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如何记住乡愁——浅谈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
- 格式:pdf
- 大小:602.68 KB
- 文档页数:7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古村落作为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其保护与活化利用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首先需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
古村落作为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传统工艺等都需要得到保护。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古村落的修缮维护力度,同时加强对古建筑修复技术的培训和传承,保证修复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要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古建筑的日常维护管理,禁止违法建设以及破坏古村落环境的行为。
古村落的活化利用需要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价值。
古村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景,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开展旅游经济。
政府可以加大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要注重与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度假等产业的融合,提供特色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和服务。
要加强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提升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古村落的活化利用还需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参与其中。
政府可以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农民利用古村落资源开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与此政府要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其对古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通过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实现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专业人士和农民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挖掘其旅游资源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只有真正做好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推动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1. 引言在中国,古村落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的宝贵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潜力,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2. 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价值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价值。
它们代表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技术,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传统。
因此,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对策3.1 开展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对古村落进行全面的文化调研,挖掘和整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修复和保护古村落建筑,恢复原貌,并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以确保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和展览,向游客介绍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增强其吸引力和教育功能。
3.2 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改善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方便游客前往古村落。
•增加停车场和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
•完善旅游设施,建设酒店、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3 开展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开展特色农家乐和民宿经营,提供当地特色的食宿体验。
•开展特色手工艺品和土特产的制作和销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和体验,增加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4 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权限。
•加强景区保护和安全工作,设立警务巡逻和安全监控系统。
•加强导游和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素养。
4. 古村落旅游资源保护对策4.1 制定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古村落保护规划和政策,明确古村落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设立古村落保护专项基金,用于古村落的维护和保护工作。
4.2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活动。
该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才能留住你我心中的美丽乡愁导语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农耕文明史,而传统村落,是承载乡土中国最久远记忆的“根”和“魂”。
通过一个小小村落,中华民族培育形成了家国文化的秩序观念,构建形成中国社会最基层的伦理与道德体系,并代代传承,久远悠长。
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消失现象日益加剧。
据调查,近年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颇具历史、民族、地域和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数量正以“平均约3天1个”的速度在快速消亡。
这也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得不值得警醒的一个现象。
出台《意见》、公布名录、拨付资金:我国多举措保护传统村落2012年,全国首次启动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大调查,初步掌握了近2万个传统村落信息。
此后两年内,住建部等部门分两批筛选出1561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门联合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
随着传统村落保护指导意见、保护规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发布,国家层面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初步建成。
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说,对列入名录的村庄,我国计划通过中央、地方、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用3年时间使其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
第三批名单也即将公布,名录中的重要传统村落将增至2500个左右。
从2014年到2016年,中央财政按平均每村300万元的标准提供114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
传统村落保护中出现的“怪相”令人忧虑记者近日深入福建、广东、湖南等全国多地调研发现,保护过程中仍出现了令人忧虑的三大怪相。
拆建频繁“二次破坏”令人忧山西太谷县城南的武家花园原有7所大宅院,各式街门、院门、腰墙门、过道门20多座,亭台楼榭等房间共200多间,曾是太谷县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
谈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设计利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被淘汰和遗弃,其中许多都濒临毁灭。
