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8.小猴子下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27
18.小猴子下山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其单元主题是“习惯”。
课文讲述了小猴子下山来,先掰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没追上,小猴子一无所获。
通过这篇童话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课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发现规律,读懂课文,练习复述。
本文一系列手部动词使用准确、丰富。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动作体验、微课助力,明确异同,积累运用。
在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的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做出简单的推断。
本课还承载着识字和写字两项任务,要求学生认识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读音,会写7个生字。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流程安排。
二、教学目标1.认识“猴、瓜、结、结、掰、扛、扔、摘、捧、抱” 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会写“瓜、非、常”三个生字。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复述1-3自然段。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利用动作演示、微课等方法正确理解一系列手部动作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1.读懂故事,尝试复述。
2.正确理解一系列手部动词,积累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PPT2微课《认识手的系列字》3.板画贴图四、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认识“猴”字。
1.(出示“猴子”图片)介绍新朋友,读准字音(提醒“子”读轻声)。
2.交流“猴”识记方法。
联系旧知,复习:反犬旁表示与四条腿动物有关。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
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以图导言激趣: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
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块、棵、片”等量词以及“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4.给学生传达勇于面对错误,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及量词的恰当使用,同时能够正确理解“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知识点+图文讲解知识点一、笔画笔顺二、会写字及组词块(石块)(土块)(块头)(方块)非(非分)(非常)(无非)(是非)常(平常)(常年)(平常)(日常)往(往日)(往常)(过往)(交往)瓜(西瓜)(地瓜)(瓜子)(南瓜)进(进出)(进化)(进口)(进入)(长进)(上进)空(天空)(空中)(空气)(时空)(空白)(空地)(有空)三、会认字及组词猴hóu(猴子)(猴王)(金丝猴)结jiē(结果)(结实)掰bāi(掰开)(掰下)(瞎掰)扛káng(扛起)(扛抢)(扛活)满mǎn(满意)(满足)(满分)扔rēng(扔掉)(扔下)(扔球)摘zhāi(摘下)(采摘)(文摘)捧pěng(捧起)(手捧)(吹捧)瓜guā(西瓜)(瓜果)(香瓜)抱bào(拥抱)(怀抱)(环抱)蹦bèng(蹦跳)(蹦床)(蹦极)追zhuī(追赶)(追问)(追求)四、多音字空kōng(天空)kòng(空白)结jié(团结)jiē(结实)五、易写错的字猴:反犬旁,很多表示动物的字都是反犬旁,最后一笔是“捺”;子:三笔写成;山: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
六、近义词非常——十分特别——格外看到——见到七、反义词空——满是——非进——退非常——平常八、课后习题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小猴子下山以后经过了玉米地、桃树林、西瓜地,还看见了小兔子。
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玉米接着往前走,等他看到了桃子就扔了玉米又摘桃子,看见了西瓜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等他看见了小兔子,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结果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九、教材分析《小猴下山》是部编版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一、课文内容概述《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第18篇课文,是一篇简单有趣的小故事。
故事描述了一只调皮的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喜欢跳跃、玩耍,场面生动有趣。
二、课文主要内容故事开始时,小猴子欢快地从山上跑下来,牵着妈妈的手。
在路上,它看见一只小鸟在唱歌,赶紧停下来聆听。
然后,小猴子看见一只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也觉得很好玩。
过了一会儿,小猴子看见一只小兔子在田野里吃草,也跑去和它玩耍。
最后,妈妈提醒小猴子,该回家了,小猴子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伙伴们,回到山顶。
三、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小猴子下山》,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生动场景,增进对动物的理解和爱护。
四、教学内容分析1.通过绘本、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内容。
2.可以围绕故事中的不同动物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讲述原因。
五、教学方法1.教师朗读故事,引导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利用图片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1.第一课时:朗读故事,介绍故事情节,呈现故事中的动物形象。
2.第二课时: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所见内容,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3.第三课时:小组合作,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仿故事情节,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七、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八、教学总结通过教学《小猴子下山》,能够让学生在欢乐的故事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热爱。
希望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更能够体验到语言的魅力,悟出人生的真谛。
18 小猴子下山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在本文的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
教学目标1.会认“猴、结”等生字,会写“块、非”等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背后蕴含的意义。
2.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18 小猴子下山往(往往)(来往)瓜(西瓜)(丝瓜)3.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玉米地,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走过一(片)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只)小兔子。
一些。
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不足之处:1.注意课堂纪律的调控,教学的有序进行。
2.课堂组织教学还要加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学生对于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备课素材【其他资料】关于坚持不懈的名言警句: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轲,战国思想家、教育家2.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枚,清朝诗人3.艺术家的一切自由和轻快的东西,都是用极大的压迫而得到的,也就是伟大的努力的结果。
——果戈理,俄国作家4.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歌德,德国诗人5.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拉罗什夫科,法国作家6.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奥维德,古罗马诗人课后作业一、谁写得漂亮可以得到礼物哟!(用所给生字组词)常块瓜空非往二、选字组词语。
