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分类(结构图)
- 格式:doc
- 大小:18.48 KB
- 文档页数:1
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梳理一、分子1、分子的概念与组成分子是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的相对稳定并保持该物质物理化学特性的最小单元。
即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通过一定的作用力,以一定的次序和排列方式结合成分子。
2、分子构成的描述:①XX分子由XX原子和XX原子构成3、分子的种类(1)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2)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4、分子的特性(1)分子之间有间隔。
例如:取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之后,体积小于100毫升。
(2)—切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扩散越快,固、液、气中,气体扩散最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例如:天气热时衣服容易晒干(3)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4)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
(5)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知识点梳理二、原子1、原子的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原子也和分子一样,质量小,体积小,在不断运动,原子间有间隙3、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修正(1)道尔顿的原子模型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不可再分。
(2)枣糕模型(西瓜模型) 由汤姆生提出,是第一个存在着亚原子结构的原子模型(发现了电子)。
(3)行星模型 由卢瑟福在提出,根据a 粒子散射实验: ① 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②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密度极大的原子核。
③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5)电子云模型 4、现代的原子结构理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但是原子还是可以分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指的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 5、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中图分类号查询—P4 大气科学(气象学)P40 一般理论与方法P401 大气物理学P402 大气化学P403 高空气象学P404 近地面层气象学、近地面层大气物理学P405 卫星气象学P406 无线电气象学P407 大气遥感P407.1 被动式遥感P407.2 主动式遥感P407.3 声波大气遥感P407.4 光学大气遥感P407.5 激光大气遥感P407.6 红外大气遥感P407.7 微波大气遥感P407.8 遥感图像的识别与处理P409 电子计算机在大气科学上的应用P41 大气探测(气象观测)P411 气象观测网的组织和布局P412 探测技术与方法P412.1 地面气象观测P412.11 温度观测P412.12 气压观测P412.13 湿度、降水和蒸发观测P412.14 日照、日射观测P412.15 云的观测P412.16 风向、风速观测P412.17 能见度观测P412.2 高空气象探测、高层大气探测P412.21 测风气球探测P412.22 无线电测风探测P412.23 探空仪观测P412.24 飞机探测P412.25 雷达探测P412.26 火箭探测P412.27 卫星探测P412.291 平流层探测P412.292 对流层探测P412.293 臭氧层探测P412.294 电离层探测P412.295 超高层探测P412.3 极地观测P412.4 特殊观测P413 数据处理{P413.1} 计算单位{P413.2} 订正及其方法{P413.2+1} 地面观测的数据处理{P413.2+2} 高空观测的数据处理{P413.2+3} 极地观测的数据处理{P413.2+4} 特殊观测的数据处理P414 大气探测仪器及设备P414.1 探空气球P414.2 探测飞机P414.3 气象火箭P414.4 气象卫星P414.5 辐射和温度测定仪器P414.5+1 相对日射表、日射强度表、地面辐射表、测光表 P414.5+2 日照计、自记日照计P414.5+3 温度表、温度计P414.5+4 黑白球P414.5+5 百叶箱P414.6 气压测定仪器P414.6+1 水银气压表和气压计P414.6+2 空盒气压表和气压计P414.6+3 沸点测高表P414.7 测风仪器P414.7+1 简易测风仪器P414.7+2 风向测定表P414.7+3 风速测定表P414.7+4 经纬仪测风气球P414.8 湿度、凝结、蒸发测定仪器P414.8+1 干湿表、湿度计、湿度表P414.8+2 蒸发器P414.8+3 露量计、露量表P414.8+4 积冰测定仪器P414.8+9 其他仪器P414.9 云和降水测定仪器P414.9+1 测云器P414.9+2 测云照相机P414.9+3 云幕灯P414.9+4 云中含水量、云滴和冰晶测定仪器P414.9+5 雨量器、雨量计、量雪尺P415.1 复合气象仪器、自动化装备P415.1+1 自记气象仪、联合气象仪P415.1+2 自动气象站P415.1+3 自动化装备[P415.2] 气象雷达P415.3 大气物理现象测定仪器P415.3+1 大气构成测定仪器P415.3+2 凝结核和杂质测定仪器P415.3+3 能见度测定仪器P415.3+4 大气光测定仪器P415.3+5 大气电测定仪器P415.3+6 臭氧计P415.3+7 大气冷却率和绝热率测定仪器 P416 观测记录P416.1 观测记录表簿的设计P416.2 地面观测记录P416.3 高空观测记录P416.4 极地观测记录P416.5 特殊观测记录P42 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P421 大气性质及大气结构[P421.1] 大气物理性质[P421.2] 大气化学性质P421.3 大气结构P421.31 对流层P421.32 平流层P421.33 臭氧层P421.34 电离层P421.35 超高层P422 大气辐射P422.1 太阳辐射P422.1+1 日照P422.1+2 相对日射、日射强度P422.1+3 太阳常数P422.1+4 日照度P422.1+5 太阳辐射的反射P422.2 地球辐射P422.3 大气中的吸收、散射与传递P422.3+1 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P422.3+2 地球辐射的吸收、散射P422.3+3 夜空辐射P422.4 辐射平衡及热量平衡P422.6 特殊波长的辐射P422.6+1 红外线辐射P422.6+2 紫外线辐射P422.6+3 宇宙线辐射P422.6+4 太阳的微粒辐射P422.9 其他辐射P423 大气温度P423.1 大气温度的结构P423.2 地面温度分布、等温线P423.3 地面温度变化P423.3+1 日变化P423.3+2 年变化P423.3+3 其他周期变化P423.3+4 长期趋势P423.3+5 非周期性变化P423.3+6 频率、最高与最低温度P423.4 霜P423.4+1 防霜的气象原理P423.5 近地面湍流层温度的垂直分布P423.6 高空温度P423.7 