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复习学案文档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师说》复习学案《师说》复习学案一、要点回放《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俗,表现出专门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文学常识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闻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进展有深远的阻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伙儿”之首《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伙儿: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复原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要紧内容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通过二百多年,终于复原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进展“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样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三、难字注音句读或不焉官盛择近谀郯子苌弘老聃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五、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而耻学于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故,圣益圣,愚愈愚六、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从而师之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七、一词多义1、惑:传道、授业、解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无:圣人无常师无长无少,无贵无贱4.因此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5.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古之学者,必有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八、文言虚词1.犹且从师而问焉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吾未见其明也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3.其皆出于此乎?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圣人之因此为圣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九、专门句式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2、不拘于时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十、翻译句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十一、背诵1、请默写概括“师”的职责的句子2、请默写说明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的句子3、请默写文中古今之人对“从师”的不同态度及其不同结果的句子4、请默写作者向“师道威严”的传统挑战,说明作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的句子十二、课外拓展(一)(202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砚说[明]许獬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尽管,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漂亮之乐,奔跑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因此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因此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w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赠送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仿照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腾,则刘病日笃z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下列对原文的明白得,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一般的物品来对待的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表达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译文:(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译文:。
曲中规”)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shuì,说服。
)君,君大说(yu è,通“悦”,对……感到高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非议)己。
卫鞅曰:“疑(犹豫不定)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好,表示应答之词。
)。
”“治(治理)世不一道(方法,途径。
见《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便国不法古。
故(所以。
见《劝学》“故木受绳则直”)汤武不循古而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灭亡。
)。
反古者不可非(责难),而循礼者不足多(赞扬)。
”孝公曰:“善。
”以(让)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
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
),卒(终于。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在这个时候。
)太子(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称皇太子,而是太子或公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实行。
见《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自上犯之。
”将法(依法惩办)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尊奉)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遗失的东西),山无盗贼,家给(供)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秦国的第十六等爵位)。
居(度过一段时间)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派遣)卫鞅将(率领。
见《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趁机。
见《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shuò,多次。
见《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破于(介词,被。
见《师说》“不拘于时”)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
《师说》一轮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韩愈倡导的从师之道,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3、其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二)字音字形1、读准字音谀(yú)欤(yú)经传(zhuàn)郯(tán)苌(cháng)弘老聃(dān)蟠(pán)贻(yí)2、辨识字形嘉(jiā)奖佳(jiā)节嗟(jiē)叹贻(yí)之怡(yí)然脾(pí)气裨(bì)益婢(bì)女(三)实词积累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指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④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四)虚词归纳1、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2、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彼童子之师(助词,的)(8)郯子之徒(代词,这)(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六艺经传)3、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4、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被)(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状语后置句(1)学于余(应为“于余学”)(2)耻学于师(应为“于师耻学”)4、被动句(1)不拘于时(“于”表被动)三、文本解读(一)文章结构1、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师说》复习导学案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7.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8.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五、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练习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复习教案课本回顾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复习字词句.2.朗读、背诵课文。
解决学案一、二、三见课本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没有五、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意动用法是故,圣益圣.,愚愈愚.圣明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六、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义:动词“从"与连词“而”.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者结果。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
今义:没有必要。
七、一词多义1、惑:传道、授业、解惑名词疑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名词疑惑惑之不解名词疑惑孰能无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以...为师意动用法吾师道也学习动词不耻相师学习动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无:圣人无常师没有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论4。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做....的手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原因5.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代指知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标志八、文言虚词1.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顺承2。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5.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感叹语气6。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7。
吾未见其.明也. 人称代词,他的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竟9。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10。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却11。
《师说》复习学案沂南一中冯治超教材篇目:《师说》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B级理解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名句2、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道”;虚词“其”“乃”;特殊句式“被动句”“宾语前置”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复习学案:一、名句默写分两组检查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08年福建卷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⑷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二、文言知识梳理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①通假字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受”通“授”传授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如:“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②古今异义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跟随而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③“所以”用法:表原因…原因举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凭借用来…的/…的凭借举例: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梳理第一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一段整理上述知识..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这一句中重点需要掌握“其”的意义和用法;这两个“其”都是代词..请速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同用法..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反问“其”做语气词时还可以表示哪些语气表婉商吾其还也表祈使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归结“其”的用法其①代词②语气副词③连词④形容词词头在刚才复习“其”的用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在这里“乃”是“竟然”的意思;这个虚词用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度王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总结:乃①表判断;是②代词;你;你的③副词;才;却;竟然;只;仅仅④语气词⑤乃尔梳理第二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二段整理上述知识..⑶自由读文本三、四自然段;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⑷在刚才默写的四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文言实词“道”;它是高考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120个实词之一;它有很多义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有碑仆道道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主张;思想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两生板演①特殊句式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B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②词类活用 A 意动用法a 吾从而师之b 孔子师郯子、苌弘B 名词用作动词a 吾师道也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 形容词用作名词a 圣益圣;愚益愚b小学而大遗三、翻译巩固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体验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08高考浙江卷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重点分析讲评A.