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1篇第一章:概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中医实用技术指南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及中医药从业者提供一套实用的技术参考,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2.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和五行来概括。
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则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关系。
2.2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2.3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内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
第三章:中医诊断技术3.1 四诊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体味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脉诊、舌诊等来判断病情。
3.2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脉象的观察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等。
3.3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舌头的颜色、形态、苔质等来判断病情。
第四章:中医治疗技术4.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它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草药等。
中药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4.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4.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增强体质的目的。
4.4 拔罐治疗拔罐治疗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第五章:常见病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5.1 感冒感冒是常见病证,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常用中药如银花、连翘、薄荷等;西医治疗以抗病毒药物和退热药为主。
中医实用技术大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用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中药疗法、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实用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首先,中药疗法是中医最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
中药是指用天然草药和动植物组成的药物,具有与人体相似的生物活性,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药疗法通过服用药物来治疗疾病,可以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以达到治疗效果。
中药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针灸是中医另一个重要的实用技术。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原理是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
针灸可用于治疗疼痛症状、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也可以用于美容和保健。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施加压力和摩擦的中医实用技术。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刺激气血的运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推拿按摩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疼痛、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等。
在临床上,推拿按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气功是中医实用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气功可以用于治疗疾病、改善身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
在中国,气功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健身方法,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中医实用技术,中医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和疗法,如火罐疗法、艾灸疗法、中药调理等。
这些技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中医提倡“治未病”,注重平衡和调节人体的整体状态,因此这些实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
总结而言,中医实用技术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药疗法、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方法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简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二○○四年六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课题名称: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承担单位: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项目负责人:韩春霞项目简介:本项目通过多中心大样本整理与研究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规范其操作程序,验证其疗效。
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疗效确切,起效快,镇痛效果好,治愈显效率在80%以上,无副作用,临床未见不良反应。
本方法操作简单,技术性强,奏效迅速,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适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的治疗。
疾病简介: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独特的慢性疼痛性疾病,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短暂的、阵发性的、反复发作的电击样剧烈性疼痛,或伴有同侧面肌痉挛,临床上以第三支疼痛较为多见。
本症好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患者占70%~80%,女性多于男性。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适应症: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禁忌症:1、过于饥饿、疲劳者禁针。
2、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禁针。
3、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不宜针刺。
特色:本技术操作简单、方便,有利于推广应用,疗效确切、镇痛效果好,治愈显效率高,无副作用。
治疗方法简介:1、针具选用30# 1.0-2.0寸弹性良好的不锈刚毫针。
2、电麻仪选用中国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G-6805-1型治疗仪。
3、腧穴定位:“二孔”即解剖学的颏孔、下颌孔。
4、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5、用75%酒精常规消毒局部。
6、颏孔进针时针尖朝下颌角方向,采用平刺法刺入0.8-1.0寸;下颌孔进针时针尖沿下颌骨体内侧面向上直刺1.2-1.5寸。
7、病人有酸胀麻木,或沿神经走行方向触电样放散感。
8、医者针有下沉涩、紧滞感。
9、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
10、留针期间连接G-6805-1型治疗仪,用低频连续波型,连续开关调至8-9,输出开关调至1.0-2.0,使面部肌肉有抽动麻木感,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
中医适宜技术方案以下是 8 条中医适宜技术方案:1. 艾灸呀,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办法!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给身体带来温暖和舒适。
比如说你受了寒,感觉浑身发冷,这时候艾灸一下大椎穴,哇,那感觉不就像给自己裹了一层温暖的毛毯嘛!你不想试试嘛?2. 针灸嘞,它就像是身体的“魔法开关”!当你身体这里疼那里酸的时候,针灸一下相关穴位,说不定立马就好多了呢。
就像有个人在身体里捣乱,针灸一下就把这个捣乱分子给赶跑了!试过才知道它的好呀,别犹豫!3. 推拿呀,不就是给身体来一场放松的“按摩派对”嘛!工作累了一天,脖子酸肩膀痛,找个推拿师傅推拿一下,哎呀,那感觉就像身上的疲惫都被揉走了似的。
你还愣着干什么,赶紧去享受享受呀!4. 拔罐呢,简直就是把身体里的“坏东西”往外吸呀!就好比是把身体里的湿气、寒气这些小怪兽都抓出来。
