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及限时练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师说(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相关信息,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第一段中“师、之、也、乎、”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1)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1.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什么?(2)人为什么要从师?(3).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惑而不从师..()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课后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ú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2.选出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D.惑而不从师.3. 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
曲中规”)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shuì,说服。
)君,君大说(yu è,通“悦”,对……感到高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非议)己。
卫鞅曰:“疑(犹豫不定)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好,表示应答之词。
)。
”“治(治理)世不一道(方法,途径。
见《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便国不法古。
故(所以。
见《劝学》“故木受绳则直”)汤武不循古而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灭亡。
)。
反古者不可非(责难),而循礼者不足多(赞扬)。
”孝公曰:“善。
”以(让)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
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
),卒(终于。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在这个时候。
)太子(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称皇太子,而是太子或公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实行。
见《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自上犯之。
”将法(依法惩办)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尊奉)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遗失的东西),山无盗贼,家给(供)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秦国的第十六等爵位)。
居(度过一段时间)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派遣)卫鞅将(率领。
见《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趁机。
见《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shuò,多次。
见《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破于(介词,被。
见《师说》“不拘于时”)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
徒1.却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徒以吾两人在也()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02——《师说》 主备人:梁桂萍王伟审核人:赵宗生【教学目标】1. 积累“师、道、传、惑”等实词,“其”等虚词。
2. 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流程】 .解释加点的词语(15分) (1)古之嘗當必有师( )(2) 师者,两纠传道授业解惑也( (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 耻学于师()(5) 是故圣強圣愚益愚( ) (6) 取师焉,或不焉( )(7) 小学而大還( )(8) 君子令齿( ) (9) 术业有专理( ) (10) 不拘于时( ) (11) 圣人无筝师( ) (12) 郷子之徒()(13) 余壽其能行古道( ) (14) 作师说以贝.台之()(15) 牙贵无贱,无长无少(二、一词多义(每空1分,28分)师1齐师伐我()2古之学者必有师( )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4孔了师鄰了 ( ) 5吾师道也 ()5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年相若也,道相似也()4.策之不以其道()5.不足为外人道也()其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②其皆出于此乎?()③其孰能讥之乎?()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⑥其若是,孰能御之?()⑦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⑨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三、翻译句了(每句3分,18分)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了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拓展阅读,翻译划线句了(6分)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师说》教学案、限时练习题答案(3)教学案一、了解作者(略)二、自主学习(略)例1.解析: A项,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事例论据;B项是孔子的语言,属于理论论据;C项是对事例论据的分析;D项是结论。
答案:A 例2.解析: 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答案:D三、小组讨论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案:中心句:圣人无常师。
(分论点)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限时练习题一、默写(参考答案)(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基础知识1、B(贻:都是赠送的意思;A学者:古义为学习的人,今义为在某一方面有所造诣的人;C从而:古义为跟随他,今义为连词,于是;D年:在句子中为年龄,今义为一年的时间)2、B(A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耻——以什么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水——游泳,名词作动词)3、D(均是名词,老师。
A、chuán,动词,流传;zhuàn,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B、横渡,隔绝;C、敏捷,快,锋利)4、D(D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A、定语后置句,B、判断句,C、定语后置句)5、解析:选A。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解析】B项,疾:奋力,用力,努力。
【答案】B2.【解析】D项,“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A项,代词,他们;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说》复习学案请同学们认真复习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名句填空:1.师者,。
2.吾师道也,?3. ,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
4.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5. ,官盛则近谀。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7. ,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8.李氏子蟠,年十七,,,,学于余。
二、(一)文言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③吾从而师.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2.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何可胜道也哉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二)文言虚词1.之: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彼童子之师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师说之不传也久矣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⑥人非生而知之者⑦作师说以贻之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⑨郯子之徒⑩吾欲之南海,何如?2.其: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其若是,孰能御之?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⑦其孰能讥之乎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式:翻译: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翻译: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翻译: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式:翻译:5.而耻学于师句式:翻译: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式:翻译: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翻译: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式:翻译:四、翻译句子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翻译: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翻译: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翻译: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五、拓展:给下面的文言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六、【延伸阅读】闻识大道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会,只要你来过,就必然要留下。
师说(三)学习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词语“师、之、从、乎、也”的用法2.理解议论文是如何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课前预习: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④小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 弟子不必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4、课文理解(1)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5.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孔子师郯子……师襄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君将哀而生之乎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课后巩固: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高中师说学案及答案教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12师说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预习检测1.“说”是古代__________中的一种文体,属__________的范围,可以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我们曾经学过这类文章,如等。
1 。
答案:散文议论文先叙后议夹叙夹议《捕蛇者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2.《师说》的作者是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__________,字__________,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几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2.答案:韩愈退之韩昌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古之学者必有师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襄.(xiānɡ)嗟.乎(jiē)或不.焉(bū)B.郯.(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聃.(dān) 谄.媚( xiàn)经传.(chuán)D.蟠.( fán) 苌.(chánɡ) 贻.误(yí)3. 答案:B ( A项,“不”是通假字,“不”通“否”,故其音应为“fǒu”;B项,“句读”的“读”不能读作“dú”,因为“句读”的“读”不是读书的意思,而是指“不足一句,读时须稍作停顿的地方”,古音读作“dòu”;C项,“谄”应读作“chǎ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着作,这里应读作“zhuàn”;D项,“蟠”应读作“pán”。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说》复习学案请同学们认真复习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名句填空:1.师者,。
