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立体构成2015
- 格式:ppt
- 大小:76.71 MB
- 文档页数:303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立体构成是美术设计中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进修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为日后更复杂的设计提供基础。
因此,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深入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包括立方体、圆柱体、锥体等;2.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和雕塑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4.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提升其综合能力。
三、设计内容1.理论进修:通过教室讲解和讨论,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包括立方体、圆柱体、锥体等的特点和构造原理;2.实践练习:让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练习不同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包括简单的几何体和复杂的组合体;3.创作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立体构成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或其他形式,展现其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4.展示评比: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比,激励学生互相进修和交流,提升作品质量。
四、设计步骤1.准备工作:教师准备相关教材和教具,包括图书、模型、绘画工具等;2.理论进修:教师进行理论讲解,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其构造原理;3.实践练习: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绘制不同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加深对其特点和结构的理解;4.创作作业:学生设计并制作立体构成作品,展现其个性和创意,体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5.展示评比: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评比,鼓励优秀作品,激励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五、评判标准1.作品设计:是否符合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是否具有创意和个性;2.技术表现:绘画、雕塑等技术是否熟练,是否能准确表达立体构成的特点;3.表现能力:作品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是否能够有效传达设计意图;4.综合能力: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设计相结合,是否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立体构成基本型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一,它研究的是三维空间中的形体组合与构成。
在立体构成中,基本型是指最基础、最简单的几何形态或抽象形态,这些基本型是构筑复杂立体结构的基础元素。
常见的立体构成基本型包括:
1.立方体(Cube):具有六个正方形面的三维形状。
2.球体(Sphere):所有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的三维圆形物体。
3.圆柱体(Cylinder):由一个矩形绕其一边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
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和一个侧面。
4.圆锥体(Cone):由一个三角形或扇形绕其一直线边旋转而成,
有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逐渐变小直至汇成一点的侧面。
5.棱柱(Prism):由一个多边形沿一条与其不平行的直线旋转而成,
有两个相同的多边形底面和多个侧面。
6.棱锥(Pyramid):由一个多边形沿着一个顶点向远离该顶点的方
向延伸形成的一系列射线旋转而得,有一个多边形底面和多个斜面最终汇聚于一个顶点。
除了以上几何体外,还有其他更复杂的立体构成基本型,如椭圆柱、椭圆锥、环状体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型的研究、切割、组合、变形等手法,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立体造型,为设计师提供无限的设计灵感和表现手段。
基础造型的立体构成一概念:立体构成:研究立体形态各元素的构成法则,是相对于模仿的一种造型新概念,是立体创造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形态:(一)在生活中,各种三维的“形态”环境中从文具、餐具等小型器物到建筑室内较大的“立体形态”。
以及庭院、都市等大规模的“三维形态”,这些是具有实用的功能和用途来设计的“形态”。
还有不具使用目的的,将形态作为鉴赏对象的纯艺术造型。
如:雕塑。
这些作为研究的对象,升华为科学的理论:(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形态,可分为“自然形态”: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的一切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
例如:树木、山石、行云、流水。
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自然形态中存在着和谐,使得自然万物多样性的变化得以统一,而这种和谐的语言便是“数字”。
他认为自然是由“数字”支配组合而成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以简单的数字为构成整体和谐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世界是由几何体组合而成。
他的发现使人类从自然形态中获得无穷的智慧与启示。
人类凭借自然形态法则给予的启示,追求人性、物性的合理共存,从事符合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需求的调和且关联的造型行为。
自然形态包括有机与无机两种具体的形态,①“自然有机形态”指接受自然法则支配或适应自然法则而生存的形态,简单说富有生长机能的形态,②“自然无机形态”指原来就存在于世界,但不继续生长、演进的形态,简单说是“不在有生长机能的形态”。
奇妙的自然有机形态,提供了人类进行造型的主要依据,有机形的塑造也就成了立体构成中的重要部分。
(三)“人工形态”:是指人类有意识的从事视觉要素之间组合或者构成等活动所产生的形态,例如:建筑、工业产品、图片、文字等。
是人们将意识进行物化的形态。
就形态的面貌即外形而言,可归纳为①具象形态:是以模仿客观事物而显示其客观形象及意义的形态。
由于形态与存在的实际形态相似,称之为“具象形态”。
按造型手法与表现风格的不同分为:a.“写实具象形态”是指以完全忠实的表现的态度描写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
