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眼中的理想女人唐晓芙
- 格式:docx
- 大小:15.3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方鸿渐人生的三座“围城”周赛赛(汉语言091 070911137)摘要:在《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生旅途先后经过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这四大阶段,在小说描写的四大阶段交叉历程中,方鸿渐的人生之柱在情感和经济地位上从逐渐破灭到彻底崩溃。
他一次次满怀希望地渴望在内忧外患的国土之上有个立足之地,却一次次地失望,甚至到最后变得绝望。
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却缺乏与之对抗的勇气、热情和力量,使得方鸿渐一次次被困于无奈现实中。
从失恋到失业再到婚变,逐渐地丧失了个人的精神信仰,总是不得不从一个“围城”走向另一个“围城”。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爱情;婚姻;事业绪论钱钟书的《围城》是部意蕴丰厚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故事描写的背景是兵戈之象显见的战争年代,也就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
在那纷纷扰扰的乱世之秋,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交变时期,并随着买办文化和教育腐败的出现,每年留洋回国的学生,这么一群“新”知识分子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遇到了种种困扰。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这样一个在理想中不断撞得头破血流又无可奈何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在当时对社会对人性有着强烈的感悟,因此在作品中对方鸿渐人物的刻画,可谓面面俱到,钱钟书高举着方鸿渐的恋爱、事业、婚姻三大旗帜,一路带领读者们进入到方鸿渐“理想建立-破灭-再建立-再破灭……”的悲剧循环中,同时深刻地揭示了方鸿渐人生中那三座不可抵挡的“围城”。
方鸿渐,这个留洋归国的新式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在现代文学人物集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他出生于江南一个封建乡绅家庭,父亲方豚翁是个迁腐守旧的封建遗老,“前清举人,在本乡一个小县里做大绅士。
”虽有“一乡之望”,却掩盖不了其家境的衰落,方鸿渐在这样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
却又在阴差阳错中,被周家送到国外“镀金”,接受“西方先进教育”。
所以,方鸿渐的品性中,固然有不可一世,志大才疏又懦弱无能的缺陷,然而方鸿渐也有受其家庭文化影响的老好人气质,他善良、富有人道主义,并且他很有想法,能在思想感悟上有有较高的感性认识,却也同时较为理性,能在看透世事万物背后之余,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
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曾专论此人(可见其重要?)。
抄录如下:
“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
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的更透彻了。
”
“偏爱”这个词用得有趣。
这说明杨对丈夫这种徇私的做法颇不以为然,从后面的话也可以看到杨提出了更科学的解决方案:让唐晓芙嫁了再离!啊,杨奶奶真是痛下杀手,毫不怜香惜玉。
但公平地说,杨一双眼睛够毒。
钱先生毫无疑问是“偏爱”唐晓芙的。
试问《围城》之中,有几个人物是未被钱先生的辣笔刻薄的?也许我读的遍数不够多,亦或遍数够多但记性不够好,除了她我竟想不起一个!天理昭然,唐晓芙独享荣宠。
我怎么想呢?我想,唐晓芙是钱先生的一个梦,当然也可以叫理想或者什么的。
她丽质天成而不招摇粉饰(钱先生把女人化妆比作“粉饰门面,以等男人光顾”),她青春活泼,更难得伶牙俐齿、聪慧过人,能言善辩如方鸿渐在这个律师的女儿面前一招尚未发出就落荒而逃。
总之:“是个真正的女孩子”——钱的对“女孩子”的标准不是一般的高啊!
