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隶书曹全碑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9
隶书名碑赏析——曹全碑一、简介《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十月。
碑阳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
此碑无额,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
清康熙十一年后,碑身出现裂痕。
从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迹保存较为完好,虽不免少有风损,但字形轮廓及笔画的起讫用笔都仍清晰,这无疑为后人临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
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
万经平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
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
二、赏析《曹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是典雅逸静。
与其同时代粗拙的汉碑相比,《曹全碑》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曹全碑》的艺术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笔内敛含蓄,圆转隽秀《曹全碑》的用笔从完整的拓本看,则基本为圆笔。
圆笔较为温和含蓄,笔画内敛含蓄又不失风雅,有大家闺秀的感觉,这是此碑之所以能够取得静雅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2.运笔平实柔顺,动静相宜由于隶书基本结构的规定性,其线条绝对不能如行草书一样跌宕起伏,这就造成了隶书主静的天性。
但同是主静的隶书,由于运笔方法不尽一致,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波磔起伏明显的,如《石门颂》等,则有奔放飘逸之致;而《曹全碑》的运笔平稳徐行,一丝不苟,笔锋始终在笔道中行,笔画平实不滑,没有过度的起伏,使其线条更趋于内敛。
而其所具有的动感,多半是因为有一些弧形长线造成的,如撇、捺、钩及横挑的弧势等,故有形意翩翩之趣。
中国书法(2)东汉《曹全碑》全文——释文和释义【(东汉)隶书《曹全碑》】(东汉)隶书《曹全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隶书共1165字】【简介】名称:《曹全碑》别称:《曹君碑》《曹景完碑》《景完碑》出土地点:明万历初年,陕西省郃阳县旧城莘里村出土馆藏地点: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规格:高2.53米,宽1.23米内容: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
王敏、王毕等立石。
【釋文】君諱全,字景完,敦煌效穀(gǔ)人也。
其先蓋周之冑。
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勳(xūn),福祿攸(yōu)同,封弟叔振鐸于曹國,因氏焉。
【释义】曹君讳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县人氏。
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发,乘执掌乾坤之机,灭掉殷商,功勋既定,福袛和官禄应该分享,于是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是以曹为姓氏的开始。
【釋文】秦漢之際,曹參(cān)夾輔王室。
世宗廓(kuò)土斥竟(通“境”),子孫遷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風,或在安定,或處武都,或居隴西,或家敦煌。
枝分葉布,所在為雄。
【释义】秦末汉初之际,(曹全的先祖)曹参辅佐王室(刘邦)。
汉武帝(世宗)扩充疆土,将其子孙迁徙于古雍州近郊,分别住在扶风和安定、武都、陇西、敦煌等地。
(曹氏)后裔分布各地,雄踞一方。
【釋文】君高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zhǎng)史,巴郡朐(qú)忍令,張掖(yè)居延都尉。
曾祖父述,孝廉,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
祖父鳳(fèn g),孝廉,張掖属國都尉丞,右扶風隃糜(yú mí)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大守。
父琫(běng),少貫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释义】君之高祖名敏,他举孝廉、历任武威长史,巴郡朐忍县令和张掖居延都郡的都尉。
其曾祖名述。
举孝廉,任谒者、金城长史、夏阳县令和蜀郡的西部都尉。
其祖父名凤。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
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
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
出土时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后,中有断裂,今则缺灭之字更多,但汉碑中少有较此完好者。
出土后移存郃阳县孔庙东门内,西向。
1965年移置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第三室。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此部《曹全碑》系明拓“悉”字未损本。
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
割裱本,内框高25厘米,宽11.5厘米;外框高31.5厘米,宽16厘米,计21开。
隶书,二十行,行四十五字。
碑阴五列:首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金石萃编》载为八行,欧阳辅《集古求真》载为五行;四列《金石萃编》载为十八行,欧阳辅《集古求真》载为十七行;五列四行。
《曹全碑》系晋王敝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
王敏、王毕等立石。
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
