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语音偏误及辨正策略(原创)
- 格式:docx
- 大小:20.61 KB
- 文档页数:3
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音习惯与语音误差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其影响和传播程度在世界中无人能及。
在21世纪日益加强的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已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对象之一。
无论是通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是在汉语国家学习,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汉语的发音。
然而,由于汉语与许多其他语言之间存在巨大的语音差异,学习者在语音学习中经常会遭遇挑战。
本文将探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语音习惯与语音误差,以期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与帮助。
一、汉语二语发音学习困难的根源首先,汉语语音的巨大差异是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汉语的音节相对于他们的母语来说是完全不相同的。
例如,汉语中包含了一些较少见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学习中需要克服的学习难点。
各种发音和声调的组合也会导致混淆,因此,即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发出某些汉语音节,他们在使用中仍然会经常犯错。
学习汉语口语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学习者与汉语母语者之间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上的差异。
例如,尽管在许多其他语言中,发音时舌头的位置和姿势很重要,但火车头、洪烈鸟和窝头这类词语中所使用的舌头姿势却是汉语中特有的。
学习者还必须学习如何正确运用语调来传达信息。
在汉语中,声调的变化会使完全不同的意思被传达出来。
因此,尽管学习者已经学会了如何发音这些声母和韵母,但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地使用声调,那么他们的意思就会被误解或失去。
二、语音习惯的形成语音习惯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形成的有规律性的语音组合方式。
在人的初中期,或者说是6-9岁这个阶段,学龄儿童的口音已经逐渐形成,并留存到成人。
这就是语音习惯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之一,成年人会失去语音习惯的能力,使得他们接触新的语言时很难适应新的语音系统。
在学习汉语中,语音习惯是指一个人习惯于在发音时做出的一系列语音选择。
这些选择是受到自己母语的语音系统以及文化差异等的影响。
例如,一个英语母语者发音时较为依赖口腔和音韵,而汉语则更注重声调和节奏。
汉语作为第⼆语⾔的声调偏误及教学建议2019-10-24内容摘要:声调是汉语的⼀⼤特⾊,但同时也是对外汉语“学”与“教”的⼀⼤难题,本⽂以外国学⽣的汉语声调学习为研究对象,结合汉语的声调特点,分析学习者常见的声调偏误,探讨产⽣的偏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声调汉语中的四个声调⼀直以来是外国学⽣学习汉语的⼤难题,也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作教师和从事汉语教学研究的学者的重点和难点,关于对外汉语声调的教学,多年来已有不少学者从教师“教”的⾓度出发进⾏过研究,⽽本⽂拟从第⼆语⾔学习者“学”的⾓度出发,探讨语⾳学习中的声调偏误的原因,并结合声调习得规律研究,探讨对外汉语声调的教学策略。
⼀、汉语学习者的常见声调偏误汉语母语者在听外国⼈讲中⽂的时候,时常会因为浓重的“洋腔”感到“别扭”,甚⾄造成⼀些理解障碍,其中⼀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中的声调问题,因声调在汉语中具有表意功能,因⽽在⼝语中,且不论发⾳在美学⾓度的地道与否,相对准确的声调对提⾼实际交际的可理解度和效率都具有举⾜轻重的作⽤。
然⽽,声调问题可以说是制约汉语学习者提⾼⼝语表达⽔平的⼀个重要瓶颈。
(1)第⼆语⾔学习者听辨的常见偏误汉语声调的发⾳准确要以能够听辨四声为前提,但不少学⽣的声调意识薄弱,在四声的分辨上存在障碍,不能够把握各个声调的⾳⾼变化,在听辨过程中将不同声调混淆,尤其是阳平(调值35)和上声(调值214)。
关于现代汉语中四个声调的学习难易程度,余蔼芹(1986)曾提出:“阴平最容易掌握,其次是去声(调值51),其中阳平(调值35)和上声(调值214)最难掌握”,在许多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能⼏乎得出⼀致的结论,如胡佳敏(2015)等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单字听⼒感知上,阳平和上升发⽣偏误的概率远⾼于阴平和去声。
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也容易观察到,如学⽣⽆法感知并听辨出四声的差别,那发⾳的准确性也会受到较⼤影响。
(2)四声的发⾳偏误⾸先,在阴平(调值55)的发⾳上,⽆论是欧美语⾔为母语背景的学⽣,还是亚洲语⾔为母语背景的学⽣,都普遍存在发⾳不够⾼的问题,调域普遍介于3度到4度之间,⽆法达到普通话阴平55调值。
《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篇一一、引言在泰国,随着汉语教学的日益普及和深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其中,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和理解能力。
本文旨在分析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过程中常见的偏误,并探讨其成因和解决方法。
二、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类型1. 声母偏误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声母时,常常出现混淆或发音不准确的情况。
例如,容易将“b”和“p”,“d”和“t”等发音相似的声母混淆。
此外,对于一些带有特殊发音部位的声母,如“z”,“c”,“s”等,由于发音方法与泰语不同,学生往往难以掌握。
2. 韵母偏误韵母的发音偏误也是泰国学生常见的语音问题。
例如,在发复韵母时,如“ai”,“ei”,“ao”等,学生往往无法正确把握音节的结构和发音技巧。
此外,对于带有特殊音素的韵母,如后鼻音“ang”,“eng”等,由于发音方法和舌位与泰语差异较大,也容易导致偏误。
3. 声调偏误汉语的声调系统与泰语不同,这是导致泰国学生发音偏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容易出现声调混淆或升降调不准确的情况。
三、偏误成因分析1. 母语迁移影响由于泰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导致发音偏误。
例如,泰语的辅音音系和元音音系相对独立,而汉语的音节结构则较为复杂,这给泰国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难度。
2. 教学方法不当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泰国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掌握汉语语音的发音技巧和要点。
此外,部分教师可能存在口音问题或教学不严谨的情况,也会对学生的发音产生不良影响。