地球表面温度P424 气压P424.1 气压结构P424.2 气压分布P424.3 气压变化P424.3+1 日变化P424.3+2 年变化P424.3+3 其他周期变化P424.3+4 长期趋势P424.3+5 非周期变化P424.3+6 频率P424.4 高空气压P424.4+1 空间分布P424.4+2 变化P425 风P425.1 风的结构P425.2 湍流、阵风性和大气中的湍流扩散 P425.2+1 大气低层的湍流P425.2+2 自由大气的湍流P425.2+3 动量、热量、水汽的湍流扩散 P425.3 近地表风的水平分布、流线P425.4 地表风的变化P425.4+1 日变化(陆风、海风、山谷风) P425.4+2 年变化P425.4+3 其他周期变化P425.4+4 长期趋势P425.4+5 非周期变化P425.4+6 频率P425.4+7 大风、强风P425.5 特殊区域的风P425.5+1 信风、赤道无风带P425.5+2 热下降风(温暖干燥风)P425.5+3 冷下降风(寒冷干燥风)P425.5+4 寒潮P425.5+5 沙暴、尘暴P425.6 风的影响P425.6+1 风灾P425.6+2 防风[P425.6+3] 风能的利用P425.6+4 风吹物体的移动[P425.6+5] 风对建筑结构的影响P425.6+6 风对水面的影响P425.7 高空风P425.7+1 高空风的水平分布、流线P425.7+2 变化P425.8 垂直气流P425.8+1 云层内或其下面空气的对流、热流和垂直气流 P425.8+2 大尺度垂直气流P425.8+3 地形对自由大气中风扰动的影响P425.8+4 自由大气中其他大尺度的垂直气流P426 水汽、凝结和降水P426.1 湿度P426.1+1 结构P426.1+2 地表分布P426.1+3 变化P426.1+4 近地面湍流层的垂直分布P426.1+5 高空湿度P426.1+6 湿度和森林火灾P426.2 蒸发与蒸散P426.2+1 蒸发理论P426.2+2 蒸发实验与计算P426.3 凝结P426.3+1 物理性质、凝结核P426.3+2 地表凝结P426.3+21 液体(露)P426.3+22 固体P426.3+3 高空凝结、积冰P426.4 雾P426.4+1 结构、形成与消散P426.4+2 分布P426.4+3 变化P426.4+4 特殊情况P426.5 云P426.5+1 云物理学P426.5+2 分布P426.5+3 变化P426.5+4 高度及厚度P426.5+5 运动P426.5+6 分类P426.6 降水P426.61 普通降水P426.61+1 降水物理学P426.61+2 降水化学P426.61+3 地表分布P426.61+4 变化P426.615 降水的各种影响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P426.62 液态降水(降雨)P426.62+1 结构、形成和温度P426.62+2 地表分布P426.62+3 变化P426.63 固态晶状降水P426.63+1 结构、形成和温度P426.63+2 地表分布P426.63+3 变化P426.63+4 雪暴P426.63+5 积雪P426.63+6 雪崩P426.64 固态非晶状降水P426.64+1 结构、形成和温度P426.64+2 地表分布P426.64+3 变化P426.65 降水中所含的外来物质P426.67 其他降水形成[P426.68] 土壤水分P427 大气现象P427.1 大气光学现象(大气光学) P427.1+1 空气折射所产生的现象 P427.1+12 海市蜃楼P427.1+13 闪烁P427.1+14 天体变形P427.1+2 吸收和散射所产生的现象P427.1+21 天色P427.1+22 干霾P427.1+23 曙暮光、高山辉P427.1+3 凝结物所产生的现象P427.1+31 彩光P427.1+32 虹P427.1+33 晕、幻日P427.1+34 华、幻月、月桂P427.1+35 云的彩色P427.1+4 极化和中性点P427.1+9 其他光学现象P427.2 能见度、浑浊度P427.2+1 能见度的物理性质P427.2+2 地表分布P427.2+3 地表变化P427.2+4 垂直和斜向的能见度P427.2+5 高度变化P427.3 大气电现象(大气电学)P427.31 晴天的电P427.31+1 位势梯度P427.31+2 电离和电荷P427.31+3 离子变迁率、传导性、电流 P427.31+4 大气的放射性P427.31+5 与其他气象要素的关系P427.32 不稳定天气的电P427.32+1 雷暴的电P427.32+2 电子放电P427.32+3 降水的电P427.33 极光P427.33+1 极光的物理性质P427.33+2 极光的高度和地理分布P427.33+3 极光的周期性P427.34 天电干扰P427.35 天气对人工电磁辐射的影响 P427.39 其他电现象P427.4 大气声学现象(大气声学)P427.4+1 声的传播、可听度、寂静区 P427.4+2 雷鸣P427.4+3 气象现象所产生的其他杂音 P429 气象灾害P43 动力气象学P431 大气静力学与大气准静力学P431+.1 流体静力学、标准大气P431+.2 静力和准静力的热力状态和过程、热平衡 P432 大气运动学P432+.1 尺度理论P432+.2 运动周期P433 大气动力学P433+.1 正压不稳定P433+.2 斜压不稳定P434 大气环流P434+.1 力学和热力学P434+.2 要素分布P434+.3 活动中心P434+.4 远距离地区间的相互关系P434+.5 大气环流中各种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输送 P435 数值试验P435+.1 大气运动数值试验P435+.2 大气环流数值试验P437 实验研究P44 天气学P441 气团和锋P441+.1 力学和热力学P441+.2 要素分布P441+.3 移动、路径P442 急流和风在天气学上的分析P442+.1 结构P442+.2 要素分布P442+.3 移动、路径P443 低气压和温带气旋P444 热带气象P445 中小尺度天气现象P445+.1 陆龙卷P445+.2 水龙卷P445+.3 旋风[P445+.4] 尘暴、沙暴P446 雷暴P447 气旋、反气旋P448 大气环流在天气学上的分析P45 天气预报P451 预报工作的组织P452 民间看天经验[P453] 天气谚语P454 电码和符号P455 预报用图表P456 预报方法P456.1 短期预报方法P456.2 中期预报方法P456.3 长期预报方法P456.4 单站预报方法P456.5 补充订正预报方法P456.6 天气图预报法P456.7 数值预报方法P456.8 统计预报方法P456.9 其他预报方法P457 主要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预报 P457.1 云预报P457.2 高空形势预报P457.3 温度预报P457.31 霜预报P457.32 高空温度预报P457.4 气压预报P457.5 风预报P457.6 降水预报P457.7 能见度预报P457.8 热带气旋、台风、飓风预报 P457.9 雷暴预报P458 天气过程的分析P458.1 概况分析P458.1+1 综合性分析P458.1+2 单项分析P458.1+21 降水过程分析P458.1+21.1 暴雨过程分析P458.1+21.2 冰雹过程分析P458.1+22 寒潮过程分析P458.1+23 大风过程分析P458.1+24 台风分析P458.2 中小尺度天气分析P458.3 个例分析P459 天气资料P459.1 天气公报P459.2 历史天气图P459.3 地面天气图P459.4 高空天气图P459.4+1 1000百帕P459.4+2 850百帕P459.4+3 700百帕P459.4+4 500百帕P459.4+5 300百帕以上P459.9 天气预报的效果及其检查P46 气候学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P461+.1 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P461+.2 海陆对气候的影响P461+.3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P461+.4 土壤及下层土壤对气候的影响 P461+.5 河湖对气候的影响P461+.6 冰雪对气候的影响P461+.7 