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测量力的大小》是物质科学领域,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处于本单元的中间。
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
认识和使用一种工具来解决问题,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也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因此,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这一课分成了三个部分,首先是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先决条件。
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物、真实感受、认识结构、单位及测量范围。
第二部分是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同时也用文字提示了学生使用注意事项,学生需要在文字提示的指导下来实践测量方法,同时进一步感知力的单位概念。
第三部分是让学生做橡筋测力计,这个是对测力计种类的一种拓展,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制作知道不同的测力计可以测量过轻或者过重的物体,但是这不是对力的深入学习理解,与这个单元的主题设计联系不紧密,因此,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研究。
【学情分析】1.已有技能:通过科学课学习,五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规范的操作行为,以及良好的科学课堂习惯。
能够利用资料进行简单地学习。
这些能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心理特点:五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增强,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所以应该回避需要复杂地逻辑推理的活动;他们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喜欢论辩,但自尊心增强,更在意同伴的评价,所以应多安排小组活动。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第四课。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
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
本课包括认识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使用测力计及制作测力计。
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学习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并试着制作简易的“橡筋测”。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学生对本课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些前概念认识,但一般是无序、散乱和不完整的。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运动和力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
在他们看来,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物体因为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力的持续作用而保持运动,因为失去了力的作用而慢慢停止下来。
本节课就将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
从而达到持续观察的研究活动目的。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希望各位同仁能与我交流,提出宝贵建议,谢谢!今天的说课我将打破常规,仅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下如何上好技能课,如何体现小学科学的模块教学思想。
刚才为大家呈现的《测量力的大小》属于小学科学教学多种课型中的“技能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形成技能为目标,即弹簧测力计如何使用的问题。
像这样的技能课,在3—6年级小学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放大镜的使用;三年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一课中温度计的使用;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中酒精灯的使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中天平的使用;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中显微镜的使用等等,几乎涵盖每册科学教材。
那么,什么是科学技能课: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技能的核心是形成技能并学会应用。
小学科学技能课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学生在观察、认识某类工具或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规范性的再认识或指导最终形成使用技能和操作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纵观科学技能课这一课型,总的来讲它的结构可以概括为:观察结构、了解特点——规范使用、避免出错——反复操作、形成技能。
本课教学就是在学生认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引领规范其使用中注意的事项,经过反复操作、反复强化最终达到熟练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一节技能课。
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又遵循了模块教学的思想,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都着力突出了模块教学的思想。
李主任在《三谈模块教学思想》中再次提出模块教学的五个具体模块。
根据小学科学学科特点,我将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确定为四个模块:提出问题,聚焦问题;问题引领,分布落实;整体收获,收获整体;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其中,“问题引领,分布落实”模块中可穿插“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交流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
“整体收获,收获整体”模块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拓展链接,迁移应用”模块调换位置。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范文第1篇: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范文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
下面是一篇关于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
各位评委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始说起。
一、说教材<<测量力的大小>>是浙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到,力有大有小,并且,本课也是研究摩擦力的基础。
因此,此时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是很必要的。
二、课程目标根据本课的教学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正确使用*簧秤。
而要很好地突破这个重点,基础准备很关键。
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认识测量力的大小的必要*;第二、知道使用的工具是*簧秤以及力的单位,最后是认识*簧秤的结构和制作原理。
其实,*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如果仅仅是靠教师的解说会显得很乏味无趣。
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达成教学任务,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手段:第一、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刺激来引出课题。
先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牛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
下面是一篇关于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各位评委老师: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小学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始说起。
一、说教材测量力的大小>>是浙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
《测量力的大小》教案探究小活动:调皮的弹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玩同学们熟悉的弹簧。
请小组同学都拉一拉弹簧,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吗?(提示:学生小组探究时间2分钟)探究小活动:调皮的弹簧拉弹簧时,慢慢加大拉力,弹簧就会逐渐拉长;拉力慢慢减小,弹簧逐渐缩短。
弹簧的特性:拉力大,伸长长。
认识弹簧测力计要测量力的大小之前,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四种弹簧测力计(也称弹簧秤)。
1.6 认识弹簧测力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由哪些部分构成?思考各个部分有什么作用?小组内同学观察并讨论交流。
