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语,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语,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背景资料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3、题目解读“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朗读并背诵课文。
4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2、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 •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①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②何陋之有?3、翻译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曰:“何陋之有?”三、合作探究:1、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课文是如何来表现这一主旨的呢?(1)作者怎样描写陋室?(2 )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a.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b.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C.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d可以看出室王人的志趣如何?3、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4、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目的是什么?5、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作用?第一组提问: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第二组提问: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导学案一、新课导入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2)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文中指德行美好)④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⑤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5.作者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6.背景链接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陋室铭》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并了解重点词语的用法。
(难点)
3、朗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抑扬顿挫读铭文
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组赛读,读准字音、节奏。
四、精推细敲译铭文
1、结合注释翻译重点字词及译文,先自学5分钟,然后同桌对学交流,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
(提示:把自己认为较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意思写下来,加强记忆。
)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疑难词句。
五、熟读成诵背铭文
六、堂清检测
1、本文作者,代诗人、哲学家,字。
2、注音
))())痕
))素琴)室
3、解释重点词语
)())
))
))
4、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描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的语句
是,。
(2)写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语句
是,。
(3)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语句
是,。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2、作者写陋室,为何从山水写起?结尾为何又提及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的话有何深意?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4、你是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的?你认为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高尚哪个更重要?。
《陋室铭》导学案课题《陋室铭》授课人刘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一些文言词用法及“铭”的体裁特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陋室铭》选自____,作者____,字___,___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2.解题: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_____。
“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或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3.自读课文并注意读准字音:德馨.()苔.痕()鸿儒.()案牍.()知识链接关于“铭”: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
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
刻在碑上放于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闲居草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整体感知合活动一:朗读——读通文章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划分课文节奏活动二:品读——读懂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内翻译课文并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德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劳形()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译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研读课文,小组分任务合作解决以下问题:第一组提问: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2、“陋室”为什么“不陋”?3、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陋室不陋”的原因?作探究第二组提问: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陋室不陋”的?是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的?结合课文完成以下问题:①找出描写刘禹锡陋室及其周围环境的语句。
《陋室铭》导学案六篇《陋室铭》导学案六篇《陋室铭》导学案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文。
2. 过程与方法:初步领会韵文和对偶句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思想。
学法指导:以读为主,合作探究。
资料链接1.背景资料:(1)《陋室铭》这篇“铭”文早已成了“名文”,其实,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力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到一间半。
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
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中学语文在线(2)子云亭:即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草玄亭。
据《汉书杨雄传》扬雄所处的成、哀、平三世,统治权被外戚和弄臣所篡,只有投靠他们才能青云直上,而扬雄不事谄媚,不屑逢迎,不会钻营,不愿投靠,因而“三世不徙官”。
作者以扬雄德高不论室陋自比,可见作者之志。
知识巩固:1.填空:本文的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体裁是,这种体裁的特点是。
2.全文的主旨句是,。
3.试写出本文的对偶句(至少两句)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6.你认为本文的写作意图是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拓展延伸:阅读刘禹锡的一首充满哲理的词,完成练习。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导读指导】刘禹锡因为热心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到今天的安徽和县当通判。
和县唐时称和州,和州的知府姓策,策知府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
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
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题写:“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态。
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南北,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
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
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
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
他和书丞商量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偏要乐。
于是,他就提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
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心,实在难能可贵啊!【知识衔接】1、“铭”文的特点: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
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陋室铭》导学案(通用12篇)《陋室铭》导学案篇1班级姓名座号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学习重点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法指导朗读法,导读法【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陋室铭》导学案3篇《陋室铭》导学案3篇《陋室铭》导学案1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1、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1、按要求默写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1、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陋室铭》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2.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重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从中获得的启发。
学习过程:一、解题导入“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押韵,陋室指简陋的房子,“陋室铭”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自主学习(我能行)1.查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刘禹锡,字,代家,有之称,代表作品。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德馨()鸿儒()苔痕()案牍()调()素琴3.解释加横线的字词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鸿儒:白丁: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翻译下列句子(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二、互助学习,展示精彩 (我最棒)1.听范读,标出自己易读错的字音及节奏。
2.以小组合作等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明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三、合作探究,互动展示(我虚心)1.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哪句?它有哪些含义?2.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3.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找出原句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文末提到三位古人,起什么作用?四、拓展提升,能力提高(我积极)1、本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2、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五、课堂检测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3、写出来往客人之高雅的句子是:4、表明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的句子是: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为自己的家起一个恰当的名字,模仿刘禹锡的《陋室铭》给自己的家描上一笔,真切地让我们大家来感受你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陋室铭》导学案一、目标导学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文学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的“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我会读会写的生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需要帮助的生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读课文,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几句自己喜欢的对偶句。
3.三读课文,揣摩词义,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注明你的疑问。
我读懂的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需要帮助的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有鸿儒(■)可以调素琴■( ) 无丝竹Z乱耳(• •)案牍Z劳形()( )2.指出下列句子屮“Z”字的用法。