植物和森林对气候的影响P461+.8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P462 气候类型P462.1 气候分类方法P462.2 湿润气候(海洋性气候)P462.3 干燥气候(大陆性气候)P462.4 季节性气候P462.4+1 季风型P462.4+2 地中海型P462.5 高山气候P463 中气候与小气候P463.1 中气候、局地气候(地方气候) P463.2 小气候P463.21 地形与小气候P463.21+1 地形与温度P463.21+2 地形与风P463.21+3 地形与降水P463.21+4 地形与日照P463.22 森林植被与小气候P463.22+1 森林植被与温度P463.22+2 森林植被与蒸发P463.22+3 森林植被与风P463.22+4 森林植被与日照P463.23 土壤与小气候P463.24 水体与小气候P463.25 冰雪与小气候[P463.26] 耕作与小气候P463.3 城市气候学P463.4 室内小气候[P464] 生物气候学P465 高空气候学P466 天气气候学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P468 气候资料P468.0 统计方法、整理方法P468.0+2 单项要素的整理和统计法P468.0+21 气温和地温P468.0+22 气压P468.0+23 湿度P468.0+24 降水P468.0+25 积雪P468.0+26 风P468.0+27 云和日照P468.0+28 雾、雪暴、雷雨P468.0+3 小气候资料的统计和整理法 P468.0+4 高空气候资料的统计和整理法 P468.1/.7 区域气候资料01 气候旬报02 气候月报03 气候年报04 气候累年报05 单项要素的报告09 其他气候资料P469 气候图[P47] 海洋气象学P48 人工影响天气P481 人工降雨P482 人工防雹P483 人工消雷P484 人工消雾P485 人工气候室P49 应用气象学11。
中途分类法详表(生物科学类)N 自然科学N 自然科学总论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1 自然科学现状、概况2 自然科学机关、团体、会议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请查G257.36,Z88/89)"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94 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Q 生物科学Q-0 生物科学的理论与方法Q-03 定量生物学Q-06 生物学说Q-1 生物科学现状与发展Q-3 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Q-31 生物科学研究法Q-33 生物学实验与生物学技术Q-331 生物学实验与观测Q-332 生物数学方法Q-334 生物图像处理(生物成像)技术Q-335 生物绘图法及摄影法Q-336 生物显微技术Q-337 实验设备及装置Q-338 实验室、实验园地Q-34 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备Q-4 生物科学教育与普及Q-45 生产实习Q-49 生物学的科学普及读物Q-9 生物资源调查Q1 普通生物学Q1-0 生命科学总论Q10 生命的起源Q10+1 生活物质Q10+2 生活力Q10+3 生长与延续Q10+4 生物与非生物的比较Q10+5 植物与动物的异同Q11 生物演化与发展Q111 进化论、生物系统发育Q111.1 拉马克学说与研究Q111.2 达尔文学说与研究Q111.2+1 种的形成与物种起源Q111.2+2 人工选择Q111.2+3 自然选择(天然淘汰)Q111.2+4 生存竞争Q111.2+5 性的选择Q111.4 有机界发展的因素和规律Q111.7 绝种问题Q111.9 其他Q112 有机体的个体发育Q13 生物形态学Q132 普通胚胎学Q132.1 性细胞的发生、形成与受精Q132.1+1 无性生殖Q132.1+2 有性生殖Q132.1+3 人工繁殖Q132.1+4 世代交替Q132.2 卵裂Q132.3 胚胎的形成Q132.4 胚胎的发育{Q132.4+1} 无性生殖{Q132.4+2} 有性生殖{Q132.4+3} 人工繁殖{Q132.4+4} 世代交替{Q132.5} 化学胚胎学Q132.6 生态胚胎学Q132.7 生物化学胚胎学Q132.8 实验胚胎学Q132.9 进化胚胎学Q133 胚后发育Q136 组织学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Q141 数学生态学与生物模型Q14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Q142.2 物候学Q142.3 土壤因素Q142.4 地形因素Q142.6 放射生态学Q142.7 生物的休眠与复苏Q142.8 生物水土适应与习性Q142.9 生态适应Q143 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Q143+.1 生物因素Q143+.2 共生Q143+.3 防御Q143+.4 人类因素Q144 生物的迁徙Q145 生物群落学与种群生态学Q145+.1 种群生态学Q145+.2 群落生态学Q146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稳定性Q147 系统生态学Q148 生态系统生态学Q149 生态学其他分支学科Q15 生物分布与生物地理学Q151 生物的地带分布Q151.1 热带、赤道带Q151.2 亚热带Q151.3 温带Q151.4 亚寒带Q151.5 寒带Q151.6 极地Q151.9 生物的地文分布Q151.91 大陆Q151.92 平原Q151.93 山地、高山Q151.94 沙漠Q151.95 岛屿Q152/157 生物的地区分布Q16 保护生物学Q17 水生生物学Q171 水生生物演化Q172 水生生物细胞学Q173 水生生物遗传学Q174 水生生物形态学、解剖学和组织学Q175 水生生物生理学Q176 水生生物化学Q177 水生生物物理学Q178 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Q178.1 水生生物生态学Q178.1+1 水生生物与自然环境Q178.1+11 水中气体Q178.1+12 水中盐类Q178.1+2 生物因素影响Q178.1+3 迁徙Q178.1+31 降河性Q178.1+32 溯河性Q178.1+4 群落生态Q178.2 水生生物分布与水生生物地理学Q178.3 地带分布Q178.4 地区分布Q178.5 水体环境分布Q178.51 淡水生物Q178.51+1 河川Q178.51+2 溪流Q178.51+3 湖泊、水库、沼泽Q178.51+4 池塘Q178.51+5 温泉Q178.51+6 稻田Q178.51+7 其他Q178.52 半咸水生物Q178.53 海洋生物Q178.531 海滨Q178.532 浅海Q178.533 深海Q178.534 远洋Q178.535 海底Q179 水生生物分类学Q179.1 浮游生物Q179.2 游动生物Q179.3 漂浮生物Q179.4 水底生物Q179.5 附着生物Q18 寄生生物学Q189 神经科学Q19 生物分类学Q2 细胞生物学Q2-0 细胞生物学理论与方法论Q2-06 细胞学说Q2-09 细胞学史Q2-3 细胞生物研究方法Q2-33 细胞学实验与细胞学研究方法Q21 细胞的形成及演化[Q23] 细胞遗传学Q24 细胞形态学Q241 细胞膜(质膜)、细胞壁Q242 细胞质(原生质)Q243 细胞核、染色体、染色质Q244 细胞内膜系统Q245 细胞骨架Q246 显微结构Q247 亚显微结构Q248 超显微结构Q249 细胞间的联系与细胞外基质Q25 细胞生理学Q251 细胞的新陈代谢Q252 细胞呼吸Q253 细胞生长与细胞分裂Q254 细胞分化Q255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Q256 细胞对外界环境的反应Q257 细胞内的信息传递Q26 细胞生物化学Q27 细胞生物物理学Q271 精细结构Q272 渗透性Q273 兴奋与收缩的作用Q274 物理因素对细胞的作用Q279 癌细胞生物学{Q28} 细胞生物学[Q291] 