看到那一个个罐印子,是不是感觉身体轻松了不少呀?还不赶紧去体验一下!5. 中药熏蒸啊,那可是给身体做个香喷喷的“ SPA”呢!就像沉浸在一个充满药香的温暖怀抱里,让你的身体从里到外都舒畅起来。
你想想,这多舒服呀,还等什么呢!6. 食疗也是很棒的中医适宜技术哟!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还能调理身体呢。
像喝一些养生粥,不就如同给身体注入了能量源泉嘛。
难道你不想通过吃来让自己更健康吗?7. 中药贴敷也很不错呀,就像是给身体贴上了神奇的“补丁”!哪里不舒服贴哪里,效果还挺好呢。
这不就像给生病的地方贴上了一个治愈的小魔法嘛,赶紧试试呀!8. 气功导引呢,就像是在身体里打开了一道通顺的气流通道呀!别人都在锻炼,你也可以试试气功导引呀,说不定能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还不赶紧行动起来呀。
我觉得中医适宜技术真的非常实用,而且各有各的奇妙之处,大家真的都应该去了解和尝试一下!。
一.掌握感冒,中暑治疗中的刮痧疗法。
(一)感冒刮痧:1、冷水作润滑剂;右手持刮痧板,沾水刮动。
2、额部、颈部、胸部、脊柱两侧处;肘关节至腕关节处。
3、自上而下;先轻后重;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即止。
(二)中暑刮痧:1、采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后,均用涂布施术部位;2、在背脊两侧自上而下刮,大椎至肩峰间由中向外刮;3、在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肘窝、胭窝等处,视部位之宽窄每侧各刮2~3行,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为度。
二.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灸疗技术。
隔姜敷药灸法:取神阙穴,用药粉适量填满穴位,上敷鲜姜一片(厚0.3cm,姜片上可用针扎数孔),用大艾炷置于姜上施灸,每次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药物处方:白芥子、半夏各3克、丁香0.5克、麻黄5克,北细辛2克,麝香少许,研细为末,密封备用)。
三.寻找慢性胃炎,落枕的体表反应点。
慢性胃炎体表反应点:胸椎膀胱经T9—T11左侧。
落枕的体表反应点:1、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的天宗穴。
2、小腿腓肠肌(腿肚)两侧肌腹下方的承山穴。
四.掌握慢性腹泻治疗中的温灸隔物灸法。
粘贴在关元穴处,每天一次,连用7天。
适用于慢性腹泻。
五.掌握高血压治疗中的耳尖放血技术。
1、取患者双耳尖穴,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后,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三棱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1~2mm深,随即出针;2、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再用消毒过的干棉球吸取血滴;3、出血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而定。
一般每侧穴位放血3~5滴,每滴如绿豆般大小。
六.掌握眩晕治疗中的推拿技术。
1.开源增流法:取穴:颈臂穴(缺盆穴内1寸)。
手法作用力方向:用拇指或示指罗纹面向内、向下方向作按揉法;手法操作时间:一侧纤细者,以纤细侧为主,对侧为辅;两侧纤细者,左右侧交替进行。
操作时间10分钟。
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
手法作用频率:80~100次/分钟为宜。
中医实用技术大全中医实用技术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和创新。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实用技术,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医治疗方法。
一、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达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1. 寒热针法:用热针或冷针刺激穴位,以治疗寒热症状。
2. 衰泄针法:通过刺激穴位使体内气血运行有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滋脏针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腧穴,以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4. 固表针法:通过刺激皮肤和浅表组织,以起到固表保护、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二、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指利用草药和天然植物的药材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中药疗法根据具体疾病的病因病机,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疗法包括:1. 方剂治疗:根据疾病的具体症状和病机,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2. 煎药疗法:将中药材煎煮,提取药液后服用,以达到治疗效果。
