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8.69 MB
- 文档页数:26
《中华揭秘》之潮汕民居探秘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这句流传数百年的民间俗语是对潮汕民居的直白赞美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由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组成。
长久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
潮汕民居作为潮汕文化的物质载体,特色鲜明。
四点金、下山虎,百凤朝阳,福、禄、寿、喜......潮汕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不少专家名流的赞誉。
例如中国美学学会会长、美术理论界泰斗王朝闻先生20世纪90年代考察潮汕时,对潮汕民居给予高度的赞美:“原以为徽州的民居最好,想不到潮汕的更有特点。
”潮汕民居是融合了中国南北各地建筑文化精髓的艺术精品,千百年来,它见证着潮汕人对故土的依恋,对建造工艺的执着追求,更传承着潮汕地区的文化基因。
清乾隆《潮州府志》就已提到过,书中所谓的“鸟革翟飞”、“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就是对潮汕民居华美装饰的赞赏。
潮汕民居装饰的重点是门楼、屋面和厅堂。
屋内的檀木都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称为“红楹蓝桷”。
内部装饰建筑有木雕和石雕等,雕工精密、别致配以漆画和嵌瓷等,富丽堂皇,美仑美奂。
飞檐画栋上则绘制花鸟虫鱼和飞禽飞兽、历史人物故事等,外型栩栩如生,非常生动、形象,使整座建筑富有艺术氛围,好像进入艺术殿堂。
潮汕居民大多为中原历代移民后裔,他们多聚族而居,十分重视加强宗族关系,宗祠家庙成为了各宗族展示家族实力和地位的象征。
自清代以来,潮汕各地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美学观念来竞建祠堂,重风水,多格局,重装饰,争夸壮丽,不惜资费。
嵌瓷是潮汕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主要用于装饰祠堂、庙宇以及民居等建筑的屋顶、飞檐厝角、照壁等处。
潮汕嵌瓷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工艺,彰显着潮汕人对于工艺的极致追求,他们在建筑装饰上费尽心思,不惜代价。
潮汕门神画作为木板彩绘的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潮汕地区的祠堂、庙宇的门板之上一般都绘有门神画。
潮汕文化,潮汕民居
中国地大物博,地方建筑灿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
潮汕民居融汇千百年来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窑。
潮汕民居,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汕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
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潮州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州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整合。
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
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也许现在很多的潮汕民居已经因为搬迁、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了,但是这些曾今古朴大方,浑厚坚实的民居却是我们潮汕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潮汕发展的历史中的一部分。
真希望政府能够重视保护这些珍贵
的文化,不要让它们在建设中被掩埋。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很多,且都用生动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一、四点金:“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
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chéng),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
“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cuò)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称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
如果有“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
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
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
“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顺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
通常中间不开大门而只开两边门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
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后高,因此得名。
三、四马拖车:“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
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
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
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
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
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
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
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
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
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
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
浅谈潮汕民居建筑北京有四合院,陕西有窑洞,云南有吊脚楼,…………,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各地的建筑有着自己的特色。
那么,潮汕地区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呢?现在,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原汁原味的潮汕民居建筑!一、潮汕建筑的发展史我国的建筑自古以来渊源深厚。
从原始社会开始使用一般的树枝、柴草架撑而成的茅屋到汉朝初步形成的木结构屋形。
人们在建筑实践中不断提高建筑技术,后来又出现了砖木结构建筑。
唐朝时,这种砖木相融合的建筑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的我国的建筑已趋向传统化、格局化。
潮汕建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时兵荒马乱,无乡不寨,这对潮汕建筑特色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影响。
古时寨是一个整体,它的平面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而“院式”被采用得最广泛。
大同小异的寨子一般呈现以下特点:①以某个范围的区域规划而成的村落,通常以祠堂为中心,其它房屋围着它而展开。
②为安全着想而只设一个寨门。
古时官兵的掳掠,强盗的洗劫等情况较为严重,这个唯一的入径可防外敌轻易入内。
