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6
天津产业发展现状
天津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
近年来,天津市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导向,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制造业方面,天津市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
尤其是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天津市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此外,天津市还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金融、物流、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在天津市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成为了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天津市还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近年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天津市蓬勃发展。
天津市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力度,吸引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项目的落地。
在科技创新方面,天津市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并举办一系列创新创业大赛和论坛,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和项目进驻天津市。
总体而言,天津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
的成绩。
然而,仍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不够强等挑战。
未来,天津市将继续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和科技创新的力度,推动产业发展走向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天津的发展变化作文
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发展变化非常显著。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上,更体现在这座城市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中。
天津的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有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天津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高铁、地铁、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将天津与周边城市紧密相连。
此外,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等新兴产业园区也在加快建设,为天津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天津正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作为老工业基地,天津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天津扎根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天津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在天津蓬勃发展。
再者,天津正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天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持续改善。
此外,天津还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资源,打造一批精品生态景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优质的生态体验。
可以说,天津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座曾经的工业重镇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天津必将书写更加出彩的发展篇章。
天津改革开放的案例天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先行地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列举天津改革开放的案例,展现天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突出表现。
1. 经济特区的建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经济区”)于1984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开端之一。
通过引进外资、开展对外贸易,天津经济区在短时间内成为全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增长点。
2. 自贸区的建设:2015年,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设立,成为我国第三个自贸试验区。
天津自贸区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探索金融创新和投资便利化等领域,为天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3. 金融改革创新:天津是我国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试验区之一。
天津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推动了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金融业开放方面,天津积极争取设立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等机构,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
4. 创新驱动发展:天津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天津市科技局设立了一系列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和转化。
同时,天津还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5. 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天津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积极探索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和经验。
天津自主创新,率先进行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6. 对外开放的窗口:天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拥有丰富的外贸资源和先进的物流体系。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天津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7. 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天津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天津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同时推进现代化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地标,如天津滨海新区、天津生态城等。
天津变化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天津这座城市的变化。
作为一名天津人,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近年来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变,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发展的蓬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天津的城市建设。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天津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交通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地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天津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宜居的天津。
其次,天津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天津的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近年来,天津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为城市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同时,天津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商投资,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天津在人文建设方面的变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天津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艺术团体和文化机构蓬勃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
同时,天津也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天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是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这些变化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天津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天津市产业全景分析报告
一、概况
天津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其产业结构也发
生了复杂的变化。
根据2024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天津市有
4个行政区,拥有总人口466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08.6万人。
2024年,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万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2.2万亿元,占比66.36%。
二、服务业
服务业是天津市经济结构改善的重要内容。
服务业对就业创造了很大
贡献。
截至2024年,天津市服务业行业结构比较规范,共有27个行业,
以金融、物流和实业服务为主。
2024年,天津市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1.5
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8%,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三、住宅建设
住宅建设是影响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截至2024年,天津市
住宅建设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住宅地产开发,住宅建筑施工,住宅装饰设
备加工,住宅装修服务。
截至2024年,天津市住宅建设总产值达到2.97
万亿元,占市GDP的9%,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
四、制造业
制造业一直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截至2024年,天津市制
造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6.36%,其中机械制造业占比最高,占总产值
的47.1%,其次是化学纤维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电子器件制造业等。
天津发展历程天津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天津一直是一个河流交汇处和港口城市。
然而,其真正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的光绪时代。
在19世纪后期,天津成为了中国北方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天津成为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商业贸易中心。
各国的领事馆在天津设立,外国商人和移民也陆续涌入这座城市。
这些外国势力的影响带来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技术。
20世纪初,天津迎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发展。
1902年,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天津北洋大学。
随后,天津开始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铁路、路网、电力和自来水系统。
此外,天津还积极引进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知识,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然而,天津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灾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天津,对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
