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洞庭湖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望洞庭的意思引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歌,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望洞庭》的意思。
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自然地理环境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洞庭湖周围是丘陵和平原,湖面面积广阔,景色宜人。
诗中描绘的景色《望洞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洞庭湖秀美的景色。
诗中提到湖的波浪滔天,海市蜃楼般的云影倒映在湖面上。
湖泊的边缘有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美景,景色宛如仙境。
诗歌的意义与表达对洞庭湖的赞美《望洞庭》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深深的赞美之情。
诗中直接将湖比作无边无际的海洋,让人感叹湖的宽广与壮丽。
同时,诗人也描写了湖的波浪和云影,使湖的美景更加生动。
对自然的崇敬《望洞庭》从侧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诗人将湖的景色与仙境相提并论,表达出自然景观的神奇和令人敬畏之处。
这种对自然的崇敬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山水田园”的价值观。
艺术手法分析借景抒怀的手法《望洞庭》运用了借景抒怀的手法,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美景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湖的广阔、壮丽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呼应,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
形象的描绘刘禹锡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使诗歌充满了细腻和感受。
他通过描绘湖的波浪和云影,以及边缘的蒹葭和白露,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景象中。
反映社会与时代反映唐代的安定和繁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和安定的时期,这首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诗中所描绘的洞庭湖景色壮丽,在这个繁荣的时代更加突出了唐代社会的富裕和和谐。
对自然环境的思考《望洞庭》中的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可理解为对当时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诗人将湖的景色与仙境相提并论,传递了欣赏自然美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总结《望洞庭》是一首描写洞庭湖壮丽景色的诗歌,通过对湖的描绘和借景抒怀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和对自然的崇敬。
望洞庭译文及注释《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一、作品原文望洞庭⑴湖光秋月两相和⑵,潭面无风镜未磨⑶。
遥望洞庭山水翠⑷,白银盘里一青螺⑸。
二、注释⑴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⑵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⑶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⑷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⑸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三、白话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四、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五、作品鉴赏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3古诗词三首表达
这三首古诗词《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不同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1.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展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度。
2.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佳作,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3.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作,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诗书籍获取更多诗词表达的内容。
唐诗《洞庭湖》原文赏析唐诗《洞庭湖》原文赏析《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诗《洞庭湖》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洞庭湖》原文:(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注释: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两:指湖光和秋月。
4、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5、潭面:指湖面。
6、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7、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9、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洞庭湖》赏析: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该页是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篇一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看图作文。
4、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课前准备: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目标:背诵古诗《望洞庭》。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读一读、背一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山水情家园诗词-望洞庭原文|译文|赏析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古诗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望洞庭》原文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望洞庭》出处《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望洞庭》鉴赏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望洞庭的全文意思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描绘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全诗共四十八句,以七言绝句为组成。
以下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释,并在标题中心扩展下进行描述。
