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弟子规第十讲
- 格式:docx
- 大小:29.29 KB
- 文档页数:9
弟子规第十讲如何教导孩子守规矩读后感篇1:哎呀,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弟子规》的第十讲,讲的是“如何教导孩子守规矩”,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呢!“嘿,小Kimi,你读《弟子规》有什么感觉啊?”小明好奇地问我。
“哇,那可真是像吃了一颗超级糖果 ,甜到心里去了!”我兴奋地回答。
“哈哈,真的吗?快给我讲讲!”小明的眼睛亮了起来。
“好的好的,听我慢慢道来。
”我清了清嗓子,开始了我的“演讲”。
“《弟子规》就像是我们的小老师,它告诉我们,要守规矩,就像小树苗需要浇水和阳光一样,我们也需要规矩来成长。
”我边说边比划。
“嗯,那规矩是什么呢?”小明挠了挠头。
“规矩啊,就像是我们的‘超级英雄’,保护我们不做错事。
比如,不乱扔垃圾,不迟到,这些都是规矩。
”我解释道。
“哦,我明白了,就像我们玩游戏时,也要遵守规则,不然游戏就没法玩了。
”小明点了点头。
“对头! 就像我们玩捉迷藏,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则,那游戏就没意思了。
”我补充道。
“那我们怎么守规矩呢?”小明又问。
“这个嘛,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会摔倒,但是多练习,慢慢就学会了。
守规矩也是,一开始可能会忘记,但是我们要像小侦探一样,时刻提醒自己。
”我笑着说。
“哈哈,小侦探,我喜欢这个比喻!”小明笑了。
“还有啊,守规矩也像我们做作业,一开始可能会觉得难,但是坚持下来,就能得到好成绩。
”我继续说。
“嗯,我懂了,就像我妈妈总是说,好习惯是慢慢养成的。
”小明若有所思。
“没错没错! 而且,守规矩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受欢迎哦,就像学校里的小明星一样,大家都喜欢和守规矩的孩子玩。
”我兴奋地说。
“哇,那我也要成为小明星!”小明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好嘞,那我们就一起努力,成为守规矩的小明星吧!”我拍了拍小明的肩膀。
“嗯,一言为定!”小明坚定地说。
就这样,我和小明聊着聊着,感觉《弟子规》的第十讲就像是我们的好朋友,教会我们好多好多。
“好啦,今天的‘弟子规小课堂’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次再聊!”我开心地结束了我们的对话。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集)诸位朋友,我们接著上一堂的课程:【居有常。
业无变。
】所以我们的学业,我们的事业、家业要好好经营,让父母能够安心。
刚刚也提到,行业应该要选择自己适合的,然后尽心尽力去发展,绝对不能好高骛远。
很多人在这个时代当中常常都要想快速致富,其实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当有这种很想要快速致富的念头,所谓「欲速则不达」,往往在他换工作当中,其实他的心非常的躁动。
一个人心躁动的时候,会不会选对抉择?很困难。
当他换了工作,很可能会让父母又开始担心了。
再来,他每换一个工作,事实上对他的社会信用都是一种影响。
本来经营好了一些人脉,他这么一动,比方说开医院,他是这个医院很有名的医师。
虽然来给他看的病人很多,可是我们要想一想,不只是因为我们医术好,而是医院有很好的长官在带领,有这些董事会才成就了我们这个工作机会。
我们也要念著在这个医院已经这么长的时间,这段时间之内都是这么多人成就了我们工作的稳定。
所以不能只想到自己很不错,要有大发展,然后马上就在本来的医院对面又开一家,自己来做老板,这样的做法很有可能会失去什么?人和。
又有可能还带了其他的同事一起出去开。
我们做人要稳扎稳打,不可躁动。
而且好聚更重要的要好散,假如没有好散,这些怨气都将阻碍你往后事业的发展。
当我们稳扎稳打,让这些机会水到渠成。
而生命当中的财富,绝对不是你去争可以争得到的,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要怎么收获,最重要要先怎么栽。
我们在前几天课里面也有提到,真正财富的真因是要多行布施,多为这个社会付出,自然财布施就能够得到财富。
像香港的首富李嘉诚,他每年捐的款项都是非常的大,我曾经到汕头去演讲,他是汕头人,他们都是捐很多公共设施回馈乡里。
所以,我们面对工作也要稳扎稳打去经营,不可好高骛远,不可太躁动。
因为我们一动,就会牵动整个你身旁的亲友,我们做事愈稳健就是让他们愈安心。
我们来看下一句,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事虽小。
细讲弟子规第十集心得体会•相关推荐细讲弟子规第十集心得体会(通用26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细讲弟子规第十集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细讲弟子规第十集心得体会篇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我们从小就在背诵的《弟子规》入则孝篇的内容。
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这句话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很受用,一直以来,入则孝篇的内容我一直牢牢的记在心上。
父母对于我们有养育之恩,在孕育我们到出生后的辛勤教导他们费心费力,不厌其烦的对待要传授给我们的每一件事。
小时候不懂事,经常会觉得父母重复的话实在是繁琐无味,但长大后细细品味后才发现,他们说的话全部都是为了我们好,为了我们的成长也为了我们以后的道路走的顺畅。
对于这样的他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爱他们,让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
虽然现在说拥有美好晚年这类的话有些早,但是爱他们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
像前文我提到的那句,在父母呼唤我们时,不应该拖拖拉拉,行动迟缓,应该快速的应答。
哪怕有任何事情也要放下,因为他们呼唤我们很有可能是需要我们的帮助或者是有事商讨。
在我们小时候,只要一哭闹,他们不管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来看我们。
