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1104
- 格式:pdf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9
中西文化之迥异西方文化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探讨中西文化的总体差异,目的是促进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加强“地球村”的联系,谋求共同发展。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
“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
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
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
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
292017年第12期电影《推手》剧照早在20世纪末,李安导演即以其原创的家庭三部曲蜚声世界影坛。
家庭三部曲以艺术化视野,巧妙地将中西文化得心应手地融汇至影视艺术作品,同时,更以其超卓的影视艺术创制技巧,令其作品中的人物鲜活地跃然于光影之中。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是其在1992-1994年间,每隔一年推出的,继《推手》与《喜宴》相继问鼎金马奖后,仅时隔一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即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相继获奖的三部影片,分别诠释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化、归化、同化。
一、 中西文化显性对撞下的异化分野(一)中西文化对撞的异化矛盾中西文化各有其数千年的发展轨迹,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更是有着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发展历程。
这种极其深厚的文明底蕴,既是异文化所无法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接受的,又是与异文化间较易产生对撞的根源所在。
李安导演的家庭三部曲中的《推手》一片,即以翁媳之间所各自代表着的中西文化差异展开显性对撞。
赴美共享天伦之乐的公翁,与美国儿媳之间的冲突,在李安淡然从容的叙事中,以若即若离的分立镜头渐渐展开。
美国儿媳的家庭工作性质使得她必须与公翁几乎24小时共处同一屋檐之下。
美国式的作息、饮食、习惯、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撞,该片中的异化矛盾亦由此形成。
美国儿媳与中国公翁之间的语言不通更使得异化矛盾无法透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获得化解。
[1](二)中西文化对撞异化隔阂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根深蒂固,这种差异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之《推手》中,即能够观察到这些差异的具体而微的缩影。
在该片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李安导演以【作者简介】吕国燕,女,内蒙古通辽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异化·归化·同化——李安家庭三部曲中西文化显性对撞与隐性融合吕国燕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云淡风轻的视觉语言所表达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显性对撞。
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本文以“爱情隐喻”和“死亡隐喻”为例,探讨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普遍性以及从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旨在使教师们重视英语语言教学中的隐喻教学。
隐喻文化差异语言教学一、引言隐喻普遍存在,对隐喻的研究也源远流长。
在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对隐喻性质及功能的阐释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
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
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呈现出了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方式。
同时,隐喻与文化研究、隐喻的语篇作用以及专业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都是现代隐喻学研究的目标。
二、隐喻与文化若要真正理解隐喻与文化的构成关系,首先应该探讨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
它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常规的隐喻映合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存储在语义中,而且很可能作为语义的一部分存储在心理词典中。
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应被看成是一种认知网络,它超越个人的大脑,进入文化的范畴中。
其原因有二:第一,我们对隐喻概念的理解涉及文化经验的一些方面,其中有些是同体验经历相联系的;第二,隐喻的公共文化表征具有某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功能,它减轻了人们日常思维和语言使用的负担,表明隐喻思维和语言的一些重要部分既是内化了的心理现实,也是文化世界的一部分。
它与文化具有互动关系,同时又将某些成分反馈到文化中去。
文化对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关系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三大支柱。
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比做一个三足鼎,儒、道、佛是鼎的三足。