细胞分子生物学Q3 遗传学Q3-0 理论与方法论Q3-01 米丘林遗传学说和研究Q3-02 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和研究Q3-05 遗传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Q3-06 其他遗传学说和研究Q3-3 研究方法与实验遗传学Q31 遗传与变异Q311 遗传Q311+.1 遗传的基本规律Q311+.2 遗传异质性Q311+.3 遗传动摇性Q311+.4 遗传保守性Q311+.5 获得性遗传[Q311+.6] 体细胞遗传Q311+.8 遗传性的人工控制Q319 变异Q319+.1 自然变异Q319+.2 人工变异[Q319+.3] 突变、突变的分子基础[Q319+.31] 突变类型[Q319+.32] 自然突变[Q319+.33] 诱发突变及其作用因素[Q319+.34] 体细胞突变、芽变[Q319+.4] 体细胞变异Q319+.5 定向变异Q32 杂交与杂种Q321 有性杂交Q321+.1 受精作用Q321+.2 种间杂交与杂种Q321+.3 远缘杂交与杂种Q321+.4 同系交配与异系交配Q321+.5 蒙导Q321+.6 杂种优势、杂种生活力Q321+.7 近亲交配、近亲繁殖Q321+.8 杂交不育、杂种不育及其克服Q322 无性繁殖Q324 性的影响[Q33] 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Q34 遗传学分支学科[Q341] 分子遗传学[Q341.9] 量子遗传学Q342 生化遗传学Q342+.1 遗传变异的生化理论[Q342+.2] 基因作用的化学基础[Q342+.3] 基因调节和酶合成Q342+.4 免疫遗传Q343 细胞遗传学Q343.1 基因理论[Q343.1+1] 基因生化基础Q343.1+2 基因特性[Q343.1+3] 基因突变Q343.1+4 群体内的基础Q343.1+5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Q343.1+6] 细胞质基因Q343.1+7 基因定位Q343.2 染色体理论(染色体遗传学)Q343.2+1 染色体的发生与形态学Q343.2+2 染色体图Q343.2+3 染色体亚(超)显微结构Q343.2+4 染色体表现、染色体行为Q343.2+41 连锁Q343.2+42 交换Q343.2+43 交叉Q343.2+44 染色体倍性、多体、减体Q343.2+45 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染色体的改变Q343.3 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Q343.3+1 母性遗传Q343.3+2 遗传性状的细胞质传递Q343.3+3 细胞核-细胞质遗传互作Q343.3+4 雄性不育Q343.3+5 细胞器遗传Q343.3+6 内共生体遗传Q343.3+7 质粒遗传{Q343+.4} 非染色体遗传Q343.5 体细胞遗传变异[Q343.6] 细胞人工培养Q344 发生遗传学(发育遗传学)、生理遗传学Q344+.1 个体发育中基因活动过程Q344+.11 基因在RNA合成时的作用Q344+.12 基因突变Q344+.13 基因表达Q344+.14 基因调节机制Q344+.15 核质关系和母体效应Q344+.16 细胞的决定和发育区划Q344+.2 性的决定与控制Q344+.3 微生物发育遗传Q344+.4 植物发育遗传Q344+.5 动物发育遗传Q345 辐射遗传学(放射遗传学)Q345+.1 辐射的遗传伤害与诱变Q345+.2 辐射对细胞及遗传结构的作用Q345+.21 体细胞与生殖细胞Q345+.22 染色体与细胞器Q345+.23 密码复制酶系及翻译系统酶系Q345+.24 核酸Q345+.7 辐射遗传伤害的防护与恢复Q346 生态遗传学Q346+.1 群体及数量调节Q346+.2 选择作用与遗传Q346+.3 生态区域分布与进化Q346+.4 遗传环境与进化Q346+.5 遗传性多态现象Q346+.6 拟态Q346+.7 适应性的遗传基础Q347 群体遗传学Q348 数量遗传学(生物统计遗传学)Q349 进化遗传学Q349+.1 物种进化的遗传基础Q349+.11 物种形成Q349+.13 种系发生Q349+.15 群体形成Q349+.17 性与特征、特性的形成Q349+.18 中性选择Q349+.5 遗传物质的进化Q349+.51 染色体及细胞器Q349+.53 核酸及蛋白Q349+.55 基因与遗传密码Q351 行为遗传学Q352 免疫遗传学Q354 肿瘤遗传学Q355 毒理遗传学(遗传毒理学)Q356 药物遗传学[Q36] 微生物遗传学[Q37] 植物遗传学[Q38] 动物遗传学[Q39] 人类遗传学Q4 生理学Q4-0 生理学理论与方法论[Q4-06] 巴甫洛夫生理学说Q4-3 生理学研究方法Q4-33 实验与技术Q41 普通生理学[Q411] 新陈代谢[Q412] 呼吸Q413 能量转化与热能的产生Q414 兴奋和抑制Q415 传导、反射与向性[Q416] 适应性Q417 驯化现象Q418 生长、发育与生殖Q419 衰老与死亡Q42 神经生理学Q421 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的结构和功能Q422 神经的传导Q423 神经的兴奋与抑制Q424 电生理学Q425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Q426 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Q427 高级神经活动Q428 睡眠与觉醒Q429 末梢神经系统的生理Q429+.1 嗅神经Q429+.2 视神经Q429+.3 动眼神经Q429+.4 滑车神经Q429+.5 外展神经Q429+.6 三叉神经Q429+.7 面神经Q429+.8 听神经Q429+.91 舌咽神经Q429+.92 迷走神经Q429+.93 副神经Q429+.94 舌下神经Q43 分析器生理学(感官生理学)Q432 皮肤感受器(外感受器)Q434 化学感受器Q436 光感受器(视觉)Q437 音感受器(听觉)Q438 内感受器Q439 其他感受器Q44 运动器官生理学Q441 骨关节、韧带生理Q445 肌肉生理学Q45 内分泌生理学Q451 甲状腺Q452 甲状旁腺Q453 垂体Q454 肾上腺Q455 胰岛Q456 胸腺Q457 松果体Q459 其他Q46 循环生理学Q461 血液Q462 造血机能Q463 血液循环Q464 淋巴及其循环Q469 其他体液生理Q47 呼吸生理学Q471 肺呼吸Q472 气体的交换与运输Q473 呼吸的调节Q474 组织与细胞的呼吸Q475 皮肤的呼吸Q476 动物腮的呼吸Q477 发声器官的生理Q479 特殊气压下的呼吸Q48 消化生理学Q481 口腔内的消化Q482 胃内的消化Q483 小肠内的消化Q484 大肠内的消化和排粪Q485 肝脏的生理Q486 胆道系统Q487 胰腺Q488 腹膜Q489 吸收Q491 排泄生理学Q491.1 尿的生成和排泄Q491.5 皮肤的生理Q492 生殖生理学Q492.2 动物的无性生殖Q492.3 动物的单性生殖Q492.4 雄性生殖器官的生理Q492.5 雌性生殖器官的生理Q492.6 受精、妊娠Q492.7 乳腺的机能、授乳[Q492.9] 年龄生理学Q493 新陈代谢与营养Q493.1 总代谢Q493.2 蛋白质代谢Q493.3 核酸代谢Q493.4 糖代谢Q493.5 脂肪代谢Q493.6 维生素代谢Q493.7 水与矿物质的代谢Q493.8 能量代谢Q493.9 代谢调节Q493.99 营养生理学Q494 特殊环境生理学、生态生理学Q495 比较生理学与进化生理学Q5 生物化学Q5-3 生物化学研究法Q5-33 生物化学实验Q50 一般性问题Q501 生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Q502 生物的物理化学性质Q503 生物化学技术Q504 生化效应Q505 生物氧化Q506 放射生物化学Q507 生化调节Q51/57 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结构Q51 蛋白质Q511 抗体蛋白与干扰素蛋白Q512 单纯蛋白Q512+.1 白蛋白(清蛋白)Q512+.2 球蛋白{Q512+.3} 珠蛋白Q512+.4 