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现实主义风格的多种呈现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荒诞派戏剧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以夸张、变形、扭曲、颠覆等手法来折射现实,呈现出一种扭曲的世界观。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游戏性、违反逻辑的表达、幽默的力量和对现实的反讽。
下面就我们来浅谈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的游戏性。
在荒诞派戏剧中,语言虽然能够表达一定的意思,但常常是通过语言的游戏性来达到更深层的表达。
荒诞派剧作家常常运用字词的双关、颠倒、重复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荒诞、离奇的语言效果,使观众在笑声中思考、反思,从而产生一种戏剧性的效果。
通过语言的游戏性,荒诞派戏剧呈现出一种脱离常规的表达方式,给人一种新奇、怪诞的感觉。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还体现在其违反逻辑的表达上。
荒诞派戏剧语言在表达逻辑上常常采用颠倒、扭曲、畸变等手法,使得语言表达与正常的逻辑关系产生了冲突,从而呈现出一种不合乎常理的感觉。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突破常规的语言逻辑,更能够引发观众对现实的反思和探讨,从而使得荒诞派戏剧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观念性和思想性。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还表现在其幽默的力量上。
幽默是荒诞派戏剧的一大特色,而语言的运用是幽默的重要手段之一。
荒诞派戏剧语言常常利用夸张、夸大、颠倒等手法,达到一种荒谬、滑稽、滑头的效果,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
通过语言的幽默表达,荒诞派戏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观众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还在于其对现实的反讽。
荒诞派戏剧常常通过对现实的夸张、颠覆来进行反讽,使得观众在荒诞的笑声中,领悟到现实世界的荒唐和无奈。
语言在荒诞派戏剧中既是工具,又是武器,它不仅可以表达对现实的怀疑和不满,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从而使得观众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荒诞派戏剧语言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当代戏剧中一个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
它的语言表达不仅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戏剧性效果,更赋予了戏剧艺术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风格特征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总体上可以分为现实主义风格和寓言式风格两种类型,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贯穿其中。
一、现实主义风格特征1.真实的题材:贾樟柯的作品多数选取了真实生活中的题材,通过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境遇来揭示社会问题。
他以建筑工地、被迫流动的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为主要创作对象,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了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使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2.自然表演:贾樟柯倾向于采用非专业演员来表演,他注重真实的表演,追求真实情感的表达。
在他的电影中,演员们往往没有严格的剧本,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自由发挥。
这样的表演方式使得影片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3.手持摄影:贾樟柯的电影中常常采用手持摄影的方式,摄像机紧贴着人物,以一种跟随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这种拍摄手法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影片当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处境。
二、寓言式风格特征1.荒诞的情节:贾樟柯的一些作品采用了荒诞的情节,通过夸张和离奇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现实的思考。
他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将现实与虚构相结合,使观众在笑声中更容易接受电影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宏大的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常常不按照传统的线性结构进行,而是采用多线叙事方式,将多个主题和故事情节相互交织在一起,使电影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
他的电影多数以长镜头和宏大的场景为特点,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构架,使得观众在影片中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看体验。
3.哲学的思考:贾樟柯的电影中常常融入了哲学的思考,在通过荒诞情节表达现实问题的也表达了对于人生、人性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他关注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社会关系的状况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承受和矛盾等问题,通过电影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思辨和自审的机会。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和寓言式两种类型。
文学作品中的荒诞与现实主义荒诞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流派,塑造了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氛围和思想表达方式。
