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治疗法联合中药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6.79 KB
- 文档页数:2
挑治疗法治疗疖疮
陈廷用
【期刊名称】《职业与健康》
【年(卷),期】1989()4
【摘要】自一九七八年以来,我们用挑治疗法治疗疮疖三十余例,治愈率100%,全部进行随访,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均为满意。
兹介绍如下,以供同道们试用。
例一,张××,男性,28岁,电工,自一九七四年以来,颈后发际处时有疖肿生出,在医院经中,西医诊治长达三年多,始终是时好时犯。
【总页数】1页(P33-33)
【关键词】挑治疗法;后发际;远期疗效;疮疖;八年;刺激手法;经中;重体力劳动;一九;流脓
【作者】陈廷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35
【相关文献】
1.挑治疗法对138例内痔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 [J], 任文东;王俊清;吴德超;黄丽;陈焕琼;吴金钏;李清平;罗志勇;罗艳;
2.壮医挑治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护理 [J], 陈锦红
3.清热消痤汤联合火针及挑治疗法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J], 徐玉玲;张晓杰
4.挑治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6例 [J], 刘文明
5.针刺加艾灸配合挑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J], 刘春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用药规律分析一、概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这一常见的皮肤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等。
在中医治疗痤疮的过程中,中药外用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小。
然而如何合理选用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以及如何挖掘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大量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用药指导。
本文首先对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然后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分析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数据挖掘方法在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用药规律分析中的有效性。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俗称青春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和成年人外貌美观的重要因素。
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细菌感染等。
中医治疗痤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特点。
然而目前对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用药规律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数据挖掘作为一种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方法,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
本研究旨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基于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通过对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数据进行挖掘,可以发现不同药物之间的关联性,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提供依据。
其次通过对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之本研究对于揭示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用药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分,x±s)组别例治疗前治疗后t P对照组4017.83±5.6823.68±4.87 6.2310.000观察组4017.75±5.7126.76±1.739.5510.000 t0.063 3.769P0.9500.000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分,x±s)组别例 治疗前治疗后t P对照组4035.69±11.5350.31±18.34 4.2680.000观察组4035.76±11.4472.53±17.4211.1590.000 t0.027 5.556P0.9780.000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x±s)组别例 治疗前治疗后t P对照组4014.38±2.317.63±1.3715.8960.000观察组4014.42±2.27 5.21±1.3522.0550.000 t0.0787.958P0.9380.0005 讨 论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
由脏腑失调,气血逆乱引起。
治当以通经活络,活血祛瘀为主[6]。
针灸治疗可扩张脑血管,促进脑血液循环,使脑代偿作用增加,进而减轻神经功能障碍[7]。
四神聪可补脑宁神,神庭可镇痛安神,百会穴可益智醒脑、回阳固脱,风池可补气醒脑,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三脏气血,足三里可理气益脾,内关可止痛理气、安神益智,合谷可活血通气。
针灸可促进皮质运动区及皮质感觉区兴奋,改善脑血管循环,调节大脑皮层功能,提高认知功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