儒、道、佛三家由其关注社会问题的切入点的不同,故形成了它们在关于社会文化意识上的认知差异。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从“人”的角度来关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从“自然”出发来关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正是“人”本位和“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为中国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后来引入的佛教以“解脱”为本位,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盘”理想境界。
佛教最初作为外来的、异质的文化,在与儒道的冲突中不断相互融合;约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东晋时代,佛教基本完成了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
普遍的共识是: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佛家关心人生痛苦的解除。
故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和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说。
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和而不同,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中国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撑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空。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中国古代科学的源头主要是道家或道教(天文、中医、中药、炼丹等)。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罗伯特·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
下面按发明先后顺序介绍给大家。
1、鼓:2、二进位制:3、绳索:4、指南针:5、养鱼法:6、赤道式天文仪:7、十进计数制: 8、印刷术: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10、铜镜:11、伞: 12、风筝:13、米酒: 14、弓箭:15、古代机器人: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17、铁犁: 18、大定音钟:19、长明灯: 20、算盘:21、地毯: 22、双动式活塞风箱:23、水涌钵 24、空位表零法:25、化学武器: 26、马胸带换具:27、石油照明法: 28、铸铁术:29、马肩套挽具: 30、硝石鉴别方法:31、世界上第一条等高运河―――灵渠。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与隐喻的翻译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不断探讨和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以及如何准确地翻译隐喻。
以下是我对“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与隐喻的翻译”的思考。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在礼仪、价值观、习俗、信仰等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
这也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以确保准确表达原意。
1. 礼仪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礼仪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握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礼仪。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握手是一种较为正式的礼仪,而且握手的力度、姿势以及握手时的视线等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翻译语言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传达符合文化背景的信息。
2. 价值观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却是集体主义。
又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自由和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更强调家庭、尊卑、情谊等价值观。
在翻译隐喻时,需要知道被隐喻的词或语句,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准确理解和表达隐喻的内涵。
二、如何准确翻译隐喻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跨文化翻译中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难以直译,往往需要根据文化习惯和传统进行翻译。
又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常常使得翻译隐喻更具挑战性。
以下是一些准确翻译隐喻的方法:1. 了解文化差异翻译人员需要了解被翻译文本的文化背景和隐含特点,这样才能够理解隐喻的内涵和代表意义。
2. 异动则通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字词语序和结构有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调整语序,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3. 保持隐喻的文化特色在翻译隐喻时,需要尊重其文化背景,保留其文化特色和离奇幽默感。
同时,需要合理地将其翻译成另一种文化语境的词语或语句,使其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习惯、文化和传统。
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对于隐私的含义、范畴的理解以及维护隐私的意识也不相同,在国际交往中难免因此产生冲突。
分析中西价值观的不同文化溯源,探讨中西隐私观差异的根源,以推动国际交流顺利进行。
[关键词]中国;西方;隐私观;差异;根源当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不断发生强烈的碰撞和冲击。
由于隐私观差异而不经意间造成的矛盾、误解、交际失败更是屡见不鲜。
因此,需要深入了解与探讨中西隐私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与容忍,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因此引起的不快,取得成功。
隐私的概念始于西方,是个体或群体控制与他人交往的调节机制,是人的一种生存特性。