四、解决方法1. 加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训练针对泰国学生的发音偏误,应加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
同时,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和反复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音素和音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偏误的韵律语法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汉语已成为世界各地学习者的第二语言选择之一。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偏误问题屡见不鲜,尤其是韵律语法方面的偏误。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韵律语法偏误,探讨其成因及解决策略。
二、韵律语法偏误的分类与实例(一)声调偏误汉语的声调是韵律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表达意义具有关键作用。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掌握汉语声调时常常出现偏误。
例如,将上声(第三声)误读为其他声调,导致句意发生改变。
(二)音节时长偏误音节时长也是韵律语法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音时,往往无法准确把握音节的时长,导致句子听起来不自然。
例如,过度延长或缩短某些音节的时长,影响整个句子的流畅度。
(三)重音与节奏偏误重音与节奏的把握对于表达句子的重点和语气至关重要。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掌握重音与节奏时,常常出现偏误。
例如,未能正确划分句子中的意群,导致句子读起来显得生硬、不流畅。
三、韵律语法偏误的成因分析(一)母语干扰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有些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在韵律语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他们在学习汉语时难以适应汉语的韵律规则。
(二)教学因素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也会影响学习者对汉语韵律语法的掌握。
一些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韵律语法的教学,导致学习者在实践运用中出现问题。
(三)学习者的认知与心理因素学习者的认知与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他们对韵律语法的掌握。
例如,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他们对汉语韵律语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一)加强声调教学与训练针对声调偏误问题,应加强声调教学与训练,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声调发音方法和技巧。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注重音节时长与重音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节时长与重音的教学,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的节奏规律和重音分布特点。
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是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也叫中介语,又称中继语。
学生使用这种新语言既有正确成分,也有错误成分。
随着学习的进展,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的标准形式靠拢,当学生的交际需求一旦满足,或其他原因停止学习的时候,他的中介语就停下来。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发现的各种骗吴,自然发生在低年级,低水平的学生群里。
一、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偏误问题(一)现状新疆,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讲授非母语课程。
事实上,真正的双语教学应该是教师用流利的汉语讲述非汉语课程。
这就是要求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既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扎实的汉语语言功底。
目前,双语教学应该如何开设和评价双语课程等问题都尚无定论; 双语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都处于实验与探索阶段。
首先,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掌握很多语言知识,如果初次接触并掌握的语法,句法或发言是错误的,那么需要表达时,他们往往说出的则不标准的汉语,这个各阶段的学生自然会出现更多偏误问题。
其次,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汉语教学活动,只靠老师在课堂上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没有配备各种学习辅助工具,如:收音机,录音机,复读机,电子词典,电脑,磁带,等。
将会影响学生偏误。
另外,有些非汉语专业课教师教汉语需要备课时,要查阅汉语词典、注意发音、丰富自己的汉语知识面、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是受到语言能力的局限,很难回答学生的提问或应付突发事件。
这种现象在小学或中学都非常普遍,有些非汉语专业教师为了省事和省时,过度自信,平时毫无准备就上课,只把一些专业术语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下来,并让学生跟读几遍,就完事了。
受这样老师影响的学生更有偏误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1. 母语干扰学生的母语对汉语发音的干扰是很典型的。
词汇方面来讲“他懂维语”说成“他知道维语”,语法方面的错误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使用汉语时因语言能力的不足而出现的语病,它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当事人一般不能改正,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而它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并使得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难以取得成效,本文就简要阐述了偏误是什么,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偏误主要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哪些方面,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偏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意义方面原因策略一、偏误是什么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要清楚理解“偏误”的含义,就必须与“失误”相区分。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使用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例如:①这周是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②这周是7月份的第一个星期。