荒诞主义通过夸张、夸大和逆转现实,揭示存在的虚伪和荒谬;而现实主义则追求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现实和人物形象。
尽管二者在形式和观点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有时候它们也会在文学作品中交相辉映,相互借鉴,以更深入的方式揭示人性和社会现实。
荒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嘲笑,通过夸张、逆转和虚构来破坏人们对现实的固有认知。
荒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常常超越了真实世界的常理,展示了一个荒谬和荒诞的世界。
同时,荒诞主义作品也借此揭示现实世界中的虚伪和荒唐。
例如,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具有冷漠和荒诞的特点,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与现实世界的社会规范相违背,通过展示人性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呈现出一种荒诞的存在状态。
与此相反,现实主义以务实和客观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活。
现实主义作品力求真实地描绘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社会环境,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逼真的人物刻画,深入探索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内核。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正是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罗迪翁·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罪行和内心的挣扎来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痛苦,使读者深刻感受到现实世界中的复杂和丑恶。
尽管荒诞主义和现实主义在理念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这两种元素可以相互交融和互相补充,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伍尔夫·高尔丁的小说《1984》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部小说揭示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和荒唐,通过描述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极权统治下的生活经历来探索现实世界的真相。
小说中荒诞和夸张的元素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极权主义社会的可怕和扭曲,同时现实主义的描写方式又使读者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变得更加深刻和真实。
在文学作品中,荒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百年孤独》中的荒诞现实主义1. 引言1.1 概述《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被公认为荒诞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示了一个既真实又扭曲、滑稽又深沉的虚构世界。
本文将探讨《百年孤独》中所体现的荒诞现实主义元素,并分析它对读者思维方式和观念挑战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首先,会介绍荒诞现实主义的概念与背景;然后,会详细探讨《百年孤独》中荒诞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接着,会分析这些荒诞元素如何挑战读者思维方式和观念;最后,通过总结百年孤独中荒诞现实主义的体现来评价其在文学中的意义和影响,并反思这种文学风格对人们对世界进行思考和理解时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百年孤独》中荒诞现实主义的运用及其影响,希望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荒诞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并通过对这一小说的分析来拓宽对世界和现实的想象力。
通过剖析马尔克斯如何描绘一个充满病态现实、扭曲形象和离奇事件组成的世界,我们可以思考人类存在和社会结构等重要议题,并在文学创作中探索新可能性和自由度。
2. 荒诞现实主义的概念与背景2.1 荒诞现实主义的定义与特征:荒诞现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期,是一种文学艺术流派,旨在揭示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虚无。
荒诞现实主义作品以其反常、离奇和荒谬的情节、人物以及对话语言而著名。
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各种不可理喻的事件和情节来挑战传统逻辑和观念,使读者感到困惑和震惊。
荒诞现实主义作品通常涉及幽默、夸张和讽刺等元素,并极力避免使用任何形式的线性结构。
它们经常在故事中探索不确定性和迷茫感,并强调意外事件和随机性。
荒诞现实主义不关心道德观念或社会规则,而是试图揭示人类存在中普遍存在的混乱、矛盾和无解之处。
2.2 荒诞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发展与影响:荒诞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欧洲文学中,如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的作品以及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的小说《局外人》。
荒诞主义诗歌荒诞主义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它探索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边界,以非传统的手段将意象融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以幽默和荒诞为特色的诗歌风格。
荒诞主义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其旋转的风格、语言和语音模式的颠倒和推翻常规的形式,以及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反常。
荒诞主义诗歌的风格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存在于1920年代欧洲文化界的艺术运动,它旨在打破现实所带来的束缚,探索人类无限的想象力和潜力。