隐,即隐秘的,不愿或不便公开的事情;私,即私人的事务,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事务。
这种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隐秘的事务、活动及相关的信息就是隐私。
它与公共生活空间、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活动及相关信息是相对应的.王利明先生将隐私概括为“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具体地讲,隐私就是指“个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领域”。
一、中西隐私观差异隐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受民族、历史、文化制约的概念。
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里,对于隐私的含义和范畴的理解,隐私权维护的意识等,即隐私观,也不尽相同。
英文privacy的定义为freedom from interference or public attention,是“不受干扰或不受公众注目的自由,是私人权利,个人自由”(《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8:1174)。
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把privacy看作一种个人的不被打搅,有私事不必告人的自由权利,是个很受尊重的概念。
他们认为隐私能使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柬,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还能使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西方人非常强调隐私,现代科技使这个问题在今天变得特别突出。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摘要:中西文化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两大丰碑、两大奇观。
它们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沿着各自生存空间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灵写照,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状态。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共性一、引言二、中西传统文化形成的背景1、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一个东西南北跨度很大的国家,主要是属于内陆性质的国家。
生存在中国大地的民众主要是靠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养活,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小农经济生活,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由于这种小农生活是在一种封闭状态的土地上生活,这给中国民众造就出一种易于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
(2)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在一种大一统的状态中进行的,这使得人们的思想缺乏变革意识,往往是按照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去办事就行了。
2、西方传统文化:(1)西方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大多数是靠海国家(如英国就是个岛国),因而西方民众其生存土壤极其有限,也就是其可耕地有限,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生产结构不是小农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而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的商业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易满足、勇于开拓的心理状态。
(2)西方各国是由统一的欧洲帝国分裂而成的,在西方各个国家,它们不仅发展了各自的历史,而且相互吸收,这样人们的思想不再保守而具有变革意识,就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思考去办事。
三、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构成(1)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道、释三家文化所构成,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北方文化,它诞生在中原地带,它的特点就是入世思想,它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而生存、而生活,认为人只能按照社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生活、生存得好,否则就难以活得好;道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南方文化,它诞生在汉楚地带,这一地带保留着许多未开化的习俗、民情、观念、思想,它的特点就是出世思想,认为现实社会不尽人意,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才能得到真我,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文化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外来文化,但佛家文化到了中国,就被中国化了,它的特点就是就是人必须依附佛祖,人应断绝自我的七情六欲,人的幸福不在于现世而在于来世,不在于此岸而在于彼岸。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精选5篇)第一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It's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仁与爱是儒教与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分析,作者试图揭示这两种传统文化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即寻找两种文化对人生目标和终极价值的深层关怀。
本书作者认为,宗教可分为三大类型: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宗教和自然主义的宗教。
按照这种划分,基督教可归为第一种,儒教则属于第二种。
