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3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相关推荐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中华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
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篇1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华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华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华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华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华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华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华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华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华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华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中西方文化差异介绍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价值观念、礼仪习俗、饮食习惯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方面,中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家庭、集体、社会的利益往往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强调家庭的和睦与团结,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差异在各种行为和决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礼仪习俗在礼仪习俗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对于规矩和礼节并不十分讲究。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言行谨慎,尊重传统礼仪和规范,重视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
这种文化差异在交往和沟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饮食习惯在饮食习惯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
在西方文化中,肉类和奶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被广泛食用,蔬菜和米饭等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的食物相对较少。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膳食的均衡和谷类食物的摄入,多以米饭、面食、蔬菜和豆类为主食,辅以适量的肉类和鱼类。
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四、宗教信仰在宗教信仰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是主流宗教,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尊重《圣经》等宗教经典,强调信仰和灵性的重要性。
而在中国文化中,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牟丽达持续的精神成长。
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丰富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亦不一样。
中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而中西方文化偏向于集体主义,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和谐。
2.人际关系与权力结构:中西方文化在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上也有差异,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独立与自由,追求平等的权利;而中西方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的繁衍与互助,注重权力结构的稳定与层级。
3.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亦存在差异,西方文化较为注重现在,强调效率与精确性;而中西方文化则注重传统与历史,强调长远、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沟通方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差异: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方注重逻辑和语义的准确性,而中式则侧重寓意和情感的表达。
2.交往方式: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往方式,喜欢直言不讳、直接表达;而中西方文化注重间接和含蓄的交往方式,喜欢借助隐喻、暗示等方式表达。
3.个人空间: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空间与隐私,对他人的触碰和侵犯较为敏感;而中西方文化则较为包容,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日常生活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方式和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习惯、礼仪规范、家庭观念等方面:1.饮食习惯: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偏向于多样化饮食,较为开放;而中西方文化则较为注重中餐,讲究色香味形具有医学养生的作用。
2.礼仪规范:中西方文化中的礼仪规范也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我表达,较为随意;而中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礼貌、尊重以及细节的呈现。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
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各种原因,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总结。
1.宗教信仰: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宗教信仰。
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人权。
而中国的主要宗教是儒家道教和佛教,这些宗教强调的是集体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2.价值观: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是价值观的核心。
而在中国,集体主义、家庭和传统价值观更重要。
3.教育:中西方文化在教育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个人发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而中国教育重视纪律和记忆,强调考试成绩和学术成就。
4.礼仪:中国和西方的礼仪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通常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比较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
而中国人更注重面子和尊重。
他们可能会使用一些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
5.家庭观念:中国和西方文化对家庭的看法也有差异。
在中国,家庭是社会的核心,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和父母的地位。
而在西方,个人独立和自主性较为重要,家庭更多是一个相互支持的单位。
6.时间观念:时间观念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
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
西方人通常会尽量按时完成任务,而中国人对时间可能会更加灵活,他们注重与人的交流和关系。
7.食物和饮食习惯: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荤素搭配,重视米饭和粥类食品。
而西方人更强调肉类和面食,蔬菜和主食的比例可能较低。
8.婚姻观念:中西方文化对婚姻的看法也有差异。
中国文化中婚姻被看作是家庭的延续和传承。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较大的影响力。
而在西方,个人选择和幸福感更重要,婚姻更多是两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价值观、教育、礼仪、家庭观念、时间观念、食物和饮食习惯以及婚姻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也是两种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的产物。
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1. 引言文化交流是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中西文化差异是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对于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并提供了一些认识与理解这种差异的方法。
2.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中西饮食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在中国,每餐都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烹饪讲究味道的平衡和营养的丰富。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注重个人选择,追求多样性和新奇感。
虽然饮食习惯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心态品尝彼此的美食,并研究对方饮食习惯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3. 礼仪与礼节礼仪与礼节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
中国注重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在社交场合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矩。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更为重要,礼节相对宽松。
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可以建立起友好、平等的关系。