而现在他们需要我们,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快速的赶到他们身边,然后询问发生的事情。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意思是:“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顶撞父母这种事是我们中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事情。
包括我在内都不敢说没有顶撞过父母(在反省后要真诚道歉)。
上面提到了父母的批评和责备,这正是如今我们与父母争吵的导火索。
弟子规第十课 - 做人要诚实守信弟子规强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原则,其中第十课特别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做到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之路上必不可缺的特质。
诚实是指言行一致,说话做事真实可靠。
一个诚实的人,他说的话可以被信任,可以被依靠。
他做事情也坦诚坦率,不搞虚假和欺骗。
有诚实品质的人往往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为他们值得被信任。
诚实可以建立起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关系时,诚实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诚实可以建立起信任,也可以避免产生误解和误导。
只有在真诚的交流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守信是指信守承诺,履行诺言。
一个守信的人,他讲的话可以依靠,他对待他人的承诺可以得到信任。
守信的人一言九鼎,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能遵守诺言,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一个守信的人,不仅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能够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尊重。
在团队中,守信是团队协作的基础。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守信,团队的目标就能更快地实现。
在社会中,守信也是经商做事的基本准则,只有守信的人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诚实和不守信的行为。
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说谎、欺骗他人,甚至背弃自己的诺言。
这种行为不仅会破坏他人的信任,也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面对这些情况时,我们要坚守原则,坚守诚实守信的底线,不被这种不良行为所左右。
最后,诚实和守信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和价值观的体现。
通过诚实守信的言行,我们不仅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社会创造了诚信和正能量。
总之,弟子规第十课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品质和道德的基石。
坚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我们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诱惑,我们都要坚守诚实守信的底线,始终保持真实、可靠和值得信赖的品质。
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2012-08-14 12:50:38)标签:分类:今天讲到《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无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因为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德行。
昨天有个朋友对我说,他心里孝顺就行了,心里有慈悲心就行了。
我就跟他说,那你也不用真的吃饭了,心里想想就行了,你看看十天不吃饭是不是照样能把你饿死。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光要心里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言语、行为也要体现出来,这才叫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比如吃饭时,我们一定要先让父母坐下,等父母先动筷子,我们再动,这样才不失为人子女。
可是现在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景象了。
我去过很多朋友家,看到的大多是父母孝顺儿女,很少看到儿女孝敬父母。
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爱孩子爱得如皇帝一般,对父母却像对乞丐一样,我们在生活细节上面是否能真正落实“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自己有没有形成这种意识。
这个很重要。
我在家里每次买完东西以后,就对儿子说,这些是买给爷爷奶奶的;我没有说过是买给我们自己的。
很有意思,孩子每次把东西给完爷爷奶奶以后,还会说,妈妈没有,爸爸没有,还会自动地拿些东西来给我们。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影响到孩子。
我们一定要去感化大家,不要去教育,你教育别人会很烦恼、会很痛苦,而感化是通过我们自身的言行,让别人从心里意识到要改正,要向善。
现在每次看到我妈在厨房里做好饭,我都要主动去把饭菜端出来,要不然会觉得很惭愧。
以前我妈给我端菜端饭,我也觉得很正常,我是她儿子嘛。
可现在学了《弟子规》我才明白其实不正常,我们把许多原有的为人子女的礼节都忘掉了,还认为父母为我们的付出都是正常的。
