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常用的技术操作规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技术操作规程:1.准备工作:医生应先向患者询问病情,并让患者松弛身心,坐定或卧床,将舌头伸出口外。
2.操作步骤:医生应先洗手并把手指抹上适量植物油,然后轻抓患者手腕横纹上,以品脉的平缓有节律的跳动,结合舌苔、舌体情况,进行脉象判断。
1.准备工作:医生应先向患者询问病情,并让患者松弛身心,坐定或卧床,将舌头伸出口外。
2.操作步骤:医生应让患者伸出舌头,观察舌色、舌苔、舌体等情况,包括舌质的色泽、湿润程度、舌苔的厚薄颜色、舌体的形态等。
1.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针灸穴位。
可根据经络的分布、疾病的特点等进行选择。
2.准备工作:医生应洗手,并用酒精擦拭穴位,以减少感染风险。
3.操作步骤:医生应用针具刺入适量针头,然后通过旋转或提插等操作技巧,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1.准备工作:医生应事先洗手并用酒精擦拭拔罐器材。
2.操作步骤:医生应在患者的背部或其他部位,先将拔罐器材与皮肤贴合,然后通过加热或抽气的方式,造成局部负压,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目的。
1.准备工作:医生应先向患者询问病情,并让患者松弛身心,脱去外衣。
2.操作步骤:医生应先用手油润,然后按照推拿手法,运用手掌、指尖等在患者体表施加适当的力度、节律与方向的推拿,以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症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技术操作规程。
对于这些技术,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以确保诊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96种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诊疗经验。
中医诊疗技术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多种方法和操作。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96种中医诊疗技术的操作规程,以供临床医生和中医学学习者参考和学习。
2.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2.1 望诊技术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病情。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和眼睛的神态。
- 观察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和湿润程度。
- 观察患者的腹部、四肢和舌根等部位。
2.2 闻诊技术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部等来了解其体质和病情。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语音等,了解其声音的音调和节奏。
- 用手掌触摸患者的胸部、腹部等部位,倾听其内部有无腹音。
2.3 问诊技术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其主观症状和病史。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病程以及病史等。
- 了解患者的体质、饮食习惯、睡眠状况等。
2.4 切诊技术切诊是中医诊断中一种重要的操作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病情和体质。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脉搏触诊。
- 了解患者脉搏的强弱、频率、节律等。
2.5 摸诊技术摸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和组织来判断其病情和身体状况。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用手掌轻轻按摩患者的脊柱和关节,观察患者的反应。
- 用手指按压患者的经络和穴位,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觉。
2.6 推诊技术推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肉和骨骼来判断其病情和身体状况。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用手掌按压患者的肌肉和骨骼,观察患者的反应。
- 用手指推拿患者的穴位和经络,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觉。
2.7 祛湿技术祛湿是中医诊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湿邪引起的疾病。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针灸祛湿:选择适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通常可以选择足三里和气海等穴位。
- 中药祛湿: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口服或外敷,以达到祛湿的效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前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治疗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药食同源为核心,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和气功等。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适宜的技术操作对于治疗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中医临床操作人员提供科学指导。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一、针灸针灸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其主要治疗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营养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操作规程:1.针头消毒:使用75%的酒精或医用碘酒进行消毒,确保无菌。
2.慢进快退:针头向穴位缓慢进张,进针深度应取得渐进意味,而不能一次性进到位。
取出针头时应快速地退出,避免产生疼痛。
3.取穴顺序:施针取穴顺序一般是先取远端、后取近端,先取浅部、后取深部,先取肢体、后取躯干,先取左侧、后取右侧等。
4.孔位行穴方向:针孔方向仍是进补、出泻,在气、血、液间形成贯通的轨迹。
5.针刺的时间:针刺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取针时也要快速而准确地拔出,并在取出时进行按压止血。
二、中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中医临床操作过程中,对于中药的配制、煎煮、服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1.配方:合理选方,确保药物组分、用量、用法准确无误。
2.煎药:中药煎煮时要先将药材清洗、泡发,然后破碎入锅,加水煎煮,可按照药引体温煎或按照药性分段加水煎煮。
3.药渣处理:在煎煮完成后,需要进行药渣处理,对不可再用的药渣进行妥善处理,切勿污染环境。
4.服药注意事项:服药前后不宜进食辛辣、肥腻、生冷食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按次数、用量服用中药。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诊疗的一种重要方法,推拿按摩的操作规程如下:1.操作前要先洗手,双手逐渐变温,调整自身情绪和语言。
2.操作方法慢而有力,按时而均匀,手法要细腻沉稳,适度用力,不宜过用。