荒诞主义诗歌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的思想,以符号、隐喻和幽默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荒诞主义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广泛的受众。
这种诗歌风格不仅吸引了那些对传统形式和风格感到厌倦的文艺青年,还吸引了普通大众的舞台。
因此,荒诞主义诗歌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一种叛逆的文化现象,挑战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荒诞主义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诗歌不拘泥于传统诗歌的形式和表述方法,而是通过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
这种语言模式通常会包括对语音、语法和字义等方面的扭曲,从而产生出一种让人惊奇和震撼的作品。
荒诞主义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反叛,也成为了一个反叛文化的象征。
荒诞主义诗歌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文化认同和实践。
比如,法国文化中有很多的荒诞主义诗歌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让·蒂羊的《在荒疆》。
这首诗歌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和符号,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无奈。
另外,荷兰的诗人喬·福雷总被认为是荒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费城管风琴》被视为是荒诞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的文学领域,荒诞主义诗歌也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文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荒诞主义诗歌作品,其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
比如,顾城的《一代人》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和符号,表达出作者对现代城市生活中的迷茫和无奈的思考。
另外,北岛的《泥土上的脚印》也是一首非常有特点的荒诞主义诗歌,它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和符号,讽刺现代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戏剧形式,以其夸张、荒谬、颠覆传统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性而著称。
荒诞派戏剧在许多方面都违背了传统戏剧的规范和常规,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对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戏剧形式的独特魅力。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夸张和颠覆荒诞派戏剧通常以夸张和颠覆传统为其特点。
它们对现实和人物描写进行了夸张和颠覆,通过对生活的颠倒、对常识的否定,刻画出一种与传统戏剧形式迥然不同的画面。
这种颠覆和夸张的手法使得荒诞派戏剧多情节诡异,人物古怪,语言滑稽,和读者对什么是真正的荒谬或是现实感到混淆。
2. 反映现实的扭曲荒诞派戏剧通过扭曲、颠覆和夸张来反映现实,探讨人生、社会和政治议题。
它们渴望揭示出现实世界的荒谬,从而对这种现实进行批判。
3. 语言的创新荒诞派戏剧在语言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们常常使用荒谬的对话和语言,或者用新的语言形式来探索和传达其内涵。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戏剧文本中,还体现在对话和表演中。
4.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荒诞派戏剧在表现形式上也非常多样化,它们可以是具有极强戏剧性的剧本,也可以是不具实际动作的纯粹戏剧形式,还可以是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和多变的现代舞蹈或者录像艺术等。
意义和影响荒诞派戏剧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和哲学方面也有其重要意义。
1. 对传统戏剧的挑战荒诞派戏剧对传统戏剧形式构成了巨大挑战。
它们通过对戏剧语言和表现形式的颠覆和夸张,使传统戏剧在审美上受到冲击,激发人们重新审视戏剧和现实的关系。
4. 唤起观众的思考荒诞派戏剧通过其夸张、颠覆的表现手法,常常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产生自我反思,从而启发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荒诞派戏剧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们为现代戏剧和艺术形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荒诞派戏剧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其代表作品涵盖了戏剧、小说、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荒诞派戏剧的表现手法
深刻诠释荒诞派戏剧的表现手法涵盖多个层面:首先,人物形象的设定饱含荒诞元素。
在具体实践中,荒诞派戏剧常常塑造一些无用、空洞的角色,这些角色处在异常的生活环境中,他们拥有极度消极和被动的生活态度。
这种无力感的累积,体现了荒诞派戏剧对现实世界的无理性和非人性的锐利批判。
第二点,荒诞派戏剧的主要表现方式在于对话的描绘。
通常,这类戏剧的对话内容经常将无稽之谈视为常态,用反射现实的魔幻式讲述和无意义的对白体现角色的情绪和心境。
这种用语言助力于表达荒诞感,为人们展示了实际中的荒诞性。
第三,舞台设计和道具利用也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辅助手法。
荒诞派戏剧在舞台设计上,尤其注重对每个元素的巧妙利用,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的交错排列旨在在弱化生活现实,并以此表达对物质生活的妄求和荒诞普遍存在的抽象概念。
第四,音效和光效的灵巧应用是荒诞派戏剧的另一显著特点。
通过光影的处理,音效的塑造,烘托戏剧中情绪高度的波动,凸显人们面对荒诞世界无助的情绪。
这样的处理,而使得荒诞派戏剧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感受。
关于荒诞派戏剧的表现方式,可以说是多元而全方位的,既有对角色、悖论、乌托邦式的设定,也有对日常生活进行超现实的深度解构,展现的是一种颠覆性