既然是梦,方鸿渐永远不可能跟梦结婚。
她就像名画《泉》中女孩,是神的符号。
神都住在天上,只会从围城上空飞过,但不可能入住。
而杨奶奶却要灭了钱爷爷的梦。
啊!女人对女人,真是可怕啊。
解读《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围城》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推崇小说无处不在的幽默和讽刺,称“《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自《围城》1947年在《文艺复兴》期刊上连载面世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时人根据各自的思想立场和人生体验解读文本,或“捧”或“杀”,而赞誉之辞大体雷同,批评之声也时有所闻。
归纳起来,前人袭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模式的评论大致有如下几种: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角度看,文本中大量的隐喻、讽喻与掌故,使它不含是一座用漩矶碎锦巧构而成的中外学术迷宫,风格颇似欧美所谓知识型文本或后小说;至于钱钟书随手拈玩的中国及西洋神话、寓言,可为原型批评的典范文本;而小说中除各色人物外,暗含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不仅叙述事态的发展,而且常常大发议论,正吻合结构主义批评代表罗兰·巴特叙事理论中关于叙述者大于人物的分析;此外,小说中描写船上茶房阿刘与方鸿渐的两次“钗钱交易”,阿刘手心里的发钗由三只变为一只,这样的“细节印证法,似还有形式主义的痕迹”。
若生发开来,从社会学批评、读者接受批评,甚至后殖民主义批评、现象学批评均可对这部思想深刻、艺术高超、风格独特的小说作出新的阐释与评析,但鸿泥半爪,令人终日沉迷其间也难尽其全。
杨绛所言《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已广为流传。
《围城》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语妙喻、深刻的心理刻划也早已被世人津津乐道。
本文试图避开对文本题材、主题与艺术表现手法的传统分析,而从女权主义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侧面对《围城》中女性知识分子角色进行解读,以期勾勒一幅《围城》姚紫嫣红的‘十二钗正册图”,探究作者关于20世纪30井。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贾玉红 河套学院摘 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篇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有“新儒林外史”之称。
在这篇作品中的描绘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十分突出。
本文对《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围城》;女性形象;女性解放作者简介:贾玉红(1968.12-),女,蒙古族,河北人,本科,河套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内蒙古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54-01前言: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
故事围绕着1920到1940年代展开,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一批面对国难自私、迷惘的知识分子,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在这篇作品中包含了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嘉柔四位女性,揭示了方鸿渐的性格特征。
这篇作品解释了在当时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中国女性想要寻求解放却又失败的尴尬处境。
一、女性命名暗含失败宿命《围城》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四位知识分子女性,作者在为她们命名时已经将她们的命运隐含其中,暗示了她们想要追求理想生活却又会最终走向失败的命运。
第一,鲍小姐与方鸿渐相识于一艘归国的轮船上,她是一位行为放荡、打扮妖艳的女子。
在旅途中,她难耐寂寞,对方鸿渐进行勾引,在下船之后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去寻找她的未婚夫。
这位女性形象完全没有道德尺度,她的行为是很令人不齿的[1]。
杨绛先生说过:“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第二位是苏文纨,她的家世显赫,性格清高,而且有着很高的学历,是当时社会的新潮女性。
但是她比较有心计,喜欢被男人簇拥的感觉,男人因她而吃错,她才会得到心中的满足感。
苏文纨是虚伪的,她彰显自身价值的方式是男人的臣服,她所追求的生活也是媚俗的。
第三位是唐晓芙,她名字的三个字连起来表示的是清晨池塘中的荷花,她的外貌天生妩媚端正,性格纯真天然,是方鸿渐最喜欢的类型。
毕业论文:论《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摘要】《围城》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小说,其作者钱钟书先生被誉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学者”、“文化昆仑”。
然而在这部广受赞誉的作品中,作家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女性人物形象,从对他们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于不同女性人物的态度。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知识分子女性《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大学者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