碑文主叙曹全为弟分忧,弃官还乡,又遇禁纲,于家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等身世,从侧面反映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荡。
碑文铭辞三行,三字为句,空三行书年月一行,在碑阳正文末。
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大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君童龀好学,甄极毖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于心,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易世载德,不陨其名,及其从政,清拟夷齐,直慕史鱼,历郡右职,上计掾史,仍辟凉州,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里,朱紫不谬,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不供职贡,君兴师征讨,有兖脓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战,谋若涌泉,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还师振旅,诸国礼遗,且二百万,悉以薄官,迁右扶风槐里令,遭同产弟忧弃官,续遇禁罔,潜隐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复举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禄福长,訞贼张角,起兵幽冀,兖豫荆杨,同时并动,而县民郭家等,复造逆乱,燔烧城寺,万民骚扰,人褱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于时圣主咨诹,群僚咸曰:君哉,转拜郃阳令,收合余烬,芟夷残逆,绝其本根,遂访故老商量,俊艾王敞、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抚育鳏寡,以家钱籴米粟,赐癃盲,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药神明膏,亲至离亭,部吏王皋、程横等,赋与有疾者,咸。
东汉~曹全碑高清并附译文东汉·曹全碑《曹全碑》,全称《汉颌阳令曹全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
由王敞等人镌立,碑文内容记述曹全做西域戍部司马和合阳县令时的一些事迹。
明万历初在今陕西合阳县萃里村出土,曾保存在合阳县孔庙,清康熙壬子(公元1672年)后断裂缺字,公元一九五六年移存西安碑林。
碑为竖方形,高273厘米,宽95厘米,共20行,每行45字。
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
也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曹全碑》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舒展著称于世,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历来为书家所重。
其字呈扁平状,极意波发,秀美飞动,中锋运笔藏头护尾,每个字的主笔厚实舒展。
此碑的艺术风虽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骨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整幅作品给人以秀而不媚,艳而不俗,纤而不弱,犹如行云流水,美女簪花,飘逸风流,姿态绰约。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
”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拓本为后人学习汉隶的主要范本之一。
据沈树镛《汉石经室金石跋尾》所记,此碑出土时最初拓本“因”字未损,但此拓本极少见。
碑石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后断裂,一般人们所见到的多为是断裂后的拓本,裂纹横亘在首行第三十八字“商”斜穿至末行第二十二字“吏”。
故宫博物院、上海朵云轩收藏有《曹全碑》明拓本。
现文物出版社已经出版断裂前的拓本。
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厈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大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君童龀好学甄极毖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於心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易事载德不陨其名及其从政清拟夷齐直慕史鱼历郡右职上计掾史仍辟凉州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里朱紫不谬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不供职贡君兴师征讨有兖□(脓)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战谋若涌泉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还师振旅诸国礼遗且二百万悉以薄官迁右扶万民骚扰人里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于时圣主谘诹群僚咸曰君哉转拜郃阳令收合馀烬芟夷残迸绝其本根遂访故老商暲儁艾王敞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抚育鳏寡以家钱籴米粟赐<疒夅>盲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药神明膏亲至离亭部吏王宰程横等赋与有疾者咸蒙瘳悛惠政之流甚於置邮百姓繦负反者如雲戢治墙屋市肆列陈风雨时节岁获丰年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县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灾害退於戌亥之间兴造城郭是后旧姓及脩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开南寺门承望华嶽乡明而治庶使学者李儒栾规程寅等各获人爵之报廓广听事官舍廷曹廊阁升降揖让朝觐之阶费不出民役不干时门下掾王敞录事掾王毕主薄王历户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颛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刊石纪功其辞曰懿明后德义章贡王庭征鬼方威布烈安殊巟还师旅临槐里感孔怀赴丧纪嗟逆贼燔城市特受命理残圮芟不臣宁黔首缮官寺开南门阙嵯峨望华山乡明治惠沾渥吏乐政民给足君高升极鼎足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曹全碑简介及艺术特征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于东汉中平⼆年(185)。