的艺术创新形态和人性的深度反思。
荒诞主义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与哲学意蕴荒诞主义是20世纪文学和艺术中的一种流派和哲学思潮,其代表作品被定义为对现实和人生的嘲讽、颠覆和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质疑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荒诞主义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和哲学意蕴,探究其对当代文化和社会的意义及价值。
一、荒诞主义体现在现代文学中的主要特色荒诞主义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虚构与现实结合:荒诞主义作品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交织,在虚构和现实之间穿梭并且在两者之间难以区分。
在这种交织的过程中,主人公面对的问题往往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对主角及读者来说却看不懂的。
(2)反复出现的令人困惑的情节:无论是笔者还是读者,都无法理解故事中出现的重复或似乎无意义的事件,造成观众与文本之间的巨大代沟,这也是荒诞主义的特点之一。
(3)语言诡异:荒诞主义作品的语言通常为课教科书式简单,但经常会出现与场景相背离的情况。
这种诡异的语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引起强烈的思考与讨论。
(4)黑色幽默和嘲讽:荒诞主义作品常常伴随着黑色幽默和嘲讽,那些看似荒谬的文字、场景和情节,常常通过这种方式对现实进行直接而无情的批判与反讽。
二、荒诞主义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荒诞主义的哲学意义常常表现为两个方面:(1)反对社会机器:荒诞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机器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观,人类不再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力量让人们变成了一个模式化的机器。
荒诞主义作品试图通过颠覆、批判和嘲讽今天的社会机器,引起人们对这个情况的关注,并重新审视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价值观。
(2)存在和意义的问题:荒诞主义作品与现实之间存在起码的墙障。
荒诞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存在也只是从庸俗不堪的本质中产生的。
人类似乎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生命意义。
荒诞主义试图对存在和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存在的本质和归因问题,并试图通过关注这些生命的本质和意义问题,找到对当代生活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三、当代荒诞主义文学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当代荒诞主义文学流派中的代表作品,对当今社会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1)提高社会整体商业和文化觉悟:荒诞主义的作品将人们引向独立思考和行动。
温情的呼唤——东西作品中的荒诞特质解析研究生姓名:张凤玲导师姓名:顾凤威学科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年级:2010摘要东西是致力于创新的晚生代优秀作家之一,他对西方的荒诞主义顶礼膜拜,陶醉于中外优秀文化的阅读,他坚守传统文化,并通过借用西方卡夫卡的荒诞、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等手法立足本土化环境,荒诞在东西的小说中彰显出独有的气质。
本文以荒诞为主线,主要论述东西作品中的荒诞特质、来源、精神文化特质以及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东西作品中处处表现出荒诞,但与西方荒诞不同的是对人类及外在世界异化的批判揭露背后,更多的是作家对现实希望的憧憬与对人类温情的呼唤。
荒诞背后实质却是温情呼唤感情、正义、真实的回归。
东西作品荒诞特质来源于东西两方,是中西合璧的结果。
西方卡夫卡的荒诞主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中国传统的荒诞、中国现代的荒诞四个因素对东西作品中荒诞特质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东西在固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时十分注意对西方的学习,东西方迥异的本体观、思维观、认识观使他的作品显示出异样的光彩,表现出中西杂糅的、独特的文化精神特质。
因此追溯东西作品中荒诞特质的文化精神源头,对解析东西作品中的荒诞特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最后是本论题研究意义探析。
东西在作品中创造出了有自己特质的荒诞,在文艺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总的说来,本文试图通过对东西作品中种种荒诞表现形式的剖析来揭示其荒诞的来源,反映他作品中的西方文化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两者杂糅形成的奇妙的文化精神特质,从文化精神着手提供一个解读东西及其作品的新视角,以此作为对东西研究的继续和扩展。
关键词:东西;荒诞特质;文化精神AbstractDongxi, one of the outstanding writers of younger generation, prostrates himself in worship of western absurdism and revels in the reading of outstanding works about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 Based on the localized environment, he adheres to traditional culture ,uses the methods of western Kafka 's absurd and magic realism in the West. Absurdity in his novel highlights a unique temperament. Based on the absurd as the main line,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source,spiritu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bsurdism as well as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Works of Dongxi show the absurdity everywhere and