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专题之区域定位
- 格式:ppt
- 大小:16.21 MB
- 文档页数:13
区域地理经纬网空间定位世界区域地理定位世界地理: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40°、南北极圈。
经线:20°W、160°E、0°、75°E、105°E、120°E、180°、75°W 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地球仪。
各大洲的经纬度位置如表:亚洲经度范围26°E--169°W纬度范围10°S--80°N位置特征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17°W--51°E 10°W--66°E 170°W--20°W 82°W--35°W 110°E--130°W360°35°S--37°N 36°N--71°N 7°N--72°N 54°S--12°N 47°S--30°N 62°S以南南、北回归线通过,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
处于中、高纬度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低、中、高三个纬度赤道、南回归线通过,热带面积广赤道、日界线穿过,跨东西和南北半球,同时有二个日期跨经度最大的洲,以南寒带为主细化阶段是在粗化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主要经纬线穿越区域的具体位置,以达到明确化。
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定点法,点可以是主要经纬度的交点,也可以是经纬线与疆域边界的交点。
这里需要借助地理要素也相对位置定位,包含自然和人文要素相对位置的分布,如点--山峰、城市、矿产、港口、旅游点相对位置的分布:线--山脉、河流、地理界线、交通线、人口迁移方向等分布走向;面--地形区、气候类型区、自然带、重要国家、农业区、工业区等区位分布。
区域地理的定位研究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往往从地理空间入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如果空间判断错误,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联系的规律,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区域地理的定位是学生在复习时遇到的最大问题,一般可根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如面积、轮廓和形状、气候、地形、植被、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等;根据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定位;根据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一般以经纬网定位为主,其它为辅,综合定位。
掌握空间定位的过程:一要多看图,多描图填图绘图,建立自己的“心理地图—区域控制经纬网图”;世界区域中的东南亚“马六甲海峡”;西亚北非的“一、二、三、四、五”;巴拿马运河区;非地带性的雨林气候区;亚洲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大-阴—贺-巴–冈”;地中海气候区;东非高原区;大分水岭东西两侧地区;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区;五大湖地区等等. 中国地理的长江沿岸、黄河沿岸、沿海地区、河西走廊(含祁连山)、四大工业基地、天山南北、九大商品粮基地、22个比较小的地形单元区(见后图)。
世界重要海峡①多佛尔海峡②霍尔木兹海峡③白令海峡④马六甲海峡⑤直布罗陀海峡四.要熟悉重要地物(含景观)的分布、轮廓形状特征及其空间联系;世界和中国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轮廓形状特征及其和周围相邻单元的相对位置。
在世界地理的定位中,地中海、红海、波斯湾、黑海、里海、咸海、维多利亚湖、五大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是区域定位符号中典型的面状水域定位符号;台湾岛、海南岛、九州岛、四国岛、斯里兰卡岛、马达加斯加岛、塔斯马尼亚岛、火地岛、古巴岛、纽芬兰岛、冰岛夏威夷群岛等是区域定位符号中典型的面状陆域定位符号;(玉兔)青海、(军帽)湖北、(男人头)湖南、(女人头)江西、(飞鸟)黑龙江、(孔雀)云南、(鞋子)西藏、(奔犬)江苏、(蝙蝠)安徽等是区域定位符号中典型的面状轮廓定位符号(甚至世界地理中的八个国家也是面状轮廓定位符号);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松花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阿拉伯河、尼罗河、刚果河、赞比西河、莱茵河、伏尔加河、“毕业了”、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亚马孙河、拉普拉塔河、墨累河、重要的铁路线、海岸线是区域定位符号中典型的线状河流定位符号;五.要熟悉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与特殊分布.地震—火山带;农作物分布;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森林资源的分布,典型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6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亚热带季风区和亚热带湿润区的分布;六.要建立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年轻的褶皱山脉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等;任意一个地区首先采用点的定位,这个点可以是经纬交叉点,可以是区域内的特征点(如河口、最大的城市、海拔最高或最低的点或地形地势的特殊点),点的定位要求精确。
经纬网区域空间定位之中国地理区域地理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几乎各套试卷都涉及这一考点,特别是利用经纬网准确定位地理事物更是比比皆是。
这是因为,区域地理是中学学习地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衡量学生知识联系和能力迁移的最佳考查点,同时也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
本文主要讲解中国地理的经纬网区域空间定位,定位内容为主要地形单元。
一、经线区划两条重要经线100°E、120°E:100°E依次经过(自北向南)内蒙古高原西缘、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青海湖、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滇南谷地。
120°E依次经过(自北向南)内蒙古高原东缘、大兴安岭、渤海、山东半岛(丘陵)、黄海、太湖、台湾海峡、南海。
另80°E依次经过(自北向南)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中部、昆仑山、青藏高原西部、喜马拉雅山。
这两条重要经线把我国主要地形单元分为A、B、C三个区(图1所示):1、A区重要经线90°E:90°E依次经过(自北向南)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东缘、天山山脉(博格达山)、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东缘、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西緣、青藏高原中部、喜马拉雅山脉。
90°E经线再把A区分为A1、A2两区(图2所示):2、B区重要经线110°E:110°E依次经过(自北向南)内蒙古高原中部、阴山山脉、黄土高原中部、渭河平原东緣、秦岭、汉中谷地中部、大巴山、巫山、云贵高原东緣、两广丘陵中部、雷州半岛、琼州海峡、海南岛。
110°E经线再把B区分为B1、B2两区(图3所示):二、纬线区划四条重要纬线50°N、40°N、30°N、北回归线:50°N依次经过(自西向东)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40°N依次经过(自西向东)塔里木盆地中部、河西走廊北部、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麓、内蒙古高原南緣、太行山北緣、华北平原北緣、渤海、辽东半岛(丘陵)。
地图:主要储存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知识、必要的地名、数字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等信息。
区域定位: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高考试题中地理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区域定位主要包括绝对定位(经纬线定位)和相对定位(利用典型的地理事物定位)两种区域地理:1、什么是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就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个特定地区中,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最终解释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地理学科。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的某个局部,而不是整个地球表面。
地球上不同的区域:中国、中国各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世界各大洲、世界各区域(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世界主要国家(美国、日本……)。
