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八章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35
《组织行为学》第八章专题8压力与冲突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考生应当掌握以下内容1,组织中产生压力的因素;2,能够用来减轻压力的方法;3,组织内部冲突的性质;4,冲突的解决方案;二,本章知识脉络:1—四节讲授压力,六五节讲授冲突。
第一节压力;压力的普遍性;压力的概念;第二节压力产生的原因;工作产生的压力;组织产生的压力;非工作因素产生的压力;第三节压力的反应及后果;对压力的反应;压力的缓和剂;压力的三种后果;第四节减轻压力;员工个人减轻压力的途径;组织方面减轻压力的途径;第五节冲突;理解冲突;冲突的三个层面;冲突的两种类型;冲突的原因及后果;冲突的过程五阶段;调和---冲突模型;第六节冲突管理处理冲突的步骤及方法激发冲突的技术与预防冲突的技术;谈判;第一节压力共讲授两个问题:压力的普遍性;压力的概念;一、压力的普遍性---一般掌握工作压力具有普遍性,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根据介绍,1983年至l993年间,美国邮政业务领域发生了l2起枪击事件,有34人丧生,20人受伤。
据说在所有的事件中,工作压力(比如,要求在机器上以每秒一封信的速度分检信件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许多企业在进行裁员,尤其各大跨国公司的裁员更加引入注目。
在这样一个裁员过程中不论是被裁掉的员工,还是被继续留下来的员工,都将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
一些单位的员工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曾出现辞职现象。
日本人创造了一个词,叫作“过劳死”,意思是因工作过度引起心脏病发作或中风而暴死。
在日本,一天工作l6小时的人并不罕见。
专家估计,每年因工作过度而死亡的日本人并不罕见。
上面列举的事实表明,工作压力是组织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具有普遍性。
二、压力的概念---重点掌握压力是~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
(一)如何理解压力具有两重性---重点掌握压力本身不一定是件坏事,它有积极的、有价值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管理的涵义与特征、功能与要素、职能与方法、原则与理论等内容。
第一节组织管理的涵义与要素一、组织管理的涵义所谓组织管理是指以领导者为核心的组织管理者为了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根据社会分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组织运行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针对组织的劳动过程和劳动资源等对象,所从事的决策、执行、监控、调整等整合性、智能性的社会职业劳动,是组织管理者在不同的组织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下,为了不同的组织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信息传播而进行的不同性质、不同方式的组织性职能工作。
1.组织管理的属性1)客观属性:又称自然属性或一般属性,是指各种社会组织中的管理共同具有的属性。
社会智能性劳动是各种组织管理共同具有的行为属性,就是说组织管理和组织中的其他工作行为一样,也是一种劳动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的、智能性的组织劳动。
2)价值属性:又称社会属性或本质属性,是指权益性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的组织管理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中的组织管理的本质属性。
公有制组织中的组织管理的本质属性是服务性管理,私有制组织中的组织管理的本质属性是统治性管理。
2.组织管理的目的1)为了共同的组织目标:即生存与发展,其中,生存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生存的目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目标是各种属性不同的组织共同具有的目标。
2)为了不同的组织目标:组织的体制不同,组织的发展目标就不同。
同样是追求发展效益,公有制组织追求的是公共效益的最大化,而私有制组织追求的则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由此,也就决定了不同体制的组织有不同性质的管理,管理性质不同,管理方式也就随之而不同。
3.组织管理的程序1)决策:制定决策是组织管理程序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贯穿于组织管理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工作,管理程序中后续环节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管理决策进行的。
2)执行:执行决策是组织管理程序中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关键环节,因为无论再好的决策方案只有通过有效地执行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也才具有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