2.吾师道也,?3. ,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
4.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5. ,官盛则近谀。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7. ,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8.李氏子蟠,年十七,,,,学于余。
二、(一)文言实词1.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③吾从而师.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2.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何可胜道也哉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二)文言虚词1.之: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彼童子之师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师说之不传也久矣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⑥人非生而知之者⑦作师说以贻之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⑨郯子之徒⑩吾欲之南海,何如?2.其: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其若是,孰能御之?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⑦其孰能讥之乎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式:翻译: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翻译: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翻译: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式:翻译:5.而耻学于师句式:翻译: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式:翻译: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翻译: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式:翻译:四、翻译句子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翻译: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翻译: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翻译: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五、拓展:给下面的文言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六、【延伸阅读】闻识大道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会,只要你来过,就必然要留下。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话形式,表达了对学问和师道的尊重。
以下是根据《师说》一文设计的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1. 《师说》一文中,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师道的尊重?2. 文中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学习态度的什么看法?4. 请简述《师说》中提到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5. 韩愈在《师说》中是如何论述“道”与“师”的关系的?答案:1. 韩愈在《师说》中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形式,以及对古代师道的回顾,表达了对师道的尊重。
他强调了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重要角色。
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含义是,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惑的人。
它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三重角色: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解答疑问。
3.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反映了韩愈对学习态度的看法,即学习是一个需要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古代的学者都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都有师承。
4.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学生可以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而老师也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
这体现了韩愈对平等和互相学习的教育理念。
5.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道”与“师”的关系时,强调了“道”是学问和道德的总和,而“师”是传授“道”的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师者的教导,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
通过这些练习题和答案,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内涵,以及韩愈对教育和师道的深刻见解。
《师说》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默写,一字不差。
2、充分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3、体会韩愈写作目的,反思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 ”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 ”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 、宋代的 、 、 、 、 、 。
2、了解背景当时恶劣的社会风气: 韩愈倡导: 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 及 、 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 ,将改革 与复兴 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 。
3、把握文体“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 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古义为 和 ,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 ”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 。
二、朗诵:注音——体会情感——读懂大意 情感:对众人: ;对士大夫: ;对李蟠: 。
三、疏通文意:第一段:翻译,积累重点词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背诵思路中心论点:。
老师职责:。
(分论点一)从师原因:学习对象:择师标准:(分论点二)第二段:翻译,积累重点词嗟乎!师道之...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高二语文编号: 2014.3.班级:姓名:小组号:编制人:《师说》复习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愚()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二、深入学习1、找通假字,并解释。
(1) 传道受业解惑(2) 或不焉,或师焉2.一词多义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郯子之徒③吾从而师之④句读之不知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⑥其可怪也欤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十年春,齐师伐我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于:①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道:①闻道有先后②策之不以其道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④得道者多助⑤会天大雨,道不通3、古今异义⒈古之学者必有师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古:今:今:⒊吾从而师之⒋吾从而师之古:古:今:今:⒌小学而大遗⒍今之众人古:古:今:今:4、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则耻师焉:7.小学而大遗:8.不耻相师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耻学于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时理解分析第一段: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明确: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于其身也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3段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
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明确:儒家道德。
3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本文写作特点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
(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
(破)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
(立)3.对比论证。
三、迁移运用1、读与论师道有关的文章。
2、古今中国文化尊师名言:(1)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2)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8)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10)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高二语文编号:008 编制人:《师说》限时训练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2.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辍耕之垄上B.郯子之徒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5.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8.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
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言警句1、古之学者必有师。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吾师道也,?是故,,,。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4、孔子曰:,。
是故,,,,如是而已。
5、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
班级:姓名:小组号:选择:1、2、3、4、5、师说学案答案通假字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⒉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之】1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2 郯子之徒:(代词,这)3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4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5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6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4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6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道】 1、道理、事理 2、方法、措施 3、说及、谈论 4、道义 5、道路古今异义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⒊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5.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词类活用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