③受风水学的影响。
一般房子都是靠山环水,坐北朝南。
古时“水”象征“财”,“环水”而“守财”,浓厚地反映出《易经》中天人合一之说。
以现代的角度则可以诠释为遵循自然规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观。
④外简内繁又是其特征之一。
这点深深印上潮汕人思想情怀的烙痕,表露着潮汕人的谦逊、内涵。
既追求现世生活又不失纯朴的本性!二、民居建筑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前进。
在众多古建筑中,潮汕民居一枝独秀。
让我们在滚动的历史里,细数着点滴往事,展望着未来的发展。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四点金”。
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如下图)等。
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其中停驻在潮汕的“丁氏光禄公祠”即“丁府”(丁日昌纪念馆)便是一个经典。
它的整个格局可视为两座四点金的合并与扩充。
广东潮汕民居:中国建筑史上的岭南明珠!向来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可见潮汕民居在中国建筑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潮汕建筑是岭南四大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由于其地域、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其建筑形式发展缓慢,所以相对其他地区来说人们对建筑的破坏性少了很多,更多地保留了其传统特色。
海外的潮汕籍华侨在谈及故乡往事时,最怀念的往往是家乡的老屋。
在如今的潮汕民间,还依然保留着诸多传统民居。
潮汕建筑主要受两大建筑的影响:一是中原建筑,一是东南亚建筑。
依据中原人的迁移规模及迁移对象对潮汕建筑的影响的不同,潮汕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唐代以前的潮汕建筑,唐宋时期的潮汕建筑,明清时期至近代的潮汕建筑。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很多,且都用生动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
“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
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
无论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
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土、火五种不同的造型。
造型优美的五星脊饰,连同山墙、屋檐都用瓷来镶嵌。
嵌瓷是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一些主要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虫鱼、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潮汕民居从最开始选址就十分注重风水,它们都有共同的规律:以近水、近田、近交通为首选,最理想的是几者兼备。
民居还有植树的习俗,称作种'镇宅树'。
多以榕树、龙眼、番石榴为多。
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老屋大多集中布局,相互毗邻,排列整齐,四周街巷围绕,表现出严整、封闭的特点。
清府县志载,必极工巧。
潮汕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
粤商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研究岭南文化,提出许多看法,其中有一点是特别应该注意的,就是岭南文化有一种精致、追求品位的特点。
这一点是潮汕地区表现得最为充分。
潮汕文化中很多方面都出现非常精细的一面,如潮汕的建筑、潮绣、木雕、工艺品等。
潮汕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其最大限度地对潮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进行了整合,有些建筑为了达到装饰效果甚至不惜重金,这使得潮汕民居的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内更是金碧辉煌,所以自古就有“潮州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就是建筑的一种具体的装饰,往往也非常精致,如嵌瓷,是广东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其特点是采用釉彩陶瓷片,经剪取、敲制,镶嵌各种装饰图案或立体画屏。
嵌瓷常见于庙宇、祠堂和民居建筑。
在潮州的古街古巷寻访,随便走入哪一家老宅子,几乎都能看到屋顶形形色色的嵌瓷。
像在屋檐下的石榴,在屋脊上的兰花、狮子等,都寓意对生活美好愿望。
特别是潮菜、工夫茶更是以精细著称。
潮州白粥所配的小菜,品种实在太多,没有谁数得清潮汕的小菜到底有多少种,但是,陈非举了一个标志性的例子,著名美食家蔡澜曾经带着宾馆的厨师到菜市场亲自点“杂咸”,为他带到潮汕来的美食团友们挑选了100样“杂咸”配第二天早上的砂锅粥,并给这桌“豪华”早餐起了个骄傲的名字叫——“百凤朝阳”。
还有就是能将最普通的材料做得高档,比如有一道名菜“护国菜”,其主料就是最普通的地瓜叶,但大凡高档宴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工夫茶,指的是一种泡茶的技法,是因为这种泡茶方法的讲究、别具特色,才被后人约定俗成地称作工夫茶。
“工夫”在潮州语言中的意思是指做事用心、细致、考究,在潮州,常将从事带有一定技术含量工作的人叫做“工夫人”。
可见,以潮州中重要的城市———潮汕,命名的“潮汕工艺茶”主要是指带有一定技术含量、很讲究的茶事活动。
走马潮汕看民居□ 藏风聚气“下山虎”潮汕民居建筑的发展变化自中唐开始。
在人文发达的潮汕,民居往往由群体组成,互相穿构,彼此依存。
居住与自然相和谐,景观与自然共生,家居因和谐而美好。
这是潮汕建筑文化的核心。
潮汕民居建筑的精华集中在府第宅园上,用生动形象的名字命名,如“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百鸟朝凰”等,建筑模式主要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格局,各种组合从简单到复杂,最基本的形成称“下山虎”和“四点金”。
“下山虎”为三合院布局,“四点金”为四合院布局,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布局手法和建筑风格。
“下山虎”建筑在潮汕农村较为普遍,是潮汕府第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状如下山之虎,故名;又似爬行之狮,故又称为“爬狮”或“双跑狮”。
“下山虎”多为一厅二房二厝手(即前房,扣八尺),以大厅为嘴,2个前房为两只前爪,俗称“伸手房”,后厅为肚,厅两旁的大房为后爪。
“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有开正门和开边门的区别。
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边门的。
“下山虎”还有一种形式:大门一侧升高,占去一侧“伸手”位置,称为“单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二伸手”的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
整个结构的平面近似于北方民居中的三合院。
“下山虎”减去前部两个厝手,只剩一厅二房的,称为“平房厝”。
“下山虎”整座建筑前高后低,恰似浑身是劲、张开大口的下山猛虎,又如蓄势待发的雄狮,藏风聚气。
为最大限度地吸纳和贮藏“精气”,大门往往建成凹斗形式,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葫芦般的嘴阔、径(内门框)窄、肚大的富于变化的空间,以达到藏风聚气的风水目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农家小屋多建此格局,正厅墙壁和房门上常绘有壁画,内容一般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如“十仙贺寿”、“仙姬送子”、“穆桂英挂帅”、“郭子仪得宝”等,犹如画苑。
还有巧夺天工的雕刻、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丽堂皇、美仑美奂,简直就是潮汕民间工艺的小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