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导学案(二)(lig)
- 格式:doc
- 大小:363.50 KB
- 文档页数:1
化学导学案
提问复习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的分子有什么根本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一、分子的构成
自主预习课本P48 探究实验
自主探究实验1:水蒸发
〔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变化过程〕
自主探究实验2:水通电
〔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变化过程〕
二、分子、原子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自主讨论:会运用分子观点来解释物质的变化
展示水、氧气、氢气微观分子示意图
关键词:一个某分子是由几个某原子和几个某原子构成。
三、分子与原子与物质的区别与联系
自主检测:
1、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大,原子小。
〔〕
(2)、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那么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
(3)、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要大。
〔〕
(4)、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2、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5、以下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响中可分的是〔〕
A、碘受热升华
B、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C、铁矿石磨成粉末
D、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导学案一、课前导学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它们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深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本导学案将帮助我们回顾、巩固和拓展我们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掌握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稳定和不稳定状态。
三、导学内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的复合粒子。
分子和原子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分子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
例如:一个氧气分子(O2)是由两个氧原子(O)组成的。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原子的集合体,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包含了物质的所有性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是不可再分的。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带负电。
原子的稳定性原子将尽最大努力使其外层电子填满,以达到稳定状态。
填满外层电子壳的原子是稳定的,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而外层电子壳不满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四、思考问题1.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什么是原子的稳定状态?3.为什么原子会追求稳定状态?五、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属性和行为。
深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课后作业1.列举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
2.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发生后,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
完成以上课后作业后,请同学们提交作业,并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参考答案: 1. 氢元素(H)的原子结构:原子核中有1个质子、0个或1个中子,电子层中有1个电子。
氧元素(O)的原子结构:原子核中有8个质子、8个中子,电子层中有2个电子。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交流研讨]: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下面做一个实验。
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3—1】:品红的扩散现象猜想【阅读】教材48页。
观察课本p49图3-2、图3-3。
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1.用手掌对着自己的脸煽动,很凉;可用手抓不住,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2.课本48页最后一段。
【小结】那么分子除了这个基本特征,还有没有其它的基本特征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1. 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溶液呈__色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分子的特性之二: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湿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讨论延伸】探究:受热时,分子的运动有何变化?【小活动】调查同学在家里做家务的情况:在家有炒过菜或者有参与煮菜的同学请举手。
问题:放油之前怎样把锅弄干?讨论:【问题】为什么用火烧容易干呢?【结论】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实验探究】气体受压时体积的会发生什么变化?取三个同样型号的矿泉水瓶,分别装满空气,水,沙子,请同学来做实验,哪个容分子的特性之三:。
【实验探究】在受热和遇冷时,分子间的间隔会如何变化?将温度计先插入热水中,然后再将温度计插入冷水中,观察液柱的变化温度计插入热水中温度计插入冷水中现象结论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小结】分子的性质:1、;2、;3、。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试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课前预习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48页)2、分子的基本特征a、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48页末段)b、分子在不断的,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加,运动速度;(49页首段)c、分子间有,受热时间隔,遇冷时间隔;物质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其中分子间间隔最大的是态,分子间间隔最小的是;(49页末段)d、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种分子性质;(50页首段)e、分子是由构成的。
有些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O2、H2、N2、Cl2,大多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CO2、NO2、SO2、P2O5;(50页3段)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的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的是。
(50页)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新课引入: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3、1+1一定等于2嘛?【课堂探究1】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课堂探究2】分子的和都很小。
你能用数字证明吗?【课堂探究3】实验3-1向成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结论:若使用热水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课堂探究4】探究分子运动现象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滴人2~3滴酚酞试液( 色),震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2、再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因此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分子和原子>>导学案年级:初三学科:化学备课人:袁堂忠课型:新知探索课【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预习】自学课本,体验成功1、有些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如氧气;有些物质是由_____直接构成的,如汞。
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能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首先分解成_______然后这些______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设计人:王军【学习目标】1. 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3.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
4.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5、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学习重点】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学习难点】学习一些类比意识,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自学 (认真阅读教材P50-51,独立完成自学案)一、试着填空:1、 “ ” 表示一个: 2、 水H2O一个水分子由构成; 3、水是由构成。
4、氧气O2一个氧分子由构成;5、过氧化氢H2O2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由 构成。
6、分子既可以由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种原子构成。
二、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分子?一共有多少种分子三、下面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1.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时,水_____本身发生了变化,分解成____原子和_____原子;大量____原子两两结合构成____气分子,然后聚聚在一起构成氢气;大量____原子两两结合构成____气分子,然后聚聚在一起构成氧气;所以该变化是______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分子”或“原子”) 。
四、.请从微观构成的角度观察分析氧化汞的分解示意图,把以下总结出几点信息或结论补充完整。
如: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 ,而 却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 。
4. 原子是 的最小粒子。
5.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填“变”或“不变”)。
6.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的物质是由 直接构成的(金属 汞)研学分子的定义及分子观点的应用1、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________(变/不变)例: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_______,只是分子间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 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根本区别和联系。
【难点】: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回顾就知】1、构成物质的微粒。
2、分子的基本性质。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分子可以分成原子(第50、51页)【自主检测】1.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填“有”或“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填“有”或“没有”)变;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就变成了分子和分子,不在保持过氧化氢的,可见分子是保持。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
例如:加热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会分解成和,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许多汞聚集成金属汞。
3.在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没有改变的粒子是,因此原子是。
4、分子是有构成的。
一个氧分子是由构成的,一个氮分子是由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构成的。
【合作探究】观察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2、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3、因为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微粒,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对吗?【精讲点拨】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3、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以致用】1、下列物质中几乎不含氧分子的是()A氧气 B液态氧 C蒸馏水 D空气2”表示氧原子,则保持水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表示为()A B C D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间没有间隔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C、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
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和氧气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D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33687 8397 莗33964 84AC 蒬39407 99EF 駯26989 696D 業30839 7877 硷j23333 5B25 嬥q22440 57A8 垨30392 76B8 皸28160 6E00 渀O7。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物质是由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的特性。
2. 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原子的概念。
三、学法指导:(一)预习检测:让学生阅读课本P50—51内容,结合图3—6和图3—7,,完成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
2. 分子的定义: 。
原子的定义: 。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
(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1.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 ..。
2.分子是由构成的.。
3.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再构成物质吗?4.`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吗?四、基础检测:1.下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氧分子B.氧原子C.氧离子D.氧气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1)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2)空气中氧气、氮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4.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A.水结成冰B.水分蒸发C.水的电解D.水汽化5.用粒子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二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二[探索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探索导航]
[情境创设]
情境一、
情境二、如果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打开瓶塞。
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情境三、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情境四、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会不见了?
[实验导入][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他们。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3、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学习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三、学习难点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2、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及微观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与物质的构成有关。
比如,我们能闻到花香,却看不到花中的“香”;湿衣服能晾干,而水却不见了。
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其实,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分子和原子的世界。
(二)知识讲解1、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1)科学研究表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比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金属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²⁶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
2、分子的性质(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生活中,我们能闻到花香,是因为花中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被我们的鼻子嗅到。
实验:将少量品红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观察到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得更快,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2)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
实验:取 50 mL 酒精和 50 mL 水混合,总体积小于 100 mL。
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彼此的间隔,导致总体积减小。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气和氢气的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
3、原子(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原子的体积和质量也很小,原子也在不断地运动,原子之间也有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