希望我们各位朋友、各位学友,家里有老人的话,有任何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给老人吃。
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教育经典,也是儒家教化子弟的重要读本之一。
其内容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主要是为了教导子弟做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
《弟子规》共分为十课,每一课都包含着深刻的教导和哲理,涵盖了待人接物、修身养性、尊师重道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详细解析《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分析每一课的概述、重点要点以及教导意义,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教材的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素养。
4 弟子规十课内容": {"2.4.1 课文概述": {},"2.4.2 重点要点": {},"2.4.3 教导意义": {}}},"3.结论": {"3.1 总结": {},"3.2 反思": {},"3.3 展望": {}}}}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阐述,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具体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框架,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1. 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概述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兴趣,明确文章的目的。
2. 正文部分:详细介绍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弟子规一到三课内容、弟子规四到六课内容、弟子规七到九课内容和弟子规十课内容。
每个部分包括课文概述、重点要点和教导意义等内容,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3.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回顾弟子规一到十课的核心教诲和教导意义,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展望未来对这些教诲的贯彻与实践。
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清晰性对于读者理解整篇文章非常重要,应该在文章的整体架构设计上做足够的考虑,确保逻辑性和连贯性。
《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
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而成为《弟子规》。
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
然后再以《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部分来加以演述。
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四好学校《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课题:入则孝课节:第十课【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弟子规》,请看黑板,我们一起来把这几句话读一下。
预备,齐。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好,我们先来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说说看?(父母亲有病的时候,父母吃的药自己先尝尝烫不烫、苦不苦,然后再给父母尝。
“昼夜侍”就是说早上到晚上都要陪在父母身边,不能离开他们。
)好,掌声鼓励。
请坐。
就是当父母亲有病的时候,父母所吃的这个汤药、中药,我们可以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应该是不分昼夜都伺候父母在旁边,在旁边照顾父母。
我们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真的是一颗担忧父母的心,希望父母早日康复的心,所以都是随侧在旁照顾父母,不离开一步。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就是父母亲去世以后,我们作为儿女应该是守丧三年。
在这个期间因为心中念念是感恩父母的恩德,感恩父母的养育教导之恩,所以一想到父母离去了就非常的悲痛,禁不住哭泣起来。
绝对不是说一直在那里哭,要哭三年,绝对不是这样。
就是情不自禁的一种情感的流露。
居住的地方要力求简朴,根本就没有心思去享受玩乐,自然都会禁绝酒肉等事。
好,下一句,“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是什么意思呢?好,请你来。
(如果父母亲去世了,办的丧事要有礼仪,然后祭奠的时候要有诚心。
父母去世的时候就跟父母在的时候一样,要孝顺他们,要诚心诚意地守丧。
)好,掌声鼓励。
丧事要完全按照礼法去办,“丧尽礼,祭尽诚”,祭祀的时候一定是诚心正意。
对待已故去的父母亲人就像他们还在世上一样。
那种心情是一样的恭敬,一样的孝心。
好,我们先来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个“疾”是疾病。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2012-08-14 12:50:38)标签:分类:今天讲到《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无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因为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德行。
