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 的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58
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是指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假体周围骨折的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因为老年人的骨质较为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而在年轻人中,这种情况则较为罕见。
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九区分型法:将髋关节周围分为九个区域,根据骨折的位置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直观,但是不够精细。
2. Vancouver分型法:将髋关节周围分为四个区域,根据骨折的位置和程度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精细,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
3. AO/OTA分型法:将髋关节周围骨折分为A、B、C三类,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全面,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
不同的分型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
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一般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种。
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和再置换两种方法。
内固定是指通过钢板、螺钉等器械将骨折部位固定,使其愈合。
再置换是指将原来的假体取出,重新进行置换手术。
手术治疗的选择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休息是指减少活动量,避免进一步损伤。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等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和肌肉僵硬。
药物治疗包括止痛药、抗炎药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遵守医生的建议,加快康复进程。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问题与思考假体周围骨折中以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最为常见。
导致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骨质疏松、骨溶解、假体松动、局部应力集中、假体穿透骨皮质等。
早期治疗的目标是保证骨折愈合、假体稳定的同时维持良好力线,保留或增加骨储备并尽早下地活动进行功能锻炼。
医师应全面掌握处理此类骨折的原则,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必须对骨折发生之前和之后假体的稳定性以及骨质量有所了解。
01临床病例一患者女,70岁。
因“摔伤后左大腿近端疼痛伴活动受限1小时”入院。
查体左股骨近端肿胀,压痛(+),局部叩痛(+),轴向叩击痛(+),髋关节活动受限,踝关节活动尚可,足趾活动自如,左下肢感觉正常,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有力。
影像学检查发现左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骨折移位。
【问题1】根据上述病史特点及影像学结果,可知患者为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临床上如何诊断股骨近端假体骨折?思路1:诊断股骨近端骨折需详细了解病史,仔细查体并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帮助诊断。
患者有全髋关节置换史和外伤史,受伤后局部肿痛,提示可能出现髋关节脱位或骨折。
关节脱位通常表现为下肢短缩及内旋或外旋畸形,压痛位于腹股沟水平,大腿压痛轻或不明显,被动活动髋关节受限并疼痛,而骨折压痛和叩击痛均十分明显,轻微的被动活动即导致明显疼痛,据此初步判断发生骨折,摄片可以发现骨折部位和程度。
思路2:明确了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后,应考虑其分型,根据分型治疗指导治疗。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以Vancouver分型最为常用。
该分型综合了骨折部位、假体稳定性和骨溶解程度三个要素,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分型:A型骨折位于假体近端,分大转子(AG)骨折和小转子(A L)骨折。
B型骨折发生在假体柄周围或刚好在其下端,B1型假体固定牢固,无明显骨量丢失;B2型假体松动,但无明显骨量丢失;B3型假体松动并有严重的骨量丢失。
C型骨折发生于距假体尖端较远的部位。
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进展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和髋关节翻修手术,以及人寿命的延长,发现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已超过脱位和感染,成为继松动之后的第二大病因,因此类骨折的多发生于老年人,且又有假体的存在致使骨折处理的难度增大。
现就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综述如下。
1原因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很多在术前存在骨质疏松现象,如高龄、类风湿性关节炎、Paget 病、长期口服激素等使局部骨量下降、骨皮质变薄;或骨软化症、骨生成障碍,这些均成为术中发生股骨骨折的高位因素。
局部因素包括股骨干陈旧性骨折、既往有股骨近端截骨矫形手术病史、先天性股骨发育异常,以及假体置换术后发生的骨溶解、骨吸收现象、局部骨质缺损、假体周围感染等。
在手术过程中,假体试模与股骨髓腔不匹配、偏心性扩髓、局部骨皮质穿孔,或翻修过程中髓腔准备不充分、骨水泥取出困难、骨水泥在髓腔内残留等均易导致骨折的发生;截骨平面过高、术前存在关节挛缩、选用长颈的假体在进行关节复位时同于操作不当也可导致股骨的长螺旋形或斜形骨折;假体远端末位于髓腔中央也可使局部的应力升高而成为骨折发生的隐患。
2分型临床上PFFs有很多分型方法,但Masri和Duncan提出的Vancouver分型,目前已得到广泛接受。
Vancouver分型不仅反映了骨折的部位,而且对骨骼自身的质量和假体的稳定性也作了评估,对临床上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Vancouver分型:A型骨折位于假体近端,又分为大小转子骨折(AG型、AL型);B型骨折发生在假体柄周围或刚好在其下端,BI型假体稳定,无明显骨量丢失,B2型假体松动,但无明显骨量丢失,B3型假体松动并有严重的骨量丢失;C型骨折发生于距假体尖端较远的部位。
3治疗方案的选择3.1保守治疗用支具或牵引的保守方法治疗PFFs在20世纪80年代非常盛行,然而这些方法常伴有很高的并发症,如骨折不愈合(高达25%~42%)、畸形愈合(高达45%)。
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现状及进展潘龙影像学检查亦必不可少。
标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人工关节的正侧位 X 线,同时还需要包含股骨干全长的正侧位X 线。
医生不仅需要关注骨折本身,还需要评估髋关节假体与骨折的关系,髋关节假体的稳定性,髋关节假体周围的骨质、骨缺损(包括皮质骨厚度和有无假体穿出等)和骨溶解情况以及髋关节假体和肢体的力线。