3.操作环境要安静,避免干扰。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拔罐................................................ - 4 - 刮痧................................................ - 5 - 穴位注射............................................ - 6 - 中药熏洗............................................ - 7 - 耳穴压豆............................................ - 8 - 穴位贴敷............................................ - 8 - 中药灌肠............................................ - 9 - 推拿............................................... - 10 - 毫针............................................... - 12 - 皮肤针(梅花针) ................................... - 13 - 艾炷灸技术......................................... - 14 - 热敷(中药烫熨) ................................... - 15 - 瘢痕灸............................................. - 16 - 悬灸技术........................................... - 17 - 温针灸技术......................................... - 18 - 电针技术........................................... - 19 - 头针技术........................................... - 20 -平衡针技术......................................... - 21 - 耳针技术........................................... - 22 - 三棱针法........................................... - 23 - 腕踝针技术......................................... - 24 - 开天门技术......................................... - 25 -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 ................................... - 26 -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 ................................... - 28 - 针罐技术........................................... - 29 - 穴位埋线疗法 ....................................... - 29 - 煎药机的技术 ....................................... - 30 - 中药外敷法技术 ..................................... - 31 - 点眼法............................................. - 32 - 涂眼法............................................. - 33 - 洗眼法............................................. - 33 - 熏眼法............................................. - 34 - 浸眼法............................................. - 34 - 眼部注射........................................... - 35 - 敷眼法............................................. - 36 - 切开法............................................. - 38 - 引流法............................................. - 39 - 垫棉疗法........................................... - 41 - 挂线法............................................. - 41 -结扎疗法........................................... - 42 - 拖线疗法........................................... - 43 - 枯痔疗法........................................... - 44 - 骨折小夹板固定术 ................................... - 45 - 骨牵引............................................. - 46 - 颈椎牵引........................................... - 48 - 腰椎牵引........................................... - 49 - 关节脱位复位术 ..................................... - 51 - 中医换药技术 ....................................... - 52 - 小针刀治疗技术 ..................................... - 53 - 经穴超声治疗技术 ................................... - 54 - 中药湿敷........................................... - 55 -拔罐【概述】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已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1.1针灸1.1.1针灸前准备:针灸前要向患者询问病情和主诉,并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等状况,基于中医的望闻问切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1.1.2穴位选择和插针: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并在操作前对穴位进行消毒。
插针时要注意尽量避免伤及重要血管和神经。
1.1.3针刺深度和方法:根据患者的状况和病情,确定针刺的深度和方法。
对于针刺深度较深的穴位,要遵循“慎刺蜈蚣之腹”的原则,保护重要脏器的安全。
1.1.4针刺时间和频率:针刺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频率根据病情而定,但每周不宜超过3次。
1.2推拿1.2.1推拿前准备:推拿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消毒。
1.2.2推拿技术:推拿技术包括按揉、推捏、推拿、推拉等手法,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操作。
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
1.2.3推拿操作要点: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灵活、有节奏感,要理顺经络和穴位的关系,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推拿。
同时要注重手法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中断、断续的操作。
1.3拔罐1.3.1拔罐前准备:拔罐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罐和皮肤的消毒。
1.3.2拔罐技术:拔罐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并根据病情和穴位的选择进行操作。
同时要保持舒适感,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患者不适。
1.3.3拔罐时间和频率:一般拔罐时间为5-15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过多。
1.4刮痧1.4.1刮痧前准备:刮痧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皮肤的消毒。
1.4.2刮痧技术:刮痧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刮的方向要与经络方向一致。
同时要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操作,避免刮伤皮肤。
1.4.3刮痧时间和频率:一般刮痧时间为5-10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频繁操作。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一、概述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指中医医疗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规定和程序。
它是中医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基础,对规范中医医疗行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临床诊断操作规程1. 问诊:详细了解患者主诉、病史、家族史等情况。