碑⾼约1.7⽶,宽约0.86⽶,长⽅形,⽆额,⽯质坚细。
碑⾝两⾯均刻有⾪书铭⽂。
碑阳20⾏,满⾏45字;碑阴分5列,每列⾏数字数均不等。
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
在明代末年,相传碑⽯断裂,⼈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1956年移⼊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
曹全碑是汉代⾪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
此碑不仅具有很⾼的艺术价值,⽽⽬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中除了记述曹全的⽣平和世系外,还记载了汉代重⼤的历史事件。
如⽂中有“疏勒国王和德弑⽗篡位”、“和德⾯缚⽽死”等语,与⽂献记载不同。
可作为订正历史的参考。
另外还记载了张⾓领导的农民起义。
当时已波及到陕西,郃阳县民郭家为之响应,遂成“燔烧城寺.万民骚扰,⼈⾥不安,之郡告急”的局⾯。
对研究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此碑的书艺上看,其⽤笔特征是很明显的。
逆⼊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很少有⼤蹲⼤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婉丽绰约.明媚多⽅。
磔波往往写得⽐较长,姿态也各种各样,或如⼩溪潺湲,或轻轻下按,然后顺势挑出,缓逸流畅,得翩翩欲飞之姿。
结体精密,平和圆润,虽向背并⽤,然向法⽤得最多最妙。
转折法变化也⼗分丰富,或圆转⽽下,意如外拓法,如“景”、“焉”等字;或向右轻按后翻折⽽下,如“秉”、“商”等字;或在折处提笔归中,然后翻折⽽下,如“胄”字的下折;或另起⼀笔,凌空向右上圆势按下,然后重⼼反下,折笔⽽下,如“叔”字;或在折处,提笔向上,然后圆势按折⽽下,如“涌”、“贲”等字,然轻重缓急的不同,其情性也各有所异。
这些转折法,在汉⾪中虽⼤体相同,但因各⼈的⽤笔⽅式的不同,个性的不同,故即使是相同的。
但给⼈的情趣是不同的,此所谓同构异质,与我们当今所作的⾪书使转⼀类,有天壤之别。
其实,楷法中的使转正⾪书中均可找到它的对应处,只是⽅圆、趋势不同⽽已。
汉隶经典《曹全碑》的笔法与结构特点详解(超详细)《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曹全碑》——结构特点《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
《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
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下面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1.扁平舒展。
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
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
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
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
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图一图二图三2.大小相间。
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大者如图四“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
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由此也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
图四3.布白匀称。
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
如图五“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
曹全碑隶书唐诗三百首(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曹全碑隶书的简介二、隶书的起源和发展三、曹全碑隶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四、曹全碑隶书唐诗三百首的创作背景五、曹全碑隶书唐诗三百首的艺术价值六、学习隶书的意义和方法正文一、曹全碑隶书的简介曹全碑隶书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
曹全碑是东汉晚期著名的碑刻,全名为《曹全碑颂》,又称《曹全碑》,是隶书的代表作之一。
该碑刻由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张迁创作,以纪念东汉末年名将曹全的功绩。
曹全碑隶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美的形态,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隶书的起源和发展隶书是一种古老的汉字书体,起源于秦朝,发展于汉朝。
隶书之前,汉字主要采用篆书,篆书笔画复杂,难以书写。
为了简化汉字的书写,人们逐渐创造了隶书。
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和改进,使汉字的书写更加简便。
隶书在汉朝达到了发展的巅峰,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隶书作品,如《曹全碑》、《华山碑》等。
三、曹全碑隶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曹全碑隶书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曹全碑隶书是隶书的代表作之一,对隶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曹全碑隶书在书法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优美的笔画、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风格,为后人学习和研究书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最后,曹全碑隶书作为一种历史文物,对研究东汉晚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曹全碑隶书唐诗三百首的创作背景曹全碑隶书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将曹全碑隶书与唐诗相结合的书法作品。