基础-立体构成讲义2011年内部版本1.概论1.1设计基础的产生和发展设计基础是由20世纪初现代主义设计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影响了当代设计和设计教育并为后续设计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主义主要特征是:1)功能主义特征。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
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构成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团体有:基础-立体构成讲义2011年内部版本1、1919-1933年德国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代表人物是格罗佩斯、伊顿、康定斯基、莫霍里·纳吉、阿尔伯斯。
2、荷兰风格派。
荷兰风格派又称新造型主义画派,于1917~1928年由蒙德里安等人在荷兰创立。
其绘画宗旨是完全拒绝基础-立体构成讲义2011年内部版本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只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其特点是:1)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剥除,变成最基本的集合结构单体,或者称为元素。
2)把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结构组合,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但在新的结构组合当中,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
3)对于非对称行的深入研究于运用。
4)非常特别地反复应用横纵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和中性色。
代表人物是蒙德里安、凡·杜斯伯格、里特威尔德。
3、俄国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年代。
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
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movement),而不是传统雕塑着基础-立体构成讲义2011年内部版本重的体积量感。
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
出版稿件摄质量章第一章计算机辅助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节第一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
小节一、室内设计的。
小标题1.小要点要求:(1)正文中小点①正文计算机辅助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辅助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辅助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辅助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辅助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立体构成(工业设计基础课程教材)(草稿)目录概述 (1)第一节构成的概念及其分类 (1)一、构成的起源 (1)二、“构成”的定义 (1)三、构成的分类 (2)第二节立体构成的概念 (2)第三节《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 (3)第四节立体构成的特征 (4)一、无框架 (4)二、力感 (4)三、有光影 (4)四、“四次元”性(亦可谓“四维”性) (4)第五节立体构成与设计 (5)第一章立体构成的要素 (6)第一节立体的本质 (6)第二节实体与虚体 (6)一、实体的种类 (7)二、虚体的种类 (7)第三节形态与形态要素 (8)一、形态的分类 (8)二、形态的基本要素 (9)第四节立体构成的美学原则 (12)一、主次与重点 (12)二、比例与尺度 (12)三、稳定与均衡 (13)五、节奏与韵律 (14)第二章立体构成的材料 (16)第一节材料的种类 (16)一、主要用于主体的材料 (16)二、主要用于辅助的材料 (17)三、主要用于连接的材料 (17)第二节材料的加工方法 (17)一、减切加工 (17)二、连接加工 (17)三、变形加工 (18)四、材料的后处理 (18)第三章面材构成 (19)第一节从平面到半立体的构成 (19)第二节面材的立体构成 (22)一、面材的插接构成 (22)二、面材的曲面构成: (22)三、面材的仿生构成 (24)第四章线材的立体构型 (26)第一节认识线材 (26)一、线材 (26)二、线材的种类 (26)三、线材在立体造型中的重要作用 (27)第二节线材的立体构型 (27)一、软质线材的立体构型 (27)第五章体(块材)的立体构成 (30)第一节块材的种类 (30)一、角块(体) (30)二、方块(体) (30)三、球块(体) (30)第二节块材的构成 (31)一、块材的部位变化 (31)二、块材的组合构成 (32)第六章综合立体构成 (34)第一节形体的综合 (34)一、线、框组合 (34)二、线与面组合 (34)三、线与块的组合 (34)四、面与块的组合 (35)第二节材料的综合 (35)一、硬质综合 (35)二、软质综合 (35)三、异材综合 (36)第三节空间的综合 (36)一、空间维度的组合 (36)二、静动空间的组合 (36)三、环面空间的组合 (36)第七章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37)主要参考文献 (38)概述第一节构成的概念及其分类一、构成的起源“构成”一词来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它是指一种基本的设计思维方法。
立体构成教程
立体构成是绘画、设计等领域中重要的基础技能,它是将平面图形转变为立体图形的过程。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立体构成的教程。
1. 运用基础几何形体构成立体
过程:
1. 从基础几何形体入手,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等。
2. 绘制基础几何形体的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
3. 根据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在三个面上分别绘制基础几何形体的线框。
4. 在各个面上,根据线框将形体进行填充。
5. 最后通过透视效果,使基础几何形体转化为立体图形。
Tips:
掌握基础几何形体的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可以通过画板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
2. 运用阴影和高光的表现立体感
过程:
1. 先画出基本的线框。
2. 根据物体本身和光源的位置,选定阴影和高光区域。
3. 通过铅笔或炭笔等涂上相应的阴影和高光,用刻度阴影效果的方法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变化,凸凹感等。
Tips:
掌握绘画中光源的影响,掌握阴影和高光的表现更能突显立体感。
3. 运用透视原理构成立体
过程:
1. 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画板上规划好透视图形,构建出透视参照系。
2. 将素描绘制到透视图形上,根据透视参照系的原理,正确表现远近距离的大小关系。
3. 在素描之上细化,描出各个部位的线条,表现出物体的细节。
Tips:
理解透视原理,规划好透视图形,能让立体感更加突出,达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立体构成的一些教程,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练习绘画技巧,是掌握立体构成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