4. 时间观念时间观念是中西文化差异显著体现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环流的概念,注重长期规划和永恒性。
与此不同,在西方社会中,时间被看作线性的,并有着强调效率和准时的特点。
通过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协调工作或活动安排。
5. 交际方式交际方式也是中西文化差异值得关注的一点。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面子以及合群与团队合作精神;而在西方社会中,则更强调个体权利、直接表达自我意见和独立思考。
了解并尊重对方交际方式可以避免误解和冲突,促进有效沟通。
6. 双向学习与适应最后,在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时,双向学习与适应是至关重要的。
双方都应保持开放心态,主动学习对方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观,同时也展示自己文化的优秀之处。
通过相互了解与适应,我们可以建立跨文化的友谊和合作。
7. 结论中西文化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进行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对方的独特性,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交流和学习。
只有在相互认识与理解基础上,中西之间才能构建起对话与合作的桥梁,促进共同发展。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本文从多个方面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希望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西方文化。
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中文和西方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基础,中文是音形意的结合,而西方语言则以拉丁字母为主要的文字形式。
在中文中,字的形状、笔画和谐美观,寓意深远,而在西方,简洁、规范、系统化是字母的重要特点。
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显著方面是价值观的不同。
中西方在很多方面的价值观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差异包括时间观、家庭观、人际关系观、金钱观等。
例如,对于时间的看法,中国文化强调“时光宝贵”,而西方文化则更多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注重时间的利用和效率性。
三、交际方式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方式上也是明显的。
中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障碍,这是因为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人可能将相同的语言发音或动作解释成完全不同的意思。
例如,在中文中,为了表示尊重,人们经常使用“您”代替“你”,而在西方,这种习惯并不普遍存在。
四、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这种差异同时也是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比喻、歇后语等形式表达意思,注重情感体验和意蕴升华;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逻辑和分析、理性思考和实证主义。
五、传统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传统和礼仪上也是让人注目的,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文化节日的庆祝形式以及礼貌用语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往往会在家庭中全家团员共聚一堂,分享美食、欢度佳节;而在西方,圣诞、复活节等节日则更多强调友谊和浪漫,有着庆祝的宗教色彩。
以上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文化因其多样性和传承特点而存在着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互尊重、平等沟通、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是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和谐共处之道。
中外文化的异同与交流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比如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学术思想和艺术表达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不过在文化交流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契合和相通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活方式的差异中西文化的生活方式上有着比较显著的差异,中文化偏重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交流,而西方文化重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比如在家庭方面,中国习惯于三代同堂、团结互助,而西方则更倾向于独立生活,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
在饮食方面,中国有着烹饪技艺精湛,讲究饮食文化,而西方则更倾向于快餐和速食文化。
这些文化差异既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也吸引了彼此的关注和欣赏。
二、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文化的价值观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中华文化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强调和谐、孝道和忠实,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崇尚自由、平等和竞争。
这也体现在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中,中国崇尚“以人为本”,注重礼仪和传统美德,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法律制度,推崇个性和新思维。
三、学术思想的区别中西文化的学术思想也有着差异,中国思想倡导尊老敬贤,推崇文化根源和经典传承,强调“天人合一”,崇尚和平、协调和和谐的共生关系。
而西方思想则更注重人类理性、科学思维和实用主义,强调创新、分析和评估,强调社会进步和民主制度。
四、艺术表达的异同作为历史和文化的反应,艺术表达也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内涵和象征性,以表现情感和思想为主,而西方艺术则注重实质和形式美,追求色彩、构图和技法等艺术素质。
也许正因为这些不同,中西文化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可以相互吸引,彼此借鉴,扩大了文化媒介和舞台,实现了深刻的文化交流。
五、文化交流的渠道中西文化的交流渠道也相对复杂和多元。
今天,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在媒体和文学领域,两种文化都有着广泛的表现和传媒渠道,如电影、电视、书籍等。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种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内涵,是维系民族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是世界上两大文明圈之一,它们各自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借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本文将会探讨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1、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经过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历史经验积累,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西方传统文化相对年轻,在近代历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演变,更注重理性思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2、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忠、信、孝、悌”等传统美德,更强调对家庭、社会等大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人权保护,主张社会的基础是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
在人生观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追求。
3、中西方文化传统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中西方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蜚声世界,解读着中国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对个体情感和经验实现的表达,以音乐、浪漫主义文学等形式对人们的情感进行激发。
三、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已久,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传承中积淀和传递了大量优秀的道德、美学和哲学经验,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文化认同。
西方传统文化则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着眼于理性思维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
它最具有影响的是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背景知识教育,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使得学生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常常因为不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词不达意、语不得体,甚至造成歧义和误解,总结起来,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称呼用语的差异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
得体的称呼可使双方缩小心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
在中西文化中,因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称用呼语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
“中国人的称呼以“姓”居首位,而英美人则以“名”居首位。
” 因而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用西方人的“姓”而非用他们的“名”来称呼他们。