该作品创作于明朝,作者不详。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曹全碑隶书是书法艺术的精华,两者的结合无疑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
曹全碑隶书唐诗三百首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明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书法家们热衷于创作和研究书法,曹全碑隶书唐诗三百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五、曹全碑隶书唐诗三百首的艺术价值曹全碑隶书唐诗三百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该作品将隶书与唐诗相结合,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汉隶---曹全碑【释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榖人也,其先盖周之冑,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
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
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
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 译文]:曹君讳名曰全,字景完。
是敦煌郡效谷县人氏。
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发,乘执掌乾坤之机,灭掉殷商,功勋既定,福袛和官禄应该分享,于是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是以曹为姓氏的开始。
秦末汉汉之际,(曹全的先祖)曹参辅佐王室(刘邦)。
汉武帝(世宗)扩充疆土,将其子孙迁徙于古雍州近郊,分别住在扶风和安定、武都、陇西、敦煌等地。
(曹氏)后裔分布各地,雄居一方。
君之高祖名敏,他举孝廉、历任武威长史,巴郡朐忍县令和张掖居延都郡的都尉。
其曾祖名述。
举孝廉,任谒者、金城长史、夏阳县令和蜀郡的西部都尉。
其祖父名凤。
曾举孝廉。
任张掖属国都尉丞,又任右扶风隃糜侯国之相。
以及金城西部都尉和北地郡太守。
(有政绩曾得天子奖励)。
其父名琫(beng),少年时即州郡闻名,可惜不幸早逝。
所以其地位不能与其德相符。
君童龀好学,甄极毖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于心。
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
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
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
易世载德,不陨其名。
[译文]:君(曹全)儿童时期就好学习,他能鉴别(非常难懂的)谶(chen)讳经学,他无书不看,并能综合贯通。
孝敬前辈的观念,已在心中生根,他收养了叔祖母,又十分孝敬继母,父母,其心情他能预测,父母的遗志,他能继承。
不管父母存亡,其尊敬和礼仪都十分周全。
所以乡人有谚语说:“曹景完重亲情,到了以此为乐的程度。
曹全碑隶书古诗书法汉隶《曹全碑》是隶体书法碑帖中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它自明代万历初年出土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高度重视,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与独具的风格个性吸引着历代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也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学习隶书的最佳范本。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曹全碑隶书古诗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曹全碑隶书古诗书法欣赏如何学习隶书汉代留存下来的大量汉碑,在书法风格上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面貌。
清代书法家王澍就说过:“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指出了汉碑在书法风格上的多样性。
西汉的碑刻不多,隶书碑刻有《杨量买山地记》、《五凤刻石》、《麃孝禹刻石》、《菜子侯刻石》、《霍去病墓石刻字》中的隶字。
西汉碑刻隶书,较多地受了篆书的影响,篆意很浓,笔画少有俯仰之势,是向成熟隶书过渡的形态,有方劲古拙和质朴浑厚的风格。
东汉的碑刻隶书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东汉碑刻隶书之美堪称一绝。
汉碑的风格大致可分为:其中属于遒丽秀美一类的有:《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骏发疏展一类的有:《孔宙碑》、《韩仁铭》、《朝侯小子残石》;茂密雄浑一类的有:《鲜于璜碑》、《郙阁颂》、《张迁碑》;古朴稚拙一类的有:《西峡颂》、《讳三老忌日记》、《安阳残石》;端庄典雅一类的有:《华山碑》、《尹宙碑》、《王舍人碑》;丰腴厚重一类的有:《衡方碑》、《鲁峻碑》、《校官碑》;刚健劲拔一类的有:《礼器碑》、《郑固碑》、《张景碑》;奇肆放纵一类的有:《石门颂》、《杨淮表纪》、《冯焕阙》;平正规整一类的有:《赵宽碑》、《熹平石经》、《尚博残碑》;高古超逸一类的有:《开通褒斜道刻石》、《梁祠画像榜题》、《刘平国刻石》。
上述归纳了十种类型,每种类型举出了有代表性的三件汉碑。
其实是很难做到全面和准确的。
对于“每碑各出一奇”的汉碑说来,这样归类也难免有些牵强。
对于隶书的爱好者说来,在结构和运笔极尽变化、风格多样的汉碑面前,只能自己去心领神会了。
隶书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隶书是小篆的省易写法,正如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所说:“隶书者,篆之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