谷蛋白Q512+.5 醇溶蛋白Q512+.6 硬蛋白Q512+.7 组蛋白Q512+.8 精蛋白Q513 结合蛋白质Q513+.1 核蛋白Q513+.2 糖蛋白Q513+.3 磷蛋白Q513+.4 色蛋白Q513+.5 脂蛋白{Q514} 衍生蛋白质{Q514+.1} ■{Q514+.2} 胨{Q514+.3} 肽{Q514+.4} 二酮呱嗪Q516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Q517 氨基酸Q518.1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Q518.2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Q518.3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Q518.4 蛋白质的变性与变构[Q519] 蛋白质的代谢Q52 核酸Q522 核糖(醣)核酸(RNA)Q522+.1 转移核糖核酸(tRNA)Q522+.2 信使核糖核酸(mRNA)Q522+.3 核蛋白体核糖核酸(rRNA)Q522+.4 病毒和噬菌体核糖核酸Q522+.5 高分子核糖核酸Q522+.6 核糖核酸(RNA)的序列分析Q523 脱氧核糖核酸(DNA)Q523+.1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一级结构Q523+.2 转化元素脱氧核糖核酸Q523+.3 病毒和噬菌体脱氧核糖核酸Q523+.4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二级结构Q523+.5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三级结构Q523+.6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重复序列Q523+.7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回文结构Q523+.8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序列分析Q524 核苷酸{Q524+.1} 具有鲜味的核苷酸Q524+.2 核菌酸-肽Q524+.3 单核苷酸及核苷多磷酸Q524+.4 多聚核苷酸Q524+.5 环化核苷酸Q524+.6 核苷酸衍生物Q525 核苷Q526 核酸碱基Q526+.1 嘧啶碱Q526+.2 嘌呤碱Q527 核酸的生物学功能[Q527+.1] 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关系[Q527+.2] 核糖核蛋白体[Q527+.3] 核酸和遗传的关系Q527+.4 核酸和射线作用的关系Q527+.5 核酸和病毒致病的关系[Q528] 核酸的新陈代谢[Q528+.1] 核酸的分解代谢[Q528+.2] 核酸的生物合成Q53 糖(醣)Q532 单糖Q532+.1 丁糖Q532+.2 戊糖Q532+.3 己糖Q532+.4 庚糖Q532+.5 单糖转化衍生物Q532+.9 其他Q533 二糖Q533+.1 蔗糖Q533+.2 麦芽糖(饴糖)Q533+.3 乳糖Q533+.4 纤维糖Q534 三糖Q534+.5 棉籽糖Q535 四糖Q538 结合糖Q539 其他多糖Q539+.1 淀粉Q539+.2 糖元(动物淀粉)Q539+.3 纤维素Q539+.4 戊聚糖Q539+.5 半纤维糖Q539+.6 树胶[Q539+.7] 粘多糖Q539+.8 果胶Q539+.9 琼脂Q54 脂类Q541 萜类Q542 中性脂(真脂)Q543 脂性油Q544 蜡Q545 磷脂Q545+.1 磷酸甘油脂Q545+.2 脑磷脂Q545+.3 神经磷脂Q545+.4 心磷脂Q546 糖脂(脑苷脂)Q547 脂肪酸Q548 类固醇(甾醇类)Q548+.1 动物甾醇Q548+.2 类固醇激素[Q548+.3] 麦角固醇[Q548+.4] 谷固醇Q548+.5 胆汁酸和胆汁醇Q549 固醇脂Q55 酶Q552 辅酶Q553 抗酶Q554 氧化还原酶Q554+.1 氧化羟基的酶Q554+.2 氧化醛或酮基的酶Q554+.3 氧化乙撑基>CH-CH<的酶Q554+.4 氧化氨基和亚氨基的酶Q554+.5 氧化还原型烟酰胺核苷酸的酶Q554+.6 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Q554+.7 加氧酸和羟化酶Q554+.9 其他氧化还原酶Q555 转换酶(转移酶)Q555+.1 转换单碳基团的酶Q555+.2 转换酮醛基团的酶Q555+.3 转换酰基的酶Q555+.4 转换糖苷基的酶Q555+.5 转换烷基的酶Q555+.6 转换含氮基团的酶Q555+.7 转换含磷基团的酶Q555+.8 转换含硫基团的酶Q556 水解酶Q556+.1 水解酯键的酶Q556+.2 水解糖苷键的酶Q556+.3 水解肽键的酶Q556+.4 水解其他C-N键的酶Q556+.5 水解酸酐键的酶Q556+.9 其他水解酶Q557 裂解酶Q557+.1 裂解C-C键的酶Q557+.2 裂解C-O键的酶(脱水酶等)Q557+.3 裂解C-N键的酶(脱胺酶等)Q557+.9 其他裂解酶Q558 异构酶Q558+.1 旋光异构酶Q558+.2 顺反异构酶Q558+.3 分子内氧化还原酶Q558+.4 分子内基团转移酶Q558+.9 其他异构酶Q559 合成酶Q559+.1 形成C-O键的酶Q559+.2 形成C-S键的酶Q559+.3 形成C-N键的酶Q559+.4 形成C-G键的酶Q559+.9 细胞色素系统Q56 维生素Q562 维生素A(抗干眼醇)Q563 维生素BQ563+.1 维生素B1(硫胺素)Q563+.2 维生素B2(核黄素)Q563+.3 维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Q563+.4 维生素B12(钴胺素)Q563+.5 泛酸Q563+.6 烟酸(菸酸、尼克酸)Q563+.7 生物素Q563+.8 叶酸(维生素B11)Q563+.9 其他Q564 维生素C(抗坏血酸)Q565 维生素DQ565+.2 维生素D2Q565+.3 维生素D3Q565+.4 维生素D4Q565+.5 维生素D5Q565+.6 维生素D6Q566 维生素E(生育酚)Q567 维生素FQ568 维生素KQ569 其他Q57 激素Q571 激素的作用机理Q572 甲状腺激素Q573 甲状旁腺激素Q574 胸腺激素Q575 垂体激素Q575+.1 前叶激素Q575+.11 生长激素Q575+.12 促性腺激素Q575+.13 催乳激素Q575+.14 促甲状腺激素Q575+.15 促甲状旁腺激素Q575+.16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Q575+.17 促胰腺激素Q575+.18 代谢激素Q575+.19 脂肪酸释放激素Q575+.3 后叶激素Q575+.31 催产素Q575+.32 增血压素(抗利尿素)Q575+.5 中叶激素Q575+.6 垂体激素释放因子Q576 松果体激素Q577 肾上腺皮质激素Q578 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Q579.1 性腺激素Q579.1+1 雄性激素Q579.1+3 雌性激素Q579.2 胃肠激素Q579.2+1 胃激素Q579.2+2 促胰液素Q579.2+3 胆囊收缩素Q579.2+4 小肠抑胃素Q579.2+5 促肠液激素Q579.2+9 其他胃肠激素Q58 生物体其他化学成分Q581 微量元素Q582 钙、磷、镁Q583 天然放射元素Q584 其他元素Q585 水与矿物质Q586 生物化学复合体Q591 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Q591.1 总代谢Q591.2 蛋白质代谢Q591.3 核酸代谢Q591.4 糖代谢Q591.5 脂肪代谢Q591.6 维生素代谢Q591.7 水与无机盐的代谢Q591.8 能量代谢Q591.9 代谢的调节Q592 体液化学Q592.1 血液化学Q592.2 尿化学Q592.3 淋巴液Q592.4 细胞外液Q592.5 脑脊液Q592.6 乳液Q592.9 其他Q593 器官生物化学Q593+.1 肝脏的生物化学Q593+.2 神经组织的生物化学Q593+.3 