2. 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质、舌苔等情况。
3. 闻诊:听取患者自述症状及自然界、社会环境情况。
4. 切诊:按照中医诊疗经验及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三、中医治疗技术操作规程1. 中药处方: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中药处方,并注意药物的组方、药量、煎服方法等。
2. 针灸操作:操作前应严格消毒,掌握准点穴位、插针深浅、拔针技巧等。
3. 推拿按摩:按摩力度、手法及时间应得当,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4. 气功调摄:指导患者进行气功调摄,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四、操作中的安全措施1. 患者的文明接待:保持诊所的文明秩序,规范待诊流程,避免患者因急躁、情绪失控等原因影响医疗工作。
2. 医疗器械消毒: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规程,保证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
3. 药物使用安全:严格掌握药物使用剂量,监控用药情况,避免因药物过量或滥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五、责任与监督1. 中医医疗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医疗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医医疗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3.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疗工作者的治疗工作,不得干扰医疗秩序。
以上即是《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的内容,希望中医医疗人员和患者能够共同遵守,让中医医疗工作更加规范、安全、有效。
操作规程目录1、艾条灸操作规程2、拔罐法操作规程3、推拿法操作规程4、刮痂法操作规程5、熏洗疗法操作规程6、中药离子导入法操作规程7、电针法操作规程艾条灸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得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而部、大血管与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与腰舐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根据应灸腌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 暴露应灸脸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脸穴部位及施灸方法.3、温与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得脸穴部位(距离皮肤2- 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4、雀啄灸:艾条点燃得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得一端,距离施灸脸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
一般可灸20-3 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
整理床单, 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8、记录施灸腌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
并签名.拔罐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与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得腹部、腰舐部均不宜拔罐。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一、中医诊疗技术的基本操作规程:1.基本技能要求:中医诊疗技术员应具备洗手、戴口罩、穿工作服等相关操作要求,并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2.诊疗环境要求: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在干净、整洁、明亮的环境下进行,保持空气流通,保持诊疗区域的卫生。
3.诊疗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仪器设备的清洁、消毒、维护等相关要求。
二、中医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程:1.舌诊操作规程:包括舌苔、舌质、舌体形态等的观察方法和要求,以及舌诊的诊断依据和注意事项。
2.脉诊操作规程:包括脉搏的触诊方法和要求,以及常见脉象的判断标准和相关病症的诊断。
3.体诊操作规程:包括按摩、刮痧、拔罐等中医治疗手段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4.针灸操作规程:包括针灸穴位的定位和选择、针灸操作的方法和步骤以及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5.草药制剂操作规程:包括中草药的煎煮方法、配方调配和草药剂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草药的存储、保管和使用的规定。
6.中医康复治疗操作规程:包括针灸推拿、火罐热敷、草药熏蒸等常见的康复治疗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三、中医辅助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中医影像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经络能量系统检测、脑电图、X射线、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2.中医辅助检测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血液检测、尿液检测、舌诊仪、脉搏仪等辅助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中医辅助诊断技术的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腹诊、临床触诊、伤口观察等辅助诊断技术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四、中医注意事项和安全防护措施:1.操作前的准备工作:中医诊疗技术员应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设备。
2.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中医诊疗技术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3.操作后的清洁和消毒:中医诊疗技术员应及时清洁和消毒仪器设备,保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卫生,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 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 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者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 疲惫、饥饿或者精神高度紧张时。
〔2 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者肿痛部位。
〔3 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 针刺过程中浮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 针刺时可能浮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问询患者的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者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 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 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一、操作目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中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操作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二、操作范围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中医医师进行诊疗操作,包括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煎煮等操作。
