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
- 格式:ppt
- 大小:6.05 MB
- 文档页数:11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研究进展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疾病,慢性乙型肝炎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目前,随着核苷(酸)类似物(NA)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国内外关于该类药物所引发的各种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充分了解NA可能引发的各种不良反应,不仅包括一些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还需高度重视一些潜在的、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对该类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不仅可以预防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还能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提高远期疗效,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查阅相关医学文献,就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Abstract] As a kind of global disease,chronic hepatitis B i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Now,nucleoside (nucleotide)analogue (NA)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nd the reports of adverse reactions about these drugs at home and abroad gradually increases.During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NA caused a variety of adverse reaction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which not only includes some high incidence adverse reactions,some potential or rare adverse reactions should also be pay attention.For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drugs not only can prevent the adverse reaction to make them maximizes the effectiveness,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patient′s compliance,enhance late effects,improve prognosis and enhance life quality.So it has very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refers to the relevant medical literature and makes summary about the adverse reactions for these drugs.[Key words] Chronic hepatitis B;Nucleoside (nucleotide)analogue;Adverse reaction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常见的传染病,持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疗
效分析
王晓伟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6(010)005
【摘要】目的分析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1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94.5%、5.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7.3%、38.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总页数】2页(P95-96)
【作者】王晓伟
【作者单位】455000 安阳第五人民医院九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法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J], 曾华礼
2.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J], 傅道明
3.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J], 付敏
4.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血脂异常的潜在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 高原;李桂馨;陈红松;鲁凤民
5.HBV感染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血症的临床分析 [J], 曾伊凡;王传敏;何雨倩;罗森;刘莉;陈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毒性肝炎┃BINGDUXING GANYAN肝博士 2014年第1期 15情复发或没达到指南要求自行停药的患者,HBV DNA载量升高、肝功能异常了,这时重新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处理原则是这样的:如果原来治疗时使用的核苷(酸)类似物效果明确,能控制住病毒复制,无耐药现象发生,继续应用原来的药物治疗,每3个月复查,监测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
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无效或耐药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应对策略1.有的患者应用一种核苷(酸)类似物药物,在疗程中HBV DNA载量不下降,肝功能无改善,这是治疗无效果,我们称之为原发无应答。
这时往往需要更换一种强效的核苷类药物继续抗病毒治疗,如果治疗后经化验还是无应答,这需要核苷和核苷酸两类药物联合治疗,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疗效,如果效果还不甚满意,再考虑联合干扰素的治疗。
2.如果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 DNA已下降或消失后又上升了,肝功能出现了异常,凭经验乙肝病毒可能发生了耐药,这时应该立即化验耐药相关项目查找依据,同时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耐药的原因;如果是阿德福韦酯耐药,可直接更换恩替卡韦治疗,如果是核苷类药物产生耐药,最好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如果在疗程中HBV DNA下降不明显,可应用替诺福韦或加用或改用干扰素治疗。
3.耐药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毒、患者、药物等。
有一部分患者在刚刚开始抗病毒治疗时会按医生要求,定期关注治疗效果,病情平稳后往往会掉以轻心。
但是在核苷(酸)类似物规范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耐药,发生了病情反复。
耐药的发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我们所应用的核苷(酸)类似物只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不能够完全的杀死病毒,由于在治疗中病毒发生了变化,我们使用的的药物管不住病毒的复制了,病毒数量就越来越多,开始患者没有症状。
随着不断增多的病毒造成肝细胞大量破坏,肝功能就出现了异常, 等患者出现了症状才调整用药,可能为时已晚,病情会进展致使肝功能失代偿、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恩替卡韦在核苷酸类似物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作者:刘宗财骆文静孙冠超郎海洋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第07期【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目前临床治疗以口服核苷(酸)类似物为主要抗病毒治疗手段。
恩替卡韦凭借耐药性率发生低、抗病毒活性强,已经成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首选药物。
本文通过恩替卡韦在慢性乙肝肝炎的药物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与其他近年来临床常用的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深入比较。
发现恩替卡韦在耐药性、不良反应、有效性等方面优于其他核苷(酸)类似物。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疗效对比[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7-0049-02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检测为阳性,且病程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月的乙型肝炎定义为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乏力等,一部分患者还会发展为重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1-3]。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抗病毒治疗已成为延缓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关键,传统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和替比夫定等药物,因其适用范围以及其不良反应使用受限[4],无法长期使用。
目前临床以恩替卡韦为首选长期抗病毒治疗药物,随着恩替卡韦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以及良好的使用疗效,恩替卡韦的药物治疗都在研究与发展。
1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s, NAs]可直接抑制HBV聚合酶的反转录酶活性,病毒逆转录受阻,病毒核衣壳向受感染细胞核的循环减少,从而达到病毒cccDNA下降作用[5]。
恩替卡韦属于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s, NAs]其中的一种,其具体属于环戊基鸟苷类似物。
其具体靶点为HBV-DNA 聚合酶、反转录酶,有效抑制病毒反转录,同时能够抑制前基因组RNA 逆转录复制 HBV-DNA 负链,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正链,避免其发生逆转录、复制和 DNA 正链合成情况,从而阻断HBV-DNA 的延伸及装配。
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核苷(酸)类似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
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为(8.52±1.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1.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99,P=0.0000)。
结论: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法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1]。
由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特点,在临床上会对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因此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而言极为重要[2]。
笔者所在医院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2~85岁,平均(45.56±1.32)岁。