然而,这些古村落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生态的信息,是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古村落景观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面临的重要问题。
古村落有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而这些沉淀体现在其建筑、街道、广场和园林等方方面面。
因此,对古村落的景观进行保护就是要保护这些历史和文化沉淀。
保护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护古建筑保护古建筑可以从加强对其既有的建筑元素的保护、修缮、整治和更新入手。
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不仅能够延长其使用寿命,还能够保持其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化。
同时,还要注重新建建筑的风格与整体融合性。
2.保护古街道、广场和园林等古村落的街道、广场和园林等景观也是要得到保护的。
这些景观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景观价值成为了吸引人们游览、观赏和休闲的重要场所。
对于这些景观的保护,可以从提高人们对其的关注、开展文化旅游和巡回展示、进行修缮和保养等方面加以保护。
古村落景观的设计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文化旅游古村落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而文化旅游正是古村落景观的设计利用的一种方式。
针对文化旅游,我们可以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展览、文化庙会和历史文化演出等,进一步加强对古村落景观的保护。
2.文创产品开发文创产品是一种将文化表现为商品的方式。
对古村落景观进行文创商品开发,既可以为当地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又能够推动文化价值的传递,同时也可以保护和传承其文化价值。
例如,针对古村落的历史、传统文化、古建筑等,开发出绘画、音乐、舞蹈、手工艺等文创产品,创造新的文化产业。
3.产业转型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为了更好的发掘和利用其资源,古村落景观也可以进行产业转型。
在结合当地和古村落的实际情况,发掘其资源,找到适合当地的农业、旅游等产业,实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们代表着历史的记忆和地域的特色。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着被拆迁和现代化改造的威胁。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和方式,同时注重规划和管理。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传统村落纳入整体规划,注重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监督和指导。
其次,社会应该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增加民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和重视,提高保护意识。
专业人士可以组成保护传统村落的志愿者队伍,参与村落的修缮和维护工作。
社会组织可以与政府合作,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第三,加强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保护传统文化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环节。
传统村落可以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传统技艺和手工艺的传承培训,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与和观赏。
同时,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特色的建筑、风俗、语言等,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单一化。
最后,要注重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保护村落本身,更要注重村民的生活和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扶持当地特色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改善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增强村民的发展动力和对传统村落的归属感。
同时,注重传统村落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创新发展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推动传统村落的发展。
综上所述,保护传统村落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保护好传统村落,留住乡愁,让后代子孙继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古老的村落面临着开发和保护的问题。
古村落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因此,如何恰当地开发和保护古村落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实现两者的平衡。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古村落开发的重要性。
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社会风俗和传统文化。
通过适度的开发,古村落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众多游客,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凤凰古城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凤凰古城通过开发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古村落的开发还可以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然而,古村落开发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
古村落保存着历史的痕迹,它们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被尽可能地保护下来,以便后代能够欣赏和学习。
过度的开发可能会导致古村落的原始风貌被破坏,甚至可能导致文化传统的消失。
因此,必须有一种机制来平衡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将保护作为首要任务。
首先,我们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古村落。
这些法律法规应该限制对古村落的过度开发,并规定保护措施。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开发活动符合保护要求。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以保护古村落的利益。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一些税收优惠和奖励,以吸引私人企业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方面进行投资。
同时,古村落的开发也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开发古村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保留古村落的原有格局和特色。
在新建建筑物时,应该尽量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方式,以保持古村落的传统风貌。
另外,开发活动应该与当地居民的利益相结合,保证他们在开发过程中的参与和受益。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重点。
古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也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
如何保护好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同时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其全面效益?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古村落的保护是非常关键的。
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包括建筑物的保存,更涵盖了村庄的文化、历史、民俗、风水布局、庙会、传统工艺等方面的传承。
因此,在保护古村落时,我们需要以人为本,在保护和利用中找到平衡点,不单纯地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进行打造。
其次,古村落的活化利用需要综合施策。
在古村落的活化利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村庄的发展与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比如,对古村落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探讨,建设特色小镇,推动文化旅游等,具体可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合作,发掘文化内涵等多种方式实现。
同时也可以充分挖掘农村旅游资源,发挥其生态优势和文化价值,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带动村庄的发展。
