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教案第5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 格式:doc
- 大小:27.08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发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商朝的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甲骨文的演变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商朝的历史背景,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商朝的青铜文明,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掌握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2.图片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甲骨文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及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出现时期。
2.呈现(10分钟)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五课教案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了解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了解甲骨文对中国文字发展的影响;知道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发展情况,认识青铜器在当时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谁发现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了解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了解甲骨文对中国文字发展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它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中国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它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出示司母戊大方鼎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发展情况,以及青铜器在当时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合作探究1、出示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谁发现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这是甲骨文,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出现在商朝,主要内容是记录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甲骨文对中国文字发展的影响。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得出结论:“甲骨文对中国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国古代汉字的源头,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遗产,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认识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种类、特点等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图片展示:运用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
4.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种古代文化遗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青铜器的用途和功能;司母戊鼎的制造过程;甲骨文的发现、内容、意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实验室为司母度鼎铸造过程进行配音,让生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真切地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难点: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呈现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片,设置问题:1.看过这些气势宏大,工艺高超的青铜器图片,你有什么感受?2.哪品个朝代是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图片内容分别是:四羊方尊、毛公鼎、铜象尊。
[设计意图:幻灯片呈现图片,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民豪感,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师生互动:关于青铜器,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于青铜器你想知道什么?请小组讨论后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有助于我们了解青铜器?教师总结学生问题,归纳出重要的问题:1,什么是青铜器?2.青铜器的用途和特点有哪些?3.青铜艺术达到高峰是在什么时期?代表作品是什么?小组代表答疑:1,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2.主要用于饮食、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特点是种类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3.商周时期。
代表作是司母戊鼎。
[设计意图:总结出学生感兴趣和要深入探究的问题,突出主干知识。
]教师过渡: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时期为青铜时代。
商朝青铜器的种类之多,涉及社会生活的个方面,由于青铜器的广泛使用,所以它产量之大可想而知,司母戊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1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铸造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作为中国人民新世纪的礼物送给联合国,现已被永久收藏。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内容要点: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认知提示: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中的第二课时,承接上一课“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属于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范畴。
在具体内容上,第4课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铜鼎》,第6课的《护头铜胄》、《勾践剑与夫差矛》,第7课的战国《铜冰鉴》《铜壶》等都属于青铜器种类,可充分利用,而关于西周青铜器的列鼎列簋亦可为后面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做铺垫。
所以本课在第二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二、甲骨文记事,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因二三子目都介绍甲骨文,可将其整合,故本课主要分青铜器和甲骨文两大块讲述。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青铜器与甲骨文的了解较少,较难理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其二他们刚接触历史,还不适合大量的文字史料阅读,因而教学中需通过文物图片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联系。
在心理方面,学生对历史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可设置相关问题调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1.通过图片展示和教材梳理,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视频和图片资料,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初步认识、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入,介绍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由来和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青铜器的历史发展,包括青铜器的制作方法、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和青铜器的艺术特点等。
第三部分介绍了甲骨文的历史发展,包括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形式和内涵和甲骨文的地位和作用等。
第四部分介绍了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指出商代文化的代表作是青铜器和甲骨文。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概念和由来2. 了解青铜器的历史发展、种类和用途,掌握青铜器的艺术特点3. 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发展、形式和内涵,掌握甲骨文的地位和作用4. 了解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掌握商代的代表作是青铜器和甲骨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 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3. 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心2.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三、教学重点1. 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意义2. 青铜器的历史发展、种类和用途,青铜器的艺术特点3. 甲骨文的历史发展、形式和内涵,甲骨文的地位和作用四、教学难点1. 甲骨文的形式和内涵2. 商代文化的代表作是青铜器和甲骨文五、教学方法1. 活动导入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自己得到一些启示,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涵和意义,更好地理解商代文化的特点。
4. 课堂互动法: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课件展示法、图表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A.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商代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并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吗?它们在商代有什么作用?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自己得到一些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的:司母戊鼎、甲骨文文明。
实习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了解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出示以下问题:
(1)什么是青铜器?
(2)青铜器的用途和特点有哪些?
(3)青铜艺术的高峰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1)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
(2)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方面,种类繁多,数量众多(3)商周时期,代表作司母戊鼎。
学生阅读资料,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甲骨文是什么意思?
水、日、月、猪、山、刃
六书造字
甲骨文照亮了辉煌中华,如果说钻木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
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青铜器的出现;种类、功能。
司母戊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甲骨文的定义,发现和意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青铜器制造工艺十分复杂,体现了商朝科技水平和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平等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青铜器的基本知识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较难讲述清楚;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铜器的出现:原始社会后期2、地点: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出现了铜器。
3、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4、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其军事等方面,功能也有食器发展到了礼器。
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利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利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兵器农具食器5、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当时的工匠已经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商、
.通过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学会互相帮助,在活动中获得
教学方
内范与外范之③器物的社会背景所反映的商代社会阶级构成。
结合当时的生产尤
④器物的出土和流转经历所反映的当代国情、
的,并无使用金属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当时的国家范围尚小,有充分的扩展空间满足其发展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如对土地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产)并无明显优点;青铜器的生产仍属昂贵,
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而形成并日益强化。
时代愈后,器具制作愈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代表作: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第5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学目标】
教师“个备”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
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
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
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
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
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过程】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商朝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
学生从种类、纹饰、造型等各个方面对商朝的青铜器进行阐述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千克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
铜12千克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
时行动,共同协作?
通过学生自己计算,能够较为形象的了解铸造司母戊鼎的复杂。
学生通过思考并试着解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司母戊鼎铸造的复杂,
由此对商朝的工匠们能够铸造出如此宏伟的青铜器感到钦佩,从而产
生民族自豪感。
欣赏青铜器――青铜立人像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尊铜像有什么特点。
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对断臂维纳斯缺憾美的讨论,使学生树立初步的美
学观念及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甲骨文
导入新课: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甲骨文的含义
①什么是占卜?
②在商代能够进行占卜的都是哪些人?
③他们都向谁占卜?
④王室贵族通常遇到什么事情,才会去占卜?
2、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老师举例说明。
3、甲骨文的意义:
甲骨文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多媒体展示《金文》:
要求学生能够区分甲骨文与金文,通过对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甲
骨文的认识,并初步把握我国文字演变的发展趋势,起到承上的作用。
小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是一种
比较成熟的文字。
司母戊鼎形制雄伟,气势宏大,工艺高超,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当堂训练】
1、文物是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
下面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
艺高超的是
A.半坡彩陶 B.大汶口黑陶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
2、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右图所示文物司母戊鼎,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