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7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义第一章立法背景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1、财务制度执行不力2、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3、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差二、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廉政建设的要求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
3.财务管理弱化。
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票据管理不到位。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
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首先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
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1.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3.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
4.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
5.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1.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特别是“一把手”的内控意识淡薄。
第一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第一节内部控制概述一、强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它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来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
它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及其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是行政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近年来,我国为适应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体系的要求,逐步实施了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财政直接支付工资、会计集中核算试点、国库集中收付等一系列财政支出改革,有效的解决了当前支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
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3.财务管理弱化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票据管理不到位。
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问题;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
201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2016年是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和进步的一年。
本文将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背景、改革举措以及取得的成绩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以外的事业组织,承担国民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公益服务等职能。
2016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其工作职责和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加大。
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财务管理不规范、决策程序不透明、招聘选调不公平等。
面对这些问题,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成为迫切需要。
二、改革举措2016年,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首先,制定并完善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该规范从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测反馈六个方面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和实施要求。
其次,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内部控制。
政府通过开展培训、组织交流会议等方式,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此外,配备专业人员,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三、取得的成绩2016年,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培训,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健全。
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检查和监督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
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得到了明显改善,资金使用更合理、财务报表更规范,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2016年,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前进道路上,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监督机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更好地履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培训讲义第一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第一节内部控制概述一、强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它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来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
它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及其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是行政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近年来,我国为适应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体系的要求,逐步实施了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财政直接支付工资、会计集中核算试点、国库集中收付等一系列财政支出改革,有效的解决了当前支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
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3.财务管理弱化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票据管理不到位。
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问题;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