如在看到Jim Green这个姓名时,可能将其称呼为“Green” 或“Mr. Jim”西方人听了这样的称呼就会感到不舒服,应该是“Jim”或“Mr. Green ” 才是正确的。
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一般先称呼后讲话。
根据对方的身份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亲疏以及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其称呼注重敬意。
但是在西方,人们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 Joy, Peter 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可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一点儿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子女对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如学生对老师、雇员对上司,老师和上司并不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随便,相反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亲近。
“在中国,非亲属之间,孩子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伯伯”等;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常事。
但是,在英语中用于表达亲属称谓的词一般不用于表达非亲属关系。
如果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Green”、“Auntie/Aunt Brown”,对方听了可能觉得不顺耳。
因为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而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还可以用“Mr.” “Mrs.” “Miss/Ms”加上姓或者直接用“Sir (先生)”“Lady(女士)”来称呼,其实中国学生常说Uncle Wang的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
再则,汉语的亲属关系比较具体。
最典型的如汉语中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区分,但是在英语中就用一个词“Uncle”来表示;汉语中有姨母、姑母、伯母、婶母、舅母等称呼,英语也都只用“Aunt”一词代表;再如,汉语中的堂、表兄弟姐妹,英语中“Cousin”一词也包含了全部的称呼。
这三个词究竟指谁,要弄清楚当时的情景才能知道。
此外,在中国,人们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会在姓的后面加上人的头衔、社会职位等,如“郭校长”、“杨经理”、“刘老师”等称呼。
但是,“Principal Guo”、“Manager Yang”、“Teacher Liu”等称呼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
在西方,只有少数职业和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教授可称Professor;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 和Major,等等。
英语中这种职业/职务衔头+姓氏的称呼形式使用范围狭小,用途十分有限。
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称呼,认为这样的称呼很虚伪。
二.介绍方式在中国的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实际上英语国家人在日常交际中却鲜有使用,他们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
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等,如果使用“What’s yourname”,对方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在打电话时,英语国家人一般会先自我介绍,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用语“This is ×× spea king”,而不是“I am ××”,问对方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
三.打招呼用语的差异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见到朋友或熟人打声招呼,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
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和习惯也大相径庭。
中国有浓厚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
因此,中国人见面时喜欢用“你吃了吗?”来和对方打招呼,但这句问候语实际上已失去了其字面上意义,不是用来询问信息,而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
因此,回答“吃了” 或“还没有吃”均无关紧要。
然而,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习俗,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的愿望。
可是,中国人说这句话时,通常是没有“邀请”和“约会”这层意思。
汉语中另一种常用的打招呼语是“你去哪里啊?”、“到哪儿去啦?”这两句话在汉语中是打招呼的方法,而不是真想了解问人到哪里去。
所以,对方可以任意给一个回答,也毫不觉得难堪。
然而,如果用同样的方式与西方人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西方人往往会理解为是一个询问信息的问句,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会感到生气,他们会觉得说话者在干涉他们的私事。
他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许会想:“Why do you ask these questions?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另外还有一种“中国式的问候方式是看见某人在做什么,就说什么。
”例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跑步,可能会这样打招呼:“在跑步啊?”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打招呼觉得很自然、很正常。
可是对西方人说:“You are running, aren’t you?”他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很别扭。
心里会想:你明明看到我在跑步,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在说废话。
也许英美人比较讲究高效率的缘故,人与人之间没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How are you?”或“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
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来和对方打招呼。
四.告别用语的差异通常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不会不发出任何信号就突然分手或匆匆离去。
离开前总会用一定的告别语,来表明自己要离开。
“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
”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半会以“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
”(“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你明天还得早起,我该走了。
”(“You will have to get up very early tomorrow. I sho uld go now.”)等方式向主人告别。
然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去另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如:“Well, I’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好了,我得让你休息了。
”)、“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明天我还得早起,我该走了。
”)或者说:“I’ll have to go . Tomorrow I’ll go to work.”;“I mus t be say good-bye. My wife is waiting for me at home.”等等。
就如Alan Marley 所说:“In typical western context the guests would usually find reasons to leave related to themselves rather than to their hosts.” 另外,也可以用“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 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 Thanks a lot.”(“我们得说再见了。
我们今天晚上过得很愉快。
多谢了。
”)或“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ing now. It’s very nice to have a talk with you.”(“我想我得离开了。
和你聊天非常愉快。
”)等略表示感谢的告别语。
英美人认为这样说,更显得体。
但是,在中国则一般不使用这样的告别语。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有客人来访,当客人离开时,主人要把客人送到家门口。
客人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不要远送了”,主人会说:“走好”、“慢走”之类的客套话。
这些说法都无法直接译成英语。
如果用“Stay here.”“Don't come any further with me ,please.”等,向英美人道别,他们会觉得十分尴尬。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要送你太远的意思。
除非你邀请,否则别想他们会送你很远。
这并不是西方人不友好,而只是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
而若对外国客人说:“Go slowly.”、“Walk slowly.”,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Why should I walk slowly?” (“为什么我要慢走?”)。
外国人把“Go slowly.” 、“Walk slowly.”看成是种要求,事实上,它只不过是中国人告别时所使用的一种极为普通的表达方式。
在此类情况下,英美人常常将客人送到门口并且说:“Do come around again when you have time.”(“有空再来。
”)或“Give my best regards to your parents.”(“替我问候你的父母。
”)此外,当中国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问题解决后,中国学生离开前可能会这么向老师告别:“对不起,浪费您这么多的时间,我该走了。
”这本是一句自谦的客套话,只是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但若这名老师是西方人,他/她就会觉得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