这里的两个例子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③我每天吃饭在食堂。
④我上课在教室。
这里句子明显就是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而这里是把地点状语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
由于学习者没有把句子的语序问题弄清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这就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二、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对教师而言,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情况,从而促使教学有意义的进行。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初探
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具有文化底蕴,随着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增加,掌握中国诗词文化及成语学习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是由于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对汉语言文化缺乏全面认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偏误。
以成语学习为例,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通常会遇到由于音义模糊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误把数量级的大小当作表示不同的程度,或者把字面理解得与原意相反,或把多成语混淆在一起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提高学习者对汉语第二语言文化的熟知程度,从而准确识别与成语使用所具有的文化含义入手。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避免出现偏误,例如,引入教学案例,让学生研究解决成语的正确运用,通过反复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比如布置课堂作业,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熟悉成语,减少偏误地发生。
总之,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成语时可能会因知识不足而出现偏误现象,包括误解成语的字义、结构和所传递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知识,分析学习者的偏误,并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习者健全学习成语的能力。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研究引言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商务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然而,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会话修正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方法和其对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影响。
一、课堂会话修正的定义和重要性课堂会话修正是指教师或同伴对学习者在课堂上进行的汉语会话进行错误修正和反馈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至关重要。
通过及时的修正和反馈,学习者可以纠正语法错误、提高词汇量、改善发音,从而提高自己的汉语交际能力。
二、课堂会话修正的形式和策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会话修正:1.教师纠正:教师可以通过即时的口头修正,指出学习者在会话中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表达方式。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习者完成会话后,对其进行全面的反馈和修正。
2.同伴纠正: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互相纠错。
同伴纠正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汉语语法结构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境意识和交际能力。
为了提高会话修正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渐进式修正:根据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渐进的修正策略。
对于初级学习者,教师可以关注其主要错误,对于高级学习者,则可以注重修正更细微的错误。
2.情境化修正:将会话修正置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习者在真实的对话中进行纠错和修正。
三、课堂会话修正对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影响课堂会话修正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会话修正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语言模型,避免长期错误累积导致的语言习惯。
其次,会话修正可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此外,会话修正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初中级阶段蒙古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常见偏误及解决方案随着中蒙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蒙古人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来华学习汉语的蒙古学生在整个留学生队伍中的比例也逐渐增大,因此在这种形式下非常需要具有针对性地对蒙古学生习得汉语的情况进行研究,进而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指导蒙汉语教学。
在众多研究方法中,考察偏误产生的原因和途径是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以三篇蒙古国留学生的论文为考察对象进行研究,做了简单的偏误归类以及偏误分析并提出了些解决方案。
(1) 汉字偏误分析及解决方案由于汉字系统跟世界上还在使用的文字系统有极大地区别,汉字成为非母语者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
对汉字偏误进行分析,也是汉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肖奚强(2002)和李蕊(2005)的研究都显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可分为3类:(1)部件的更换;(2)部件的增减和减损;(3)部件的变形与变位。