三、操作条件1. 中医医师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2. 在进行操作前,应保证操作环境的整洁,操作器材的清洁消毒。
3. 患者应接受相应的治疗前评估,排除禁忌症和不适宜的情况。
四、操作流程1. 在进行操作前,中医医师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2.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并向患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3. 在进行操作时,应准确、细致地操作,避免造成患者的不适或伤害。
4. 治疗结束后,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指导。
五、操作注意事项1. 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或有特殊情况的患者,中医医师应特别慎重,在诊疗前进行综合评估和考虑。
2. 在操作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应。
3. 对于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中医医师应具备应急处理的能力,并做好记录和报告工作。
六、操作后处理1. 治疗结束后,应对操作器材进行清洁消毒,保证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2. 对于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中医医师应给予明确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并定期进行随访和复诊。
七、操作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医师进行临床操作的基本准则,中医医师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通过《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的规范操作,可以提高中医医师的临床技术水平,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促进中医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艾条灸操作规程2、拔罐法操作规程3、推拿法操作规程4、刮痧法操作规程5、熏洗疗法操作规程6、中药离子导入法操作规程7、电针法操作规程艾条灸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 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15 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 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 3 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
一般可灸20-30 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
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
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一、操作规程总则1.1目的和依据1.2适用范围1.3术语和定义二、治疗操作规程2.1诊断2.1.1对病人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其病情和身体状况。
2.1.2仔细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中医诊断要素,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确诊。
2.2针灸2.2.1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准备好针灸所需的器械,确保安全、清洁。
2.2.2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确定穴位和针灸方法,并进行针灸操作。
2.2.3在针灸过程中,注意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2.3草药制作2.3.1选用符合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草药材料,按比例称重。
2.3.2按照中药方剂的要求,进行草药的煎煮操作。
注意火候、水量和煎药时间的掌握。
2.3.3草药煎煮完成后,对药渣进行处理,使其符合环境卫生要求。
2.4推拿按摩2.4.1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查体,并了解病人的疼痛点、不适感。
2.4.2根据病情和中医辨证分型,制定推拿按摩操作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2.4.3在推拿按摩过程中,注意遵循操作技巧,避免造成疼痛和不适。
三、操作规程的监督和管理3.1执行人员的要求3.1.1中医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岗位,负责制定、修订和管理操作规程。
3.1.2中医医疗机构应对从事中医治疗的医师、护士等人员进行相关操作规程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和遵守操作规程。
3.2日常监督和检查3.2.1中医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操作规程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3.2.2中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激励医务人员遵守操作规程,严惩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
3.3不良事件处理3.3.1发生不良事件时,中医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采取措施进行事故救援和处理。
3.3.2中医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将不良事件的处理结果进行记录和报告。
3.3.3中医医疗机构应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操作规程的修订和废止4.1操作规程的修订和废止应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进行。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第一部分:基本技术操作一、望诊1.望舌:患者应咬紧牙齿,伸出舌头,医生应清晰地观察舌质、舌苔、舌体形态等。
2.望面色:医生应观察患者面部肌肉的松紧程度、肤色的变化等。
3.望痰涎:医生应观察患者的痰涎颜色、量、质地等。
二、闻诊1.闻气味:医生应通过闻气味判断患者体味的变化,如恶臭、香甜等。
2.闻呼吸音:医生应通过听呼吸音判断患者的呼吸是否规律、宽畅等。
3.闻气息:医生应通过闻患者的气息来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如腥臭味等。
三、问诊1.详细询问:医生应向患者询问病情的详细情况,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频率等。
2.综合判断:医生应在听取患者的回答后,结合望诊、闻诊的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四、切诊1.按压脉搏:医生应按压患者的脉搏,判断患者的脉搏是否规律、有力等。
2.扪诊:医生应用手按摩患者的表面,判断患者的皮肤是否湿润、温度是否正常等。
第二部分:操作注意事项一、环境卫生1.诊室卫生:医生在诊室内应保持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消毒操作:医生在进行诊疗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手部消毒,并对医疗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二、技术操作1.病历记录:医生应详细记录患者病历,包括病情描述、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
