,亦不胜药,处方宜用分量单省者也。
新病者日月既浅,虽损于食,其谷气未虚,犹胜于药,处方亦宜用分两重复者也。
少壮者,病虽重,其人壮,气血盛,胜于药,处方宜用分两重复者也。
虽是优乐人,其人骤病,数服药则难为药势,处方亦宜如此也。
衰老者,病虽轻,其气血衰,不胜于药,处方亦宜用分两单省者也。
虽是辛苦人,其人希病,不经服药者,则易为药势,处方亦宜如此也。
夫人壮病轻,而用少分两方者,人盛则胜于药势,方分两单省者则不能制病,虽积服之,其势随消,终不制病,是以宜服分两重复者也。
夫衰老虚人,久病病重,而用多分两方者,人虚衰气力弱则不堪药,药未能遣病而人气力先疲,人疲则病胜,便不敢复服,则不得力也,是以宜服分两单省者也。
女子妇人,其治异品,女子年十六以上则有月病,其是月病来日,得风寒冷湿,四时之病相协者,皆应自说之,不尔治相触会,便致增困也,处方者亦应问之,是月病来限有他疾者,其方在妇人方卷上。
其是凡曰有疾者故同余人方耳。
江西、江北,其地早寒,寒重于江东,令人阳气早伏,内养肾气。
至春解亦晚,腠理闭密,外不受邪湿,故少患脚弱上气,无甚毒螫也。
江东、岭南晚寒寒轻,令人阳气不伏,肾气弱,且冬月暖,熏于肌肤,腠理开疏而受邪湿,至春解阳气外泄,阴气倍盛于内,邪湿乘之,故多患上气、四肢痿弱及温疟、发黄,多诸毒螫也。
凡用诸方欲随土地所宜者,俱是治一冷病,共方用温药分两多者,宜江西、江北;用温药分两少者,宜江东,岭南也。
所以方有同说而异药者,皆此之类也。
”现在情况比古时候更为复杂一些,药材的质量对用量的影响也相当大,在此不做详解。
关于效不更方和中病即止经常听到一句话,叫效不更方,意思就是吃前面的方有效果,就不必变更,继续再吃。
许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可能会引用一句经典的话来理解-――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既然有效,当然不必变方。
真是这样吗?非也!对于大多数病来说,它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周期,治疗的目的,就是终止病程,扭转当前的不良现状,把不可控的、非良性的病情变成可控的,向着良性的方向改变,直到病愈。
用过经方的人都知道,经方的高效、快捷、甚至覆杯而愈,是不需要一次开很多剂的。
《黄帝内经·五常致大论》中说“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