从形式上看,二者毫无共通之处,但从精神实质和根本原则上看,两者却有许多相似之点。
社会地位的差异基督教的地位高于欧洲的封建君主;儒教则在中国君王的控制之下。
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基督教倡导人人平等,儒教宣扬尊卑等级。
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尽管耶稣是上帝儿子,但他的具体工作只是上帝的使者,来到人间的任务是传递上帝的福音。
基督世界里,上帝最大,每个人都是一只羊,而上帝是牧羊人。
因此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尊卑。
这样,平等的价值观就出来到了。
这也是今天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核心。
儒教讲究尊卑,其价值观说到底就是等级价值观。
儒教也在教化百姓,但传递的是等级和尊卑的观念。
尊敬领导,尊敬父母,见了皇帝山呼万岁的思想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儒教是一种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性宗教,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生意义和价值这样的终结性问题。
但基督教把终极性问题的答案归结为上帝,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儒教在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采用了实用主义的原则,导致了中国人对神的态度也是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只有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去信仰,而不是把信仰作为不加怀疑,超越现实的观念去遵从。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祖先和父母才是无条件遵从的对象。
父母在儿女心中近乎绝对的地位是用长期无条件的超越功利的感情付出换来的,所以支撑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在于家庭之间的温情。
父母和子女之相互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慰藉。
从这个意义上,慈和孝才是中国人宗教精神的核心。
所以,在国内生活时间较长的人是很难信仰基督教的。
只有当他们无法从家庭和亲人中获取力量或从家庭和亲人中获取的力量无法抵挡突然而来的变故时候,才有可能走入教堂。
广东社会科学 2011年第4期近代知识与制度转型 主持人:桑 兵 教授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桑 兵[提 要]中外文化交流,由来已久,连绵不断。
历史上涉及精神领域部分,因为唐宋明清诸儒于释耶二教取珠还椟,以免数典忘祖,大都隐而不显,不易察知坐实。
而隐的部分其实影响最为深远。
晚清以降,中西学的体用主从关系易位,华洋渐成新旧的对应,一味输入新知的流弊,便是以欧化西化为时髦,不仅舍已从人,而且挟洋自重。
其实中学、西学、东学相互纠结,格义附会往往造成诸多对于中外历史文化社会的误读错解。
即使在中外文化关系极为彰显的时期,仍旧存在隐显深浅的对应,所以目光视野不要仅仅被半桶水的咣当所吸引,应当注意用西学精义于无形的人事,同时还要透过显的表象深究隐的层面。
[关键词]中西文化 挟洋自重 取珠还椟[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1)04-0128-09中国的知识及制度转型与域外文化的关联,就密集与彰显度而论,无疑以晚清民国时期称最。
其时中学、西学、东学相互纠结,形式上东学、西学日益压倒中学,而东学相当程度其实是西学的变相。
这一大趋势至今没有根本改变,虽然有识之士不断提出洋为中用等命题,试图扭转世风,可是总体上以西为尊为优的心态依然延续,甚至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中,西学的重要分支,即西人之东方学和国际汉学或中国研究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西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现状,不仅是一个今日的学术问题,至迟晚清以来,就日益增强地影响中国人的自我认识。
虽然整体上移植今天国人所习以为常的这一套新的知识新制度,主要是因缘明治日本,可是许多观念实际上源自西人。
例如用 哲学 一词翻译 ph il o sophy 的发明人是日本的西周助,用 哲学 观念谈孔孟老庄之学的是井上哲次郎,可是指孔子儒学是 philosophy 的发端者,却是西人。
尽管其间转折甚多,并非简单混用,结果却造成三者实为一事的错觉。
今人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无不声称瞄准世界前沿,与国际对话,其心目中的世128界,其实主要是西方 ,所欲对话的国际,大概也是西人,或是位于东方却属于西方的日本,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包括以为了解外国较内地为佳的港台。
这大概就是今日学界填写的各种表格中与国外、境外诸多关联(包括各种旨在骗钱的头衔。
不过,类似情形近年来在各种冒牌及劣质洋货的推销宣传中日益普及,影响所及,未免索然无味)的由来,目的就是证明其国际化程度高,或是得到的国际认可较多。
当然,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开放度不够,如果人人皆知底细,骗术也就自然失效。
恰如世界名人词典、吉尼斯世界纪录、乃至金色大厅献艺,如今都渐渐失去光环,原形毕露或回复本位。
挟洋自重以致舍己从人,是晚清以来在中西关系乾坤颠倒的大势所趋之下学界普遍的风气,许多推波助澜者的言行往往自相矛盾。
如鼓吹科学方法万能的胡适,一方面宣称 等你们在科学试验室里有了好成绩,然后拿出你们的余力,回来整理我们的国故,那时候,一拳打到顾亭林,两脚踢翻钱竹汀,有何难哉 ,一方面却对欧美的汉学家多不以为然。
科学方法先进的西人尚且不能在中国研究方面令一切难题迎刃而解,则国人如何能够轻而易举地循此途径化难为易?而大声疾呼 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 的傅斯年,在承认西洋人治中外关系史等 半汉 的问题上有 大重要性 的同时,觉得 全汉 的问题更大更多, 更是建造中国史学知识之骨架 ,批评 西洋人作中国考古学,犹之乎他们作中国史学之一般,总是多注重在外缘的关系,每忽略于内层的纲领 。
这等于说西人的东方学对于研究中国问题还是较为次要。
至于同时代的海外汉学家,除伯希和、高本汉等少数高明外,很少能入其法眼。
诚然,近代中国在各方面皆不如人。
1931年清华大学成立20周年纪念之际,陈寅恪以国际学术为参照,全面表达了对于 吾国学术之现状 的看法。
他说,考察全国学术现状,则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学人能够将近年新发明之学理,新出版之图籍,知其概要,举其名目,已经不易,只有地质、生物、气象等学科,因为地域材料的关系,还有所贡献。
西洋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能够输入传达,不失其真,即为难能可贵,遑论创获。