different from western absurdity, his absurdity criticizes and exposes alien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outside world and shows his vision of realistic hope and call for human warmth. The nature of his absurdity is call for emotional warmth, justice, real regression. The absurdity in Dongxi’s works rooted in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ork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Kafka's western absurdity, Latin American magic realis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yth and the absurdity of modern China influence much absurdity of Dongxi’s works.Adhering to traditional culture, Dongxi learns from the west works and different ontology, thinking and cognition outlook display a strange glory in his works, resulting a unique cultural ethos in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refore tracking the root of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spirit in Dongxi’s works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the absurdity qualities analysis of Dongxi’s work.La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 Dongxi has created characterized absurdity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in literary development process.In general,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source of absurd through different forms of absurd in Dongxi’s works and reflects unique cultural ethos resulting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analyze Dongxi and his works.Key words: Dongxi;Absurdity;Culture spiri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绪论 (1)第一章东西作品荒诞特质解析 (4)第一节荒诞的定义 (4)第二节东西作品荒诞特质的表征方式 (5)一、孤愤的心理抒写 (5)二、隐喻的彰显方式 (7)三、诗化的人性流露 (8)第三节东西作品荒诞特质的三个维度 (10)一、温情呼唤感情的回归 (10)二、温情呼唤正义的回归 (11)三、温情呼唤真实的回归 (12)第二章东西作品荒诞特质来源 (14)第一节西方卡夫卡的荒诞主义 (14)一、弱的形象与卑微的小人物 (14)二、卑微小人物的心理描写 (15)三、反观现实 (17)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荒诞 (17)第三节中国现代的荒诞 (19)一、批判精神的共同指引 (19)二、荒诞的现实隐藏在故事和情节荒诞的表象下 (21)三、东西对鲁迅高超艺术手法的借鉴 (22)第四节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24)一、源自内在精神的追求 (25)二、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26)第三章东西作品荒诞特质之文化精神溯源 (30)第一节中西文化精神分野与荒诞的分殊 (31)一、中西文化精神的本体观 (31)二、中西文化精神的思维观 (32)三、中西文化精神的认识观 (32)第二节东西作品荒诞特质的西方文化艺术溯源 (33)第三节东西作品荒诞特质的中国文化艺术溯源 (34)余论东西荒诞特质的理论价值 (37)结语 (40)参考文献 (41)附录 (43)后记 (44)绪论东西是广西作家中的一位出色的代表。
荒诞艺术的概念荒诞艺术是一种探索现实和虚幻之间边界的艺术形式。
它采用非传统的方式表现世界,突破常规的逻辑和理性,产生出荒诞、离奇甚至矛盾的效果。
荒诞艺术具有挑战传统观念的特点,在表达中常常使用夸张、反讽和黑色幽默等手法,用以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谬性和存在的无常。
荒诞艺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特别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为其奠定了基础。
荒诞艺术家试图通过颠覆传统的艺术规范和语法结构来破除对现实的局限,从而展现出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马塞尔·杜尚的“泉”作品,他将一个普通的小便池放在展厅中,挑战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定义和审美标准,使观者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荒诞艺术主张艺术家不受传统认知和道德准则的约束,他们试图逃离日常生活的压力和限制,进而获得自由和创造力的释放。
这种理念在荒谬剧、荒诞小说和电影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一部经典的荒诞剧作,通过描述两个无聊的人物在无尽的等待中漫无目的地度过时间,以荒诞的手法揭示人生的虚无和无意义。
荒诞艺术在风格和手法上呈现出多样性。
有的作品追求离奇的画面效果,通过对形式和表象的扭曲来达到荒诞的效果。
例如,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中,他将各种物象进行组合和重塑,让观者感到异想天开的荒唐和梦幻。
还有的作品则专注于逻辑的颠倒和反讽,以达到对现实世界规则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例如,中国作家田清波的小说《疯人院》中,他以荒诞的故事情节和怪异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荒谬和愚昧。
荒诞艺术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现实的固有认识和逻辑,激发了观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它通过艺术形式的扭曲和变异,呈现了一个相对真实世界之外的存在。