肌肉组织的生物化学[Q593+.4] 胚胎发育的生物化学(发育生物化学)Q593+.5 结缔组织的生物化学Q593+.6 钙磷代谢和骨、牙Q593+.9 其他Q594 比较生物化学Q599 应用生物化学Q6 生物物理学Q6-3 生物物理学研究与实验Q6-33 生物物理学技术Q61 理论生物物理学Q611 生物能力学Q612 数学生物物理学Q613 生物热力学Q615 分子生物物理学Q616 量子生物物理学Q617 生物结构理论Q62 生物声学Q63 生物光学Q631 激光生物学Q632 光生物物理学Q64 生物电磁学Q65 生物热学Q66 生物力学Q67 物理化学生物学Q68 物理因素对生物的作用Q681 超声波对生物的作用Q682 光对生物的作用Q683 交频电流对生物的作用Q684 微波的生物学效应Q689 其他物理因素对生物的作用Q691 辐射生物学(放射生物学)Q691.1 水溶液辐射化学Q691.2 辐射对高分子的作用Q691.3 辐射对新陈代谢的作用Q691.4 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Q691.5 电离辐射对生物的作用[Q691.6] 放射生态学Q691.7 宇宙线对生物的作用[Q691.8] 辐射遗传学(放射遗传学)Q691.9 辐射的防止与修复[Q692] 仿生学Q693 空间(宇宙)生物学Q7 分子生物学Q7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Q73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Q731]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Q732]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Q734 其他生物膜Q735 生物膜的功能Q74 生物小分子的结构和功能Q75 分子遗传学[Q751]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和功能[Q752] 核糖核酸(RNA)的结构和功能Q753 基因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Q754 基因的结构和突变的分子原理Q755 遗传密码Q756 遗传的调节控制(遗传代谢的调节控制)Q77 生物能的转换Q78 基因工程(遗传工程)Q781 目的基因的获得Q782 基因载体Q783 工具酶Q783.1 DNA分子的切割酶Q783.2 DNA分子的连接酶Q784 基因的重组Q785 转化及克隆Q786 基因的表达Q788 基因工程中的安全防护Q789 基因工程的应用Q81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Q811 仿生学Q811.1 生物原型Q811.2 生物模拟Q811.21 感觉器官模拟Q811.211 信息与控制仿生Q811.212 模拟辨识Q811.213 动植物机理仿生Q811.3 生物控制论Q811.4 生物信息论Q811.5 能量仿生Q811.6 力学仿生Q811.7 化学仿生学、分子仿生学Q811.8 人-机系统仿生学Q811.9 其他[Q812] 基因工程(遗传工程)Q813 细胞工程Q813.1 细胞、组织培养技术Q813.1+1 细胞培养Q813.1+2 组织培养Q813.1+3 器官培养Q813.2 细胞融合工程Q813.3 细胞器移植Q813.4 染色体工程Q813.5 细胞诱变技术Q813.6 细胞质工程(细胞拆合工程)Q813.7 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Q814 酶工程Q814.1 酶的分离与提纯Q814.2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Q814.3 固定酶反应器[Q814.4] 酶制剂Q814.9 酶的应用[Q815] 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Q816] 蛋白质工程Q819 生物工程应用[Q89] 环境生物学Q91 古生物学Q91-0 理论与方法论Q91-03 古生物学命名法Q91-3 古生物学研究法Q911 普通古生物学Q911.1 演化Q911.2 化石Q911.21 化石采集Q911.22 化石标本的复原Q911.23 化石鉴定Q911.24 化石标本的制备Q911.25 化石的保存Q911.26 标准化石Q911.27 原始化石Q911.28 遗迹化石Q911.29 其他Q911.4 古生物生理学、古生物病理学Q911.5 古生物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Q911.59 古生物气象学Q911.6 各地层古生物分布Q911.7 各地区古生物分布Q913 微体古生物学Q913.1 演化Q913.2 化石Q913.5 微体古生物生态学Q913.6 各地层微体古生物分布Q913.7 各地区微体古生物分布Q913.8 微体古生物分类Q913.84 微体古植物学Q913.85 微体古动物学Q914 古植物学Q914.1 演化Q914.2 化石Q914.2+1 木化石(树化石)Q914.2+2 种子化石Q914.2+9 其他Q914.3 古植物形态学Q914.4 古植物化学Q914.5 古植物生态学与古植物地理学Q914.6 各地层古植物分布Q914.7 各地区古植物分布Q914.8 古植物分类学Q914.81 孢子植物(隐花植物)Q914.82 藻类植物Q914.83 真菌植物Q914.84 地衣植物与苔藓植物Q914.85 蕨类植物Q914.87 裸子植物Q914.88 被子植物Q914.86 种子植物(显花植物)Q914.87 裸子植物Q914.88 被子植物Q915 古动物学Q915.1 演化Q915.2 化石Q915.2+1 化石蛋Q915.2+2 化石足迹Q915.2+3 骨化石Q915.2+9 其他Q915.3 古动物化学Q915.4 古动物形态学Q915.5 古动物生态学与古动物地理学Q915.6 各地层古动物分布Q915.7 各地区古动物分布Q915.8 古动物分类Q915.81 古无脊椎动物Q915.811 原生动物门Q915.811+.1 有孔虫Q915.811+.3 放射虫Q915.812 多孔动物门Q915.812+.1 钙质海绵纲Q915.812+.2 六放海绵纲Q915.812+.3 异常海绵纲Q915.812+.6 古杯海绵纲Q915.813 腔肠动物门Q915.813+.1 水螅纲Q915.813+.2 钵水母纲Q915.813+.3 珊瑚纲Q915.814 蠕形动物门Q915.814+.1 环虫纲Q915.815 苔藓动物门Q915.815+.1 外肛纲Q915.816 腕足动物门Q915.816+.1 无铰纲Q915.816+.4 贝铰纲Q915.817 软体动物门Q915.817+.1 原软体纲Q915.817+.2 腹足纲Q915.817+.3 掘足纲Q915.817+.4 瓣鳃纲Q915.818.2/.5 (特殊分类规定)Q915.818.2 头足纲Q915.818.3 鹦鹉螺Q915.818.4 菊石Q915.818.5 箭石Q915.819 节肢动物门Q915.819+.1 三叶虫纲Q915.819+.4 多足纲Q915.819+.5 蛛形纲Q915.819+.6 甲壳纲Q915.819+.7 昆虫纲Q915.821 棘皮动物门Q915.821+.1 海林擒纲Q915.821+.2 海蕾纲Q915.821+.3 海星纲Q915.821+.4 蛇尾纲Q915.821+.5 海胆纲Q915.821+.6 海参纲Q915.86 古脊椎动物Q915.861 无颚纲Q915.862 鱼纲Q915.863 两栖纲Q915.864 爬行纲Q915.865 鸟纲Q915.87 哺乳纲Q915.871 原兽亚纲Q915.872 后兽亚纲Q915.873 真兽亚纲Q915.874 食肉目Q915.875 鲸目Q915.876 偶蹄目Q915.877 奇蹄目Q915.878 长鼻目Q915.879 灵长目Q919 应用古生物学Q93 微生物学Q93-3 微生物研究与微生物实验Q93-31 微生物研究法Q93-33 微生物学技术与微生物学实验Q93-331 微生物鉴定Q93-332 微生物检查法Q93-333 微生物染色法与微生物染色剂Q93-334 灭菌法(消毒法)Q93-335 