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第二章—构成形态的基本要素
- 格式:ppt
- 大小:11.11 MB
- 文档页数:72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Solid Structure课程性质:是一门重要的工业设计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从平面过度到立体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分:4总学时:64适用专业:工业设计等设计类中的有关专业先修课程:《素描》、《工业设计概论》、《平面构成》教学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 加强脑与手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简单经济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探求立体形态的形式规律和设计原理,寻求材料,结构,力学与形态表现的和谐规律。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促使其形态的科学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概述第一节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立体构成是物体形态设计的基础第三节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本章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第一节认识点线面第二节认识体量第三节认识材质第三节认识空间本章重点:材质空间的认识本章难点:空间的构成认识第三章半立体构成第一节一切多折第二节肌理构成本章重点:表情练习——一切多折本章难点:一切多折制作第四章线立体构成第一节垒积、衍架、框架线层排列第二节线织面本章重点:线材构成本章难点:线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五章面材构成第一节透空柱体、多面体结构第二节层面排列第三节单体积聚与形体的插接构成本章重点:面材构成本章难点:面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六章块材构成第一节有机形体的塑造第二节形体的分割与组合第三节块的积聚构成本章重点:块材构成本章难点:块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七章综合构成第一节综合构成的要求、形式与要注意的问题本章重点:综合构成本章难点:综合构成的实际制作四、成绩考核方式以完成设计作业形式的考查课,综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如下作业:1、纸的表情练习(一切多折) 1件 15%2、线材构成 1件 15%3、面材构成 1件 15%4、块材构成 1件 15%5、综合构成 1件 40%五、教材与参考资料《立体构成》胡介鸣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立体构成》赵殿泽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6《立体构成基础》蒋民民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立体构成》蔡从烈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注:1、本课程作业更偏于创意实践题。
立体构成基本形态要素——面几何学上将面定义为线的移动轨迹。
几何学上的面只具有位置、长度和宽度,而无厚度。
但在二次元空间里,无论是内点还是出线移动构成的面就成为形。
面分消极的面和积极的面。
消极的面由点的集合群化、线的集合群化构成;积极的面可由扩大点的面积,扩大线的宽度,对线进行密集移动构成。
面具有几何形、非几何形两大形态。
几何形是规则的,它的基本形态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由直线和几何形曲线构成。
正方形的特点是垂直与水平;三角形的特点是斜向与角度;圆形的特点是外轮廓的曲线。
非几何形是不规则的,是由自由曲线结合直线构成的自由形,实际上也是自由曲线组合各种变相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几何形给人理性、明确的感觉,产生简洁、抽象、秩序之美,但易产生呆板的感觉;非几何形虽然活泼、生动、富于感性,但易产生不端正、杂乱的感觉。
立体构成中的面具有比线明确,比块稍弱的空间占有感,因为它是由面来限定空间的。
(1)层面构成它的排列指若干直面(或少量柱面、锥面)在同一个面上进行各种有秩序的连续排列。
基本面型简洁、丰富有变化。
面型变化形式有重复、交替、渐变、近似等。
排列方式有直线、曲线、折线、分组、错位、倾斜、渐变、放射、旋转等。
(2)嵌合的构成用一个基本形为单元或几个基本形为单元,做上、下、左、右相互连接或展开的设计。
主要有以下几种构成方式:a.屏障式以基本形态上下、左右互相嵌合连接、平面展开,组成一个大的屏障结构。
b.重叠式以基本形前后、左右、上下连接,按照同一种规律和方式立体地展开,形成一个大的体块。
c自由式的堆积以基本形相互间作无规律无秩序的排列,以视觉规律和空间虚实效果的疏密关系来构成一个大的体块。
(3)框形、块形组合造型a、基本的框形与块形框形:空心的正圆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
块形:实心的正圆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
b、变框与变块在基本的框形与块形上作规则的变形。
c、插接同一造型的框形或块形,用插接可塑造出多样的近似于球体的形态。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元素有哪些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元素:
1、平面:平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平面的直线构成的几何图形,它的面积却是有限的,可以看做是位于直线末尾的虚拟点的面。
2、线段:线段是由两个相同的直线构成的封闭形状,它把平面上任意两点连在一起,是所有几何形状的基础。
3、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是由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构成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定义是由这些多边形的互相重叠构成的。
4、多边体:多边体是由线段构成的三维图形,它是多边形的立体化图形,它的定义是由这些多边形的顶点的连接来构成的。
5、平行平面:平行平面是指两个拥有相同特征的平面,它们不仅有相同的面积,而且不在同一层次上面,甚至呈现平行状态。
6、投影:投影是把三维图形映射在任意一个平面上的图形,它可以准确比例地显示出三维图形立体构造的状况。
7、折突:折突是把一个多边形沿着某一点断开,另外一部分移动到另
一个多边形处作为连接点,并将原多边形合并成了新的多边形的一种几何变换。
浅谈立体构成中的形态元素和组合规律
立体构成是指把零散的形态元素通过一定规律组织成有机的整体,形成具有一定空间
结构的三维作品。
在立体构成中,形态元素和组合规律是构成整个作品的基本要素。
一、形态元素
形态元素是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单元,包括点、线、面和空间体等。