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十分推崇这部小说,盛誉“《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此书博大精深,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其中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示了文中性格分明的女性知识分子独像;也通过以点带面,夹叙夹议的手法,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女性群像。
本文拟从先分析文章中知识分子的女性独像,后分析作者在此书中的女性观为脉络,试图从这个角度出发,帮助我们对钱钟书的思想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理解。
一、女性独像《围城》中的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女性知识分子的起名用典,钱钟书一方面“网罗理董,律求全征献”,另一方面又达至“意解圆足而免于偏枯”,煞费苦心地隐含了她们的吉凶祸福,一如《红楼梦》之中的“十二钗判词”。
苏文纵之名可引谢惠连的《雪赋》:“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此诗正注释苏文纵在小说中的际遇,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嵋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
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爱情的满足。
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唐晓芙之名,大约来自《楚辞·九歌》。
诗中“湘君”一节唱道:“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
鉴赏复杂的“天真”——唐晓芙人物分析丁雪梅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在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唐晓芙”的形象向来被认为是正面而纯洁的,但钱钟书的笔下暗藏机锋,在塑造“唐晓芙”时用她的纯洁掩饰世故,用笑容遮蔽冷漠,钱钟书巧妙而隐晦地诠释了这位上海新都市生活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讽刺;清纯;复杂;天真钱钟书的《围城》中描写了众多女性形象,诸如唐晓芙、鲍小姐、苏文纨等。
读者通读下来,只觉得除了唐晓芙,作者对其他女性极尽刻薄、笔锋间总带着一股讽刺之情。
但作者笔下的唐晓芙却并非如读者想象的那般纯洁,她反而是全书中深层性格隐藏最深的一位现代女性。
一、细节里的“复杂”唐晓芙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不多,然而作者对她花费的笔墨却不少。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
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唐晓芙的外貌清纯可人,那么她真的跟表面一样单纯甜美吗?其实不尽然。
在下文中,方鸿渐对唐晓芙说:“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虚虚实实,以退为进。
”唐晓芙是政治系的学生,方鸿渐的这些话虽说都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可细读起来却有几分意思。
唐晓芙在与方鸿渐的交往中,的确是虚虚实实、以退为进的。
当唐晓芙感受到方鸿渐的殷勤时,“心中暗笑”,她对于男人的有意讨好心知肚明,并且抱着一种揶揄的玩味态度。
在方鸿渐和赵辛楣为苏文纨互相挖苦的时候,“只唐小姐云端里看厮杀似的,悠远淡漠地笑着。
”“云端里看厮杀”,既有旁观者的冷眼看戏,也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俯视和优越感。
想必唐晓芙是见惯了类似的情景,心中不以为然,才会带着点见多了的玩味淡漠,心里如明镜般通透。
方鸿渐觉得“唐小姐无意修饰,可见心里并没有男人”,私以为钱钟书这是在暗示读者,“无意装饰”就是最好的装饰。
唐晓芙明白“清纯”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打扮,更能衬托自己、吸引他人。
那么此时再看前文“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就有些微妙的讽刺了,她不是“稀罕物”,更应该是上海都市化文明的产物,只不过她摆脱了庸俗女人的套路,将自己从泛滥的都市时尚潮流中提升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浅析《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江宁实小张红燕附言:暑期长,心念“毕业论文答辩”。
计划列的书目,未读。
锁《围城》,复看了几遍,试作“考题”,也权做“读书心得”。
了悟:赏读,悦目怡心。
研读,实在艰涩,非常。
但文成之后,却别有一番乐,在其中。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主题深刻,文字精湛。
本文对小说中的一群知识女性形象展开了论述,发现了存在于她们身上的一些共性特征,同时,对她们独特的个性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群知识女性的人生困境,指出其命运的不幸是与时代特征息息相关的,也是无法抗拒的。
关键词:围城知识女性性格特征“人生的一切追求不过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使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曾一度热销,同时也勾起了我翻阅《围城》的极大兴趣。