2.患者安全:医生应保证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3.沟通交流: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告知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三、操作规范1.操作正确:医生应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耐心细致:医生应在操作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致,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三部分:常见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一、针灸1.穴位定位:医生应准确定位患者的穴位,避免误刺和损伤。
2.针刺操作:医生应使用消毒的针具进行针刺,注意穴位和深度的把握。
3.针灸时间: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针灸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二、中药煎煮1.中药选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配方。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1一、针刺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11111)护理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遵医嘱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后再起针。
2)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操作时捻针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
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者,应剔去。
(5)折针即断针,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者体内。
1)护理发现折针,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
2)预防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
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
(6)气胸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
1)护理出现气胸时,立即报告医师,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
2)预防1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进针角度,深度留针时间不宜过长。
二、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中医妇科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接待及准备工作1.1 患者接待时要友好、耐心,并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
1.2 准备好所需的诊疗器具、药品等。
1.3 患者放置在舒适的检查床上,保持环境整洁、安静。
二、常见妇科技术操作规程2.1 儿科2.1.1 患者肢体动作要自然、配合操作,并保证安全。
2.1.2 对于婴幼儿需要有专门的护士或家属陪同。
2.1.3 注意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反应,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汇报。
2.2 妇科常规检查2.2.1 准备好所需的器具,如镊子、阴道镜等。
2.2.2 提醒患者尽量放松身体,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
2.2.3 检查完毕后及时清理器具,进行消毒处理。
2.3 妇科内镜检查2.3.1 根据医生的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内镜器械。
2.3.2 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安抚和解释,告知检查的目的和过程。
2.3.3 操作时要轻柔、缓慢,并根据患者的反应做相应调整。
2.4 妇科手术2.4.1 在手术台上将患者的身体部位消毒、包扎严密,并确保手术区域干净。
2.4.2 手术前准确核对手术器械和消毒液的名称、数量和有效期。
2.4.3 手术期间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严格按照消毒规范进行操作。
2.5 中药制剂的煎煮、调剂2.5.1 根据医生开方,准确称量中药材,并进行初步清洗。
2.5.2 将中药材放入药锅中,加水煮沸后调小火慢炖。
2.5.3 煎煮完毕后,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调剂,将中药制剂准备好。
三、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3.1 操作过程中要遵循医院规章制度和相关卫生操作规范。
3.2 操作前要对所需的器械和药品进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3.3 操作时要温和、细致,做到轻柔、准确,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3.4 操作后要及时清理和消毒所使用的器具,并妥善保存。
3.5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3.6 遇到意外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中医妇科技术操作规程是医务人员进行工作的重要依据,要求医务人员做到熟练掌握技术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金属毫针刺激人体腧穴,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提插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艾条灸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
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
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
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物品准备】治疗盘、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罐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方法】一、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l、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木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二、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1、坐罐法:又中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闪罐法:用闪火法使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吸再拔,反复多次,至皮肤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先在所选部位及罐口边薄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待火罐吸住后,术者用左手握住罐体,用力向上下或左右慢慢来回推动(一般为6-8次),至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多用于脊背、大腿等面积较大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
三、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去。
【操作步骤】l、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姓名、诊断、拔罐部位(穴位),做好解释工作。
拔罐嘱病人排空小便。
2、根据拔罐部位,为病人取适宜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根据病情或遵医嘱选用不同的拨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穿好衣服,整理床单,安排舒适体位,清理用物,洗手。
8、记录操作时间、部位、方法、反应及疗效等。
并签名。