解放战争后,天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座重要城市。
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天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国家将天津确定为经济特区,并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自1980年代以来,天津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特别是近年来,天津不仅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还扮演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角色。
天津还成功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帆船比赛、2010年亚洲残奥会和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展示了城市的魅力和实力。
未来,天津将继续致力于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将进一步推动创新科技、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并加强与中国其他城市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天津将不断追求更高水平的城市建设和生活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天津市長宫经济发展瘵5的fi靈5对策□天津刘依雯席枫缪宛辰2018年10月20日,习近平在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的回信中提到:“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国营企业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并起到支柱作用,但民营企业占比大,能够增强全国市场经济的活力,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多种 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天津市民营经济随着经济发展步伐也在稳步前进。
下面从两个方面论述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1.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态势。
增长速度稳中求进,2017年天津全市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2.67万户,增长36.7%,占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的98.7%。
民间投资保持活跃状态。
对外贸易型民营企业出口数量有所下降,民营企业外贸出口738.88亿元,下降1.4%。
近年来,天津市经济增速趋于平缓,经济发展较慢,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大包大揽的同时忽略了市场机制的培育,因而,应对经济逐年下行的压力,提高天津社会经济发展活力,让民营经济主体焕发生机活力是当务之急。
天津经济增速下滑的内在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整体层次偏低、创新能力不强;外在原因是整个经济形态正在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变革。
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增长才是不竭动力,民营经济由于机制灵活、市场敏感度高,在发展服务经济、消费经济、信息经济中具有天然优势。
因而,激发天津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就要发挥民营经济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作用,依靠民营经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社交软件、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盘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活力,从而带动其他成分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整体发展。
2.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因。
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狭窄,难以供应企业内部人才以及技术发展创新的需要;其次,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还未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还未实现完全公平,亟待政企合力解决市场环境问题;再其次,民营企业准入门槛较高,新型企业难以进入市场环境,导致市场活力不够,从而制约民营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造成恶性循环。
天津市统计公报天津市,这座富饶的城市,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天津市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人们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本文将根据天津市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对天津市的经济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
从天津市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出,天津市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2022年,天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0%。
这一增长速度虽然相较于前几年有所放缓,但仍表明天津市的经济总量在稳步增长。
天津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天津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2022年,天津市的第第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5亿元、893亿元、726亿元,分别占比7%、1%、7%。
这一数据表明,天津市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天津市的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好转。
根据统计公报的数据,天津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18年的3%下降到了2022年的1%。
虽然失业率仍然存在,但已经呈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
同时,天津市的年平均工资也在逐年增长。
2022年,天津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元,同比名义增长9%。
这一数据的增长,表明天津市的就业形势正在逐渐好转。
天津市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根据统计公报的数据,天津市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88%,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表明,天津市的城市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虽然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天津市正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天津市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推进,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天津市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相信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加繁荣和美好。
天津市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一个沿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天津经济概况天津经济发展一天津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状况天津市位于北纬38o34'—40°15'之间,东经116o43'—118o04'之间,处于国际时区的东八区。
北起蓟县黄崖关,南至大港区翟庄子沧浪渠,南北长189公里;东起汉沽区洒金坨以东陡河西干渠,西至静海县子牙河王进庄以西滩德干渠,东西宽117公里。
天津市域面积11760.26平方公里,东临渤海,北依燕山,疆域周长约1290.8公里,海岸线长153公里,陆界长1137.48公里。
天津市简称“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湾的中心。
天津距北京120公里,是拱卫京畿的要地和门户。
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天津海陆空交通便捷,铁路、公路四通八达。
天津建城设卫之前,天津港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内河港口。
1860年,被批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长期以来,天津港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是连接亚欧大陆桥距离最近的东部起点。
2005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4亿吨,位居世界港口前10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80万标准箱。
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面对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显著,冬季受蒙古冷高气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西太洋副热带高气压左右,多偏南风。
天津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有明显由陆到海的过渡特点:四季明显,长短不一;降水不多,分配不均;季风显著,日照较足;地处滨海,大陆性强。
年平均气温12.3℃。
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26℃;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
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80毫米,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
河流有,月牙河,子牙河,津河,海河。
二天津社会概况常住人口1,176万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突破1400万。
近两年来,天津常住人口的增量九成缘于迁移人口的增长。
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天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天津已经实现了从一个传统工业城市到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转变。
本文将着重介绍天津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取得的成就。
首先,在经济方面,天津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天津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天津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天津拥有较完善的产业体系,除了传统的钢铁、汽车制造等行业,还涉及到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
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天津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不断涌现,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同时,天津还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建设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作项目,比如天津港、滨海新区等。
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外资和先进技术,也增强了天津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在社会领域,天津重视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事业的发展,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提升。
在教育方面,天津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天津的医疗水平也大幅提高,各类医疗机构不断完善,医疗设施逐步更新,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天津积极促进就业,通过吸纳外来就业人员、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此外,天津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
天津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曾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然而,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过程中,天津始终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例如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等。
