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可爱的家》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3.84 KB
- 文档页数:3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可爱的家-人音版(2024)课堂实录教案
2024年的音乐课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了。
传统的歌唱、乐器演奏之外,还加入了的合唱。
这一节课,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了一首可爱的家-人音版,体验了人机合作的乐趣,也提高了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课堂一开始,老师播放了一段制作的乐曲。
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这个音乐的演奏者是一支合唱团,而且演唱的还是他们要学习的歌曲《可爱的家-人音版》。
孩子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也对这个新奇的学习形式充满了好奇。
接着,老师引领孩子们认真聆听歌曲,并让他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在全班共同合唱《可爱的家-人音版》前,老师向孩子们就歌曲的节奏和抑扬顿挫,讲解了节拍、音符、乐谱等基本概念。
孩子们边听边拍手,跟随着老师的指引,乐趣无穷。
老师呼唤每个孩子的名字,邀请他们上前按照乐谱,齐声演唱歌曲。
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合唱团的声音,随着孩子们的加入,整个乐曲变得更加饱满而动听。
虽然孩子们的演唱不是十分精准,但他们表现出来的自信与乐趣,却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课堂的尾声,老师播放了合唱团的演唱视频。
孩子们聆听着,感受着每个的音色与节奏,仿佛在欣赏一场音乐的盛宴。
而且,这一次他们的认知框架也变了,他们认为人和的合作也可以创造出另一种美妙的音乐之声。
总而言之,这一节课虽然简单,但其实是让孩子们在不经意之间,获得了对音乐的启蒙和提高。
从乐谱的介绍到合唱的演唱,从的加入到学生组成的合唱团,无不激发着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而最感人的地方,其实是每个孩子自信而欣喜的笑容,以及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幸福与快乐。
五年级可爱的家教案【篇一:五音上可爱的家3】第课时第四课可爱的家(3)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教学内容:聆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熟悉萨克斯管独奏《回家》;熟悉歌曲《可爱的家》。
情感目标:本课乐曲是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能力发展目标:理解现代爵士乐对于家这个主题的表现。
? 教学重点:熟悉萨克斯管独奏《回家》,了解乐曲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现代爵士乐对于家这个主题的表现。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聆听《可爱的家》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
可以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可以范唱《可爱的家》,如有时间还可让学生哼唱。
这样既可让学生熟悉内容,又可让学生熟悉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4、复听乐曲。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三、聆听《回家》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5、小结:家是可爱的。
??四、竖笛长音吹奏练习?1、1=f 音阶练习。
?2、1=f 三度音程练习。
?3、1=f 歌曲《大长今》?4、乐曲练习:?(1)《剪羊毛》。
?(2)《别处哪儿有》。
二声部吹奏,注意声部的和谐与节奏的准确。
?五、课堂检测:乐曲《回家》有什么乐器演奏?【篇二:《可爱的家》教学实录祥案】上海市二期课改案例温馨的家园唱——《可爱的家》教师指挥,学生演奏《真善美小世界》音乐进场,口风琴吹奏旋律,军鼓伴奏师:请坐,我们生活在真善美的世界里,这里有温馨的家园,美丽的校园还有我们各自可爱的家(出示ppt)。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可爱的家》教案教学设计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可爱的家》教案教学设计第四课可爱的家教学目标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表演《外婆的澎湖湾》,听《天黑黑》。
第二课时: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第三课时: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
第一课时一、聆听《天黑黑》1.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4.师生议论。
设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5.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
(答案:诙谐)6.小结: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
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
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可爱的家》优秀教案(通用《可爱的家》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三册第四章《家》。
详细内容包括歌曲《可爱的家》的学习和演唱,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可贵,通过音乐表达对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可爱的家》的旋律和歌词,提高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可爱的家》的旋律和歌词学习。
难点:歌曲中高音部分的演唱技巧,以及音乐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可爱的家》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a.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可爱的家》。
b. 分组练习,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
c. 教师针对学生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照片,讲述家庭的故事,增强对家的感情。
4. 例题讲解:讲解歌曲《可爱的家》中的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歌曲演唱,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可爱的家》2. 歌曲旋律3. 歌词4. 家庭重要性5. 亲情可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歌曲《可爱的家》,录制视频,分享给家人。
2. 答案:视频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组织一次家庭音乐会,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演唱《可爱的家》。
b. 开展以“家”为主题的绘画、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c. 鼓励学生关爱家人,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评价。
5.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实际操作。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针对性与可行性。
五年级音乐第四课《可爱的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歌曲《可爱的家》的学习,感受家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
3.引导学生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熟练地为歌曲编创动作。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演唱歌曲《可爱的家》,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难点:歌曲中的音准把握和节奏控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可爱的家》,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的温馨故事,激发学生对家的情感。
2.歌曲学唱(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注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3)分组演唱,检查学生的演唱效果。
3.歌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如: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
(2)讨论歌曲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
4.歌曲表现(1)教师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声音的饱满和情感的投入。
(2)学生自由发挥,为歌曲编创动作,增加歌曲的表现力。
5.音乐欣赏(1)教师播放其他版本的歌曲《可爱的家》,让学生感受不同演唱风格。
(2)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演唱风格的优缺点,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演唱技巧。
四、作业布置1.回家后,将歌曲《可爱的家》演唱给家人听,感受家的温暖。
2.尝试为歌曲《可爱的家》编创更多动作,增加歌曲的表现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可爱的家》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但在歌曲学唱环节,部分学生对音准和节奏的把握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1.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可爱的家》,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的温馨故事,激发学生对家的情感。