所有患者经过相关标准确诊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何时停药目前,关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达标后停药问题:如何停药、停药后是否会复发、如何降低复发率以及复发后如何再治疗等等,需要临床医生不断探究与证实。
HBeAg血清学转换是停药后持久应答的前提在最新的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及中国指南中均谈到了治疗终点及停药问题。
其中,EASL指南指出,在目前抗病毒治疗方法的条件下,很少能达到理想治疗终点,即停止治疗后持续乙肝表面抗原(H BsAg)消失,伴有或不伴抗HBs转换;更现实的治疗终点是诱导持续病毒学应答或维持病毒学应答。
指南的停药建议为停药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的乙肝患者,中国2010年指南建议,乙肝病毒(HBV)DNA低于检测下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2次复查,每次间隔6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2年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20 12年APASL慢性乙肝诊疗指南与2012年EASL慢性乙肝治疗指南建议,HBV DNA检测不到且HBeAg血清学转换≥12个月者,可考虑终止治疗。
临床研究同样证实,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停药后复发率低。
在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275)中,将60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2个月后停药的CHB患者(因经济、生育等原因或达到指南停药标准后停药)分为三组,即H BeAg未转阴停药组、HBeAg转阴停药组和HBeAg血清学转换停药组,分析显示发生HB 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停药6个月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图1)。
而且,如在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治疗2年以上,停药后6个月的复发率仅8.3%(图2)。
停药后具有高持久应答的预测因素部分患者虽然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但并不意味着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就可以停药,因为部分患者停药后有复发的可能。
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症程度,也是机体清除乙肝病毒免卫生问题,也是我国的常见病、多换率越高,且抗病毒疗效的结果数疫能力强弱的标志。
作为肝损害的发病之一。
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是据证明,治疗前AL T>5×ULN的患者外在表现,ALT具有较好的疗效预抗病毒治疗,虽然近年来先后有测价值。
国内外公认使用核苷优于治疗前ALT在2~5×ULN的患5种核苷(酸)类似物被批准用于(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前者,而治疗前ALT在2~5×ULN的患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但仍有相ALT应大于等于正常值上限两倍,者,其疗效又优于治疗前当一部分患者血清学应答率不甚理3~5倍疗效更佳,ALT越高越容易ALT<2×ULN的患者;此外,想,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
近年来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而肝功ALT越高,2年的耐药率越低。
的研究已经证实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能正常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时往治疗前各项指标及治疗过程中的多往疗效不佳。
但年龄较大者ALT异HBV DNA载量高低是抗病毒种因素均能影响慢性乙肝的疗效。
常、有中度肝组织炎症、纤维化者治疗良好的疗效预测指标。
多个学其中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归结以下和肝硬化者,考虑到安全因素,不者研究显示治疗前的HBV DNA滴几点:管ALT高低,只要能检测到HBV 度是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DNA即应抗病毒治疗。
以替比夫疗效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之一,治一、治疗前的预测因素定为例,治疗前ALT水平越高,疗前HBV DNA低滴度者(HBV 72年时HBV DNA检测不到率、DNA<10拷贝/毫升)优于HBVALT升高不但代表肝细胞的炎2. HBV DNA载量1. 治疗前ALT水平23尹有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科教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预测因素. All Rights Reserved.24DNA高滴度者。
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分析(广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防控门诊部广东广州510010)【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单位调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
对照组采用的是核苷酸类药物单独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核苷酸类药物联合进行治疗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采用核苷酸药物联合治疗,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快速抑制HBV DNA,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069-02慢性乙型肝炎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患者从中获益,但由于治疗时间的延长,抗病毒类药物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特别是核苷酸类治疗药物,主要表现为应答不佳、耐药性差,难以通过短期治疗获得持久应答或停药,有许多专家认为联合治疗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策略。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上的难点和重点,如何降低耐药性和病毒变异、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减少复发,许多专家做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本文探讨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单位调查的的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7.9±2.8)岁;研究组患者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42.2±2.1)岁。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120例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组为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分别进行特别护理和普通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的停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2011年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符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适应症;②已采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治疗,包括单用药以及联合用药;③已被告知实验项目且均为患者自愿同意配合;④排除应用其他类别乙肝治疗药物、妊娠患者、饮酒过量或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
表1实验组、对照组一般情况对比组别例数(人)年龄(岁)病程(年)文化程度(人)男女区间平均区间平均小学及以下高中大学及以上实验组 372322~6441.7±5.83~207.9±4.1122226对照组352523~6543.3±6.24~228.2±3.81125241.2护理方法1.2.1普通护理组(对照组):首次向患者开出处方时,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用药方面的指导,包括用药时间、剂量、疗程、不良反应及坚持用药的重要性,并对患者的生活习惯及健康保养提出指导。
1.2.2特别护理组(实验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每周一次的特别护理,通过当面或电话方式对患者进行用药及康复指导。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①服药护理:定期向患者讲述服用核苷(酸)类药物的方法、时间,坚持用药的重要性以及冒然停药的危害及服用此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强调该药物的使用时间较长,患者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提高服药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对擅自停药或经常漏服的患者,应及时作出警示,提醒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督促其坚持持续服药。
在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都要做好监督,尽力保证患者按要求服用药物,配合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任红
【期刊名称】《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年(卷),期】2009(032)009
【摘要】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近10年,研究表明,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与干扰素一起,使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获得巨大进展。
单一或联合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的使用,可使临床上90%以上的患者达到持续抑制HBV复制的基本目标。
对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管理,针对适合患者选择有效药物,加强治疗中监测,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抗病毒疗效,降低、延迟耐药发生,是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总页数】0页(P3-6)
【作者】任红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国家教育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4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
【相关文献】
1.HBsAg定量检测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J], 李华;赵有为;赖清谊;周红辉
2.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J], 任红
3.核苷(酸)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耐药问题的探讨 [J], 郭航
4.血清IL-35在评估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应用 [J], 冯霞; 刘贵章; 赵登蕴; 李声方
5.血清HBV RNA在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停药中的作用 [J], 王扬;郑素军;段钟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