昨天有个朋友对我说,他心里孝顺就行了,心里有慈悲心就行了。
我就跟他说,那你也不用真的吃饭了,心里想想就行了,你看看十天不吃饭是不是照样能把你饿死。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光要心里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言语、行为也要体现出来,这才叫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比如吃饭时,我们一定要先让父母坐下,等父母先动筷子,我们再动,这样才不失为人子女。
可是现在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景象了。
我去过很多朋友家,看到的大多是父母孝顺儿女,很少看到儿女孝敬父母。
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爱孩子爱得如皇帝一般,对父母却像对乞丐一样,我们在生活细节上面是否能真正落实“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自己有没有形成这种意识。
这个很重要。
我在家里每次买完东西以后,就对儿子说,这些是买给爷爷奶奶的;我没有说过是买给我们自己的。
很有意思,孩子每次把东西给完爷爷奶奶以后,还会说,妈妈没有,爸爸没有,还会自动地拿些东西来给我们。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影响到孩子。
我们一定要去感化大家,不要去教育,你教育别人会很烦恼、会很痛苦,而感化是通过我们自身的言行,让别人从心里意识到要改正,要向善。
现在每次看到我妈在厨房里做好饭,我都要主动去把饭菜端出来,要不然会觉得很惭愧。
以前我妈给我端菜端饭,我也觉得很正常,我是她儿子嘛。
可现在学了《弟子规》我才明白其实不正常,我们把许多原有的为人子女的礼节都忘掉了,还认为父母为我们的付出都是正常的。
希望我们各位朋友、各位学友,家里有老人的话,有任何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给老人吃。
现在好多人家里有了好吃的都是先让自己的子女吃,却不是先孝敬父母。
我还碰到过一个家庭,老人家过80岁大寿,祝寿的人多得不得了。
可在主座上坐的却不是老寿星,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儿子给父亲过寿,请了一位很了不得的领导,就让领导坐了主座。
你看这成了给领导过寿,不是给老人过寿了。
这种颠倒的程度让我们没有了人的味道。
我看到这种现象以后,就在现场号召他的子女给他父亲礼拜、磕头。
他的子女都不太适应,我就做了个代表,先给他父亲磕了个头。
全场的人看到以后全站起来了,吓一跳,好像没见过这种礼节。
还问我:你们当地是不是有这种礼节?我说:是,我们当地有,你们这儿没有啊,为了改正改正你们这边给老人不礼拜、死了以后才拜的风气,所以我来引导引导。
他的几个儿子也不好意思了,全部都给老人家拜了拜。
经我一搅和,领导也不好意思上座了,把上座让给老人家坐了。
在我临走的时候,老人家把我叫进房间,对我说:秦老师,你可了不得啊,家里人每年哪是为我过寿呢?他们就是趁着给我过寿来挣钱,红包我一个都拿不上,主位我也坐不了。
每次都说我上年龄了,怕把我给碰到了,就把我专门搁在个小房子里头,给我送一点饭在里头吃。
人家来送的红包都塞给我儿子、女儿了。
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在座位上面,一定要由长者坐主位,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尊老爱幼的风气。
希望大家听完这一节课以后,回家能试一次进厨房做饭,给父母端饭。
我们这个小小的这个举动,绝对会让我们“德日进,过日少”。
我跟我妻子两个人最近就一直在这么做,效果真的好得不得了。
我们天天给父母端饭,不仅父母高兴,儿子也跟着我们学,天天给我们端饭。
其实我们做人本就该如此,可是现在社会上却很少能看到。
现在的人吃饭先让儿子孙子,先让朋友,却想不到要先让父母,所以说我们主次不明,很糊涂啊。
只要能把《弟子规》上的几句话落实到位,我们的人格魅力就足以去感召别人向你学习了,哪用你去劝人家啊?圣人是做到以后才说出来;贤人是说出来以后马上就能改正去做到。
可我们现在的人光说不做,这叫骗人。
我们表面看着好像是在骗别人,实际是在骗自己。
我们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会使别人看低我们。
我们别认为吃饭、走路这些都是小事,就可以不注重“长者先,幼者后”,我们恭敬父母的态度就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中的。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只能先要求自己。
每一个人落实到位,你的行为就会感染你的邻舍。
我就在我们眉县做过这种实验,感动得整个小区都有变化。
每年我母亲过生日,我不论在任何地方都会回去给她过生日。
我的这个行为感召了周围邻居不少外出的子女,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回家拜寿。
而且现在朋友请我吃饭,我从来不去坐主位,都在侧面坐。
我在推广《弟子规》,我都坐主位去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坐在副位,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所以我经常去的地方,主位凳子都会被撤掉,没人坐。
有老人家的时候,我一定会让老人家先坐,包括端菜、端饭都是如此。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希望我们大家真正把这个落实在自己父母面前。
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子孙。
下面这个故事讲到“信陵君敬老”。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是魏国国君的弟弟。
虽然他的势力很大,有门客上千人,但是信陵君却是个敬老爱贤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很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地前去请教。
他亲自驾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留给侯赢。
侯赢也知道信陵君的名声,要看看他敬老爱贤是不是真的,所以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他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