点是最基本的形
态元素,它没有长度、面积和体积,只有位置和方向。
线是由无数个点构成的一连串坐标,并具有长度和方向,线用来刻画物品的轮廓和边缘。
面是由无数个线构成的平面形态元素,具有长度、宽度,但没有深度,用来表现物品的表面特征,如纹理、颜色等。
空间体是具
有一定体积和三个方向的三维图形,用来表现物品的立体形态。
二、组合规律
组合规律是指在构成整体的过程中,形态元素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组合规律包括平
面组合和立体组合两种。
1. 平面组合
平面组合是指在平面上构成立体形态的规律。
它是把各种形态元素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具有平面形态的作品。
平面组合可以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来实现,其中线和面
的组合比较常见,如平面拼贴、镶嵌、图案、图形等。
2.立体组合
总之,形态元素和组合规律是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好的立体构成不仅要求形态
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和谐,还要有严谨明确的组合规律,使作品既具有独立完整的形态,又具有可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立体构成形态要素1.建筑的尺度和比例:建筑的尺度和比例是建筑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决定了建筑物的整体大小、长宽高的比例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恰当的尺度和比例能够使建筑物看起来协调、稳定且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同时,合理的比例还有利于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2.建筑的形态和形式:建筑的形态和形式是指建筑物的外观和形状。
它们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功能、环境等因素来选择。
形态和形式的选择与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关系密切,它们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性,还会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组织产生影响。
3.建筑的结构系统:建筑的结构系统是指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和承重系统。
它决定了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坚固性。
建筑的结构系统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形态和设计。
不同的结构系统会产生不同的形态效果,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等。
4.建筑的立面处理:建筑的立面处理是指建筑物外立面的设计和装饰。
立面处理包括立面的材料选择、造型设计、窗户和门的布局等。
一个好的立面处理能够提升建筑物的形态美感,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建筑的体量和质量:建筑的体量和质量是指建筑物的三维空间形状和实体感。
它们决定了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和存在感。
体量和质量可以通过建筑物的表面处理、体块的布局和立体体验来表现。
6.建筑的光线与色彩:光线与色彩对建筑物的形态和外观起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光线的变化和色彩的运用,可以塑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和氛围。
同时,光线与色彩还能够产生视觉焦点和重点,引导人们对建筑物的注意。
7.建筑的空间组织:建筑的空间组织是指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布局和组织方式。
空间组织影响人们在建筑物内部的移动、交流和活动。
合理的空间组织能够提升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和体验。
总之,立体构成形态要素共同决定了建筑物的外观、空间组织和功能。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营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形态要素,创造出与环境协调、美观的建筑物。
立体构成基本形态要素——点立体构成基本形态要素——点点,几何学上的点被定义为“只具有其位置,而无其面积大小”,是属于零次元无实质的单位。
点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使它呈现为明确表现和隐蔽表现。
圆的圆心和正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的中心是明确的点的存在形式。
而在线、面、体上,点的存在是通过隐蔽的形式表现的,比如一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直线转折处、两线相交处、圆锥体的顶端等。
几何学上的点是无形态的。
但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造型表现中,点具有空间位置并需按照一定的尺度来界定。
与它所处的环境空间、面积形状和其他造型要素比较时产生对比,具有视觉力场和触觉力场作用的都称之为点。
对点不能以绝对的标准来界定,而只能以相对的标准来界定。
像宇宙中的许多星体,虽然其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可在夜晚,群星璀璨形成无数点的感觉;万吨巨轮在浩翰的海洋中犹如一叶小舟(眺望过去仍有点的感觉。
可见大与小的尺度是相对于一定的环境空间而言的,点的存在同环境空间有着密切联系。
点的凝聚会产生视觉引力,而点的量变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引力,一个点所具有的紧张性是求心的。
当只有一个点时,人们的视线就会集中到“点”上面。
当有两个相同的点时,人们的视线在两点之间移动(且产生线的感觉。
当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点时,人们的视线首先集小到大点上,然后转移到小点上。
人们的视觉习惯和视觉方向常常带有秩序性,即由大到小、由左到右、由上到下、内近到远的顺序。
当有三个性质相同的点(则会产生虚面的感觉,倘若是多点,则虚而感觉更强,且形的特征可按人的意图表达出来。
点的凸凹变化在人们的心理上能产生不同的感觉,凸点有扩张感、力量感,而凹点则有收缩感、压迫感。
点的排列和距离的不同使点在视觉上产生线面形态的变化。
造型上点的线化主要由距离和方向所决定。
如将相同的点连接可构成虚线,其距离越近,线的感觉越强。
但将点作等距离的排列(显得规范工整合顺序。
美中不足的是略显机械而呆板;如果有计划、有规律地作间距处理(可以产生节奏感;如果改变点的方向,并有计划进行大小变化排列,则可表现出跳跃性的韵律,也可表现出曲线的流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