3.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将研磨成粉末的中药敷贴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经络的吸收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理气血运行,舒缓肌肉和经络,促进身体的健康。
常见的推拿按摩技术有:1. 按压法:用手指、掌心等部位进行有节奏的按压,以起到刺激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2. 推拿法:以手掌或手指按摩人体特定部位,通过揉捏、推拿、搓动等手法,以舒缓肌肉、刺激经络,改善疾病症状。
3. 拔罐法:使用特制的罐子,在人体表面产生负压,通过吸附效应,以治疗病痛、促进血液循环等。
四、气功调理气功调理是中医学中的一种运动疗法,通过调整呼吸、运动或保持特定的姿势,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气功调理方法有:1. 吐纳法:通过调整呼吸的深浅、节奏和方式,以舒缓肌肉、平稳情绪、调整体内气血的运行。
2. 气功运动法: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姿势,配合呼吸调整和提升体内的气血,以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
20种乡村两级中医适宜技术1.三部推拿法治疗不寐三部推拿法是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的三个部位,即头、腹、背部,来治疗不寐证的一种方法。
∠1.临床技术操作(1)头部操作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侧。
操作:①医者双手先用拿法施于头部两侧,10遍左右。
②按揉印堂1分钟,再用两拇指由印堂交替直推至神庭5~10遍。
③拇指由神庭沿头正中线(即督脉)点按至百会穴,再指振百会穴1分钟。
④然后双手拇指分推前额、眉弓至太阳5~10遍,再指振太阳穴1分钟。
⑤侧击头部,掌振两颞、头顶,约2分钟。
(2)腹部操作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或立于患者一侧。
操作:①以逆时针方向掌摩腹部,同时以顺时针方向移动,操作6分钟左右。
②用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施于中脘、神阙、气海、关元各1分钟后,再指振各穴。
③双掌自肋下至耻骨联合从中间向两边平推3次。
④再掌振腹部1分钟。
(3)背部操作体位: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一侧。
操作:①由内下向外上,提拿两侧肩井1分钟。
②直推背部督脉及两侧太阳经,每侧推10次左右,力度、速度应均匀和缓。
③接着双手拇指分置于胸椎两侧的华佗夹脊穴,逐个点按,由上到下,由轻到重,以局部酸胀为度。
④按揉背部太阳经,按揉心俞、脾俞、胃俞、肾俞,每穴约1分钟。
⑤最后双掌交替轻轻叩击背部两侧太阳经。
∠2.治疗时间及疗程本疗法每日治疗1次,连续15天为1个疗程。
∠3.技术要领(1)严格掌握各个部位的操作手法和操作力度。
(2)背部操作中提拿肩井穴时注意操作部位应在穴位的内下方。
(3)按揉背部穴位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4)指振法时手指着力应在体表,为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
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
(5)施推法时应紧贴患者皮肤。
∠4.注意事项(1)施术前一定要让患者全身肌肉放松,情绪平稳;(2)治疗过程中可与患者适当沟通,消除其顾虑和精神负担;(3)手法要刚柔相济,柔和深透。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本次收录多为治疗常见、多发疾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方法。
这些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安全有效的优点,但其中有些疗法仅为对症治疗,要治好疾病,还需要明确诊断,在缓解症状的同时配合其他疗法。
其中,有针灸、耳穴、推拿、按摩、拔罐、贴敷等常规技术治疗的操作方法和方药(内服、外用)治疗。
每个病证,列有几种治疗方法,运用时应尽可能选取最为适宜的方法,根据临床需要,可选用一种,也可以二种以上联合使用。
针灸推拿要严格按照基本操作规程,掌握穴位定位、禁忌症和相关注意事项,确保医疗安全。
本次收录的适宜技术不可能概括所有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科中医药适宜技术,今后将根据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临床需要,继续遴选,以臻完善。
一、感冒【临床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全身酸楚或咽喉痛、发热重。
【治疗方法】1.针灸:合谷、曲池、太阳、印堂、迎香。
2.拔罐:取大椎、风门、肺俞。