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加恭敬。
侯赢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实际上,老人在生活过程中很多经验都是我们宝贵的借鉴,我们在尊敬老人的一言一行中,就会感召老人家把宝贝全部都倒给我们。
可是我现在看到了很多状况,让人很痛心。
我前一阵碰到了一个朋友,他的妻子和父母关系一直不好,这个小伙子觉得很痛苦,就问我什么原因。
我说你太爱你老婆了,你把你父母叫来的原因不是养老而是来孝顺你妻子和儿子的,他说我确实有这种想法,我老婆管孩子很累,我爸能看孩子,我妈能做饭,给孩子洗衣服,他们来了我老婆就能休息。
我说,就是有你这样轻慢父母的想法,才导致了你的妻子侮辱你的父母。
我们大家有没有这个想法?也有啊,我们有了孩子,让老人去管;老人管得很好了,夫妻两个美滋滋的,就会说这孩子是我们教育的,你看,特有礼貌。
但孩子要是不听话怎么办?我们就会把这个过错全部归到父母身上,说都是他爷爷奶奶惯的。
所以我们天天把父母当佣人在使唤啊。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拿这种态度能不能落实在父母身上?很难。
就因为没有人落实,那我们怎么办?要求自己落实,一定会感动一大批人。
我们再看一个故事。
有一位女老师参加学校的旅游活动,在上车时,许多比她年轻的男老师都冲在前面,而且,上车后更没礼貌,大多直接坐在前排。
于是,女老师就想劝这些年轻的男老师到后面坐,将前面的座位让给年长的老师。
她先用“怡吾色,柔吾声”的语气说:女士优先,你们怎么不让我坐在前面呢?于是有位男老师就把稍前一些的座位让给了她。
然后,当她看到年长的老师一上来,马上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年长的老师。
这个举动,让那些年轻的男老师都很惭愧,并开始纷纷让座。
这个确实很有意思,我在坐公交车的时候,也做过这种实验,一个人的行动真的会带动整个公交车上的风气。
记得我和爱人坐公交车时,连续就给两位老人家让座,而且我们坐的不是老幼专用座。
我们让完以后,到第三、第四站再上来老人的时候,坐在老弱病残座位上的人自动就让座了,为什么呀?不好意思。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行动去感动大家,这个是很关键的。
有的年轻人,看到老人站在面前,甚至假装睡着。
我就想,要是稍微懂点《弟子规》的人,稍微有点慈悲心的人就会说他父母没教他该敬老爱幼。
所以我们要为改正错的行为、错的思想找方法,我们不要再为自己的习气、过失找借口了。
我们天天都在找借口,找什么借口?哎呀,我管他老不老人,我上一天班很累了,我要坐到终点站呢,把座位坐上再说吧,这种观念都是错的。
激发我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的缘由呢,很简单。
我每次就想,我的父母要是上公交车,我多么希望有人给他们让座位啊。
那么,别人的父母上公交车,他的子女也希望有人给他让座位啊。
所以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换位思考下就很简单嘛,做人本该如此。
上述年轻男老师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是传道,而现在不少老师自己没有道,怎么传?无道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丢掉了老祖宗五千年的圣贤教育,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无论老少,都应该补上这一课,向老祖宗学习。
我们都知道《弟子规》,弟子是学生的意思,不是给小孩儿看的。
《弟子规》是给我们成人看的,因为成人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一旦落实,孩子自自然然跟着做好。
古代老祖宗们都有家规传承了几千年,我们应该把《弟子规》作为我们的家规,告诉孩子有这样一件衣服,它不用花钱,不会旧,不会坏,而且随着你年龄增长,这件衣服会愈来愈美丽,愈来愈漂亮,愈来愈庄严,你穿上去的时候,别人都对你非常恭敬,这一件衣服就是“好习惯,好德行”。
当我们做到《弟子规》中的一条,你就帮这件衣服织了一针,每做一条就是织一针,你把它统统做到了,这一件衣服就织得非常完整,而且光芒四射,别人都会起而效法的,那你的身教就会影响周围的人,逐渐会影响这个社会,你也将成为圣贤之人。
圣、凡无非一念之间,我们先从自己的小家开始,孝养父母、尊敬老师,从这个地方去落实;逐渐再把它拓展开,爱一切人,这就可以了。
家长给孩子做出圣贤的样子,这样《弟子规》就真正成为彰显圣贤的一面镜子了。
我们再看下一段,“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孙中山说过,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
大家都知道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这是我们每个人该做的事情。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杜环代人养母”的故事。
杜环是明朝的一名官员,他父亲有一位朋友去世了,家里剩下老母亲无人照顾,而这位母亲的小儿子也不知下落;老人家只好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
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小儿子。
杜环得知此事,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儿子的下落。
后来,她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匆匆见了母亲一面,就找借口离开再也没有露面。
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杜环对朋友的母亲都如此孝顺,我们能做到么?我们现在别说对其他老人了,就是对自己的父母能真正尽孝的人都很少了。
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还好,那赡养父母的责任自然落在这一个孩子的身上。
那些子女多的老人就遭殃了。
虽然古人讲多子多福,可现在有好多老人恰恰是因为子女多而得不到赡养,竟然变成了多子多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