细细品读之后,在惊叹钱钟书先生对人生本质的深刻领悟之余,更被小说中千姿百态的知识女性形象所吸引。
钱钟书先生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以睿智的眼光、犀利的笔触塑造了一群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机智幽默地展现了这些女性的灵魂,写出了她们的美与丑,善与恶。
综观全书,钱钟书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描写了一群20世纪40年代中国女性中的佼佼者形象。
她们具有诸多共性特征:⒈学识渊博《围城》中的女性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他们中有飘洋过海的真博士兼诗人苏文纨;有求学西方医术的鲍小姐、留学美国的孙姑妈;有投身高等学府,苦心修学的孙柔嘉和唐晓芙;更有诸多学问高深,从事大学教育工作者(如范小姐、刘小姐等等)。
⒉相貌出众《围城》中的这些女性不仅拥有骄人的学历,而且大都拥有漂亮的容颜。
鲍小姐性感妖艳,惹的邮船上的男学生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苏小姐眉清目秀,衣服极斯文讲究;唐小姐更是妩媚端庄,新鲜的使人忘掉口渴又觉得嘴搀;孙小姐同样拥有一张被睡眠洗濯得明净滋润的脸庞……⒊思想开放《围城》中的女性都是自由开放的现代女性,具有独立的现代意识和自主谋事的能力。
读《围城》心得体会(通用8篇)读《围城》心得体会篇1这是第一本重新再拿起来读的书,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次,现在再拿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之前停留的印象是方鸿渐是一个浪子,但这次的感受却觉得他是一个可悲可怜之人。
围城给人以铭记的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这样错觉的幻想,得不到的往往最珍贵。
苏文执不是方鸿渐想要的,所以错过了不是遗憾;唐晓芙是方鸿渐想要但却未得到的,所以悲痛欲绝心有余悸;孙柔嘉是方鸿渐心善心软的得物,以为能给自己带来一丝温暖,却奈阴阳不定,吵闹不断。
方鸿渐跟孙柔嘉结婚的时候,内心“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什么才是最伟大的爱情?什么又是最伟大的婚姻?方鸿渐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缩影。
没有突出的成绩,微弱的工资,思想老套的家人,想时刻逃离的心境,想要而不可得的痛苦,心善心软的内心,决绝而不果断精神,单纯而不复杂的思想,孤独而又渴望被爱的心灵…读《围城》心得体会篇2《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
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
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
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
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
围城人物分析之唐晓芙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围城》人物分析之唐晓芙孙永晖钱钟书先生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样一个世间的奇女子——唐晓芙。
杨绛先生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中也提到钱先生是钟情于唐晓芙这个人物的,她是那人间四月天,是女子中的罕物。
钱先生写道:她妩媚端庄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
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伪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得嘴馋,仿佛是好水果。
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的裙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齿。
她头发没有烫,眉毛不镊,口红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
总而言之,她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围城》这部小说能让钱先生花费大量笔墨来描绘的而没有受到其讽刺的,除了唐晓芙再无其他人。
这样一个摩登文明社会里的罕见物,即使恶魔见了她也会为之心动而臣服于这样一个女神。
不消说方鸿渐正是这样一个被驯服的家畜了。
唐晓芙不同于同时代的女子。
一、聪明讥诮,内心坚强。
唐晓芙的初次出场就是与方鸿渐的会面,这次会面给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间对话更是显得唐晓芙的聪明伶俐及话语间的讥诮嘲讽。
当唐晓芙听到方鸿渐大发议论女人与政治的关系时,心中暗自生笑方鸿渐的溜须拍马,她知道方鸿渐这篇宏论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语带讽刺地说:我不知道方先生是侮辱政治还是侮辱女人,假若我是学算学的,我想方先生定有另一番议论说女人是天生的计算动物。
这只言片语无不显示了唐晓芙的聪颖机智、伶俐洒脱。
受到了追捧时她并不是像其他虚荣的女人一样乐此不疲,她并不是爱慕虚荣的假女子,她是一个真正的女子。
二、敢爱敢恨,自己掌舵爱情的帆。
唐晓芙:⼀顿饭吃掉了⾃⼰的爱情——-《围城》⼈物琐谈(4)唐晓芙是苏⽂纨的表妹,⼀个美丽活泼头脑聪明的在校⼤学⽣,读的是“不起眼”的政治系。
说起来她还是苏⽂纨和⽅鸿渐在国内时的校友,所以她初次见到⽅鸿渐就尊称他为“同学⽼前辈”。
⽅鸿渐马上抗议说:“这可不成!你叫我‘前辈’,我已经觉得像史前原⼈的遗骸了,你何必⼜加上‘⽼’字?我们不幸⽣得太早,没福⽓跟你同时同学,这是恨事。