荒诞艺术家试图通过对常识的颠覆和语义的扭曲,探寻人类存在的真相和本质。
荒诞艺术强调的是对社会生活奇异和失序的揭示,通过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和对日常生活的颠覆,创造出一种尖锐的嘲讽和威胁。
荒诞现实主义风格的多种呈现方式【摘要】经济发展,社会转轨,在九零年代初的第一波下岗工人,体验到的,既有前期经济突变、国企改革的阵痛,又有后面个体经济兴起、贫富差距拉开的冲击。
于是,原本当年在一个屋檐下,并肩干“四化”的工人兄弟们,在巨变浪潮的推动下,只能雨打风吹去,被冲上了各自的滩头。
【关键词】《钢的琴》;荒诞现实主义;镜语风格
在《钢的琴》里,张猛以荒诞的镜语风格表现出社会变迁的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辛酸与迷茫,在极具形式化的构图中,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因此,在它的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
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艺术既是再现,又是表现。
所以,张猛导演的《钢的琴》这部影视艺术作品并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再现,导演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愿望、理想熔铸到艺术形象中,化景物为情思。
但是,导演的这种主观表现,同样是以其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为依据的。
并且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
在《钢的琴》中,导演所要表达的不仅是主人公为了做一架钢琴来挽留住女儿,而是透过这群人的纠纷来表现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社会下层人们的辛酸与无助。
《钢的琴》中这荒诞的图景,愈是荒诞绝伦愈是蕴含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痛心疾首,一
种天真而锐利的失望。
一、荒诞现实主义形式下的悲剧主题挖掘
尼采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论断中提到,日神精神致力于以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而酒神精神直接与生命力等同起来,他把这种本能和情欲、创造与破坏的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本质,这也成为悲剧电影的创作的动力。
悲剧电影则往往以酒神精神揭开生活的面纱,直视人生困境,相比之下,酒神精神更加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同张猛第一部影片《耳朵大有福》一样,影片《钢的琴》同样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它通过简约的单线索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打造一架钢琴的简单故事,生成一个个诙谐幽默的情节点,表露出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达观态度,进而反映出了社会下层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但与《耳朵大有福》不同的是,《钢的琴》采取的是一种黑色幽默的外壳来展现出现实的荒诞感,这种反讽意义的酒神精神反而更能刺痛观者的内心。
在影片的最后,能否为女儿造出一架钢琴这一戏剧冲突似乎已经不再重要,电影的核心反而成为了一群下岗工人为了曾经的梦想而聚在一起重新奋斗的故事。
在关注和反映现实这一点上,这种荒诞主义不再是提供令人心旷神怡的麻醉剂,而是令人痛定思痛的苦酒,是现实主义的承继者和突破者。
二、荒诞的镜语风格与音乐设置
为了全方位地表达人生与世事的荒诞,影片在视听形式上也颇具荒诞感,然而这种荒诞并不妨碍其主题的严肃和清醒。
在影片刚开始的一场戏中,王千源的小乐队身披黑色雨衣弹唱着俄罗斯民歌《三套车》,而在景深处的两根大烟囱却颇具荒诞感,给人以浓重的工业文明的气息。
而随后画外传来的叫停声又产生了一种间离效果,乐队弹奏的曲目也改成了《步步高》,形成极大的喜剧效果;而当镜头缓缓地向左横移到葬礼现场时,这种欢乐与悲伤的极大的反差形成了荒诞的喜剧效果,也就为影片定下了荒诞的整体基调。
虽然影片的镜语风格较为荒诞,但其传达出来的情感确颇为真实细腻,每个人物都严守着与自己现实身份相符的生活逻辑。
在王千源为女儿做假钢琴的那场戏中,伴随着轻快的超级马里奥游戏的音乐,影片的剪辑节奏也随之流畅快速起来。
而当父女两人开始“弹琴”的时候,导演却采用了一个长镜头固定拍摄,虽不像特写对切一样热烈,但这样却给观众以间离效果,以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去看父女两人的举动,反而更能突显父女两人的辛酸无奈,也更能给人以心灵上的触动。
三、复原现实环境的空间设计
巴赞曾说:“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实性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真实性是首先来自空间的真实。
”这一点在张猛导演看来也非常重要。
无论是《耳朵大有福》还是《钢的琴》,两部影片都十分注重对现实环境的复原。
在本部影片中,破旧的老厂房这一空间贯
穿始终,老烟囱与旧管道也随处可见,复原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东北工业环境,同时影片整体偏暗调的画面也传达出主人公对毫无生机的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无奈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荒诞”作为艺术手段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
艺术手段上的夸张变形是极端化主题的需要,通过“陌生化”的手段抵达更本质的真实,也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生活本质的悖论情境。
荒诞的艺术手段背后,隐含着的是导演对当今社会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尼采说,艺术世界由两种精神构成,一种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一种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
影片《钢的琴》通过喜剧形式的幽默外壳为我们展现出生活在社会下层人们的辛酸
无奈,在欢梦中使我们体会到生命中最深的矛盾,最广大复杂的情感羁绊。
【参考文献】
[1]尼采,孙周兴.悲剧的诞生[m].商务印书馆,2012.
[2]安德烈·巴赞,崔君衍.电影是什么?[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陆红阳,喻湘龙.影像设计[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