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学案w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6
《师说》学历案一、课前学案1.走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人。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1)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撤、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由于这八位作家的文学观点比较接近,都主张实用,反对骈体,他们的散文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来八大家一经提出,便为后人普遍接受,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八大家的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2)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不仅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文学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
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这种“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
韩愈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这样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韩愈生活的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针对这种社会风气,韩愈宣扬尊师、重师、从师的重要性,以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
3.文体常识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比如,初中时学过的《马说》《爱莲说》。
二、课内学案(一)诵读探究1.初读,读出感情朗读以下句子,说说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学案肖辉学习目的一、掌握本文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
二、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理解“惑、下、句读、遗、相若、盛、不齿、专攻、拘、嘉、贻”等词语。
四、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乃、则、于、所以”的义项。
学法指津一、本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因学习时要注意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二、本文体裁为“说”。
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学者必有师“是此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时要围绕中心着重学习。
另外,注意其对比的写法。
学习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一、明确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
三、粗理文章的整体思路。
学习步骤一、解题(教师行为)1.板书:师说韩愈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救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就属这种文体。
3、《师说》写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韩愈写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合效矣。
”由此可见,韩愈针对当时的弊俗写了此文,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束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博士、刑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
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后来古文的基础。
三、学生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借助提示、注释,粗读一遍课文。
2024年韩愈《师说》精品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第二单元“师道传承”章节,主要内容为韩愈的《师说》。
文章深入阐述了师的定义、作用及其与弟子之间的关系,倡导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深入领悟韩愈对师的独到见解。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的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难句、难词和修辞手法。
重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尊师重道”的典故,引发学生对“师”的思考。
2. 讲解:介绍韩愈及其《师说》的背景,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主旨。
3. 例题讲解:挑选文章中的典型例句,分析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后拓展:布置与“师”相关的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师说》2. 内容:文章结构、重点词汇、修辞手法、文言文阅读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文章中的难点句子。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师”的理解。
2. 答案:(1)见课后附答案。
(2)见课后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师”的文章,如《孟子·离娄上》等,深化学生对“师”的理解。
3.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共同探讨“师”的价值,促进家校共育。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师说-韩愈》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理解《师说》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师说》的基本内容和结构;4.分析《师说》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5.能够运用《师说》中的名句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
二、导学内容: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他是唐代文学革新的主要代表之一,被誉为“文章先生”,与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唐宋八大家。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进学解》、《师说》等。
2.理解《师说》的主题和意义《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师生干系的重要性。
在文章中,韩愈通过对师生干系的赞美和讴歌,表达了对师道的尊重和珍视,强调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知识传承的重要性。
3.掌握《师说》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师说》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描述了韩愈对师道的珍视和推崇;第二节通过列举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师生干系,进一步强调了师生情谊的深厚;第三节则对现实中的师生干系进行了反思和规劝。
4.分析《师说》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师说》语言简练、朴实,行文流畅,富有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对师道的崇敬和怀念。
在修辞手法上,韩愈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力。
5.能够运用《师说》中的名句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通过进修《师说》,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漂亮的句子和表达方式,可以在写作或口头表达中灵活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导学活动:1.分组讨论:分组讨论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每组汇报一位学生进行总结。
2.朗读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师说》,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节奏。
3.名句背诵:让学生选择《师说》中的名句进行背诵,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演练。
4.写作训练:让学生根据《师说》的主题和意义,写一篇关于师生干系的作文,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教室讨论:通过教室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师说》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师说》教案(精选6篇)《师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身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因此《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因此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师说》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
分析并理解《师说》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师说》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指导。
对《师说》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和背景介绍。
第二步:阅读《师说》并理解文意。
第三步:分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和论点。
第四步:小组讨论和分享。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师说》原文文本。
韩愈的生平介绍资料。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批判性思维引导资料。
3.2 教学材料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教学PPT或黑板。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师说》观点的分析能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进行比较和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师生对话,深入理解《师说》的观点。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师生关系的变迁,讨论师生关系的现状和问题。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师说》中的核心观点和理论。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应用。
6.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难词和句式理解。
对《师说》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活动第一步: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步:学生自读《师说》,标记出生僻字词。
第三步: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韩愈《师说》精品精品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韩愈的《师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详细内容涉及《师说》的全文解析,包括词语释义、句式结构、文章主旨等。
具体章节为古代汉语文学经典篇目《师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师说》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并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 培养学生理解和领悟古代文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3. 通过学习《师说》,使学生认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师德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师说》中的句式结构、词义理解以及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重点:全文翻译、文章主旨以及古代文化背景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古汉语词典、《师说》原文及注释、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如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引出尊师重教的主题,进而导入《师说》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解读《师说》的全文,分析词语释义、句式结构、文章主旨等,注重讲解与实践情景的结合。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和段落,进行翻译和解读,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师说》中的重点句子,检查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师说》中的难点和疑惑,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重点词汇、句式及翻译。
