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几种常见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指的是抒发情感的方法,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感。
#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①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
③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具体可分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寓情于景常常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人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即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虽暂时受到压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
这正是欧阳修这种政治家的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抒情的手法大全
(一)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抒情手法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
(二)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即抄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如唐代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唐代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作者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如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唐代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道陵松柏满残阳。
5、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唐代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点仍是主流,即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1: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篇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也叫直抒胸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景与情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寓情于景指先抒情,后写景。
借景抒情指先写景,后抒情。
乐景与哀景情景交融,我们只需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1、以乐写乐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析】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2、以哀写哀例一《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析】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例二《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
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⑴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⑵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刘一止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⑷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⑸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2 , 借物: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物抒情3,借事(典,史,):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借事抒情A.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间接抒情1,借景(1),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乐景哀情)(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例如:《淮上有怀》姚鼐(2014皖北协作区)吴钩结客佩秋霜①,临别燕②郊各尽觞。
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注:①秋霜,这里用来形容吴钩的锋利雪亮。
②燕,通“宴”后两句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鉴赏诗歌的景和情,答题要点:1、从“景”的角度: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2、从“情”的角度: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
(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案: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目标】
复习古代诗词常见的抒情方式;
识记术语并能灵活应用,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
识记术语并能灵活应用,规范答题步骤。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复习课
【教学步骤】
导入:常见的诗歌鉴赏中让人头疼的术语归纳整理。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
)
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说: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工笔、白描、动静结合、比兴、抑扬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结构特点(谋篇布局)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等。
2、常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
借古讽今
用典抒情
3、课本知识回忆:看看如下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学生思考并分析。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曹操《短歌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考题回放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请赏析三四两句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手法,描绘了(
)行为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
)
情感,达到了(表达效果。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赋予客观事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却处境不好的凤凰自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简析本诗写“宫花”有什么作用。
答:以乐景写哀情。
诗所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写红艳的宫花。
红花那热烈的色彩,盛开的景象,往往烘托欢乐的心情,热闹的场面,生机勃勃的青春,但在这首诗中,却与“古行宫”“白头宫女”形成了反差,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让人有一种时移事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反衬凄凉的心境,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凄凉哀怨的情绪。
以乐景反衬哀情,其情之哀更增。
5、方法总结
诗歌鉴赏三环节:
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答出规范
读懂诗歌:写什么(景、物、事、人等)
为何写(抒情、言志、明理等)
怎样写(技巧及其效果)
审清题意:多少问、问什么、答什么
答出规范:分几步答
(1)分析所运用的方式;(2)分析所描绘的对象(即景、事、物、古等);(3)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表达的情感,产生的效果)
6、深化扩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前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作者用夸张手法写出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
第三句“泪尽”二字直抒胸臆地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
第四句运用了借事抒情的方式,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问:从作者抒发感情的角度谈谈本诗尾联的表现手法。
答:用典。
“采薇”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现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宜阳城为唐代最大的行宫,风景秀丽,吸引皇亲国戚前来观赏。
安史之乱中遭严重破坏。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不久。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四句诗一句一景,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草,随意流淌的泉水,无人欣赏落花和鸟鸣,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感物伤时的凄凉之情。
//本诗句句是景,但句句含情,达到了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
7、巩固训练(课后训练)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问: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
问:“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