从研究的内容来说,区域地理主要研究某个特定区域中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简言之,就是研究各个地区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状况。
各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冰川、海洋、植被、动物;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农村、交通、商业、旅游。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并具有一般典范意义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及活动程序。
其又可称作教学结构,因为其一般是就课堂教学活动而言的,因此又称作课堂教学模式或课堂教学结构。
地理特征:区域的组成,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三部分地理要素。
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可以导致其它要素也发生变化。
因此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是指该区域区别于其它区域特别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它是区域内部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特定时间内的综合反映。
一、区域定位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高考试题中地理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区域定位主要包括绝对定位(经纬线定位)和相对定位(利用典型的地理事物定位)两种。
专题十二区域定位【基础要点归纳】1.根据地理事物的经纬网数据定位地理事物都有精确的经纬度位置,要仔细观察地图,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当具备了较扎实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解题时就能通过经纬度数据进行正确判断。
如:北美洲的中心经度约为90°W;南回归线穿过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介于10°S~40°S和120°E~150°E之间。
2.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定位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河流、湖泊也有自己的形状。
如:意大利半岛像个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黄河则像个“几字”形。
要善于发挥想象,把轮廓、形状特征作为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一把钥匙。
3.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但其周围事物可以成为判断、推理的依据,通过对相对位置进行综合分析往往能够心明眼亮。
4.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来定位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
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分布规律,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
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河流径流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日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5.利用地理原理来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是受地理原理支配的,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就可以间接推导出地理事物或地理位置。
6.掌握特定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判断处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的方法主要有:(1)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2)依据大洲、大洋的轮廓判断;(3)依据东、西经度的分布判断(从俯视图看:东经经度向东递增,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西经经度向西递增,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4)依据气旋及反气旋的气流方向判断;(5)依据极地附近的动物景观判断(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分布、南极地区有企鹅、蓝鲸分布);(6)依据臭氧空洞位置判断(目前臭氧空洞主要出现在南极地区附近);(7)依据物体运动的方向判断(北半球沿运动方向右偏;南半球沿运动方向左偏);(8)依据南北半球风带的方向判断(如西风: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9)依据气温的分布判断(北半球北冷、南热;南半球南冷、北热);(10)依据气压场的分布判断(七月,北半球大陆是低压,海洋是高压;一月,北半球大陆是高压,海洋是低压。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现象的学科,它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大的方面。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人文地理主要研究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人文环境。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区域空间,包括地理特征、特点和规律。
一、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是一个具有特定地理格局的行星,它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地理环境。
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地球运动等要素。
1. 地理位置:地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所处的大洲、大洋和区域位置。
地球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着其气候、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2. 地形地貌:地球的地形地貌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和河流湖泊等地貌要素。
这些地形地貌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对地球上的生物、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
3. 气候环境:地球的气候环境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分布、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和生活。
地球的气候环境由纬度、地形地貌、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共同决定。
二、区域地理划分区域地理是通过对地球上各个空间区域进行划分和研究,以揭示其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
地理上的区域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进行分类划分。
1.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是按照自然环境和自然地理要素进行划分。
常见的自然区划包括气候带、生物带、植被带和地质带等。
2.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按照经济活动和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划分。
常见的经济区划包括农业区、工业区、商贸区和旅游区等。
3. 社会区划:社会区划是按照人口分布、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
常见的社会区划包括城市、乡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
4. 文化区划:文化区划是按照文化传统、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等进行划分。
常见的文化区划包括民族地区、宗教区和语言区等。
三、中国的区域地理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的大国,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区域地理具有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
1.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依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北濒东北亚和蒙古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