2.歌曲学唱(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注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可爱的家《可爱的家》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较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可爱的家》教学设计【优秀4篇】。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了解可爱的家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创造可爱的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引入新课,讲述什么是可爱的家。
介绍创造可爱的家的方法。
小组讨论,分享创造可爱家的经验和想法。
小结本节课内容,提出思考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老师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了解可爱的。
家的含义和重要性。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创造可爱家的经验和想法。
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四、教学步骤:引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可爱的家的含义和重要性。
介绍创造可爱的家的方法:老师可以讲解家具摆放、装饰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创造可爱的家的方法。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创造可爱家的经验和想法,交流创造可爱家的方法。
小结本节课内容: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思考问题。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创造一个可爱的家。
五、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听讲、思考、交流等方面的表现。
学生的作业,包括创造可爱家的想法和成果,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家长的反馈,评价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责任感。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馨与美好。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制作手工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馨与美好。
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制作手工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家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引导和讨论进行深入思考。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独唱《可爱的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可爱的家》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独唱曲目,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表达了人们对家的眷恋和热爱。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的演唱、音乐知识和情感体验。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培养对家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方面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可爱的家》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3.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对家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演唱,特别是音准和节奏。
2.歌词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
2.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借鉴,提高演唱水平。
3.情感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视听结合法:观看相关视频,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视频等。
2.乐器:钢琴、吉他等。
3.音响设备:音响、话筒等。
4.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可爱的家》,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妙。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
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注意观察教师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演唱结束后,教师简要讲解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歌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借鉴。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帮助学生改进演唱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单独演唱歌曲,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第四课可爱的家教学目标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表演《外婆的澎湖湾》,听《天黑黑》。
第二课时: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第三课时: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
第一课时一、聆听《天黑黑》1.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4.师生议论。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5.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
(答案:诙谐)6.小结: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此段。
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二课时一、《可爱的家》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
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
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
?4.复听乐曲。
?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二、《回家》1.初听乐曲。
??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通用10篇)《可爱的家》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可爱的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1)音乐知识:弱起小节,反复跳跃记号(2)欣赏:《可爱的家》的MTV(3)学唱歌曲《可爱的家》二、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培养和激发出学生的内心感受。
(2)学唱歌曲《可爱的家》,使学生能用情来演唱歌曲并了解英国歌曲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重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讲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和目的。
二、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部MTV.(背景有英国的风光,一些有趣的家庭生活照片全家照等,音乐用《可爱的家》。
)三、导入新课:1.教师问:同学门刚刚看完这部MTV,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谈一下家庭生活,并给这部片起一个名字。
2.学生发言后,教师作出小结,并引入今天的课题《可爱的家》。
四、简介《可爱的家》的曲作者创作经过:1.利多媒体把英国作曲比肖普的肖像及英国的风光展示给学生看。
2.放出《可爱的家》的音乐。
3.给学生讲述它的创作过程:这首歌是作曲家比肖普为歌剧《克拉里——米兰姑娘》写的主题歌,并把这部歌剧的大概内容讲一下,歌曲采用英国西西里尼民歌的音调写成的。
五、分析《可爱的家》的旋律线条及情绪:1.用投影仪把歌曲的旋律显现出并请一位同学上来用彩色的笔把旋律线条勾画出来,教师在旁边加以指导,然后请他回到座位上。
2.教师问:这首歌的旋律线条是平淡还是起伏跌宕的?《可爱的家》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弱起小节”,并能在歌曲中运用;(二)技能目标:用气息支持歌唱,声音连贯,能用不同的粒度演唱歌曲《可爱的家》,并能用竖笛吹奏此曲;(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热爱与感恩之情。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可爱的家》教
案教学设计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可爱的家》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课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表演《外婆的澎湖湾》,听《天黑黑》。
第二课时: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第三课时: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
第一课时
一、聆听《天黑黑》
1.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4.师生议论。
设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
5.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
(答案:诙谐)
6.小结: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
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
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
创。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