经()很()()度()下(让()三、给词语排排队,并加上合适的标点。
只好小猴子回家去空着手跑进小兔子树林里四、重点段落品析。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1.多音字填空。
看:kān() kàn()2.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了什么?五、想一想,如果你是这只小猴子,你会怎样做?参考答案一、西瓜常常一块有空非常来往二、常长长坐座座三、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及赏析《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走着走着,小猴子看见了一片桃树林,满树的桃子红彤彤的,非常诱人。
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捧着几个桃子,小猴子继续往前走。
没走多久,它来到一片西瓜地,看见满地的大西瓜,一个个圆滚滚的。
小猴子放下桃子,去摘西瓜。
抱着一个大西瓜,小猴子又开始走路。
走着走着,它看见一只小兔子在草地上跳来跳去,觉得小兔子很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得很快,小猴子怎么也追不上。
最后,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小猴子下山》课文赏析:
这篇课文以小猴子的视角,生动描绘了它下山的一系列经历。
故事中,小猴子看到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每次都会被新的事物吸引,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最终却一无所获。
这篇课文寓言性极强,寓意深刻。
首先,它教育孩子们要有目标和毅力,不能轻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诱惑,放弃自己的初衷。
小猴子每次看到新事物就放弃旧的,结果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这就是没有坚持目标的后果。
其次,课文也揭示了珍惜现有资源的重要性。
小猴子一次次丢弃手中的物品,反映出对已有资源的不珍惜,这也是我们需要警醒的地方。
最后,课文通过小猴子的遭遇,告诫孩子们做事情要有规划和判断,不能盲目追求新鲜事物,否则可能会得不偿失。
总的来说,《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给孩子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第1篇】一、说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说新课: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说分段学习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
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
学习向导: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4、填空练习。
(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18课《小猴子下山》课后作业及答案一、将下列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____āi ____ěnɡ____ǎn ____ēnɡ____ánɡ____uī摘捧满扔扛追二、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猴.子(hóu huó)蹦.跳(bènɡbèn)结.果子(jiējié)抱.着(bào pào)三、看拼音,写字词。
1.这是一kuài()fēi chánɡ()甜的西ɡuā(),真好吃。
2.请你wǎnɡ()kònɡ dì()这边前jìn()吧!四、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五、选词填空。
(填序号)①掰②扛③摘④抱()玉米()娃娃()草莓()沙袋六、按要求写句子。
1.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1)妈妈星期日公司有事,我只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今天生病了,妈妈只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一个动词造句。
扔捧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连词成句。
(1)桃子又大又红满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着手回家去小猴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七、课内阅读。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1.照样子,写一写。
例:又大又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小猴子看到西瓜时心情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猴子看到西瓜后,决定()。
18.小猴子下山霍山县白莲岩中心学校朱长红教学内容: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巩固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看图片及做动作来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动词,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培养学生读书圈画的习惯,感受文章的构段方式。
4、通过学习课文,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学情分析:本课图文并茂,前四个自然段构段方式一样,孩子们只要读懂了第二自然段,后面三个自然段很容易读懂,这几个自然段的内容好读易懂,孩子们非常喜欢,而且这几个自然段中用了很多的动词,这些动词的细微差别孩子们可能不太懂,所以课堂上老师应尽量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动作演示帮助孩子们理解从而积累运用。
对于本课所揭示的道理(即做事要有目标,有始有终)应是本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入境体验得出。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语言概括能力有限,因此让学生自己总结明白的道理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应该适当引导。
教学重点:了解本课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会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总结故事揭示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猴子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贴小猴子图片,师板书:18小猴子下山,生跟着书空,并齐读课题两遍。
2、回忆:你们还记得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吗?生答师板书: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3、出示课件:填量词。
一()玉米地一()桃树一()瓜地里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玉米地图片)师:小猴子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什么?指生答,适时板书:玉米又大又多,提醒学生注意“结”的读音,必要时师教读。
小猴子看到玉米后是怎么做的?相机板书:掰、扛(出示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的图片),指名一位同学上台做一做掰饼干的动作。
其余同学在位子上做一做掰和扛的动作。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18.小猴子下山》【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人教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童话。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会用“掰、打”等动词说话。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数量词并积累运用,并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
【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针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积累习惯,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字音。
会写“非、常”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并能选用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数量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体会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表演能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①生字卡片、黄瓜。
②教学辅助课件。
③自制微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1.出示手偶玩具小猴子,介绍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