微生物培养法Q93-336 微生物保藏法Q93-337 动物细菌试验Q93-338 设备及仪器Q93-34 微生物菌种目录Q931 微生物的演化(适应与变异)Q932 微生物细胞学Q933 微生物遗传学Q934 微生物形态学Q934.1 真核微生物形态学Q934.2 非细胞型微生物形态学Q934.3 原核类微生物形态学Q935 微生物生理学Q936 微生物生物化学Q937 微生物生物物理学Q938 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Q938.1 微生物生态学Q938.1+1 微生物与自然环境Q938.1+2 气候、气象Q938.1+3 土壤Q938.1+4 空气Q938.1+5 群体生态学Q938.2 微生物地区分布Q938.8 水生微生物学Q939 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Q939-6 参考工具书Q939-64 图谱Q939.1/.5 (类目复分仿分规定)01 演化与发展02 细胞学03 遗传学04 形态学05 生理学06 生物化学07 生物物理学08 生态学和地区分布09 分类学Q939.1 细菌纲Q939.11 真细菌目Q939.11+1 硝化杆菌Q939.11+2 假单胞菌Q939.11+3 固氮菌Q939.11+4 根瘤菌Q939.11+5 细球菌Q939.11+6 奈瑟氏菌Q939.11+7 乳酸菌Q939.11+8 棒状杆菌Q939.11+9 无色菌Q939.121/.129 (特殊分类规定) Q939.121 肠细菌Q939.122 小杆菌Q939.123 无孢子杆菌Q939.124 有孢子杆菌Q939.129 其他Q939.13 放线菌目Q939.13+1 分枝杆菌Q939.13+2 放线菌Q939.13+3 红皮杆菌Q939.13+4 纤毛菌Q939.13+9 其他Q939.14 衣菌目(鞘杆菌目)Q939.14+1 铁细菌(泉发菌科)Q939.14+2 线菌Q939.14+3 锈菌Q939.14+5 硫细菌Q939.14+6 白硫菌Q939.14+9 其他[Q939.15] 粘菌目Q939.2 螺旋体Q939.3 立克次体Q939.34 枝原体Q939.4 病毒(滤过性病毒){Q939.41} 物理性质{Q939.42} 化学成分{Q939.43} 生理和繁殖{Q939.44} 遗传与变异{Q939.45} 物理及化学因素对病毒的作用[Q939.46] 植物病毒[Q939.47] 人体及动物病毒Q939.48 噬菌体(细菌病毒)[Q939.5] 真菌Q939.9 应用微生物学Q939.91 免疫学Q939.92 抗菌素学与拮抗微生物学[Q939.93] 医学微生物学[Q939.94] 兽医微生物学[Q939.95] 植病微生物学[Q939.96] 农业微生物学与土壤微生物学Q939.97 工业微生物学Q939.98 腐蚀微生物学Q939.99 其他应用微生物学Q94 植物学Q94-3 植物学研究和植物学实验Q94-32 植物统计学Q94-33 植物学实验(实验植物学)与植物学技术Q94-331 实验植物的培养、管理及观测Q94-332 植物数学方法Q94-333 植物物理学方法Q94-334 植物化学方法Q94-335 植物绘图法和摄影法Q94-336 实验技术Q94-337 实验设备及装置Q94-338 实验室、实验园地Q94-339 植物园Q94-34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备Q94-34+1 标本采集Q94-34+2 标本制作Q94-34+3 标本培养Q94-34+4 标本整理、陈列与管理Q94-34+5 标本保藏Q941 植物演化与植物发展Q941+.1 植物的起源Q941+.2 植物的进化Q941+.3 物种的形成与变化Q941+.4 自然选择Q942 植物细胞学Q942.1 植物细胞的形成及变化Q942.4 植物细胞形态学Q942.5 植物细胞生理学Q942.6 植物细胞生物化学Q942.7 植物细胞生物物理学Q943 植物细胞遗传学Q943.1 植物细胞的离体培养Q943.2 植物基因工程Q944 植物形态学Q944-3 植物形态学研究方法Q944-33 植物形态发生学Q944.1 演化和比较植物形态学Q944.2 植物机能形态学Q944.3 植物生态形态学[Q944.3+1] 植物再生作用Q944.3+2 植物变态Q944.4 植物胚胎学(植物发生学)Q944.42 种子植物花粉Q944.43 种子植物传粉法Q944.44 植物受精作用Q944.44+1 双受精作用Q944.44+2 受精的选择Q944.45 胚囊的发育Q944.46 胚胎及其发育Q944.47 多胚现象、融合生殖、单性结实、孤雌生殖Q944.48 世代交替Q944.49 植物畸形学Q944.5 植物解剖学Q944.52 叶状体、低等植物的器官Q944.53 营养器官Q944.54 根与变态根Q944.55 茎与变态茎Q944.56 叶与变态叶Q944.57 繁殖器官Q944.571 孢粉学Q944.58 花Q944.59 果实、种子Q944.6 植物组织学Q944.62 植物组织化学Q944.63 分生组织Q944.64 薄壁组织Q944.65 保护组织Q944.66 输导组织Q944.67 机械组织Q944.67+1 厚角组织Q944.67+2 厚壁组织Q944.68 分泌组织Q944.68+1 腺毛Q944.68+2 蜜腺Q944.68+3 分泌囊Q944.68+4 树脂道Q944.68+5 水孔Q945 植物生理学Q945.1 植物营养、代谢与呼吸Q945.11 光合作用、碳素同化作用Q945.12 植物根的营养和矿物质的吸收、转化及运输Q945.13 生物固氮、游离氮的同化作用[Q945.14] 微量元素在植物中的作用Q945.15 植物根外的营养Q945.16 异养植物的营养Q945.17 水与植物的关系Q945.17+1 水的输送与吸收Q945.17+2 植物的蒸腾作用Q945.17+3 植物的伤流Q945.17+4 植物的凋萎Q945.17+9 其他Q945.18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转化与运输Q945.19 植物呼吸生理Q945.3 植物生长Q945.31 生长的物质基础Q945.32 生长的作用规律Q945.34 萌发生理Q945.35 休眠与促芽Q945.39 再生Q945.4 植物发育Q945.41 植物阶段发育的理论Q945.43 光周期现象Q945.44 温周期现象Q945.45 形态生理学、器官发生的基本阶段Q945.48 年龄变化、生命延长、衰老、死亡与更新Q945.49 其他Q945.5 植物繁殖Q945.51 无性繁殖、孢子繁殖Q945.52 营养繁殖Q945.53 有性繁殖Q945.6 植物生殖生理Q945.6+1 性别生理Q945.6+2 性细胞生理与生化[Q945.6+3] 受精生理与生化Q945.6+4 开花结果的生理与生化Q945.6+5 种子与果实成熟的生理与生化Q945.6+6 贮藏Q945.7 感应性与植物运动Q945.78 协迫生理学Q945.79 植物生理生态学[Q945.8] 植物病理学Q946 植物生物化学Q946-3 植物生物化学研究方法Q946-33 植物生物化学实验Q946.1 蛋白质Q946.2 核酸Q946.3 糖(醣)Q946.4 脂类Q946.48 甾醇类(固醇类)Q946.49 甾醇衍生物Q946.5 酶Q946.6 维生素Q946.8 植物次生物质Q946.81 脂肪族有机酸Q946.81+1 蚁酸Q946.81+2 醋酸Q946.81+3 酪酸Q946.81+4 丙酮酸Q946.81+5 草酸Q946.81+6 乳酸Q946.81+7 琥珀酸Q946.81+8.1 草酰醋酸Q946.81+8.2 a-酮戊二酸Q946.81+8.3 L-苹果酸Q946.81+8.4 酒石酸Q946.81+8.5 延胡索酸Q946.81+8.6 柠檬酸Q946.81+8.7 异柠檬酸Q946.81+8.8 顺乌头酸Q946.81+9 其他酸类Q946.82 芳香族化合物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Q946.82+1 肌醇Q946.82+2 对苯二酚Q946.82+3 邻苯二酚Q946.82+4 间苯二酚Q946.82+5 邻苯三酚Q946.82+6 芳香醇Q946.82+6.1 苯甲醇Q946.82+6.2 肉桂醇Q946.82+6.3 松柏醇Q946.82+6.4 水杨醇Q946.82+6.5 木素Q946.82+7 