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1)
- 格式:pptx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0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踏雪寻梅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南·关雎》)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卫风·伯兮》)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劣,但此处的哀景是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的。
严酷的环境没有让他消沉,反而意气风发,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
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壮志豪情力透纸背这种方法能使诗歌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
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
也可以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
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无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却因身在一定的环境中,或因景的秀丽而欢喜,或因景的萧瑟而忧愁。
这种情是由景激发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因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又如: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②“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游西湖时面对岳飞墓很自然地产生的情感。
③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写的是作者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
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
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喻人生、爱情、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
往后五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3)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在结尾处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一)比喻作用:1.形象具体可感。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望洞庭》)分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二)比拟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
2.突出作者的情感。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作用: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四)夸张作用: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五)反复作用:1.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
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
3.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例如: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六)对比作用:1.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2.强化作者思想感情。
例如: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七)隐语(谐音)、双关作用1.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2.使语言含蓄、风趣,令人回味。
例如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分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辨析诗歌中常考的表达技巧,能规范灵活答题;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诗歌鉴赏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几种常考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情明了直接。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①借景抒情:将情感寄托与景中,抒情委婉。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②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借物来表达志向或情感。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2.描写方法:动静结合:动静互相结合,构成情趣。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正侧结合: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二)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反衬: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虚实结合:柳永《雨霖铃》用典: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修辞手法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化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拟人:描绘形象生动,使描写对象富有情感。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借代:形象突出,具体鲜明。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双关:意在言外,含蓄蕴藉。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诗歌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咏史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叙事抒情、因事缘情以及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
举例: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直接抒情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借景抒情哀景哀怀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触景生情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直抒胸臆5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因事抒情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寓情于景7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托物言志8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直接抒情9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用典抒情触景抒情10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抒情1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借景抒情乐景写乐情12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1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哀景写哀情14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托物言志15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乐景写哀情16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直接抒情17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咏史抒情1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19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托物言志20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