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6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通过阅读本文能够总结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四盲”行为。
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都有哪些。
3、中招考点(1)主旨探究;(2)语句品析;(4)修辞手法及作用。
4、学情分析学习本文后,学生的忧患意思会增强,但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训练概括能力还不够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能够总结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2、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这是热爱地球的人所发出的沉痛的呼唤。
今天我们要聆听的是一位作家同样痛苦的呐喊。
(今夕图片对比导入,激发兴趣;)2.板书示题,揭示目标;四.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学习了一些生难字,感受了作者那深深的忧患意识!五. 当堂训练:完成《课时练》前四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体味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三.当堂检测: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强烈的情感?2、文章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的?3、(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3、请拟一条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在10—20个字之间)•。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
二、看题目: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要求:1、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看能否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3、理出各内容在书中出现的次序。
4、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
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
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五、了解文体特点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
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2、感受形象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罗布泊昔日的美丽与今日的荒凉。
2.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进行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意识。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学习对比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环境的关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相关背景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罗布泊的环境变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结构1.分析课文的开头、结尾,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线索。
2.分析课文中间部分,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
四、学习对比手法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2.分析对比手法如何突显罗布泊的环境变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结构。
2.提问:课文中的对比手法是如何体现的?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对罗布泊昔日美景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2.分析课文中对罗布泊现状的描写,让学生了解其荒凉。
三、体会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罗布泊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关爱之情。
2.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课文时的感受。
四、写作训练1.以“我心中的罗布泊”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自己对环境的关爱。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重点。
2.提问:你们认为如何保护环境,避免罗布泊的悲剧重演?二、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环保想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环保的倡议书。
2.收集有关罗布泊的资料,了解其环境变化原因。
五、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语言的感受,了解报告文学的两个特性:真实性和文学性。
3、结合画面和文字,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通过对文本的体验,了解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2、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思路: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悲剧。
”为主线贯穿课堂,先营造罗布泊过去美的环境(依据文字,越美越好),再把这个美生生的毁灭。
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反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挖掘美被毁灭的原因。
除了这些铺垫,还有必要通过图片的再现罗布泊消失前后的反差,进一步触碰学生内心的柔软面,以真正达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八年》):Ppt.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愉地歌唱着……问题设计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布泊?预设:悠游自在美丽静谧富有生命力诗意……出示课题:罗布泊,仙湖(板书:仙湖)(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阅读课文,寻找勾画:文章描写罗布泊的句子,请用笔划出相关词句。
Ppt.语段一: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问题设计二:现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布泊?预设:一片死寂荒芜恐怖(板书:死地)语段二: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问题设计三:情感朗读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指导)预设:无奈沧桑痛苦饱受欺凌(板书:垂垂老者)2、情感齐读三段文字,感受罗布泊的演变悲剧美。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 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探讨它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 学习对比、拟人、排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
教学过程:一、出示美丽图片二、学习目标1. 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探讨它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 学习对比、拟人、排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
三、读准字音、了解报告文学1. 报告文学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真实性: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
文学性: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
四、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探讨它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自学内容】:罗布泊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方法指导】:划关键词,概括。
【自学时间】:约5分钟过去: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自学内容】: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方法指导】:抓问题重点片段,概括归纳表层原因,探究深层原因,从中获得启发。
【自学时间】:约5分钟表层原因:1)改道——20世纪塔里木河曾经两次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2)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深层原因:1)“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
3)“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罗布泊、胡杨树、其他环境被破坏的资料,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预习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首先带领大家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说说你的感想。
(出示罗布泊往日画面)这个地方简直是如诗如画,令人无限向往。
但是,这个美丽的地方现在却永远的看不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体会文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的自主学习成果吧!1、展示作者名片吴刚,男,汉族,1953年6月生,山西灵石人,中共党员。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文学作家。
2、展示搜集资料如: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
孔雀河从北面注入。
呈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
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4、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教学难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田震的《月牙泉》,并配以画面。
)月牙泉我们都不曾去过,但听了这首歌的人,都会为它魂绕梦牵。
但最让我魂绕梦牵的却是另外一个地方。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它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
她那就是罗布泊。
请同学们看图片(出示现在罗布泊的图片),我想此刻同学们会很吃惊说:“这哪是“世外桃源”、“人间奇景”?是啊,同学们!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在40年前曾是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
那为什么在短短40年之后,罗布泊会变成沙漠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板书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题:①我们再看一看文章的题目,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些什么信息?②你再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 难过的、遗憾的、惋惜的、悲痛的。
)2、读课文。
请同学们先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①所有学生都读完后,出示一幅再现罗布泊过去状貌的图片,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配合这个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
②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
)请学生做示范朗读。
③出示一幅展现罗布泊现在状貌的图片,同学们,文中的哪些文段可以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呢?④这时的罗布泊是怎样的? (荒凉的,让人感到恐怖) 学生示范朗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理解作者用生态描写的手法来表达对环境的忧虑和希望。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作者用生态描写的手法来表达对环境的忧虑和希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罗布泊今昔对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罗布泊的巨大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描写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撰写小作文,表达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4.课堂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小作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教师讲解生字词及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2.分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写作法:学生撰写小作文,表达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多媒体辅助: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罗布泊的变化。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课后布置小作文,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小作文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罗布泊今昔对比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教学课件。
2.教具演示:准备罗布泊今昔对比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罗布泊的巨大变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通过学习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真实性和文学性;通过探究学习,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等。
据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为主,要求他们课前查阅资料并整理、预习课文,同时教给他们跳读、勾画、批注、分析与思考等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深入探究。
因为初二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要不断地训练。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解读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背景资料,搜集有关罗布泊的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
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
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
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1941年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1972罗布湖干涸时仅为45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