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似物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8
GANBING LUNTAN┃肝病论坛14肝博士 2014年第2期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以其抑制病毒迅速,抗病毒作用强,只需口服,通常是一天一粒,非常方便,不良反应很小,费用相对低等特点,深受医生和患者的普遍认可。
但它的缺点也是比较突出的,如需要长期使用,即没有固定的疗程,而且可能出现耐药,停药以后病情反复率较高,也应引起大家足够重视。
1.把握治疗的正确时机。
时机未到,不要乱使用抗病毒药物。
专家建议:对于免疫耐受期或非活动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如果肝功能正常,一般不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
此时强行治疗容易引发耐药,治疗效果并不好。
2.避免单药之间的转换。
目前在中国上市的核苷(酸)类似物共有四种,不少患者抗病毒治疗一段时间后,因为害怕耐药会自行换药,这种单药之间的“自由转会”,容易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短时间内发生临床耐药性。
对于规范治疗6个月,血清HBVDNA下降幅度<2log10,应改变方案继续治疗。
对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耐药者,应加用阿德福韦酯。
首选应该选择高效、低耐药的恩替卡韦,未婚者应首选干扰素治疗。
3.用药依从性问题:有一些病人起效后,在HBV DNA阴转,肝功能正常,自以为治愈而停药,这样,可造成病毒反跳,肝损伤加重,甚至可出现肝衰竭。
确保患者知道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的风险,必须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患者要严格按医嘱、足量服药,每天规律服用,即每天最好固定时间服,推荐时间:每天临睡前。
优点:一是养成习惯,不会忘;二是如服用恩替卡韦需空腹。
在任何情况下,逐步减量的用药方案都是错误的,将显著核苷(酸)类似物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柳忠生(内蒙古通辽市传染病医院 主任医师)这一貌似矛盾的关联事实上并不奇怪。
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在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进入免疫控制期前,HBsAg一定幅度的下降常常提示宿主可能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免疫清除,如果感染未能自发缓解(以HBeAg和HBVDNA阴转为特征),这种持续但不够有效的免疫清除往往会导致显著的肝脏组织学进展。
中药成分核苷类似物
核苷类似物是一类具有与天然核苷相似化学结构的化合物。
它们在结构上与天然核苷相似,但在某些化学基团上有所不同。
中药成分中的核苷类似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影响核酸的合成、代谢和功能,对生物体产生调节作用。
一些核苷类似物具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
例如,利巴韦林(Ribavirin)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类似物。
它在结构上与鸟嘌呤核苷类似,通过干扰病毒的核酸合成来发挥抗病毒作用。
此外,中药中的一些核苷类似物还具有其他药理作用。
例如,一些核苷类似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一些核苷类似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产生抑制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核苷类似物的药理作用和机制复杂多样,具体的作用效果和安全性可能因药物的结构、剂量和使用方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中药研究和应用中,对中药成分中的核苷类似物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为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中药现代化和新药研发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和先导化合物。
总之,中药成分中的核苷类似物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们通过与核酸相互作用,对生物体产生调节作用。
对这些核苷类似物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并为中药现代化和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向。
常见抗病毒药物种类一览表=================================1. 抗病毒药物类别抗病毒药物类别抗病毒药物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所用于治疗的病毒种类进行分类。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类别包括:- 核苷类似物:这类药物通过模拟病毒的核苷酸结构,阻断病毒复制过程。
常见的核苷类似物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核苷类似物:这类药物通过模拟病毒的核苷酸结构,阻断病毒复制过程。
常见的核苷类似物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 非核苷类似物:这类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的酶,阻止病毒复制过程。
常见的非核苷类似物包括奈韦拉平、培菲拉韦等。
非核苷类似物:这类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的酶,阻止病毒复制过程。
常见的非核苷类似物包括奈韦拉平、培菲拉韦等。
- 蛋白酶抑制剂:这类药物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蛋白酶活性,阻断病毒复制。
常见的蛋白酶抑制剂包括艾德福韦、达菲韦等。
蛋白酶抑制剂:这类药物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蛋白酶活性,阻断病毒复制。
常见的蛋白酶抑制剂包括艾德福韦、达菲韦等。
- 免疫调节剂: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增强宿主对病毒的抵抗力。
常见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剂等。
免疫调节剂: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增强宿主对病毒的抵抗力。
常见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剂等。
-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常见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洛匹那韦等。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常见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洛匹那韦等。