芳香醛Q946.82+7.1 苯甲醛Q946.82+7.2 肉桂醛Q946.82+7.3 香草素Q946.82+8.1 苯甲酸Q946.82+8.2 肉桂酸Q946.82+8.3 水杨酸Q946.82+8.4 香豆酸Q946.82+8.5 咖啡酸Q946.82+9 其他Q946.83 苷类(甙)Q946.83+1 葡萄糖香草苷Q946.83+2 苦杏仁苷Q946.83+3 槲皮鼠李苷、槲皮素Q946.83+4 芸香苷Q946.83+5 柑果苷Q946.83+6 花青素苷、青花蓉苷、红葡萄素Q946.83+7 红葡萄苷Q946.83+8.1 龙葵苷Q946.83+8.2 野龙葵苷Q946.83+8.3 心苷Q946.83+8.4 皂角苷Q946.83+9 其他Q946.84 鞣质Q946.84+1 儿茶素Q946.85 香精油Q946.85+1 烯萜类Q946.86 树脂Q946.87 橡胶、马来树胶Q946.88 生物碱Q946.88+1 菸碱类Q946.88+2 鸡纳碱Q946.88+3 吗啡碱Q946.88+4 麦角碱Q946.885 植物激素Q946.885+.1 生长素类Q946.885+.2 异生长素Q946.885+.3 愈创激素Q946.885+.4 细胞分裂素Q946.885+.5 赤霉素类Q946.885+.6 脱落酸(离层酸)Q946.885+.7 乙烯Q946.885+.8 开花激素Q946.885+.9 其他激素和抑制剂Q946.886 除莠剂Q946.887 植物杀菌素Q946.889 其他Q946.91 植物体其他物质的化学成分Q946.91+1 微量元素Q946.91+2 钙、磷、镁Q946.91+3 天然放射元素Q946.91+4 其他元素Q946.91+5 水与矿物质Q946.91+9 其他Q946.92 物质代谢Q947 植物生物物理学Q947.1 植物力能学、植物热力学Q947.3 低温植物生物学Q947.4 植物电现象Q947.5 植物热学Q947.6 植物力学Q947.8 物理因素对植物的作用Q947.9 电离辐射对植物的作用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Q948.1 植物生态学Q948.11 植物与非生物环境Q948.112 气候因素Q948.112+.1 光线Q948.112+.2 温度。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精彩课件9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详细内容: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观察和提问。
2. 《植物的世界》:探索植物的生长特点,分类及生命周期。
详细内容:植物的六大器官,种子和发芽,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动物的世界》: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分类及特点。
详细内容:动物的六大类群,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食物链。
4. 《物质与材料》:学习物质的性质,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详细内容:固液气三态,物质的溶解,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基本分类,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物质与材料的性质,植物和动物的分类。
重点: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和提问技巧,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分类卡片,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列出各章节主题,突出重点内容。
2. 关键词:标注重要概念,便于学生记忆。
3. 插图:展示实物模型,增强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的基本概念。
(2)列举三种植物和三种动物,并说明它们的分类特点。
(3)解释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
2. 答案:(1)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知识体系。
(2)植物:被子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昆虫。
(3)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从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称为凝结。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2章观察生物2.3-3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器官、系统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目录 (1) (2) (4) (4) (6)一、器官1.定义: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2.植物的器官被子植物有六种器官。
(1)生殖器官:与植物的生殖有关,包括花、果实、种子。
(2)营养器官:与植物制造自身营养物质和生长有关,包括根、茎、叶。
(3)不同类群的植物,结构不同,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只有茎和叶的分化,无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但没有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无花和果实;只有被子植物有六大器官。
3.人体器官:人体器官有很多,它们都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
眼、耳、鼻是感觉器官,胃、肠、肝、胰是消化器官,肺或腮是呼吸器官,心脏和血管是循环器官,睾丸和卵巢是生殖器官。
二、系统1.定义: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能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器的总和。
2.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
3.构成人体的八大系统在神经和体液(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
【重要提示】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区别:(1)组织是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起来,是构成“器官的基本成分”(2)多种“组织排序”结合起来,组成具有一定形态并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例如胃、肠等。
3.许多“器官联系”起来,成为能完成一系列连续性生理机能的体系,称为系统。
比如说胃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组成,而胃、肠、肝等众多器官组成消化系统。
三、结构与层次生物体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1.人体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一系统一人体。
2.植物的层次:细胞一组织→器官一植物体。
1.区分核心概念①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