如今,天津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质和土壤的污染状况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天津还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等,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天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天津调研报告天津调研报告一、引言天津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天津成为了一个经济、文化、旅游和交通枢纽。
最近,我们团队前往天津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该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情况。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们的调研成果:天津的经济结构、政治形势、社会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二、天津的经济结构天津作为中国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近年来,该市在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天津的经济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
首先,天津的制造业非常发达。
该市有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如TCL、海信和第一汽车等。
其中,汽车制造业是该市的重点之一。
天津一直都是中国重要汽车产业链的一部分。
该市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并引进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素质的技术和人员,以支持自己在该领域的发展。
其次,天津的服务业也非常繁荣。
该市有许多数字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
这些企业为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天津的房地产业也很重要。
该市建成了许多高端住宅区和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与此同时,天津也在开发多种类型的房地产,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三、政治形势目前,天津的政治形势相对稳定。
该市的政府实行的是集中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以加强政府的管理和便于决策。
在这个机制下,天津的政府出台了很多积极的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此外,天津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和经济上也有着与该倡议的关联。
该市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并建立良好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因此,天津的政治形势相对平稳,也为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状况天津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天津,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城市里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尽管天津的社会状况不错,但城市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天津改革开放的历程与经验一、天津的辉煌与曲折(一)古代天津是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大约6000年前,海水的渐渐退却与黄河泥沙的不断淤积形成了广袤的天津平原。
时至商周,天津地区的先民已经完全融入中原文化。
西汉王朝先后在今蓟县、武清、静海等地建立了泉州、雍奴、章武、东平舒等县。
公元206年(东汉建安十一年)后,曹操为了北征乌桓开掘了平虏渠、泉州渠及新河,沟通了北方的滦河水系与黄河水系,从而构造出海河水系,使九河下梢的天津成为重要的航运枢纽。
隋代又挖掘了南接沁水、北达涿郡永济渠的河道,天津因此成为南北大运河的北端与河海航路的交汇点。
此后,天津的历史命运就与渤海湾里、大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航船商旅联系在一起。
早在魏晋时,今天的军粮城一带就出现过名为“漂榆邑”的港口城市。
公元643年,唐太宗为囤积征辽战争的军粮,在时称“三会海口”的刘家台建造了“军粮城”。
宋辽对峙时期,海河沿线又出现了独流、小南河、双港、泥沽、武清等名为寨、铺的军事据点。
金朝迁都至中都燕京(今北京)后,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信安海壖”成为京城漕粮的转运口岸。
1214年,金王朝在此设置的“直沽寨”,成为今天津市区内的第一个居民聚落。
1316年,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
1400年,明燕王朱棣率军从今天的北门外渡河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因此“名其地曰天津”。
1404年至1406的3年问,已夺取帝位的朱棣在这里连续建立“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大军事机构,并修筑起城垣。
他所以要将天津建设为一个庞大的军营,其原因在1421年得到了最终的解释。
那一年,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
从此,天津作为拱卫京师、转运漕粮、以一城而系国家安危的天下要津地位被历史确定。
直到清雍正年间,天津单纯作为军事重镇的城市性质才发生变化:自1725年(雍正三年)到1731年(雍正九年)的6年间,天津完成了改卫为州、升州为直隶州,再由直隶州而开府设县的跳跃式的转型。
纵观古代天津城市的演变轨迹,不难确认一个十分明显的结论:天津由边区军镇成长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动因与经济动因的交互作用。
天津市经济发展分析天津市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也是北方地区的经济龙头城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天津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包括GDP增速、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等,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GDP增速天津市的GDP增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天津市的GDP年均增速保持在6%左右,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这一数据表明天津市的经济基础较为稳固,经济增长的潜力被有效释放。
二、产业结构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目前,天津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房地产、金融业、物流业等。
制造业是天津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涵盖了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机械设备等领域。
房地产业在天津市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它推动了建筑、装饰、家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金融业和物流业则是支撑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
三、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经济建设投入的重要指标之一。
天津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近年来,天津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本投资。
四、外贸进出口外贸进出口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天津港位于黄金海岸线上,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中国的第三大港口。
近年来,天津市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天津港的发展和改造使得该市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结语综上所述,天津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具备了较为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从GDP增速、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到外贸进出口,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稳步增长的局面。
然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天津市还需要继续加大创新、提升技术水平,以适应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消费升级的需求。
相信在天津市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市的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天津市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08资源2班孙本逸20084055指导教师:***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
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的家乡天津市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天津市已今非昔比,在各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现在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近代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我国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
在工业方面,近年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天津工业走出了一条嫁接、改造、调整的创新之路,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化工等骨干行业发展势头强劲,石油套管、OTIS电梯、夏利汽车、等一批名牌拳头产品不断壮大,钢管公司、天铁集团、医药集团、天士力集团、磁卡集团、天大天财股份有限公司、南开戈德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壮大。
工业已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十五”期间,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5%,比“九五”时期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连续突破4个千亿元,年均增长23.7%;工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1.4倍。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冶金、化工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群,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均占全市工业的70%以上,分别比“九五”末提高7.4、8.5和12.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述2003.10.10 08:38:07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十年,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市政府确定的“三五八十”四项奋斗目标,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转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取得新的突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天津步入了全国发展较快的先进地区行列。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民经济运行逐步跨入快车道,1979-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比1952-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年均增长7.3%的速度高出2.4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十年来,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1993-2002年平均增幅达到12.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水平2.9个百分点,天津步入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行列。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2.65亿元,1992年达到411.24亿元,2002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51.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8.1倍,比1992年增长2.2倍,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为1160元,1992年为4696元,2002年达到22380元,1979-2002年均增长8.5%,1993-2002年均增长11.7%。
