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形态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178.13 KB
- 文档页数:26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社会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
运用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拨开了覆盖在社会历史上的层层迷雾,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貌。
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不同来划分而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jia。
实际上,马克思在研究中还从其他视角出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深度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至今也未能达成共识,其中“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且都可以在马克思文本中找到相关理论依据。
其中,“五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5]33“三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则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其实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虽不像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那样频繁地出现,但也绝不是马克思“偶然的”思想,它也有自己的思想发展脉络而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
在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的马克思,。
在分析中,他以人的本质即劳动是否异化为原则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
第一章导论一、研究的缘起当人从自然种族脱离出来,而自觉其为人的那一刻起,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便构成了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人的历史性生成与发展必然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社会形态,是对人的发展的精辟总结。
它作为人性生成与完善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人的发展的真实本性,蕴含和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思想真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
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简称为“人的依赖”形态、“物的依赖”形态、“自由个性”形态三个阶段。
从历史和社会两个纬度辩证统一的高度对人的发展问题予以全面审思,深入研究和揭示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和一般过程,是科学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高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坚持这一理论,对于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以及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起到科学指导和理论典范的作用。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概括和总结了人类实践的经验和最新的科学成果,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对于“社会历史”人认识的深入,是马克思对于人的研究越来越整体化,也使其唯物史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实践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观念,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作者:王欢来源:《卷宗》2016年第05期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到“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掌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改革1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学术界中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一时偶然提出来的,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才是能真正代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正确的理论。
实则不然,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从不同维度上对人类历史阶段的解读,不应将两者对立来,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
正如洪光东所言,“就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言,前者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主体视角和价值尺度,后者则反映了其社会形态的客体视角与历史尺度,它们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托,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史的丰富多样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开始思考人类历史问题,以人本主义为落脚点分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和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阐述,也有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此时马克思已彻底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不再从人本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
他提出:“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提出应该从生产关系、生产力、分工、所有制等方面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涉及到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即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1. 原始共产主义: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原始共产主义的概念。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没有私有制的存在,生产资料是共同拥有的。
个体间的财富差距较小,社会资源
的分配是基于共享和互助的原则,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现象。
2. 奴隶制社会: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共产主义逐渐演变为奴隶制社会。
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奴隶主拥有生产资料,奴隶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奴隶被迫为奴隶主生产,奴隶主通过剥削奴隶获得财富。
3. 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奴隶制社会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取代了奴隶制,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并以利润为目的进行生产。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无产阶级工人进行劳动,从中获取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
和压迫的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阶级斗争的发生。
这些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分析,揭示了社会制度的演
变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之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
本文将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一一探讨,分析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当今社会依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时,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评判。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背景、意义、启示、局限性1. 引言1.1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背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
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
马克思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分析,开始了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探索。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形态的过程中,主要关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他认为,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旧的生产关系逐渐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将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上的,他试图揭示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规律和内在联系。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深刻影响了当时和后来许多学者和政治运动的思想。
他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分析社会现实的方法,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当今世界,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指导实践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1.2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人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今社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三形态理论的划分依据《1857-1858经济学手稿》从主体的历史辩证逻辑视角出发,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探索个人在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中生产能力发展水平的状态,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探索人的发展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划分及其依据。
深刻揭示了“现实的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促进人的解放、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标签:《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三形态;人的发展1979年,马克思的《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译本首次在我国出版,这是《資本论》的第一部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经典表述。
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社会发展三形态,显然是与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是不大相同的,由此引起我国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一开始对于《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三大社会形态思想的关注,就是同如何划分社会形态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1857-1858经济学手稿》根据人与人的关系和人自由个性发展状态的不同,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这三种形式。
为什么在这里马克思划分三大社会形态的主要依据是人的发展状况?一、“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1]146因此,考察现实生活的科学方法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这也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确立了正确的前提和出发点。
“‘三形态说’不是针对人类社会,它的对象是人的发展。
这里的‘人’主要是指‘现实的个人’,不是指人类的整体和阶级、群体意义上的‘人’。
人的发展也不是指人们之间的代代相传的自然延续,而是指个人在同自然、社会、他人发生关系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生产能力发展水平的状态。
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形态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
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具体划分、主要是在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其目的是揭示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以人的发展状况为尺度,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了理性的审视,形成了其唯物史观中贯穿始终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一、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分为三大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个人全面发展。
在其著作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不是偶尔提出的,它是有自己的思想脉络并始终贯穿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中。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开始考虑人类历史,并构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
在分析中,他以人的本质(劳动异化是否异化)为原则,人类社会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没有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
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最初萌芽时期。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并提出了人类历史最重大的发展规律。
依据人与人关系、人的发展的不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在最初的社会形态里,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生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
”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其发展大致将经历是以下三个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个人全面发展阶段”。
这标志着已经发展成熟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继续写了关于社会历史进程可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的见解,即“直接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自由人联合体”进一步丰富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