在这三篇语料中,汉字偏误如下:例如:(a)我家在克尔论(伦)河边种菜。
(来自《我和汉语的故事》1)(b)有时我跟朋友一起去长(唱)卡拉OK。
(来自《我们的夜生活》)(c)不用汉语开始忘起(记),所以我决定深告(造)。
(来自《我和汉语的故事》2)上例中,论(伦)和起(记)在汉字偏误里,属于部件更换一类。
由于克尔伦河属于外来词,“论”是一个动词,不符合外来名词翻译的规则。
将“伦”误写为“论”,是混淆了两字在字音方面的区别。
与此相类似,把动词“唱”误写为形容词“长”,也是如此。
而将“造”字误写为“告”,是明显的部件减损。
解决方案:汉字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形教学,而应在汉字教学中,结合语音和语义的教学。
对于习惯于不用声调区分字义的蒙古语的学生,更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语音和汉字字形的联系,不断强调汉语中的声调对区别字义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方面的区分练习,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识记汉字。
而对于那些容易被增减和减损的部件,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这些部件的变形来源,让学生有效地记住汉字。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引言: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L2)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习得。
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偏误,这些偏误往往是由母语语言习得特点与第二语言的不同特点所引起的。
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并进行分析。
一、语音偏误: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在二语习得中,语音偏误较为常见。
这些偏误一般来自于学习者母语与所学语言在音位、音素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将[j]音用[k]音替代,导致类似“Yuke”(英语名字“Luke”)的偏误出现。
二、语法偏误: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它规定了词汇和短语的结构。
二语习得者在语法上的偏误也比较普遍。
这些偏误可能源于学习者母语语法结构与所学语言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汉语中,疑问句一般是通过语序倒装实现,而在英语中则需要使用助动词。
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出现“你是谁?”(原句为:“Are you who?”)这样的偏误。
三、词汇偏误: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习者在掌握词汇时往往也会出现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于词义的混淆、词汇搭配的错误、多词性词汇的误用等。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将“decade”(十年)误译为“十天”,导致类似“过去的十天”(原句为“the past decade”)的偏误出现。
四、语用偏误:语用是指语言的使用情境和目的。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往往会因为对语用规则的不熟悉而产生语用偏误。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将直译模式应用于英语中,导致类似“Can you make friends to me?”(原句为“Can you be friends with me?”)的偏误出现。
五、认知偏误:认知偏误指的是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由于个人认知能力限制而产生的偏误。
例如,学习者可能会因为习得的受限性而陷入一些错误的学习策略,导致偏误的出现。
此外,学习者对母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规律进行了误解,从而导致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出现偏误。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引言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个创造性语言产生的过程,学习者在掌握目的语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痛苦、漫长、迂回、曲折的过程,它也是一个由各种错误堆积起来的过程。
我们要认识到错误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是多么的不可避免和意义重大。
语言能力是手段和基础,交际能力才是目的和归宿。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在语言教学中我们评价语言口头交际能力的指标是准确性、流利性、得体性和多样性,而要达到这样的指标是多么的不易,留学生要不断地经历错误、进步、再错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如何纠正错误,则起到关键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语言错误的研究关注较多,对于VI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关注度也较多,但对于如何矫正口语交际中出现的错误,其关注度就明显偏少。
1.错误产生的根源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其学习过程伴随着三个不同的语言系统。
一是他已经掌握的语言——母语:二是他正在学习掌握的语言——目的语;三是他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
中介语指介于未掌握目的语到掌握目的语中间状态的语言。
1.1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
学习者在初学时所犯的错误大多是由于母语的干扰造成的。
学习者很自然地从母语的经验中获得帮助,学习者产生的错误主要来自母语的负迁移。
1.2母语对中介语和目的语对中介语的影响,这两个影响也是错误产生的原因之一。
中介语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相对于目的语而言,中介语永远是错误的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反映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它是错误分析的基础,并通过这些错误,了解学习者的薄弱环节,因势利导。
2.对待错误的态度一堂成功的汉语口语课,绝对不是完美的。
无论是初级口语还是高级口语,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我们也要把纠错做为汉语口语课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方面鼓励学生多说,另一方面在学生出现错误后要认真仔细地纠正,不纠正就可能成为固定性的错误。
交际教学法和现代认知主义教学法对于错误的态度过于宽容。