推拿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写、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痛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禁忌症】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摇颈法需慎用。
【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巾、大浴巾、滑石粉、冬青油膏、便盆(盖布),需要时备酒、姜汁、薄荷水等。
【操作方法】l、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核对姓名、治疗部位。
做好解释工作。
取适宜体位。
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并保暖。
2、核对治疗穴位或部位,铺上治疗巾。
术者根据需要手上选蘸滑石粉、冬青油膏、生姜汁、酒等。
3、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常用操作方法有:(1)推法:分为一指推、二指推、平推、鱼际推、掌根推。
适应于头、额、胸腹、腰背、四肢等处。
(2)拿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提穴位或患者皮肤、肌肉、筋腱,然后放手的治疗方法。
本法刺激性较大,一个部位每次拿1—3次即可。
多用于颈项、肩背、腹部及四肢。
(3)按法:用拇指或掌、肘关节鹰嘴突处按压患部或穴位而稍留片刻的方法。
通常用于头面、肩、四肢、胸膜、腰臀部等。
(4)摩法:将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同前臂作环形有节律的抚摩的一种手法。
快速法每分钟约100-120次,慢速法每分钟约30-60次。
适用于全身各部。
应用时常借助于介质,如冬青油膏、药水、姜汁等,以增强手法的防治功效。
(5)滚法:手指微曲,以手背面指掌关节处接触需推拿的部位。
前臂作连续内旋、外旋动作,带动指掌关节滚动。
一般用单手或双手交替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
常用于面积较大,软组织丰满的部位,如腰、背;臀、大腿等。
(6)揉法:将大鱼际或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第一掌指关节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运动。
全身各部均适用。
但一般指揉用于狭小部位或穴位上。
掌揉作用于面积较大的肩、背、腰、臀、大腿等,亦常用在强刺激手法后。
(7)摇法:用一手握住或扶住关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环旋或左右转动。
操作时用力需轻巧,摇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范围内或病人可忍受的程度内进行,由轻到重,由缓到快。
适用于颈部、腰部、四肢关节。
(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相对捏捻推拿部位的方法。
常用于四肢小关节。
(9)搓法:用双手掌面或小鱼际部分对称地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自上而下做快速搓揉往返移动。
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慢至快,再由快至慢。
适用于四肢、腰背、胸腹部,亦常作为治疗结束时的舒筋手法。
(10)抹法:用双手或单手拇指指面为着力部,紧贴于一定部位,做上下或左向轻轻的往返移动。
需均匀,轻重适宜,不可过重。
(11)掐法:用拇指指甲着力,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深深掐压的一种手法。
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
如突然昏厥、惊风、抽搐、腹痛、头痛等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
施术时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
(12)捏法:用拇、食二指或五指将病人皮肤、肌肉、肌腰捏起,作连续不断向前提捏推行。
适用于颈、肩四肢等部。
4、推拿操作时,随时询问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及时调整或停止操作。
5、操作时间,每次15-30分钟。
6、操作完毕,协助穿衣着,整理床单,为病人取舒适体位(休息15-20分钟)。
核对姓名、治疗穴位或部位。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
7、记录推拿过程、部位、手法、反应情况、时间、疗效等。
签名。
刮痧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主要为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
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脚痧等证。
【禁忌症】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处、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治疗法。
【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分币或瓷匙、圆药杯、植物油(冷开水)、纱布、弯盆。
必要时备齐浴巾、屏风等物。
【操作方法】一、常用部位1、头部:眉心、太阳穴。
2、颈部:喉头两侧、颈部左右侧面和颈后两侧。
3、背部:4两肩部、脊中线、脊椎旁两侧和肩胛内缘向下、向外处。
4、胸部:胸中线和胸骨两旁。
5、四肢:肘和下肢的屈侧面。
二、操作步骤l、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核对姓名、诊断、部位。
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合作。
根据刮痧的部位,取适当体位。
协助病人松开衣着。
充分暴露刮治部位,保暖。
2、核对、确定刮治部位(通常在颈部及背脊椎两侧),选用边缘光滑而无缺损的刮具。
以免划破皮肤。
3、术者右手持铜钱或瓷匙蘸植物油(或水),在所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由内向外,朝单一方,向抓刮(不能来回地刮)。
用力的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4、抓刮数次后,当植物油(或水).干涩时,需用蘸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5、如刮背部,应向背椎左右两侧沿肋间呈弧线状对称地刮,每次刮8一10条,每条长6-15公分。
6、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局部皮肤颜色等变化。
7、刮痧完毕,协助病人穿衣裤,整理床单,安置舒适卧位,休息20-30分钟。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刮痧过程、部位、反应、疗效等情况。
签名。
熏洗疗法操作规程将药物煎汤,乘热熏洗患处的方法称熏洗疗法。
【适应范围】药物煎汤乘热熏洗具有疏通腠理,流畅气血,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祛风,杀虫止痒等作用。
故多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券肿痛、阴痒带下、肛病等。
【禁忌症】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物品准备】治疗盘、熏洗药液、盆(治疗碗、坐浴椅、坐浴盆、有孔木盖)、浴巾、镊子、毛巾、垫枕、水温表、弯盘、纱布、绷带、胶布,必要时带屏风、物由医师按病情辩证组合而成,随用随煎。
【操作步骤】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净双手,备齐用物至病人床旁。
2、核对床号、姓名、药液、部位,向病人解释,关闭门窗,屏风遮挡。
洗部位,注意保暖。
3、垫橡胶单于盆下,将药液倒人盆内加热水至所需容量。
根据熏洗部位选的容器。
4、置熏冼部位于盆上,接触处垫以软枕,用浴巾围患肢及盆,使药液之蒸患部。
5、待药温至38-45qc时揭去浴巾,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
眼部可用纱布醮额淋洗。
6、观察病人情况,活动局部筋骨,定时测试药温。
7、擦于药液,协助穿衣裤,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
8、取物品回治疗室清洁消毒处理,洗净双手。
9、记录熏洗药液、部位、时间疗效、反应等,签名。
中药离子导入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临床多用于神经炎、神经痛、盆腔炎、风湿性关节炎、中心性视网膜炎和各部位的骨质增生等。
【禁忌症】活动性出血、高热、活动性结核、妊娠、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严重心功能不全和带有心脏起搏器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