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诗人以洞庭湖秋天的景色为开篇,湖光指的是湖水的光亮,秋月指的是秋天的月亮。
这句表达了湖光和秋月相映成趣的美景。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指的是湖水的面底,镜未磨表示湖面没有波澜,非常平静。
这句表达了湖面如镜的静谧景象。
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指的是远远望去,洞庭山水色指的是洞庭湖周围的山水景色。
这句表达了诗人远望洞庭湖的山水美景。
第四句:“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指的是湖水,一青螺表示湖中的一只螺。
这句以比喻的方式形容湖水的清澈透明。
第五句:“众里寻他千百度”,众里指的是在众多的湖水中寻找,他指的是湖中的一只螺,千百度表示寻找的次数。
这句表达了诗人在湖水中不断地寻找那只螺的决心和努力。
第六句:“蓦然回首已百年”,蓦然回首表示忽然回过头来,已百年表示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这句表达了诗人在寻找螺的过程中,时光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第七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指的是大漠中的孤烟直上,长河落日圆指的是长河中夕阳的圆形。
这句以对比的方式形容了大漠和长河的壮丽景色。
第八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萧瑟秋风指的是凄凉的秋风,今又是表示现在又是秋风萧瑟的季节。
这句表达了秋风的凄凉和季节的变迁。
第九句:“换了人间”,换了指的是改变了,人间指的是人世间。
这句表示了人世间的变迁和岁月的流转。
第十句:“四月十一日,望湖城外桃花盛开”,四月十一日指的是某个具体的日期,望湖城外桃花盛开表示湖城外的桃花在这个时候盛开。
这句描绘了湖城外桃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的几句继续描绘了桃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
最后一句:“湖光澹澹春水平”,湖光澹澹表示湖水的光亮柔和,春水平指的是春天湖水的平静。
《望洞庭》的诗意和注释如下: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两:指湖光和秋月。
4、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5、潭面:指湖面。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望洞庭》的意思
摘要:
1.概述《望洞庭》的诗意背景
2.分析诗中对洞庭湖的描绘
3.解读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阐述诗篇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正文: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浩瀚星空中,《望洞庭》这首诗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对湖光山色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这片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使得这首诗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洞庭湖位于我国湖南省,自古以来就有“八百里洞庭”的美誉。
诗中对洞庭湖的描绘如诗如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潋滟长堤共晚翠。
”这一句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美景,湖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碧波荡漾,翠绿的堤岸在晚霞的映照下更显妖娆。
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将洞庭湖的静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望洞庭》并非仅仅是对洞庭湖的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深层次的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既是对洞庭湖中青螺的写实,也是诗人以小见大,暗示着洞庭湖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
在诗人的眼中,洞庭湖是洗净世间尘埃的净土,寓意着诗人追求的恬淡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篇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诗人善于运用对比和拟人手法,如“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字,既表现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又寓
意着诗人内心的和谐与平和。
其次,诗篇结构紧凑,以洞庭湖为线索,一气呵成,给人以行云流水的之感。
最后,诗人对词语的选用十分考究,如“潋滟”、“晚翠”等,既有鲜明的视觉冲击,又具有音韵之美,使得整首诗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总之,《望洞庭》这首诗篇,既是对我国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又是诗人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生活哲理的载体。
洞庭湖简介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江南,湘北,那片向北倾斜的凹形地貌上,一泊湖水以天下为怀,一座阁楼以天下为标。
北宋范仲淹用一篇散文将岳阳楼树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座地标,而湖区百姓以千百年来的劳作将洞庭湖建造成天下粮仓。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葱翠常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
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
洪水期间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积有3900平方千米,容积达一二百亿立方米。
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它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容纳四水,吞吐长江,调节洪水,控楚带吴。
洞庭湖区到底包括哪些地方呢?较为权威的划分是,范围包括岳阳、益阳、常德,长沙、湘潭、株洲和湖北荆州共7个市。
洞庭湖区又分“纯湖区”和“四水尾闾区”,其中,整个长沙城区,就属于四水尾闾区。
而我们此次《环行洞庭湖》报道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中,还有汨罗、桃江、桃源、临澧不属于纯湖区,也在尾闾区之列,而岳阳的平江、益阳的安化、常德的石门,还并不属于洞庭湖区。
洞庭湖不仅风光佳绝,而且素称鱼米之乡,滨湖盛产稻谷,湖中盛产鱼虾,自古为我国淡水鱼著名产地。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洞
庭鱼》一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
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
可见鱼之多。
湖南全省商品粮的40%、商品棉的90%、商品油的50%,商品鱼的70%都来自洞庭湖畔。
洞庭湖湿地面积,占我国亚热带湿地的1/4。
洞庭湖区苎麻产量占到全国的1/3。
洞庭湖区从1969年开始发展淡水珍珠养殖,目前年产量占全国的80%,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的小白额雁,冬季主要在洞庭湖区一带越冬。
对于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观赏到。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豪壮不凡。
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