鼓励学习者张口,倡导流利甚于正确,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的原则。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研究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学习者数量也随之增加。
然而,汉语的复杂性和独特的语法结构常常给学习者造成困难,特别是在实际的会话中。
这篇文章旨在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课堂会话中的语言问题,并探讨修正策略的有效性。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会话难题1. 发音问题由于拼音系统的不同,汉语的发音常常给学习者带来挑战。
例如,汉语中的四声调音使得学习者难以正确地区分不同的音节。
此外,汉语中还存在许多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对于学习者来说也较为复杂。
2. 语法结构问题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许多其他语言不同,例如英语的主谓宾结构。
学习者常常在会话中出现语法错误,例如在句子成分的使用上产生混淆,造成理解和交流困难。
3. 词汇选择问题在会话中,学习者常常会遇到词汇选择不准确的问题。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歧义性,学习者容易选择错误的词语,导致表达意思不清晰或者产生误解。
二、研究方法1. 选择参与者本研究选择了十名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作为参与者。
这些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语言水平。
2. 设计实验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关于会话的练习,要求学习者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对话。
实验采用录音和视频记录方式,以便后续的分析和修正。
3. 分析数据研究者对录音和视频数据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发音、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在分析的同时,研究者还考察了学习者在修正过程中的反应和学习效果。
三、修正策略的有效性1. 发音修正策略针对发音问题,研究者采取了多种修正策略。
首先,给予学习者明确的发音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区分声调和音节的差异。
其次,通过让学习者进行口语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实验证明,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习者的发音问题。
2. 语法修正策略对于语法结构问题,研究者提供了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指导,例如主谓宾结构的使用以及词组和句型的正确搭配等。
第二语言习得中被动句的偏误分析以及教学建议姓名:方文哲学号:09501322班级:对外汉语0906第二语言习得中被动句的偏误分析以及教学建议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的偏误分析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规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具针对性,使学生习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留学生使用被动句的频率很高,但是其错误使用的情况普遍存在,本文将解析被动句使用偏误的类型以及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关于被动句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被动句偏误分析教学建议第一被动句的意义以及类型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是各种语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语言中被动句的语法有一些差别。
在动作动词作谓语中心的句子中,施事做主语的是主动句,受事做主语的是被动句,如:小张吃完了饭。
小李把饭吃完了。
小陈吃过了。
受事做主语的句子表示被动意义,是被动句,如:饭被小张吃完了。
饭小李吃完了。
饭吃完了。
汉语的被动句按有无被动形式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叫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饭小李吃完了。
”“饭吃完了。
”另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被”字句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中的典型。
“被”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
第二留学生被动句习得的偏误分析首先要说明偏误和错误的区别问题。
偏误是指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的目的语法规则之后的系统性错误,此时学习者已经可以生成大量合格的句子,但由于对目的语语法规则还掌握的不准确、不全面,常常出现因目的语规则泛化而产生的偏误,母语的语法规则还经常发生影响,对学习者产生负迁移影响,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偏误。
而错误是学习者因未形成自动机制而偶然出现的错误。
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语法点的规则,绝大多数场合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只是因为没有像母语者那样成为习惯,或由于粗心、意外等因素偶尔出现的一些错误。
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语音偏误及辨正策略1
不论国别和族别,对每一个汉语学习者来说,无一不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具备良好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来满足学习、深造、工作以及生活中的种种需要。
然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无可奈何地受母语的负迁移、所学目的语知识有限、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干扰,导致听辨误差、发音不正、声调离谱,严重影响正确习得和运用语言。
如何帮助学习者克服这种负迁移,就需要执教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效的语音辨证策略。
一、语音偏误分析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语音习得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方言和母语习惯的干扰,在声、韵、调方面出现种种偏差。
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口语交际中。
声母偏误,主要表现在平翘舌音不分、声母替换等。
平翘舌音不分:就是把“Z、C、S”和“Zh、Ch、Sh”混用或不分。
中国的东北到西南的很多地区的口语中都有混用或不分的倾向,因而造成很多歧义。
如:插(chā)手——擦(cā)手、主(zhǔ)力——阻(zǔ)力、诗(shī)人——私(sī)人等。
而生活在各个方言区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影响,往往出现类似上述例子的偏误。