权贵有嫌其出位B.乃放纵诗酒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D.与刘宾客齐名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C.老妪问解则录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5.8分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3分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吾从而师之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而耻学於师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吾从而师之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流传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圣明;愚:愚蠢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师说》复习学案沂南一中冯治超教材篇目:《师说》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B级理解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名句2、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道”;虚词“其”“乃”;特殊句式“被动句”“宾语前置”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复习学案:一、名句默写分两组检查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08年福建卷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⑷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二、文言知识梳理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①通假字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受”通“授”传授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如:“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②古今异义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跟随而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③“所以”用法:表原因…原因举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凭借用来…的/…的凭借举例: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梳理第一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一段整理上述知识..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这一句中重点需要掌握“其”的意义和用法;这两个“其”都是代词..请速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同用法..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反问“其”做语气词时还可以表示哪些语气表婉商吾其还也表祈使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归结“其”的用法其①代词②语气副词③连词④形容词词头在刚才复习“其”的用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在这里“乃”是“竟然”的意思;这个虚词用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度王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总结:乃①表判断;是②代词;你;你的③副词;才;却;竟然;只;仅仅④语气词⑤乃尔梳理第二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二段整理上述知识..⑶自由读文本三、四自然段;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⑷在刚才默写的四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文言实词“道”;它是高考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120个实词之一;它有很多义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有碑仆道道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主张;思想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两生板演①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B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②词类活用 A 意动用法 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苌弘B 名词用作动词 a 吾师.道也 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 形容词用作名词 a 圣.益圣;愚.益愚 b小.学而大.遗三、翻译巩固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体验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08高考浙江卷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重点分析讲评A.权贵有嫌其.出位B.乃.放纵诗酒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D.与.刘宾客齐名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5.8分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3分。
《师说》复习学案【复习任务】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重点实、虚的意思,翻译重要的句子;2、重点积累实词“道”的常见义项,并能准确推断其不同语境义;3、积累本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检测】一、给第①段断句,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 )也夫庸知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嗟乎!师道..( )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
是故圣.( )益圣.( ),愚.( )益愚.( )。
()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 )焉。
彼童子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圣人无常.( )师。
孔子师.( )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 )不及..( )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 )有我师。
《师说》学考复习导学案主备人:郭燕备课组长:郭燕【复习目标】1.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及其重要文学作品,学习积累“师”“道”等多义词,掌握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重点难点】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写作方面)【方法指导】主要是以教师指导考点及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回顾熟悉课文内容,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以及考点讲解注释等方式,来达到复习的目的。
早自习用来读背文章以及做每日一练。
【复习过程】一、掌握并写出斜体字读音:近谀()老聃()贻笑()谄媚()句读()郯子()师襄()苌弘()六艺经传()或不焉()李蟠()二、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二、词类活用1、惑而不从师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不耻相师6、小学而大遗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8、孔子师郯子9、其贤不及孔子10、位卑则足羞三、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5、不拘于时7、师不必贤于弟子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五、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③吾从而师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④然此可为智者道⑤有碑仆道3、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皆出于此乎③吾未见其明也④其可怪也欤4、于:①其皆出于此乎②学于余(耻学于师)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8、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择师而教之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句读之不知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六、解释黑体字的含义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其出人也远矣4、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5、圣人无常师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七、翻译: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文言翻译】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1、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名句默写】1.《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2.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
这可以用《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3.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复习学案
一、课前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6年我市商品房销售实现同比增长10%,库存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区间,房价运行保持基本平稳,力争在2-3年时间我市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达到均衡。
B.马彩云同志牺牲后,昌平区人民法院向区、市政府申报其为烈士,北京市高级法院与市人事局决定追授其为“北京市模范法官”荣誉称号。
C.近年来,棚户区改造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诸多资源型城市相继开展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很多人实现了多年的住房改善梦,陆续住进了新房。
D.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近日表示,制定延迟退休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渐进到位、小步慢走;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三是提前公示、预先通告。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
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
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
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
A.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
B.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了解“自身”文化,然后是认识“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C.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D.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包括标点符号)。
(5分)
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为主体的“官方舆论场”,①。
2015年,“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进一步打通。
主要表现在:一是网民热议话题成为主流媒体议题。
互联网上的一些热点话题在党报、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得到探讨和回答。
②__ 。
各级政府积极开设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与网民加强互动,聆听诉求,处置舆情。
三是注重平等交流,促进两大舆论场亲密化。
官方摆脱严肃、刻板的形式束缚,加入平民化元素、互联网思维和网络语言,③。
①②③
二、回归课本、知识建构:
(一)、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今义: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今义:
4.吾从而师之古义:;。
今义:。
5.今之众人古义:。
今义:。
(二)、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传道受业解惑:。
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三)、活用情况:
1.吾从而师之:。
2.而耻学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四)、一词多义(每空1分,28分)
徒: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老大徒伤悲。
()
3.徒以吾两人在也()徒慕君之高义。
()
4.相如徒以口舌为劳()5.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道: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3.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策之不以其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五)、翻译句子(每句3分,18分)(抓关键词,重句式,整体翻译,句子要通顺)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8、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9、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
三、拓展阅读——韩愈的文学主张
1.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
2.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
3.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送陈秀才彤序》)
4.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答刘正夫书》)
5.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
6.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