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到流通,从单项推进到综合配套,力度不断加大,步子越走越快。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全市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拉开帷幕,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了人民公社的体制改革,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00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1.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2002年均增长8.2%。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特别是近十年,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通过嫁接改造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脱困、股份制改造等力度较大的改革措施,使天津的工业基地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巩固。
按照“用八年左右的时间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嫁接改造一遍”的思路,我市走出了一条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的创新之路。
从1994年到2001年,全市工业累计嫁接改造国有老工业项目1167项,利用外资64.82亿美元。
公司制改造推动了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全市形成了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截至2002年底,全市资产在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达180家。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80%以上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其中半数以上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金融健康运行。
财政体制突破了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于1994年确立“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增强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全市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39.25亿元递增到2002年的375.92亿元,年均增长9.9%。
金融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了以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调剂市场等金融市场机构和金融调控体系建立,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天津经济的发展。
2002年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到2850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33.2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018.26亿元,年均增长20.7%。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1978年的80.1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519.04亿元,年均增长15.4%。
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瓦解”,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渐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大体确立。
要素市场渐成规模。
工业品、小商品、农副产品、装饰材料、电器、家具等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不断涌现并形成规模,截止2002年末,全市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有47个。
贸易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品集散功能不断增强。
2002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89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8.7倍。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941.36亿元。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自主择业,2002年全市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345.71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70.03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分别比1993年增长8.1倍和4.3倍。
技术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2002年签定合同6889项,合同金额36.33亿元,比1978年增长17.3倍。
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
我市房地产开发自九十年代以来发展迅速,200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5.84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56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40.28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37倍、11倍和27倍。
资本市场为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全市股份有限公司已逾百家,其中有26家公司的29只股票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累计融资额近140亿元。
三、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结构趋向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推进结构调整难度较大,买方市场的到来,扩大了结构调整的空间。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得到全面调整,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
产业结构趋向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1:69.6:24.3调整为2002年的4.1:48.8:47.1,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22.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养殖业和优质高效种植业成为农业经济主体。
2002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6%,比1978年提高了32.6个百分点。
种植业中粮食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2002年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为51%,蔬菜、棉花和油料产量分别达到584.31万吨、6.24万吨和3.4万吨。
全市工业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一批优势产业。
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
优势主导行业发展势头良好,2002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这三大重点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80.6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5.5%。
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成为我市工业的第一大行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5%。
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呈现了传统行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交通邮电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保险、连锁经营、中介服务等一些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对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起到重要作用,金融保险业抓住人民银行大区行、区域性保监办和证管办落户天津的机遇,形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协作分工的金融组织体系;开发区物流区、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区、交通局物流货运中心五大物流基础工程进展迅速;信息服务业方兴未艾,综合信息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到2002年底,全市各类连锁经营店达1800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1978年我市公有经济一枝独秀,到1992年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2.7%,2002年完成增加值860亿元,已占到41.9%,近10年现价增幅高达32.4%,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外资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的20.7%,个体私营经济占20%,涌现了家世界、德利得、富士达、宝成、大维等一大批知名私营企业集团。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对外开放硕果累累,外经外贸增长强劲。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了天津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
全市国民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升,外贸出口依存度由1978年的5.6%上升到2002年的47.5%,加快了我市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
2002年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截止到2002年末,历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累计突破200亿美元。
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在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市场运行规则,扩大市场、降低关税壁垒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外贸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9.88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228.27亿美元,年均增长14%,其中外贸出口由1978年的8.65亿美元增加到115.95亿美元,年均增长11.4%。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机电产品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2.7%提高到2002年的63.8%。
“三资”企业成为推动全市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2002年出口额达到91.1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78.6%。
进出口市场不断拓展,截至2002年底,我市已与近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积极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使天津成为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
1979-2002年全市直接利用外资累计签订合同15049个,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29.07亿美元。
目前,已有欧、亚、美、澳等各大洲的110个国家和地区在津投资,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3家来津投资,投资项目达228个。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1994年建区以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20.52亿元,是1993年的7.2倍,年均递增20.8%;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21%提高到40%,平均每年提高2个多百分点,提前一年实现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0%的目标。
五、科教文卫体制创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快了“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力度,科技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我市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位居全国第四。
2002年全市取得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1020项,申请专利5357项,授权1827项。
技术创新迈出新的步伐。
完善了以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至2002年末,全市共有7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17.98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48.28万人。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