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婴儿心理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五章婴⼉的⼼理发展第五章婴⼉的⼼理发展第⼀节婴⼉的⽣理发展及其⼼理学意义婴⼉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童⽣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的⽣理发展(⼀)婴⼉⼤脑功能的新认识⼤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个重要指标。
2.婴⼉⼤脑机能发展(1)脑电图同步节律波ɑ波常作为婴⼉⼤脑成熟的标志。
出⽣后5个⽉是婴⼉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2)⽪质中枢刚出⽣时⼤脑⽪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
此后,在婴⼉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就是脑⼲和中脑。
(3)⼤脑单侧化其就是在⼤脑的某个半球建⽴特定功能的过程。
在新⽣⼉阶段观察到得⼤脑单侧化的倾向只能说明两半球的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不是质的区别。
3.后天环境与婴⼉脑的发展(1)巨⼤的可塑性(2)良好的修复性(⼆)婴⼉⽣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婴⼉的动作发展最早的动作时⽆条件反射⾏为。
其动作具有弥散性、⽆⽅向性、普遍性。
动作发展的三⼤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原则三、动作发展对⼼理发展的重要意义第⼆节婴⼉认知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发展(三)味觉、嗅觉、触觉(四)空间知觉和物体知觉⼆、注意的发⽣发展(⼀)发⽣新⽣⼉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进⾏扫视的能⼒。
(⼆)发展1~3个⽉的婴⼉的注意已经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集中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的图形。
3~6个⽉的婴⼉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主动积极,偏爱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
6个⽉睡眠减少,注意伴随着动作等。
共同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9个⽉时有显著的变化,但在1岁以前的发展⽔平都是较低的。
1岁以后婴⼉的注意活动进⼊更⾼的层次:第⼆信号系统。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发展(⼀)记忆1.发⽣⼈类个体记忆的发⽣时间是妊娠末期2.发展帕波塞克—最早⽤经典条件发射研究了婴⼉记忆的发展诺韦和科尔利—操作条件发射对婴⼉记忆研究:A、新⽣⼉末期已具有特定的长时的记忆能⼒B、3个⽉的婴⼉对操作条件发射的记忆能保持达4周12个⽉后,开始有了很重要的变化: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语词逻辑记忆能⼒的产⽣成为可能,延迟模仿的产⽣标志着婴⼉表象记忆及再现能⼒的初步成熟。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1、婴儿的生理发展①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与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有关)。
④个体身高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次高峰在初中阶段,即青春期)。
2、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的因素①遗传②营养:母乳是婴儿早期最理想的食物。
③情绪健康:“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是一种机体发育紊乱症,通常在18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中发生。
得这种病的婴儿身体消瘦,行为退缩,表情淡薄,对人、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母亲离开也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3、新生儿的反射行为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觅食反射;④游泳反射;⑤莫罗反射;⑥抓握反射;⑦强直性颈部反射;⑧行走反射;⑨巴宾斯基反射。
4、婴儿的动作发展⑴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大运动发展:即行走动作的发展;②精细运动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随意的抓握动作的发展前提是:五指的分化和手眼的协调。
⑵行走动作及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⑶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④婴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⑷关于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假说:①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助长论者”。
②可能成熟论,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
⑸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心理的起源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婴儿的大脑功能和生理发展过程,理解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2.掌握婴儿早期认知和言语能力的发生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
3.掌握早期气质、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婴儿早期认知和言语能力的发生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
2.婴儿气质、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婴儿言语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教学方法及教具】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进程一、婴儿期的年龄阶段和主要特点(一)婴儿和婴儿期婴儿到底是指哪个年龄范围的儿童,各个学者意见不一。
首先,在我国不同学科间对婴儿或婴儿期的理解、界定就不同。
医学界一般认为婴儿=乳儿,婴儿期=乳儿期,即都指0--1岁的儿童。
教育界则认为婴儿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婴儿期即指乳儿期,年龄范围为0--1岁,而狭义的婴儿期为1--12个月(头1个月为新生儿期)。
即使同在心理学界,国际、国内不同学者对之意见、看法也不相同。
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即“0—1岁”说、“0—2岁”说和“0—3岁”说。
“0-1岁说”认为婴儿“生命第一年的儿童”。
这是从字源上分析的。
英语中的婴儿(infan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fants),其原意就是“不会说话”的意思。
因此,婴儿就是指1岁前不会说话的儿童,而只要1岁后会说话了就不再是儿童了。
婴儿期以1岁为界,这一观点在欧美各国心理学界是最为传统的说法,由来已久,而且至今还有一定的市场。
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就持有这种观点。
“0-2岁说”。
传统的“0-1岁说”严格地规定了婴儿心理狭小的研究领域,严重地束缚并妨碍了婴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揭示和研究内容的扩大,因而逐渐被现代婴儿心理研究工作者所抛弃。
20世纪70年代以来,婴儿心理研究开始突破“0-1岁”说的界限,认为婴儿包括从出生到2岁前的儿童,并对0-2岁范围内的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第五章婴儿心理发展—婴儿生理的发展
1、婴儿认知的发展中,()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A. 感知觉
B. 注意
C. 记忆
D. 思维
2、婴儿在()时期产生了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A.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
B. 特定依恋期
C.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
D.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
3、()理论认为婴儿必先具有客体永存性的概念,才能形成依恋
A. 习性学理论
B. 精神分析理论
C. 学习理论
D. 认知理论
4、()依恋类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哀伤,母亲回来时表现欣喜选项:
A. 安全型
B. 抗拒型
C. 退缩型
D. 逃避型
5、()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那些有较多负责的看护人员的福利院中,婴儿没有表现出
A. 凯根的气质假说
B. 柯切斯佳的整合理论
C. 母亲剥夺假说
D. 社会刺激假说
6、()气质类型的婴儿不怎么活跃,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常常安静地退缩
A. 安静型
B. 迟缓型
D. 抑制型
7、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A. 从上到下
B. 从左到右
C. 从大到小
D. 从远到近
8、依恋类型有()
A. 安全型
B. 抗拒型
C. 退缩型
D. 逃避型
9、托马斯等人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A. 容易型
B. 困难型
C. 情绪型
D. 迟缓型
10、()认为喂奶方式对婴儿的依恋产生重要的影响
A. 弗洛伊德
B. 埃里克森
C. 鲍尔贝
D. 艾恩斯沃斯
11、 2个月的婴儿的记忆能维持()
A. 1天
B. 2天
C. 1星期
D. 2星期
12、()个月的婴儿脑重接近成人的脑重
A. 6个月
B. 12个月
D. 36个月
13、 15、16个月的婴儿在亲社会行为发展上主要表现为()
A. 对处于困境的他人开始有积极的反应
B. 对处于困境的他人还没有明显的情绪和反应
C. 能主动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
D. 对处于困境的他人作出明显、频繁和多样化的反应
14、()个月的婴儿已具有稳定的延迟模仿能力
A. 9个月
B. 12个月
C. 24个月
D. 36个月
15、关于婴儿语言发展理论,勒纳伯格提出()
A. 先天语言能力说
B. 相互作用说
C. 自然成熟说
D. 选择性模仿说
16、()发明了一种称为“视崖”的装置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A. 吉布森
B. 皮亚杰
C. 班杜拉
D. 斯腾伯格
17、出生后的婴儿能区分和偏爱()的脸
A. 男人
B. 女人
C. 父亲
D. 母亲
答案:1.A 2.B 3.D 4.A 5.D 6.B 7.AC 8.ABD 9.ABD 10.B 11.A 12.D 13.A 14.C 15.C 16.A 1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