3. 文章主旨及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翻译《师说》全文,并对照注释检查。
b. 分析《师说》中的比喻手法。
c. 阐述你对尊师重教的认识。
答案:1. 略。
2.a. 传道:传授道理;受业:接受学业;解惑:解答疑惑;师道:教师的道德;尊严:威严和尊贵。
b. 《师说》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的职责。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并分析句段含义,正确翻译文言句子。
2、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
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创作背景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
3、韩愈与古文运动(1)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韩愈《师说》精品优质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韩愈的《师说》。
该文章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主要围绕“师”的主题展开,探讨师者的角色、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等内容。
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分析作者对师的定义、师的职能以及择师的标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师说》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师者的价值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3. 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句式和词汇,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师生关系,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解释作者对师的定义和职能。
3.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主要内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择师的标准3. 重点词汇、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作者提出的择师标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如《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特别是作者对师的定义、师的职能以及择师的标准。
最新整理韩愈《师说》古文教案师说背景材料一、韩愈抗颜而为师《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
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
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
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
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
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
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
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
他不管这种风气,不怕人家的耻笑,不顾世人的笑骂,敢于做这样的老师,毅然以青年人的老师自命,担负起教导他们的责任。
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尽管自己不愿担任老师的名义,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却赞扬了韩愈的做法:“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韩愈为了反对当时的那种风气,批驳世人的那种耻笑,写了《师说》。
二、古文运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
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
《师说》学案主备人:王璐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的观点,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2、体会作者的观点,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过程:课前知识预习一、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唐代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集》。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的散文,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
因此,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二、关于古文运动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古文运动是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韩愈、柳宗元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所处的时代,在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着耻于从师的不良风尚。
为此,作者不顾流俗,写下《师说》,大力倡导从师之道,并率先“招收后学”,表现了一种敢为人先的可贵精神。
三、解题“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的见解。
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句读.()或不.焉()经传.()传.道()贻. ( ) 郯.子()老聃.( ) 李蟠. ( )苌.弘( ) 嗟.乎()五、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
课内问题探究一、课前预习效果展示二、问题探讨(一)课文文本探讨:请同学们解释标注出来的(加点)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指明划线句子的句式。
如果有不会的知识点,请标示出来,写在空格处,并与同学们讨论这个知识点。
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必有师。
师者.,所以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其年之..也,夫庸知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接着阐述从师的道理。
分三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老师的作用:、、;第二层:论从师的必要性:;第三层:论择师的标准:。
嗟乎!师道之..从师..也远矣,犹且...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者,非吾所谓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士..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也,道相似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二段:批判耻于从师的坏风气。
运用了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有专攻.,..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弟子不必如是而已。
第三段: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六艺经传道.,作.《师说》以贻.之。
第四段: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
请同学们写出你不明白的知识点,并与同学积极探讨这个知识点:(二)、文意探究:1、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2、你认为本文中“今之众人”的从师态度是否可取,为什么?谈谈在你的学习中你应该怎样对待从师学习。
三、当堂巩固(一)名句默写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2、吾师道也,?3、是故,,道之所存,。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___________,,其皆出于此乎?5、彼与彼年相若也,,,官盛则近谀。
6、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二)重点语句翻译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2、吾师道也,?3、彼与彼年相若也,,,官盛则近谀。
4、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四、课堂小结课文首先论述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然后通过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又以孔子的言论和做法为论据阐述“无常师”的道理,最后以李蟠为例鼓励人们从事学习。
文中的许多论断,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课后作业巩固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2、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小.学而大.遗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位卑..则近愚..则足羞,官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吾从而..贤于弟子..师之 4、师不必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今之众人特殊句式: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不拘于时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师不必贤于弟子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学于余一词多义:1、师者,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2、惑而不从.师()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师不必贤于.弟子()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5、齐师.伐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吾师.道也()二、完成基础知识梳理P123—125跟踪练习题。
三、背诵全文。
译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所谓老师,就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师。
我是来学习道的,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
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
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
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
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参考答案:1、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对比一: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较,说明从师的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对比二:以“爱其子”与“于其身”对比,指出众人的糊涂。
对比三: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的对比,指出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
课文分析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2、本段可以分成几层?请分别概括各层的含义。
1、纵比:2、自比:3、横比: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对其子对其身百工之人士大夫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从师而问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耻学于师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全文的观点第三段用历史事例正面论证全文的论点。
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先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
然后用孔子的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进一步证明了圣人无常师。
圣人尚且无常师,何况众人呢?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第四段以活生生的现实进一步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凡学者,欲出人,必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