最后,保护与活化利用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保护古村落的文化遗产要靠政府的管理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在活化利用古村落过程中,也需要依靠行业协会、企业和沿线居民的合作和支持。
通过与广大社会力量的合作,共同推进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总之,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保护与活化利用古村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全面挖掘,让其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焕发新的生机。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对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古村落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建造和生态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古村落已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包括传统建筑和文物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口流失等。
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村落,促进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该实行全面的保护政策。
古村落的建筑、文物、环境和民俗都应该得到精心保护,禁止破坏、拆除和乱建。
同时,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和系统。
此外,还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古村落的氛围。
其次,应该实行创新的活化利用策略。
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建筑和民俗等都可以转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产业和服务,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可以开发文化旅游、特色农业、手工艺、休闲服务等。
在活化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保持其独特性和真实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泛滥。
最后,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
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
政府应该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从事古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和管理,确保其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村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它将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全面加强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工作,以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关注的焦点。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乡土风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村庄经济发展等诸多挑战。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切实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并实现其活化利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古村落的价值与挑战1.价值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村落中,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生态环境之美。
古村落的风景优美,自然环境优越,是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
可以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挑战古村落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古村落的历史悠久,许多古建筑已经年久失修,面临倒塌和消失的危险。
随着人口外流,村庄自然资源枯竭,经济活力下降,很多古村落陷入了经济困境,部分古村落甚至面临着生存危险。
一些古村落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破坏和恶化的问题,环境污染、乱建乱砍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古村落的建筑环境和自然风貌。
二、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路径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下面从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三个角度提出具体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路径和措施。
1.政府应加强规划和政策支持政府在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应加强对古村落的规划与管理,建立健全古村落保护规划,注重古村落的整体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古村落保护的资金投入,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例如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如何记住乡愁——浅谈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摘要:古村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聚族而居、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的农村聚居地,它记载了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生活形态,具有深刻的文化特色背景,更承载着现代人对乡愁的追忆。
本文从村落肌理,精神文化,原生生活三个方面阐述了古村落对于乡愁的意义,并以莱芜市苗山镇南文字村规划为例,对如何做好古村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古村落,南文字村,保护利用How to remember that homesickness——Introduc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ancient villagesAbstract:Ancient villages are formed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in a race, taking agriculture as the main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way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it recorded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retained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folk life, has a profound culture background, carrying the more modern retrospection of homesickness. This article from the village of texture, spiritual culture, the native life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villages to nostalgia, and seedlings in Nanwenzi village of Miaoshan town Laiwu city as example, the text on how to do, an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Ancient villages,Nanwenzi village,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2013年8月8日《远去的村庄》雕塑与绘画作品展览在北京举办,展览中的村庄形象诗情画意惹人遐想,但给人更多的是其渐行渐远的惆怅与无限的思考——如何留住远去的村庄,如何记住无尽的乡愁。
人们更希望能够亲身融入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而不仅仅是欣赏其留在艺术作品中离去的背影。
古村落是人类宝贵的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
在农耕时期,中国有40万座村落,每一座都是一部承载厚重历史的典籍,可是没等到我们去仔细品读它、研究它、传承它,这些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村落,这些传统社会架构的基本单元,这些百姓生存状态、生存想象的基本范式,正在城镇化、商业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渐趋湮灭。