英语中没有卷舌音“zh、ch、sh”,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区分平翘舌音是学习语音的困难之一;泰国学生z和zh、c和ch、r和l音混淆,而且“X”的发音错误率100%;2韩国语中没有f音,往往把h、f、p的发音混淆;日本学生h、r、l发音偏误;还有中国的朝鲜族学生普遍用l音节代替r音节,如,若.干(ruò——luò)、仍然(rãngrán——lēnglán)等。
韵母偏误,主要表现在韵母o和韵母e 的使用和韵母 ao和韵母ou的混用,造成错误发音或歧义。
如,破.坏(pò——pâ)、拨.款(bō——bē);掏(tāo)钱——偷(tōu)钱、牢(láo)房——楼(lóu)房等。
这种错误现象国内外都存在,泰国学生尤为严重。
声调偏误,这种错误主要来自自己母语习惯。
如,东北的朝鲜族在口语中直接搀杂使用很多像电视、煤气、电脑、方便面、矿泉水等汉语名词,而运用时不按汉语的标准声调,而是很随意地用自己民族语言说话的习惯,说出来的这些汉语名词的声调跟朝鲜语的语调是基本一致,这种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口语和书面语。
体现在朗读和说话方面的较多,书面运用时出现的错字、别字也不少是因为受这种影响而造成的。
欧美学生用母语语调代替汉语声调问题严重。
如,
泰国学生,受母语以及方言的影响,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大多使用母语声调来替代汉语的声调,造成阴平上不去,阳平去声长。
1此文原载于《华夏教育教学精品荟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167页。
2蔡整莹、曹文:“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载《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2期。
美国学生学习普通话时,趋向于模仿常规英语语调型来接受普通话双音节词的声调组合结构,致使变调严重。
如:3
如何面对这种现实?有人主张经济原则,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普通话的变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性内容的教学上。
4这种观点不无道理。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我们无论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还是从语音的社会功能看,只有正确的语音才能传递正确的信息。
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如果语音掌握的不好,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这一点,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有切身的体会。
如,音序查字、用拼音或智能全拼计算机中文输入、交际、听讲等实际语言操作中。
有一位教师说:我在延边说汉语没人听不懂;而到其他地区,有很多人听不懂我说的汉语。
“我说的汉语,怎么别人一句话也听不懂呢?”这类话更是到中国学了好几年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的普遍心声,其中最主要原因是语音表达错误。
所以,我们应严肃对待语音偏误问题,尽可能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尽可能采取有效的辨正策略;尽可能使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音达到规范化。
这是教者的义务,也是学者的责任。
二、有效的辨正策略
(一)多听标准发音,不断输入准确的语音信息;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图式结构;重新构建标准的语音认知结构。
1.用心听教师讲课。
2.反复听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
3.多听新闻。
播音员的发音是最标准的普通话,而教师的教学用语要不次于甚至要高于播音员的发音。
(二)寻找语音规则,科学地掌握语音系统规律,识记准确的语音。
1.z、zh和en相拼合的字共有15个,其中z与en相拼的只有一个“怎”字,其余都是翘舌音;c、ch和eng相拼合的字共有16个,其中c和eng相拼的只有四个“曾、层、蹭、噌”平舌音,其余12个全部是翘舌音。
在学习时,只要记住比较典型的数量少的,其余的自然就可以掌握了。
3〔美国〕桂明超著,杨吉春译:“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干扰”,载《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1期。
4陆丙甫、谢天蔚:“对外汉语教学的经济原则”,载《汉语学习》2004年4期。
2.“卒”字读平舌音,以“卒”为声旁的字“醉、翠、粹、碎、谇”等字都是平舌音;“申”字为翘舌音,以“申”为声旁的字“伸、神、抻、婶”等都是翘舌音。
要善于利用代表字进行类推,就容易掌握。
3.在普通话中,声母z、c、s不和ua、uai、uang相拼,那么,“抓、爪、刷、双、揣、窗”等字都可以读翘舌音;韵母ong只可以跟声母s相拼,不能同sh相拼,据此,“送、宋、诵、怂”等都可以读平舌音。
在学习中善于利用这些声韵配合规律来掌握正确的语音。
(三)强化各种训练,通过输入和输出增加语音使用的刺激量,由量的变化带来质的飞跃。
1.朗读训练。
朗读是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朗读教学抓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汉语素质的高低。
单从语音角度而言,反反复复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利于防止母语发音、语调等习惯干扰的最佳状态。
朗读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重视必要的朗读指导②学生的朗读要朗朗上口③以课文为基础,不断增加丰富多样的内容,如诗歌、歌谣、绕口令、广告词……④朗读要常抓不懈,不论级别有多高。
⑤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懂得朗读的益处,促使学生主动地读、充分地读。
从实践中发现,随着朗读训练的强化,学生的发音及语言能力得到提高;随着朗读训练的弱化,学生的发音及语言能力日渐退化,甚至僵化。
2.交际训练。
交际是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这种训练要贯彻汉语教学的始终,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
教师要结合学习、生活、友谊、爱情、政治、法律等等内容创设情景,给学生创造交际的环境,力求做到语音准确无误。
也可以学生主动创造条件,如交朋友,要么书信来往、要么网上交流、要么经常约会谈话。
3.听辩训练。
包括听写、填写、复述等。
听写,可以是生字或词语,也可以是句子或段落。
填写,可以是汉字,也可以是拼音。
复述,可以是简单的短语、句子,也可以是课文或课外故事。
但必须是先听后复述。
总之,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训练,而且要注意细节问题,使训练达到预期效果。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按“发音、词汇和语法”这三个主要部分,其中关键是发音。
因为语言的本身、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发音不对,文法就不对,文法不对,词汇就不对。
由此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是策略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值得广大汉语教师深入探讨。
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