2. 常见病毒感染及相应药物常见病毒感染及相应药物不同病毒感染需要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以下是常见病毒感染及相应的抗病毒药物:- 流感(Influenza):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可用于治疗流感感染。
流感(Influenza):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可用于治疗流感感染。
核苷及其类似物摘要:核苷及其衍生物具有一些特殊的作用,2’—脱氧核苷药物能特异性的干扰病毒的复制,本文论述了核苷的作用及合成法。
并对4-氯-9‘-(2’-脱氧-β-D-呋喃核糖-7H-嘧啶[4,5-b]并吲哚的合成做了具体表述。
关键字:核苷;2’—脱氧核苷一、核苷的简介核苷(Nucleosid)是一类糖苷胺(glycosylamine)分子,组成物是核酸碱基加上核糖(Ribose)或脱氧核糖(Deoxyribose),碱基包括嘌呤(Purine)和嘧啶(Pyrimidine)两类,嘌呤包括鸟嘌呤(Guanine)和腺嘌呤(Adenine),嘧啶包括胞嘧啶(Cytosine)、胸腺嘧啶(Thymine)和尿嘧啶(Uracil),核糖和核酸碱基之间以β-N 糖苷键的形式构成。
根据核糖的不同,可分为核糖核苷和脱氧核糖核苷两类,前者是RNA的组成部分,后者是DNA的构成单元[1]。
根据碱基的不同分为又可将核苷分为嘧啶类核苷和嘌呤类核苷两类[2]。
嘧啶类核苷主要有胸苷、尿苷和胞苷,嘌呤类核苷主要有腺苷和尿苷,它们的结构如图(1)。
1847年,Liebig从细胞中分离出第一个核苷类化合物,标志着遗传物质化学即“核苷化学”的开创,这类核苷为天然核苷。
1991年Levene和Jacobs确定了第一个核苷的结构为:次黄嘌呤核苷(Hypoxanthinribo)的5`一磷酸酯,同时两位科学家还定义了核苷(由一个氮杂环的碱基与戊糖偶联的分子)和核苷酸(被磷酸酯化的核苷)的概念,从此,开始了核苷化学的新纪元。
图(1)二、核苷的作用2.1抗病毒的作用核苷是一类十分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作为核酸的水解产物而被分离得到,在细胞的结构、代谢、能量和功能的调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作为核酸的基本构成单元,核苷参与生物体中基因信息的保留、复制和转录的分子机制。
许多核苷类似物是病毒复制过程中酶的抑制剂,可以抑制病毒DNA 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并与核苷酸竞争性掺入病毒DNA 键,从而终止或抑制病毒DNA 链的延长和合成,使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而发挥抗病毒作用[3]。
核苷类似物分类
核苷类似物是指与核苷有相似结构或功能的化合物,它们在生物学和药物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描述几种常见的核苷类似物。
一、抗病毒核苷类似物
抗病毒核苷类似物是一类能够抑制病毒复制的化合物。
它们通过与病毒DNA或RNA结合,阻断病毒复制的过程,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这些核苷类似物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它们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疱疹病毒、乙肝病毒等感染。
二、抗癌核苷类似物
抗癌核苷类似物是一类能够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的化合物。
它们通过与癌细胞的DNA结合,干扰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常见的抗癌核苷类似物有紫杉醇、卡培他滨等,它们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三、辅酶类似物
辅酶类似物是一类与辅酶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它们在生物体内起到辅助酶的功能。
辅酶类似物常见的有辅酶A、辅酶Q10等,它们参与细胞能量代谢、抗氧化等重要生理过程。
四、核酸类似物
核酸类似物是一类与核酸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它们在生物学研究和
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核酸类似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核酸碱基类似物。
核苷酸类似物常用于合成DNA或RNA片段,用于基因工程和遗传学研究。
核酸碱基类似物则可以作为染料或荧光探针,用于核酸检测和分析。
核苷类似物在生物学和药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
它们通过与生物分子的结合,发挥着抗病毒、抗癌和调节生理功能等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了解核苷类酸类似物导致的肾损伤:知者不惧肾损伤是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较为严重且不少见的不良反应,需要警惕和重视。
知晓了,就能够趋利避害。
(注:核苷类药物分为“核苷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前者包括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后者包括阿德福韦、替诺福韦和TAF)一、肾功能受损伤,血液肌酐升高处理体内垃圾是肾脏的功能之一,体内代谢的小分子废物绝大多数在肾脏排泄。
令人费解的是:世间药物,有些先在肝脏里被代谢酶处理,然后变成无毒或低毒的产物从肾脏或胆汁排泄,有些药物却不被肝脏代谢以药物原形直接从肾脏排泄。
核苷类药物即如此,故更易伤肾。
肾脏由肾小球和肾小管两个系统组成。
前者是垃圾过滤系统,后者则相当于垃圾分拣和排泄系统。
肾小球内流淌的是血液,肾小管内流淌的近乎尿液。
关于核苷酸类似物导致的肾损害:有三个好消息是:(1)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损伤的主要不是肾小球,而是肾小管,所以损伤程度没有肾小球肾病那么严重。
(2)停药后损伤可终止、可逆转。
(3)导致肾衰竭的可能性不高,约0.2%。
老缪医生见过不少服药者发生蛋白尿和肌酐超标,未见过因此而肾衰竭的案例。
有一个坏消息是:一旦血肌酐超过正常上限,就必须停止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后续抗病毒治疗的难度加大。
处理策略:第一,慎重选择药物。
有基础肾病的人,使用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要慎重;已经有肾功能不全的人,不合适使用这两个药物;业已肾衰并在做血透者,倒是不必担忧“雪上加霜”的。
第二,强化临床监测。
无论是单用或是合并使用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都要定期检查肾功能(肌酐);如果有条件或已疑有肾损伤者,应定期检查尿液中β2—微球蛋白和/或微量白蛋白,这两个指标都能反映肾小管早期和轻微损伤。
一旦肌酐超过正常值上限,说明肾损伤不轻,该调整治疗方案了。
另外,“尿常规”应该常规检测。
第三,更改用药方案。
(1)停药。
乃无奈的下策,终止抗病毒治疗会有什么后果?这还得看出现副作用之前的治疗效果,停药后复发的风险一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