调查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的时间,有90万个村子消失。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描绘的乡村田园的美丽画卷正是现代都市人向往而又难以走进的画面。
1.乡愁的载体——古村落1.1物质形态1.1.1村落肌理古村落是先民生产生活的场所,以宗族式聚居为主,其选址与布局往往蕴含着古人丰富的经验。
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中国风水理念,是先人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大智慧。
选址时地形的差异和不同的风俗造就了各式各样的村庄肌理,如诸葛八卦村鱼形太极,张谷英村的“丰”字布局都象征着祖先曾经的繁盛。
每一条街巷都承载了着几代人的过去,每一个院落都烙刻着祖先留下的回忆。
独特的村庄肌理是古村落的特有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浸润与文化沉淀中逐渐形成的,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古村落的这种自发形成的村落肌理因其相对的封闭性与独立性世代延续传承,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村落的聚落形态融入了是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每一个村庄独特的乡愁记忆。
1.1.2古建筑古建筑是古村落反映其自身特色和当地文化的重要元素,古村落中的古建主要包括具有一定历史的古民居、祠堂、牌坊、寺庙、戏台、码头等以及附属于各建筑上的雕刻、绘画等装饰艺术,其中,古民居是古村落建筑景观中的精华所在,直接反应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建筑屯美、社会风尚等地方特色,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其独特的建筑格局和建筑风貌也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主要焦点和凭借点;古祠堂和寺庙等都是寄托古村落居民信仰和崇拜的地方,可以管反映出浩地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特色;古戏台一般是传统节日古村落民娱乐表演的地方,能展现出当地民俗、及乡土戏曲、舞蹈文化特色。
1.2精神文化1.2.1耕读文化耕读文化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其内涵是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达到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读、通达义理的境界。
古代的学者常常从农耕实践中提炼哲学思想,《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淮南子》:“上因天时,下尽地才,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
贾思勰“顺天时量地力,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有理论修养,有农业生产经验,有条件完成从农业到农学思想到哲学思想的提升。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农业文化》序言中说:“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价值观念、科学思维及艺术传统,大都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哲学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事实上这是农活的反映。
古代哲人宣扬‘参天地、赞化育’,‘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可以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原则,事实上根源于农业生产的实践,也只是在农业生产的活动中有所表现”。
中国的耕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影响了中国农学、中国科学、中国哲学,使知识分子思想接近人民,养成务实的作风。
正是这种耕读传家的质朴化一代一代传承着中国人古老的智慧与勤劳。
1.2.2风水文化中国古代村落的选址要求拥有山势为依托,依山面水。
靠山即“龙脉”所依,谓之玄武之山;左右护山分别称作“青龙”、“白虎”;前方近处之山称作“朱雀”,远处之山为朝、拱之山;中间的平地称作“明堂”,为村基所在;明堂之前有蜿蜒之流水或池塘。
这种由山势围合形成的空间,利于藏风纳气,是一个有山、有水、有田、有土、有良好自然环境的独立生活空间,这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古人心目中的理想环境也不谋而合。
当然,中国古代村落无一不受到风水的理想环境模式的影响,在形局方面,中国古代村落选址强调主山龙脉和形局完整,即强调村基的形局和气场。
认为村基形局完整,山环水抱,是上乘的“藏风、聚气”之地。
中国古代村落的选址还极为注重景观优美。
风水学中认为,好的村落环境应该是好气场的表现,其景观上的表现是“山川秀发”、“绿林阴翳”。
而“水口”在中国古代村落的空间结构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水口”的本义是指一村之水流入和流出的地方,风水学中要求“入山先观水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看作是“财源”的象征,“水环流则气脉凝聚”,水“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水龙经》)。
以上的风水观念于古代村落的影响,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表现,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取得一种和谐关系,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会影响人的生活,人居环境可以影响到人的生活状态。
风水文化传承至今正是先民淳朴自然观的一种体现,所谓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生态理念正是我们需要铭记于心的。
1.2.3宗族文化传统的宗族具有组织、协调、教育和文化功能,其中教育功能是一种以家庭为主、族群为辅的方式,以族规、族约、族歌、祖训等传统宗族资料为基础,以道德人伦为核心,对广大族众进行教育的功能。
在中国,农村社区的道德教育历来是由家族来完成的,宗族有自己的传统资料,也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用以维护其乡间社会秩序的思想基础。
虽然,传统宗族资料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和道德伦常色彩很浓,却也不乏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如“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母,能待妻妾,能教子弟”、“心要平恕,毋怀险谲;事贵含忍,毋轻斗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从、长惠幼顺,勤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等,这些至今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道德教育资源。
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在乡村社区,宗族活动都是传承村落家族文化的有效形式,如舞灯、赛龙舟、祭祖、唱族戏、修族谱祠堂、婚丧嫁娶等。
一系列的宗族活动,既满足了族众对文化娱乐的精神需求,又便族众受到了传统礼俗的熏陶,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宗族的内聚力。
宗族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包括祖先崇拜、宗族感情、宗族观念、祖训族规、寻根问祖、宗族联谊等。
宗族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宗族文化所形成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爱家爱乡、寻根拜祖、叶落归根、追远报助合作、人与人和谐相处,把自然看成人类的恩人和朋友等传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1.3原生生活古老村落肌理与古建筑是生活形态的外部载体,而古老的文化是生活形态的内在驱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乡愁的延续就是原生生活形态的延续,而古村落的保护其实就是古村落原生生活形态的保护。
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几千年一脉传承的逍遥闲适的田园生活,到“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几代人质朴天真的儿时回忆,正是古村的原生生活给了乡愁最具体最动人的定义。
2.乡愁的流逝——古村落面临的问题当今中国古村落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两极化的,一边是某些地方政府盈利心切过度开发导致古村落失去了往日的古色古香与闲适恬静,而另一边则是某些古村落乏人问津,逐渐衰败,逐成“空巢”。
2.1过度开发古村落饱经沧桑其物质形态极其脆弱,突发的自然灾害或是缓慢的自然侵蚀总是会对古村落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是相比自然因素人为力量的破坏往往如同狂风摧林迅速而不可逆转。
人为破坏古村落的形式是多方面的,也是如今古村落不断消失的重要原因。
而今古村落的人为破坏除了常见的村民无序自建,更多的是当地政府缺乏整体有序的村庄规划盲目过度开发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