(提示:学生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1.7 认识弹簧测力计1.8 认识弹簧测力计1.9 认识弹簧测力计1.10 认识弹簧测力计1.11 认识弹簧测力计1.13 认识力的单位我们已经熟悉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测量力的大小还要知道它的单位。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刻度板的左上方都标着什么呢?1.15 为什么把力的单位命名为“牛顿”请大家阅读本课课本上有关牛顿的小资料。
牛顿: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
1.16 认识力的单位同学们,刻度板的右上方标着什么呢?1.17 认识力的单位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克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来表示重力的单位。
在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1.18 观察弹簧测力计思考:(1)每一大格是多少牛?(2)每一小格是多少牛?(3)最大能测量多少牛?1.19 观察弹簧测力计思考:(1)每一大格是多少牛?(1N)(2)每一小格是多少牛?(0.1N)(3)最大能测量多少牛?(5N)1.20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还要注意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一起观看下面这个视频来了解一下。
1.21 我能行!——读出下面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1.22 我能行!——读出下面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1.27 如果要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又该如何做呢?请同学们观看以下操作视频。
4 测量力的大小【教材简析】《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重力、弹力、反冲力等,用这些力作动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了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知道了动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本节课要研究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
在测量操作中掌握科学技能,使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并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是牛。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弹簧测力计。
教材中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弹簧测力计,说明弹簧测力计的种类有很多,但不管哪种弹簧秤,其原理都是相同的,然后展示了一种条型盒式测力计的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
教材通过让学生慢慢用力拉弹簧来理解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的原理。
本部分的难点是认识力的单位,教材通过条型盒测力计的放大图片和文字介绍,使学生认识力的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
第二部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材出示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目的是提示学生要正确使用测力计。
然后通过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大小,来掌握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长时间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部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索和总结,充分体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力的大小已经具有许多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力的具体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得,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就是根据弹簧的特性制成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对弹力加深理解,还能为下一节课中的摩擦力的探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制成的。
4.4 测量力的大小教材说明《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第4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前三节内容学习了力是有方向和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和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使用单位,并初步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为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其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前测课前我对学生们进行前测,问同学们认为力是否有大小,如果有怎么测量。
同学们都认为力是有大小的,但是一问如何测量大部分同学们回答的是称。
而实际上称测量的重量而不是力。
学情分析本课主要有二个活动: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
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让学生通过观察、认知实物,真实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技能,并完成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以及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2.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培养学生树立谨慎、细致观察和学习科学的态度。
4.培养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力的单位“牛顿”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东西,谁知道这是什么?(弹簧)平时,大家玩过弹簧吗?现在请一个同学展示一下他怎么玩这个弹簧的?拉伸压缩弯曲等等【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根据弹簧受力大,伸的长的特点,发明了能够测量力的大小的测力计,引出课题。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过渡:我们聪明的人类就是根据弹簧的这种特性,制作了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弹簧测力计。
1.师:(出示弹簧测力计)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学生观察活动。
3.汇报、整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4.同学们知道长度、温度都有自己的单位,那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呢?仔细观察桌面上的测力计。
第四课根和茎教学指导建议:认识研究植物根时,首先要了解什么植物,然后可以用剪子把根与茎剪开,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明确根的部分,又能突出重点部位的研究观察与对比。
对根与茎的探究活动的程序,也可以这样安排:(1)提出问题。
(2)假设结论,让学生纪录对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并且汇报。
(3)设计实验或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4)得出初步结论。
(5)科学家的结论与猜想的结论和验证的结论做对比。
(6)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由于课时内容的密度较大,而茎的运输水分的作用又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必须在课堂内组织学生观察活动,所以教师可提前2小时用红颜色的水浸泡杨树的枝条或柳树的枝条。
学生猜测后可直接发给他们进行观察研究。
在小组内举例说明人们对根和茎的利用,这个环节可以作为弹性活动,或者作为学生课下的延续活动。
课时: 2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利用感官找出不同类型根的特点。
2、能对各种类型的根茎进行比较,并尝试用不同的标准对各种根进行分类。
3、能全面的归纳出根的特点。
4、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实事求是地进行记录和分析。
5、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问题。
教学准备:不同根的图片和实物、课件。
剪子、实物投影或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植物需要从周围的环境吸取各种营养物质,才能够茁壮成长。
植物是通过什么器官获得营养物质的呢?这些营养物质又是通过什么器官运送到植物的各部位的呢?(板书课题) 4、根和茎(二)新课1、认识植物的根:(1)谈; 我这里给同学准备了一些植物,请你们先商量植物的那部分是他的根,然后用剪子把这部分剪下来。
完成后请你们观察剪下的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学生汇报根的相同点;希望学生回答:根上都有根毛、根尖、并且都向下生长。
2、观察各种形状的根,并按它们的不同特点对其分类:(1)学生汇报:(学生剪下的根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希望学生回答:有一种根中间有明显的主要的根而且上粗越往下生长越细,主要的根上长有一些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