”⼝才极好的⽅鸿渐刚打照⾯倒是给唐晓芙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因此他俩⼀见钟情式的亲密,就使苏⼩姐的醋瓶⼦逐渐涨满。
这也怪不得⽅唐的⼀见钟情。
爱美之⼼,⼈皆有之,窈窕淑⼥,君⼦好逑。
何况唐晓芙的美貌会让任何⼀个⼼智正常的年轻男⼈见了动⼼:“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
天⽣着⼀般⼥⼈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新鲜得使⼈见了忘掉⼝渴⽽⼜觉嘴馋,仿佛是好⽔果。
她眼睛并不顶⼤,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的⼤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话,⼤⽽⽆当。
” 在电视剧《围城》⾥,史兰芽扮演唐晓芙,绝对是纯真⽆邪活泼可爱的少⼥形象,即便如今,⼈到中年的史兰芽出演的⾓⾊仍然是秀美端庄,风韵犹存。
在中国古典⽂学⾥,男⼥⼀见钟情的故事数不胜数。
宝⽟和黛⽟,唐伯虎和秋⾹,张⽣和崔莺莺,梁⼭伯与祝英台,司马相如与卓⽂君等等佳话都是罢。
普希⾦的情诗《致凯恩》前两节是:我记得那美妙的⼀瞬,在我的⾯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望的惆怅的磨难中,在世俗的喧嚣的惊恐中,我常常听到⼀个温柔的声⾳,我梦见了美丽的倩影。
五年后安娜·凯恩和普希⾦再次见⾯,临别时普希⾦把⾃⼰的诗集送给她并将这⾸情诗夹在书中。
凯恩活了80岁,死后将这⾸诗的第⼀节刻在了墓碑上。
⽅鸿渐第⼀次到苏府上看望苏⼩姐,这苏⽂纨就同时请来了表妹唐晓芙和发⼩赵⾟楣。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她⼼理清楚,赵⾟楣⼀直在追求⾃⼰,可“她跟⾟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积⽉累地成为恋爱,好⽐冬季每天的⽓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
男人眼中的理想女人唐晓芙
文丨笑语盈盈
她是男人眼中的理想女人——唐晓芙。
一出场就天然原色、清新脱俗,让人耳目一新。
她“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
“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照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
她眼睛不是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
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
”总而言之,她是摩登文明社会里的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作者带着欣赏和爱惜的眼光来观照她说:“有许多都市女孩子已经是装模作样的早熟女人,算不得孩子;有许多女孩子只是混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女人”,而只有唐晓芙,一切都刚刚好。
这样“兼有女子的诱惑力和孩子的淳朴”的女子,一向是男人最理想的女人形象,无怪乎方鸿渐第一次见她就一见倾心,“立刻想在她心上造个好印象”。
他们彼此仰慕,有过一段情投意合的日子,后来却闹出龃龉,最后各自分道扬镳。
这分道扬镳、这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仅仅是一个不完美的结局吗?其实,在作者眼中,不是的,这不只是一个不完美的结局,钱先生、他像上帝一样,在冷静地观照并不完美的人类。
为什么不让本来彼此仰慕,有过一段情投意合日子的唐晓芙和方鸿渐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那是因为,不可能!如果让他们俩在一起了,那是对方鸿渐的便宜。
作者心中的理想女性唐晓芙,怎么可能草率地让她嫁给一个行为不检点、无用、混世的假博士呢?
表面看来,是苏文纨的挑拨与破坏,而实质上还是由唐晓芙的性格弱点决定的。
不过,尽管如此,在作者看来,唐晓芙的“失察”仍是“瑕不掩瑜”,是可以原谅的。
相反,苏文纨的小气、报复,方鸿渐的不检点、无用才是真正的面目可憎。
至于唐晓芙过于轻信苏文纨,那是因为一方面苏文纨是她的表姐,一般来说,多了一份亲情,自然表姐说的话是“权威意见”,是可信任的;另一方面,当一个人全部身心地投入感情中时,理性水平会迅速下降,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爱是无条件的”,“无私的”,如果掺杂太多的计算,反而一段情不仅不完美了,也很难找到“爱”的感觉。
所以,在作者笔下,唐晓芙无论如何仍是一个真正的女子,是男人眼中的理想女人。
唐晓芙的“错过”,或许在作者眼里真正损失的是方鸿渐。
因为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得出作者觉得唐晓芙这样的真正的女子是配得上天下的男人的,而天下的男人未必都配得上唐晓芙,而这天下男人之中配不上唐晓芙的就恰恰有方鸿渐一个。
所以,作者把挑拨、破坏的罪名让矜持自负、俗不可耐的苏文纨来承担,把失去唐晓芙这样的天下尤物的结果让一直最会自我安慰、自以为占了便宜的方鸿渐来承担。
唐晓芙在苏文纨的离间下,偏听偏信,指责方鸿渐住在后家是分明结过婚,在欧洲留学却得个美国学位、船上看中鲍小姐、鲍小姐走了又立刻追求表姐……中了苏文纨的离间计。
但这一切却又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这本身就是人性。
对于爱得热烈,爱得真诚的唐晓芙来说,她追求爱的纯粹,她没法不在情理上要求自己所爱的人“必须要能够占领他的整个生命”,在他碰见自己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自己。
正因为,这样的爱太热烈,太猛烈,容不得任何杂质,所以,最后她理所当然地无情宣布与方鸿渐绝交。
或许,假使方鸿渐也是一个像她这样很理想的对象,那么也许我们会心生无数惋惜和喟叹,然而方鸿渐不配,因之,我们不会惋惜,也不会喟叹,这样的结局只是给了我们无穷的反思,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追求爱,得到爱,保护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