3.推拿:印堂、太阳、风池、风府、头维、合谷等。
4.方药:(1)生姜20g、葱白3根、红糖20g,水煎服,每日2次,盖被出汗。
用于风寒感冒。
(2)生姜20g、紫苏15g,水煎服,每日2次。
(3)大青叶15g、薄荷10g,水煎代茶饮用。
用于风热感冒。
(4)羌活10g、白芷15g、藁本15g、防风15g,水煎服,每日2~3次。
或防风15g、荆芥15g、藁本15s、细辛3g,水煎服,每日2~3次。
用于感冒头痛为主者。
5.其他疗法:用鲜生姜切片搽肺俞穴及大椎穴。
二、哮喘【临床症状】发作性咳喘,喉间哮鸣有声,呼吸延长。
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
【治疗方法】1.针灸:刺天突、灸定喘、肺俞。
2.推拿:(1)指压定喘、肺俞、檀中、丰隆。
(2)拿大椎、定喘。
3.拔罐:定喘、大椎、肺俞。
4.穴位贴敷(冬病夏治):炒白芥子21g、醋元胡21g、细辛12g、甘遂12g共研细末,取姜汁加清水(1:2~3)稀释调匀,贴敷肺俞、定喘、大椎、膈俞,每次贴3~6小时(小儿2~4小时),局部刺痛反应明显者应提前取下。
疗程:每年夏季三伏。
头伏、二伏、三伏各贴一次,连续三年为一个治疗周期。
5.方药(成人剂量,小儿酌减):(1)炙麻黄6g、生石膏30g、枣仁10g、生甘草10g、降香10g、苏子10g、蛤粉20g。
用于热哮,日一剂,分2~3次服。
(2)生麻黄6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3g、干姜10g、法夏10g。
用于寒哮,日一剂,水煎服,分2~3次服。
三、荨麻疹【临床症状】皮肤上出现高出皮肤的点片状丘疹、鲜红或苍白色瘙痒风团,时隐时现。
【治疗方法】1.针灸:毫针刺曲池、血海、大椎、合谷。
2.方药:黑芝麻250g干炒至快煳时,加入一大碗较浓的红糖水混合,每次一碗温服,一日3次。
四、头痛【临床症状】头痛,或左或右或呈满头痛。
其疼痛性质有:胀痛、跳痛、刺痛及隐痛。
【治疗方法】1.针灸:太阳、风池、率谷、印堂、头维、合谷。
2.推拿:太阳、风池、头维、百会及头痛部位。
3.刮痧:风池、风府、百会、大阳、曲池、大椎。
4.方药:白芷15g、蔓荆子10g、防风15g、荆芥15g、羌活15g,水煎服,每日2~3次。
五、中暑【临床症状】夏日高温下劳作,头昏头痛,发热汗出,疲倦乏力,恶心欲吐。
严重者可高热烦躁昏迷。
【治疗方法】1.针灸:人中、十宣、印堂、百会。
2.推拿:太阳穴、合谷。
3.刮痧:项后肩胛内侧缘肘窝胭窝。
4.擦盐:食盐一把,揉擦双手腕、足心、两胁、前胸后背,擦出许多红点。
5.方药:十滴水、藿香正气水、靖开灵胶囊。
6.其他: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纽。
六、面瘫【临床症状】口眼歪斜,面部肌肉麻木,进食夹食,漱口漏水,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伴耳根疼痛,但四肢功能正常。
【治疗方法】1.针灸:阳白、攒竹、太阳、地仓、下关、迎香、合谷、牵正。
2.艾灸:风池,病程长者加灸足三里。
3.拔罐:颧俘穴点刺后拔罐。
4.推拿:阳白、下关、颊车、地仓、承浆、颧俘等穴。
5.方药:防风10g、连翘10g、金银花10g、白附子5g、白僵蚕10g、全蝎5g,水煎服,每日2~3次。
七、麦粒肿【临床症状】眼险边缘生小硬结,形似麦粒,红肿疼痛。
【治疗方法】1.针灸:攒竹、大阳、曲池、耳尖点刺放血。
2.方药:野菊花20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第一次煎,内服用;第二次煎熏洗局部,每日2~3次。
八、急性结膜炎【临床症状】目赤肿痛、畏光、流泪、分泌物多或头领胀痛。
【治疗方法】针灸:攒竹、鱼腰、丝竹空、大阳穴点刺拔罐;耳尖点刺放血。
2.方药:(1)野菊花20g、炒黄连10g、生大黄10g,水煎服,每日2~3次。
(2)淡盐水或野菊花、金银花、生黄连煎水,用纱布放入药液中,局部热敷。
九、急性扁桃体炎【临床症状】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发热,伴有全身酸楚,儿童尚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和昏睡。
【治疗方法】1.针灸:三棱针点刺少商、商阳、耳尖放血。
2.方药:生大黄10g、生甘草10g,沸水泡服,每日一剂,每日2~3次。
十、口疮【临床症状】舌、颊内粘膜,唇内粘膜及上腭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大小不等的溃疡为特征,有时也可蔓延至口角及咽喉。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治疗方法】方药:大枣10枚、白矾10克、苦瓜叶10g、青黛10g、冰片3克、大枣去核。
将白帆打碎放在大枣中,于火上煅至白矾枯白,大枣焦黑为度,冷后再加入干苦瓜叶,共碾细末,然后加入青黛、冰片,置乳钵中碾成极细粉末,装瓶密封备用。
用冷开水含漱后,将药粉撒布患处,每日1~2次。
十一、牙痛【临床症状】每因冷热酸甜等刺激而牙痛发作或加重,可伴牙龈红肿,咀嚼困难。
【治疗方法】1.针灸:毫针刺下关、合谷。
2.推拿:用右手拇指按压疼痛同侧肩井穴,逐渐加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反复施术。
3.方药:(1)淡竹叶15g、石膏15g、水煎服,每日2~3次。
(2)花椒五粒,用酒浸湿,以一团棉花外包后,痛牙咬住。
(3)川椒(微炒)30g、炙蜂房30g,共为细末,每次6g水煎漱口。
十二、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症状】耳下肿胀酸痛。