•••••••••••••••••《陋室铭》导学案《陋室铭》导学案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辨音识字: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òng rú)西蜀(shǔ)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文言词语【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_________(惟吾德馨)。
2.文章的点题句是: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环境幽雅、交往文雅、情趣高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4.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陋室环境清幽宁静5.写陋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交往之人不俗6.写陋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操高尚:生活情趣高雅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7.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陋室铭》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佳作。
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与感悟。
本文将从导学教案的角度分析《陋室铭》的意义、主题以及诗歌技巧,以促进学生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与欣赏。
一、教目标1. 了解《陋室铭》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2. 理解《陋室铭》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3. 学习诗歌韵律和意象的运用;4. 培养学生欣赏和感悟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陋室铭》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简介2. 《陋室铭》的文本分析3. 《陋室铭》的韵律和意象分析4. 诗歌欣赏与感悟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介绍《陋室铭》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表现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为主,饱含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的生平履历也是一部波折曲折、悲欢离合的历史,也正是这样的命运历程,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悲壮色彩。
可以进行阅读理解,并与学生讨论,让他们思考杜甫的人生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
2. 正文阐释:介绍《陋室铭》的重要意义和主题。
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认知。
通过一位居住在简陋房间的人的视角,诗中描绘了房间、庭院和附近物件的状态,寓意出对世俗财富和荣誉的淡漠和超脱,传达了诗人内心所持的一种深层信仰和情感体验。
在解读《陋室铭》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所反映的人性、社会现实、益民主义和自我价值等问题,并鼓励学生通过借鉴杜甫深刻的思想理念和感性表达方法,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真实,探索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
3. 诗歌技巧讲解:以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为关键要素,分析《陋室铭》中的诗艺构成。
在诗歌欣赏和讲解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含义和境界描写,明确诗歌所涉及的抒情、咏物、景物、哲理和呼声等方面的特征,并帮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之美。
语文老师可以在学生新学了一批词汇,或者某一知识点积累之后,集中对这些单词在《陋室铭》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词汇理解。
陋室铭公开课导学案(学生版)汇编一、教学内容《陋室铭公开课导学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文言文《陋室铭》的阅读与理解。
文章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
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居住的简陋房子,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 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把握文章的大意;3. 领会作者通过描写陋室表达的高尚品质和节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陋室铭》;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难点:领会作者通过描写陋室表达的高尚品质和节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图片;2. 课本:《陋室铭公开课导学案》;3. 笔记本:用于学生做笔记和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陋室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陋室?为什么会有陋室的存在?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找出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难点。
3. 内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通过描写陋室表达的高尚品质和节操。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的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学生现场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6.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
7.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进行背诵练习。
六、板书设计陋室铭作者:王羲之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高尚品质节操七、作业设计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陋室铭》;2. 请举例说明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 请谈谈你对作者通过描写陋室表达的高尚品质和节操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邀请一位在生活中保持高尚品质和节操的人,让学生听取他们的故事和感悟,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陋室铭公开课导学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文言文《陋室铭》的阅读与理解。
《陋室铭》导学案【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能够当堂成诵;2、理解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2、的主旨;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堂气氛、加大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
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
把前的预习带入堂的学习中,提高堂效率。
”教学时数:一时【前预习】、生字注音。
2、找出本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
)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
)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
(ppt 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
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
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
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
(ppt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
)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
(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
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
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八 年 级 语 文 导 学 案科 目 八年级语文 主备人 田丁审核人 年级备课组 教 学 过 程第 1课时课 题陋室铭课 型讲读课2、读读《陋室铭》。
可以个人品读、小组赛读与全班齐读相结合。
小组 板书 展示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原文。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必要时可以范读。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借物咏怀的写法。
3、疏通文意。
课 时 目 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1)重点字词含义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
3、培养学生纯洁的品格,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 学 过 程一、预习导学课前 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陋.室( ) 德馨.( ) 苔.痕( )鸿儒.( ) 调.素琴( ) 案牍.( ) 西蜀.( ) 诸葛庐.( ) 2、解释加点字:陋室铭.——(2)重点句子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分析: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即“有何陋”。
其中的“之”为助 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合作探讨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4、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四、展示成果二、预习展示1、课文共9句话,每组派一名代表抽签决定在 1、说说作者刘禹锡。
学生讲后,教师结合补充诗句充实人物形象。
黑板上展示选定句子的翻译。
有仙则名.:出名,闻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 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苔痕上.阶绿:长到 名词活用为动词 草色入.帘青 映入无丝竹..之乱耳: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 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谈笑有鸿儒..:有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 :1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2没什么学问的人 无案牍..之劳形..:1官府的公文 2使身体劳累 刘禹锡(772一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
贞元间与柳宗元同第进士,后又登博学宏词科。
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陋室铭》石洞中学许奉友教学目标1、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辩解一词多义,初步理解词类活用,理解本课特殊句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体会作品的音乐美,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以音传情,以词达意。
以声入情,因词求义,以此来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4、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洁身自好的节操。
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1、重点:识记文言知识,了解古代文体,理解文意。
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适当启发。
2、难点: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理解作者高洁伟岸的思想情操和安平乐道的思想情趣。
联系社会实际,重申社会价值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听课文录音,落实文章字词陋室( lòu ) 德馨( xīn ) ( tái ) 苔痕鸿儒( hóng ) ( rú)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西蜀( shǔ)四、齐读课文,请同学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串讲文章大意,教师归纳文言知识。
22.《陋室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鸿.儒可以调.素琴无丝竹
..之
..之乱耳案牍
劳形.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①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②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题
2、想想本文托的是什么物,言的又是什么志?
四、合作探究:
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
2、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3、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4、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参考材料: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
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4、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5、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7、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
(板书:暗含、志向)
10、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
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