判断髋关节假体是否松动对于骨科医生是很大的挑战,切记在做出判断之前需要仔细阅读发生骨折之前的影像学资料,因为这有可能是唯一的线索。
典型的髋关节假体松动表现包括髋关节假体位置改变(下沉和前倾角变化)、髋关节假体周围有透亮线、远端形成基座以及骨水泥层断裂(针对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
即使上述表现都不存在,仍有髋关节假体松动的可能。
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做好应对人工髋关节假体松动的准备。
术中髋关节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主要判断依据是肉眼所见和锤击置入假体时发出的声音。
隐匿性术中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很难被发现,单纯正位 X 线敏感度低,可能需要增加斜位 X 线检查来提高敏感度。
2、股骨假体周围骨折2.1 发病率及危险因素2016 年,Abdel 等对美国梅奥诊所(Mayo Clinic)40 年来诊治的 32644 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总发病率约为 1.7%(564/32644),其中非骨水泥型假体占 3.0%(529/17466),骨水泥型假体占 0.2%(35/1517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女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病率为 2.0%(336/16835),男性为 1.4%(228/1580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龄≥ 65 岁的患者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病率为 1.0%(167/16737),年龄< 65 岁的患者为 2.5%(397/1551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骨折部位分布依次为股骨颈内侧和转子下区域 69.7%(372 例),大转子 24.7%(132 例),股骨干 5.6%(30 例);最常发生骨折的术中操作过程是股骨假体置入和股骨髓腔扩髓。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作者:王琦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至2012年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2例,其中Vancouver B1型3例运用锁定钢板或结合钢丝、钢缆内固定,Vancouver B2型8例、B3型1例行翻修加长柄翻修加锁定钢板钢缆内固定,骨缺损予植骨处理。
结果随访12个月,12例骨折全部愈合,无畸形愈合及骨不连,无假体松动,术后Harri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有较大提高。
结论运用锁定钢板联合钢缆固定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疗效确切,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日益上升。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治疗上述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然而,随着THA数量的增多,术后严重并发症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多。
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共12例,采用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处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我科在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间共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病例共12例患者。
所有患者中,行翻修手术9例,单纯股骨钢板复位固定3例。
所有患者中,男性5,女性7例。
患者平均年龄68岁。
患者术前分型采用Vancouver分型:A型:大转子或小转子骨折;B型:假体范围内的骨折;B1型:假体未松动;B2型:有假体松动无骨量丢失;B3型:假体松动并骨量丢失明显;C型:假体以远骨折。
本研究中所有病例,B1型3例,B2型8例,B3型1例。
所有患者中,9例有外伤史,3例为自发性骨折,病因不明,所有患者均采用生物型固定假体。
所有患者分别于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复查随访,每次复查均拍患侧髋关节正侧位片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内固定物位置,并对患者进行Harris评分以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
·经验交流·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1型骨折患者的治疗及分析任俊涛,张云飞,李鹏,王翔宇,马凯[襄阳市中医医院(襄阳市中医药研究所),湖北襄阳441000]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1型骨折患者的治疗及分析。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襄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1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入院后对16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15例行切开复位线缆钢板系统固定术;1例发现假体柄松动,即行髋关节翻修术方法。
观察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1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34个月(平均18.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4个月)。
最后1次随访髋关节Harris平均分值为84分,无骨折不愈合、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采用切开复位线缆钢板系统固定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1型骨折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假体周围骨折;关节置换;骨折固定;治疗结果中图分类号:R683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年化、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普及,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且多见于老年患者。
因其全身往往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股骨局部常伴有骨质疏松、骨缺损,手术风险高、难度大。
针对这些情况,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分析手术治疗Vancouver B1型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襄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1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58~90岁,平均70岁;髋关节置换术后距骨折时间2~99个月,平均48个月,均为走路时摔伤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