至于社会科学领域,则本国政治、社会、财政、经济状况,非乞灵于外人的调查统计,几无以为研求讨论之资。
教育学与政治相通,多数教育学者处于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的状态。
即使中国史学文学思想艺术,实际上也不能独立,能够对大量发现的中国古代近代史料进行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的整理,还有待努力,而全国大学很少有人能够胜任讲授本国通史或一代专史。
至于日本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国人只能望其项背。
国史正统已失,国语国文亦漫无准则。
并且痛斥垄断新材料以为奇货可居、秘不示人、待价而沽的私人藏家为 中国学术独立之罪人 。
此意与游学哈佛时期陈寅恪对吴宓所谈 中国人当可为世界之富商。
然若冀中国人以学问、美术等之造诣胜人,则决难必也 的意思相参照,可见其旨意在于中国必须脱胎换骨,深究关于天理人事的精神学问,才能以学问美术胜人,获得学术独立,且贡献于世界。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治学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关怀,闭门造车与格义附会,都是缘木求鱼。
不过,具体到对域外中国研究的看法,陈寅恪显然多有保留。
1935年他讲述隋唐史课程,认为日本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洋史领域 常有小贡献,但不免累赘。
东京帝大一派,西学略佳,中文太差;西京一派,看中国史料能力较佳。
此说具体而言,还要再打折扣。
1937年1月31日陈寅恪复函陈述,谈论契丹辽史研究,内称: 白鸟之著作,盖日人受当时西洋东方学影响必然之结果,其所依据之原料、解释,已依时代学术进步发生问题,且日人对于此数种语言尚无专门威权者,不过随西人之后,稍采中国材料以补之而已。
公今日著论,白鸟说若误,可稍稍言129及,不必多费力也。
则所谓东京帝大西学较佳,不过如此而已。
尽管傅斯年等人的实际取法的确与众不同,高标西学更多是用作制人挡人的盾牌,客观上还是助长了挟洋自重的恶俗,加深了格义附会的流弊。
一般后进面对截然相反的各种纷至沓来的资讯,难免无所适从。
早在1929年,傅斯年就声称: 此时修史,非留学生不可(朱遏先、陈援庵亦留学生也),粹然老儒,乃真无能为役。
然留学生之博闻,而又有志史学,而又有批评的意 在,尟矣。
算来算去,不过尔尔! 傅斯年不仅直接插手北京大学历史系事务,而且利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每年将北大历史系毕业优才网罗而去的地位优势,进一步主导学生的取向。
在时趋的影响下,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 群趋东邻受国史 ,令陈寅恪发出 神州士夫羞欲死 的慨叹。
不过傅斯年心仪的是欧洲,学生纷纷东渡,更加取巧。
被大势所趋裹挟而去的绝不仅仅是青年,自从蔡元培、胡适等人断言研究国学、汉学必须兼治西学,才能比较而得解释演述的系统之后,全无西学知识者差不多就成了过时守旧的同义词。
1932年,对于摩登主义恶感日深的浦江清提议办 逆流 杂志, 以打倒高等华人,建设民族独立文化为目的 ,得到向达、王庸、钱穆等人的赞同。
逆流 者,逆欧化之潮流也。
只是向达 恐出而无销路,奈何! 向达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抗战期间胡适不满于 思想与时代 杂志的态度,特意指出编辑人员当中 张其昀与钱穆二君均为从未出国门的苦学者 。
其实除此二人外,该刊的重要成员如冯友兰、贺麟、张荫麟等,均曾留学欧美,所学与胡适相近,水准甚至还在胡适之上。
胡适的态度显示出,在渐居主流者挟洋自重的取向之下,不留学而治学,大有不能 预流 之势。
其实,西人的东方学或汉学,也是要寻求对话的,只不过对象并非东方或中国,甚至也不是西人的东方学或汉学,而是西学的主流。
西学本来并不实在,所谓主流,大体而言便是研究欧洲(后来也包括衍生的美国)的社会历史文化,所据观念,所用方法,所具有的问题意识,无不由此生成变化,并受此制约。
如果文艺复兴后欧洲分裂实际上是拉丁文方言化的产物,圣经研究(以版本与文字考订为基础的求其古以致求其是,其实就是西洋的经学)和拉丁文等等,正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西学之本。
虽然随着工业革命、世界扩张和科学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各种因素,仍是底色的敷衍变化。
东方学之所以能够取得正统地位,要因之一,是所涉及的东方文化,大都已经中绝或变换,即使所在地也难以解读。
反倒是欧洲可以凭借其近代以来比较语言学等等的发达,在认识能力上技高一筹。
而汉学在西学体系内始终处于旁支边缘地位,要想得到承认,必须首先与主流对话。
所谓对话,其前提是认可主流的一整套观念、取径、方法、话语,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所有先期成果,也就是说,要先接受主流的理论方法,学会按照主流的思维做法行事,所使用的理念架构系统符合主流的模式,才有可能说主流听得懂也愿意听的话,否则就是西学的化外,只能游走于边缘。
可是,中国文化与众不同,不仅古今一脉相承,而且思想学术达到很高的水准。
以欧洲为中心的主流的理念办法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并未经过验证,按照那一套理念办法来研究东方或中国,总有不相凿枘之处。
这一点,在西人的汉学家或许问题不大,因为中国是否认可,对于自成体系的他们无关紧要。
他们开始尚且不过认为从文化的内部或外部看各有长短利弊,随着东方或中国越来越多地采用西式的认识架构,套用西式的理论方法,甚至模仿西人中国研究的选题取径,使得西方的汉学家和中国研究者越来越充满自信。
由于失去中国一方批评的监督制衡,天平日益朝着西学主流的方向倾斜。
虽然他们时常听到来自中国方面尤其是华人学者的批评抱怨,可130是后者注重材料与事实的讲究以及同样不得不努力与西学主流对话的尴尬,反而让他们对自己转手负贩的理论方法更加具有优越感。
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不是理论架构是否适合中国,而是如何将中国的材料填充到架构中去,这样不仅西学主流十分满意地看到自己的理论方法具有普世价值,一些见识功力有限的汉学家或中国研究者们也可以凭借主流的首肯而继续对东方和中国的学习者居高自傲,同时无视种种削足适履、捉襟见肘的现象。
其实,在西学的主流看来,他们也是只懂外语,没有理论。
具体到历史研究领域,便是只会语言,没有史学。
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当西学主流的风向转变之后,东方学和汉学或中国研究也会随之变化,那时检讨批评的声音渐起,曾经熟视无睹的事实和材料被重新翻检出来,用作反省批判的论据。
只不过此番仍然不是根本改弦易辙,而是形异实同,所据并非中国的材料与事实,而是西学主流的变向。
不幸的是,研究取向大别为人本与科学的西学,这样的变向一定时期便会循环一次。
于是在西学主流、西洋汉学或中国研究、以及中国学人的研究动态之间,往往存在梯次变动关系,后者所趋之新,常常已是前者所弃之旧。
恰如陈寅恪当年所讥讽,言必称西学者 挟其十九世纪下半世纪 格义 之学,以相非难,正可譬诸白发盈颠之上阳宫女,自矜其天宝末年之时世装束,而不知天地间别有元和新样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