肿胀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触之微热,咀嚼困难,伴发热,头痛。
【治疗方去】1.内治法:(1)忍冬藤、板兰根各20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2~3次。
(2)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2~3次。
(3)玄参10g、板蓝根15g、夏枯草10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2~3次。
2.外治法;(1)青黛10g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
(2)鲜马齿苋30g捣乱如泥,外敷局部腮肿处,一日更换1次。
(3)仙人掌外贴法:取新鲜仙人掌,除针剖开,以切面(或捣泥)外敷患处,一日更换1次。
(4)鲜蒲公英、鲜鱼腥草、鲜地龙(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每日3~4次。
十三、落枕【临床症状】颈项强痛,不能俯仰转侧,疼痛向同侧肩背或上肢放射。
【治疗方法】1.针灸:针颈5、颈6夹脊穴、后溪等穴。
艾灸:大椎穴。
2.推拿:颈部施以按揉、滚法、点按、叩击、提拿等手法,用力宜轻。
3.方药:(1)生葛根20g、桂枝10g、防风10g、炙甘草10g、炒白芍10g,水煎服,每日2~3次。
药渣微温后外敷颈部。
(2)外敷:食盐500g、小茴香120g,研末,其炒热,布包外敷。
十四、颈椎病【临床症状】颈、肩、背部强痛不适,手指麻木,或头晕、心慌、胸闷,走路踩棉花样感觉。
【治疗方法】1.针灸:毫针刺颈部夹脊穴、列缺、后溪、飞扬。
2.推拿:先用湿热毛巾反复热敷及搓擦颈项30分钟,再用拇指按揉、弹拨颈项两侧肌肉10分钟,后用五指揉、捏、拿肩臂部10分钟。
3.刮痧:刮头部、颈肩和上肢。
4.方药:黄芪20g、葛根20g、廷胡索10g、狗脊15g、车前子10g煎水温服,一日3次,连服十天为一疗程。
十五、肩周炎【临床症状】肩关节疼痛,并活动明显受限,或伴有同侧上肢麻木、疼痛。
【治疗方法】1.针灸:毫针刺肩髑、肩内陵、肩贞、曲池、手三里、中平穴。
2.推拿:先用湿热毛巾反复敷患肩30分钟,再用按、揉、滚、拿、抖等法操作于肩部15分钟,并嘱咐患者每天甩患臂200次。
3.刮痧:刮肩颈部及上臂。
4.方药:秦艽15g、黄芪20g、附片5g、苍术15g、桑枝15g、姜黄10g,煎水温服,每日3次,十天一疗程。
十六、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症状】肘关节外侧僵滞、疼痛、功能障碍。
提重物、旋转前臂、翻腕时加重。
【治疗方法】1.针灸:以阿是穴为中心围针并加灸,配合针刺手三里、合谷。
2.推拿:用拇指反复按揉、弹拨痛点及前臂,再反复数次曲伸肘关节,然后突然伸直肘关节,听到轻微弹响为最佳。
十七、腱鞘囊肿【临床症状】上、下肢腕背、腕掌及足背等腱鞘局部半球状隆起,不与皮肤粘连,有酸胀感。
【治疗方法】1.以围针法在囊肿局部针刺,出针后按揉囊块,使之消散。
2.推拿:固定患部,用右手拇指及食指将囊肿用力掐、按、捏,直至挤破。
3.方药:夏枯草308煮水当茶喝,一日数次,可经常喝。
十八、呃逆【临床症状】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不能自控。
【治疗方法】1.针灸:毫针刺内关、足三里。
2.拔罐:膈俞、胃俞。
3.推拿:攒竹天突任取一穴,用拇指或中指重力按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连续按揉1~3分钟。
同时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常能止呃。
4.方药:(1)柿蒂9g,水煎服,频饮。
(2)刀豆12g,水煎服,频饮。
十九、急性胃痛【临床症状】上腹冒脘部疼痛,常伴有胃脘部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
【治疗方法】1.针灸:毫针刺中脘、梁丘、足三里或取中脘神阙穴,隔姜艾灸。
2.推拿:(1)取中脘、至阳足三里穴,以双手拇指或中指点压按揉,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行缓慢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即可。
(2)背部牌俞、胃俞附近压痛点,用较重的点按法,连续刺激2分钟左右;按揉梁丘合谷足三里,手法要重,每穴2~3分钟。
3.方药:(1)香附、木香各10g,水煎服,一日二次。
(2)老生姜、红糖各半斤,将生姜捣汁去渣,隔汤蒸,一、二十沸,再将红糖溶入收膏,四天服完,一日二次。
(3)乌贼骨、瓦楞子等量,研末,每次6g,温开水冲服,饭后服用。
二十、急性腹痛【临床症状】腹部疼痛,可分别表现为全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
【治疗方法】1.针灸:毫针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或下巨虚。
2.推拿:患者仰俯位,医者用肘尖按压两侧膀胱经内侧线肝俞至大肠俞,一般根据不同的腹痛部位,分别重取三焦俞、气海俞、大腼俞、次髎。
3.方药:(1)取麦麸50g、葱白(切碎)、生姜(切碎)各30g、食盐15g、白酒30g、食醋15ml,混匀放铁锅内炒热,布包。
热敷疼痛处。
适用于虚寒腹痛。
(2)白芍20g、当归15g,水煎服,每日3次。
(3)白芍(酒炒)15g、炙甘草15g,水煎服,每日2~3次。
二十一、腹泻【临床症状】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